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05: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白毛女》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可以是人物塑造、情节分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
2. 突出个人感受:在作文中,要真实地表达自己阅读《白毛女》后的感受和体会,避免千篇一律的评论。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白毛女》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主体部分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结尾部分总结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 人物分析:在主体部分,可以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如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等。可以从人物性格、命运、成长等方面展开论述。
5. 情节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关键情节,如喜儿被迫卖身、杨白劳的悲剧、黄世仁的罪行等。通过情节分析,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6. 主题思想:探讨《白毛女》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旧社会的控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7. 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表达等。可以从作品的表现手法、创作
参观者在“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展厅内驻足观看。(鲁迅美术学院提供)
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眼神坚毅,稳步走向大浪滔滔的江水之中……这幅名为《八女投江》的革命历史画创作于1957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64年后,一幅高约4.5米、宽约2米的《八女投江》局部图,在由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鲁迅美术学院主办,沈阳音乐学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协办的“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上再度亮相,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黄河大合唱》《白毛女》《南泥湾》……这些激荡了几代人青春的经典作品,它们的创作者几乎都来自鲁迅艺术学院。从延安到东北,这所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中,诞生了大批经典艺术杰作,培养了大量革命文艺工作者,更凝结出了宝贵的“鲁艺精神”。
“鲁艺精神”曾将无数中国人从精神奴役的伤痛中唤醒,歌唱过人民群众每一个奋斗和实践的瞬间,更在今天的教育和创作中不断挥洒,成为描绘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鲜亮底色。建党百年之际,鲁艺人仍在路上,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力量。
生于烽火 为抗战怒吼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将推出包括《白毛女》在内的三百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重温党史故事,探寻百年风华。
“《白毛女》这样的经典作品已经公演了很多遍了,但每一次都能感受到观众强烈的热情,鲁艺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是这样,凝聚着能穿越时空的力量。”沈阳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张策说。
时光倒流回1938年的延安,那是鲁迅艺术学院最初诞生的地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很多有志之士从全国各地如潮水般涌入延安。1938年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明确了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强大力量,提出要建立艺术学院。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创立。没有校舍、没有教材,却有最热情的学生。曾任延安鲁艺教员的蔡若虹曾这样回忆那段虽艰苦但激情燃烧的岁月:“吃的是粗糙的小米,穿的是旧衣草鞋,住的是潮湿的窑洞,可是伙伴们的精神状态却完全和艰苦的生活相反,非常乐观。”
“文艺为了谁?又怎么为?”1942年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著名作曲家、同时也是老鲁艺人的傅庚辰说:“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这也是所有鲁艺人一直不变的情怀。”
战火硝烟年代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鲁艺人以笔为枪,将炽热的爱国情怀以艺术形式呈现。彼时的延安,也俨然一座“歌咏之城”,各种经典作品井喷式爆发出来,《黄河大合唱》《延安颂》……昂扬的歌声激荡在小城的每一个角落,一幅幅版画和一部部戏剧,无一不似利刃刺向敌人、如号角唤醒人民、像火炬照亮黑暗。
呼应时代召唤 唱响人民心声
轻触LED屏幕,戴上悬置上方的耳机,倾听来自“沈音”的经典歌声;近距离观看舞台剧的戏服,感受来自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光影;欣赏一幅幅版画、国画,触摸专属于“鲁美”的色彩……走进《鲁艺在东北》文献展,记忆便被拉回那个印记鲜明的年代。
战火淬炼,凤凰涅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鲁艺又迈上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鲁艺师生从延安出发,向东北挺进。后来几经辗转,最终扎根于辽东大地,并于新中国成立后在沈阳分立为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等院校和院团。
“这一时期,老艺术家们在最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创作了大量精品力作,反映了抗战历史、创业历史、改革历史等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和人的精神风貌。”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说。
