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民主与教育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9 05:42

3招搞定《民主与教育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民主与教育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读后感主题:首先,要确定读后感的主题,即围绕民主与教育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可以思考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民主教育的重要性、民主教育在现实中的应用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读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主体部分分析文章观点、论述自己的看法;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着重论述以下几个方面:
a. 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阐述民主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在民主发展中的作用。
b. 民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民主教育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意义。
c. 民主教育的实践:探讨如何在我国教育领域实施民主教育,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 结合实际:在论述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案例和自身经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分析国内外民主教育的成功案例,借鉴其经验。
b. 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c.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自己对民主教育的理解和体会。
5. 语言表达:读后感

「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有感——朝阳区三里屯幼儿园 张爱军


★ 前言 ★

2018年朝阳区党代表读书心得

评选活动已于近日圆满结束

小编从35篇获奖读书心得中

精选出10篇分十期与大家分享

让我们在文字中领略

朝阳区党代表的睿智与担当

汲取大师智慧, 感悟教育真谛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有感

朝阳区三里屯幼儿园 张爱军

面对教育家的著作,细细研读,品味其中的教育真谛。读书的价值不在于功利,也不为炫耀。读书是一种修炼,人只有超脱了自我,才能修炼出真正的自我。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汲取大师的教育智慧,从中不断感悟教育的真谛。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堪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巨著。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价值、教育哲学、知识论、道德论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研读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杜威教育哲学体系中有三个方面影响重大,即民主教育、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理念。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01

幼儿园里的民主教育

民主的社会需要民主的教育,而学校的教育亦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如果说民主是一种通过教育养成的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这种习惯或方式是怎么养成的?这就有赖于教育。

当下,民主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理念,它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等渠道在国人心灵之中生根发芽。中国是社会主义属于民主法治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平等自由的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教育现在的教育也正体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1.教师与幼儿人格的平等性——儿童观

《纲要》、《指南》中指出,教师与幼儿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赋予儿童以主体地位。这正是借鉴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重视儿童求知好动的天性,避免伤害儿童的天性与兴趣,让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学习。看似,我们现在常挂在嘴边的话,而在杜威那个时代却是与“教材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激烈对决与革命。

2.教师角色的定位——支架幼儿的发展。

基于儿童学习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导、支持、合作者。教师真正的价值是在幼儿感兴趣、发生问题时,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架。正如杜威所倡导的“学习不是让学生服从,也不是让学生的自由愈少愈好,而应该尊重学生,以自由开放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可见,伟大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源远流长,必有其理。

3.尊重、理解、接纳是教育者的态度。

杜威倡导“教师无权剥夺学生自由摸索解决问题的权利,应尽量避免教条专制的“一言堂”现象。”与当今中国学前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主,正是在杜威教育理论的延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采取游戏活动的方式,不仅符合幼儿学习方式,而且真正的在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当今的老师不会像杜威那个时代以强制的方式教育学生,更不会靠暴力或权威相威胁,强制学生服从或被灌输 。尊重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是至关重要的。但,教师的权威的意识似乎根深蒂固,在转化观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挂念转化为行为。

民主主义在学校,幼儿园中处处体现出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运用杜威的教育理论,伴随我们在幼儿园中,发现更多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体会到教育的魅力所在。

02

幼儿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

杜威指出培养儿童自己主动去应付环境的习惯,并不是放任自流。这种无目的教育实际上并不是无目的的。儿童自然或本能的冲动与其出生所在的群体的生活习惯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指导或者疏导。 我们常说:当幼儿离开家庭打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她开始走向社会。在班级中,幼儿与教师、伙伴进行交往。尝试着各种积极的交往方式。这何尝不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呢??