很多老鲁艺人把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风格带到了新学校。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鲁艺在沈阳恢复办学,继承离开延安时的校名“鲁迅文艺学院”。当时在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任教的王曼硕带领师生把又脏又臭的马棚改造成素描课教室,在校舍后面垦荒种地、养猪种菜,度过了一段艰苦时期。
从延安到东北,鲁艺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创作了大批经典艺术作品,培养了大量革命文艺工作者。
20世纪60年代雕塑系集体创作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塔、70年代的沈阳中山广场群雕及90年代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和外墙组雕等,都成了鲁艺在东北发展期间不可磨灭的记忆。
今年已年近九旬的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王绪阳,16岁就进入东北鲁艺美术部学习,他绘制的连环画作品《童工》和《我要读书》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真实再现了旧时代东北农村的面貌,生动塑造了高玉宝等感人的艺术形象,以一种独特的平易近人的风格吸引读者,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艺术创作要与时代同步。”王绪阳说,“要知道人民需要什么,时代需要什么,这是我们鲁艺人必须担负的道义,更是鲁艺人心中不灭的精神。”
回声悠扬 精神不朽
红旗猎猎宛若燃烧的火焰,红旗下,全国56个民族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新社会阶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共同围绕在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鲜红旗帜下,每个人的表情都坚毅而充满希望……“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的展厅中,一件小型雕塑样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是鲁迅美术学院为中央党校旗帜广场创作的大型组雕《旗帜》,其实物高13.7米,长20.8米,人物平均高度4米,作品内涵丰富、气势恢宏。
多年来,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等在辽鲁艺后代始终秉承鲁艺精神,坚持打造红色艺术教育基地。自觉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为东北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旗帜》的领衔主创、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说:“鲁美传承着延安鲁艺的血脉,在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鲁美要有所担当和作为。”
一方舞台,百年风华。鲁艺人脚步未停、初心不变,于文艺舞台同声共振,唱响庆祝建党百年主旋律。
沈阳音乐学院从2020年上半年开始着手准备大型艺术实践系列活动《百年卓越》,通过经典寻访、音乐专题片、舞台演出、系列展览等多种形式,认真做好“音乐中的党史”这篇文章。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也积极筹备大型原创话剧《北上》,用艺术精品为建党百年献礼。
“文化自信,是我们党一路走来一直秉持着的精神动力。鲁艺精神既是一种鲜明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也是一种进步的学术态度与教育信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传承和弘扬鲁艺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忘初心,永不止步,让文化迸发出更大的力量。”王慎十说。(记者王莹、于也童、李恒)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语晗
清晨,延安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周围青松挺立,薄霭氤氲,仿佛依然在酝酿着79年前的那场盛会。1942年5月2日,延安各路文化精英汇集于此,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历时20余天,座谈会厘清思想,统一认识,聚齐人心,形成合力,高高竖起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旗帜。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振聋发聩,不仅成为推动延安革命文艺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而且奠定了新中国文艺发展的基本方向。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信念从此贯穿于党的文艺创作观之中,发展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合影吴印咸摄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革命圣地延安,堪称是一座红色博物馆之城。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城东北5公里处的桥儿沟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寻访。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窑洞,那一个个融合中西的院落,虽然历经近百年岁月冲刷洗礼,仍傲然矗立,精气神犹存。在风雨如晦、极度困难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陕北的山窝窝里,能够有这么一组华美的建筑,足见当时中共中央对鲁艺及革命文艺人才的重视。
其时的延安,大量文化人和爱国青年聚集于此,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成立了众多文艺社团组织。据不完全统计,自1936年11月至1942年5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相继成立的各种文艺社团组织,就超过了100个。
延安文艺纪念馆张哲浩摄
然而,当时的延安文艺界,在思想上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宗派主义突出;在行动上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相当多的作家、艺术家只把注意力放在研究与描写知识分子上面,而不愿意接触工农兵。就连“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的鲁艺,在1940年后,有将近两年时间在进行脱离群众的所谓“关门提高”。鲁艺师生在桥儿沟礼堂里排戏,自己观摩演技,老百姓在外面拍窗子,讽刺道:“戏剧系的装疯卖傻,音乐系的哭爹喊娘,美术系的不知画啥,文学系写得一满害(解)不下!(方言,即根本不明白之意——引注)”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还没有真正扑到工农兵那里,没有形成有效的文化合力,没有真正为工农兵服务。这样,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就具有历史必然性。”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说。
五月的延安,阳光灿烂。1942年5月2日下午,延安文艺座谈会正式召开。一百多位文艺工作者参加了座谈会,其中鲁艺的师生就占到了一半左右。“座谈会先后开了三次大会和多次分组会议,直到5月23日晚上结束。会上有几十位党内外作家发言,毛泽东参加了这三次大会。”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谷鹏飞介绍。
召开首日,毛泽东讲“引言”。他说,我们有两支军队,即“手里拿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而文化的军队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他指出:“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5月16日,举行了第二次大会。据出席会议的温济泽回忆:当时会场很活跃,争论得很激烈,最让毛泽东满意的,是民众剧团负责人柯仲平的发言。他讲民众剧团在农村演出《小放牛》受欢迎的盛况,说他们离开村子的时候,老百姓送他们很多吃的东西,只要顺着鸡蛋壳、花生壳、红枣核多的那条路走,就可以找到他们。
5月23日,举行最后一次大会,气氛更加热烈。朱德在最后发言时说:“八路军、新四军为了国家民族流血牺牲,既有功又有德,为什么不该歌,为什么不该颂?”“有人引用李白‘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诗句,现在的‘韩荆州’是谁呢?就是工农兵。”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张哲浩摄
“朱德发言后,趁着落日的余晖,由摄影家吴印咸拍摄了与会者合影留念的照片。这就是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合影’照片。”谷鹏飞介绍说,晚饭后,由毛泽东作结论,由于人数增加,会址只好改在中央办公厅小楼外的院子里。
在汽灯下,毛泽东手里拿着讲话提纲,侃侃而谈。他把问题归结为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即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他说这是个原则问题,根本问题。
“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毛泽东的铿锵话语掷地有声,如同吹响冲锋陷阵的号角。
“可见专家不专家,还是要看他与群众结合不结合;这头衔,还是要群众来封的”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以鲁艺师生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率先把身子扑下去,深入到火热的工农兵生活中,专心致志地开展“文艺下乡”。
陕北人每年春节都要“闹红火”、扭秧歌,1943年春节鲁艺秧歌队扭出“新秧歌”(老百姓叫“斗争秧歌”),演出“新秧歌剧”,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新秧歌,形式灵活、短小精悍,群众喜闻乐见,令人耳目一新。老百姓奔走相告:“鲁艺家的来了!”“鲁艺家”是老百姓对鲁艺宣传队的一种亲切称呼。王大化和李波是鲁艺宣传队的明星,他俩演出的《兄妹开荒》第一次展现翻身农民的形象,是最受欢迎的新秧歌剧。毛泽东看后很高兴:“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
在鲁艺的带动下,当年春节延安就出现了二十多支有名的秧歌队。“鲁艺家”秧歌队回到学校后,鲁艺院长周扬高兴地说:“‘鲁艺家’,多亲昵的称呼!过去,你们关门提高,自封为‘专家’,可是群众不承认这个‘家’。如今你们放下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他们就称呼你们是‘家’了,可见专家不专家,还是要看他与群众结合不结合;这头衔,还是要群众来封的。”
同时,延安诞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如《高干大》《种谷记》《李家庄的变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等“红色经典”,成为那个时代文艺成就的标志。
任时光流逝,延安革命文艺精神一直闪耀在三秦大地。“陕西是延安革命文艺的发祥地,历来传承和发扬着革命文艺的优良传统。近年来,陕西的文艺家赴基层深入生活已蔚然成风,相沿成习。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已经成为陕西文学艺术事业得以健康发展、持续繁荣的厚重根基。”陕西省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说。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2020年5月23日,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8周年,在延安鲁艺旧址附近,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展线长1099米的延安文艺纪念馆正式开馆。展馆内,图片、文字、多媒体、场景、雕塑、油画、微缩景观、互动体验以及声光电等手段,共同全景再现了延安革命文艺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
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艺术节同期在鲁艺旧址开幕。贺敬之、郭淑珍、郭兰英、瞿弦和、叶小钢、范迪安、李心草、廖昌永、郎朗、吕思清等老中青艺术家相约网络云端,联袂奉献40多场精彩演出,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领略艺术大师风范,感受艺术经典的独特魅力。
时间如白驹过隙。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一些东西贯穿岁月,一脉相承。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了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我们的问题基本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文艺舞台的聚光灯,一旦对准了人民,时代和历史的画卷就格外生动逼真。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5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