1.社会环境就是一种教育。“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在当代中国,我们倡导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也正潜移默化渗透于幼儿园教育之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建园60年老园,更应找好传承与创新融合点,彰显园所的课程特色。

2.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杜威强调“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是为了说明现实中生活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常说环境是不会说话的老师,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在幼儿园课程建构中,强调隐形课程的价值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从一所幼儿园的公共物质环境创设、到人文环境的营造,应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01

幼儿园教育是生活教育

杜威说,“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换句话就是“从做中学”。如果把生活作为教育的目的,那么它与一个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不变的、机械呆板的,是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的。杜威认为,“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如营养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关系一样。”《指南》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做出了清晰的表述“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为我们明确阐述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应与幼儿的学习方式高度吻合。

杜威坚信,“使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他反对事先教会课本里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去在实践中检验,进而用其去指导实践。其理路恰恰相反,强调真实或者尽量仿真的生活情境教育,坚信主张在实践中、从直接经验中去追求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其中养成一种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解决问题、追求新知的正确思维方法。

当今,我们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强调一日生活皆教育正是源于杜威、发展于杜威的教育理论。幼儿的学习特点是在直接操作中获得的。我们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感兴趣的操作中获取有意学习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交往习惯;在游戏活动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些内容,自然渗透于生活、游戏中,幼儿获得的也是有益于身心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感悟

1.教育的真谛---儿童的发展

杜威认为“教育并非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这个原理,在理论上几乎人人都承认,可是在实践中却又几乎无人不违反。在倡导儿童主动发展的今日,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自主建构经验得到了大家的共识。但是,理念与现实行为落实还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师才能支架主动学习的儿童,通过哪些园本培训方式?促进教师观念的行为的转变,还需要园所管理者不断思考和深化。

2.教育的成功——促进主动发展

作为教育机构—幼儿园,促进人的发展是核心要务。具体说人的发展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的发展;二是儿童的发展。杜威认为:“一个进步的社会会把个别差异视为珍宝,因为它会在个别差异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手段。一个民主主义的社会必须与这种理想保持一致,在各种教育措施中,都要考虑到理智自由及各种不同的才能和兴趣所起的作用。”杜思威的教育思想启发我们不断思考,针对教师的个体差异,调动教师的内驱力,促进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提升;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3.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任何教育理论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是,任何一个教育理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优秀教育思想的同时,要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教育思想为我所用,同时又要不断创新发展,要走出自己的教育特色之路。近些年,来自新西兰的“学习故事”、来自美国的高瞻课程一时间风靡中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我们要思考,我们的教育特色是什么?就像一阵阵风吹过,我们留下了什么呢?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高瞻远瞩,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明确园所发展方向,这样不管刮什么风,我们都有一根定海神针——园所特色发展。

读书是一种修炼,人只有超脱了自我,才能修炼出真正的自我。走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应时刻牢记教育的本源,且行且珍惜。

人文教育不是万灵药 |《统治与教育》


美国制度和公民权利的渐进完善,并不是公民教育的结果,而是那些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因为利益和良知驱动的底层平民不断争取的成果。

  

文 郑渝川
  

《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曾在出版当年跻身国内各大畅销书榜、年度好书榜,并不令人奇怪。这本书的书名和主题非常契合当下中国社会及社会心理。而且,这是一本用心写成的书。

不同于其他许多谈教育、公民教育而显得十分空洞的读本,《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梳理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至当代的欧洲、美国开国以来至今大量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学说观点,段段有引文,页页有注释。
  

但尽管写得用心,我依然对其有些失望。
  

这本书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第一,将战争、屠杀等令人惊骇的罪行悉数归因于纳粹化式教育和宣传,存在割裂历史、简单解释的问题;

第二,将愚民宣传和教育,局限为纳粹德国及相类似体制的国家的实施行为;

第三,很大程度上高估了人文教育、民主共和教育、民主教育、公民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
  

作者在全书前言中写道,“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以它非常成功的党化教育和党化宣传成为现代极权的范例……纳粹德国培养了无数不能自己思考的国民,把他们变成为纳粹罪恶事业大胆作恶的机器”。

这种论述,以及基于这种观点前提而展开的表达,并不确切。希特勒从上台到自杀,不过12年时间,但纳粹罪恶却是随着纳粹体制的形成就已经开始释放,特别是对于犹太人的隔离、关押和屠戮,参与者非常广泛,不能说参与者都是因为受到了纳粹教育、纳粹宣传,所以才变成了不能思考的机器。
  

美国学者克劳斯·P.费舍尔在《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指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所开展的犹太人种族灭绝,溯因指向近代历史甚至更早时期,指出欧洲大陆的犹太恐惧症由来已久,经过长期积聚,内化为德国等国家犹太人之外跨民族、宗教信仰、地區不同人群对于犹太人的共同化仇恨。

希特勒为当时的德国主体民族实施对犹太人的严重犯罪,提供了机会。也就是说,纳粹实施及其带动的犯罪行为,主要是政治和社会体制的安排,当时德国人在这些犯罪行动中的踊跃参与,并不能说都是或主要是纳粹宣传或教育的结果。
  

那么,20世纪30年代,大批德国公民加入犯罪行为,是因为纳粹政府在教育和宣传中强化了国家主义导向吗?这肯定有影响。但要注意的是,在纳粹上台之前,德国在思想、艺术、科学等各领域,都可谓是世界中心(纳粹崛起终结了这种地位,二战后期起被美国取代)。

以海德堡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拥有最为纯正的人文教育传统,大批德国学者(包括犹太籍和非犹太籍,可以理解为德国教育的成果)逃亡到美国后也能够快速融入美国学术界和社会。

这一方面表明,德国教育的层次水平跟当时的美国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人文教育不是万能的,其培养出的认同“自由、平等、尊严的民主公民”(留下德国、属于主体民族的学者及毕业生),在种族清洗的诱惑下同样不堪一击。
  

《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有一章说道,“从技术条件来说,……高效能现代宣传只能产生并存在于极权国家。”这个说法也十分可疑,因为纳粹宣传的模板,一方面是一战期间美国主政者为了冲破德裔势力的阻挠对德宣战所构建起的战略传播体系,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商界和社会科学界发明的广告学、传播学手法。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相互进行并针对其他很多国家都进行了高效的、严重不实的煽动式或抹黑式宣传。美国政界、政治学界一直流行着以价值观为先导的理想主义一派,以及专注国家利益的实用主义者,后者对于面向国民(公民)及海外的欺骗式宣传往往毫无心理负担,但前者的记录也未必干干净净。

实际上,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甚至所谓的舆论领袖,宣传也好,传播也好,或者叫做价值观营销也好,都玩得很娴熟,目的都在于诱使人们放弃思考,形成群体化的一致意见,这与纳粹宣传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可以在宣传失败后付诸暴力手段。
  

人文教育、民主共和教育、民主教育、公民教育,或者其他叫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当然要比呆板统一、不准独立表达和自由思考的教育方式要好,其作用在于至少让一部分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验证和追求梦想的机会及渠道。但如果将美国政制的确立和延续,都主要归结于此,就大大值得怀疑了。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迈克尔·舒道森在《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书中就谈到,美国开国阶段,将“自然人”跟“具有良好的素质和道德的公民”区分开来,前者中的大多数并不享有基本的民主权利,后者其实指的是拥有较多私产的平民。

强调公民素质和道德,至少在当时并不是要推进民主教育和公民教育,而是要为实施覆盖面较窄的民主提供合理性解释。
  

美国制度和公民权利的渐进完善,也不是公民教育的结果,更不是在杰斐逊·汉密尔顿等“国父”事迹感召、民主共和教育引导下成长起来的精英良心发现的结果,而是那些没有接受过民主教育(或其他名目的良好教育)、因为利益和良知驱动的底层平民不断争取的成果。

《统治与教育: 从国民到公民》

作者: 徐贲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出版年: 2016-1-1

页数: 638

定价: 88.00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