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13: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罐头小人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你的读后感是围绕罐头小人的哪些方面展开的,如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2. "内容充实": - "故事情节":分析故事的发展脉络,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 "人物塑造":探讨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些人物是如何影响你的。 - "主题思想":提炼出罐头小人传递的主要思想,并分析这些思想对你的启发。
3. "结构清晰": - "开头":简述罐头小人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 - "主体":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可以采用总分总结构。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感受和收获。
4. "语言表达": - "准确用词":用词要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语。 -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 "逻辑严密":论述要有条理,观点明确,避免出现逻辑错误。
5. "个人见解": - "独特视角":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 "深入
《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是2021年国庆档最尴尬的一部电影:它不像同档期的《大耳朵图图之霸王龙在行动》一样明晃晃地对准儿童市场,也不如《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一样能够在这个特殊的档期唤起集体情感。
《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讲述的故事十分简单:“优等生”鲁西西在开罐头时发现了罐头中藏着几个小人,在与他们的相处中鲁西西释放天性并与“差生”成为朋友,鲁西西和朋友们的行为也让老师们和家长们改变了“唯成绩论”的观念。
郑渊洁的原著被分类为“儿童文学”,改编后的电影也自然而然被认为是面向少儿观众的电影。然而片方的野心似乎不止于此,电影的宣发不止一次提及原著小说是80、90年代生人的共同回忆。片方想要传达的讯息是:这是一部老少咸宜的电影。电影也的确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正是这种妄图讨好两个不同年龄层观众的行为,恰恰让这部电影显得分裂。
影片中的置景确实还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环境:桌上的老式热水壶、木窗插销、大白兔奶糖、游戏卡带……然而影片中鲁西西、老师等人的服饰和妆容却是当下的风格,从画面上,电影给人的感受就是割裂的。
再从电影的主旨来说,电影批判的“唯成绩论”是原著成书时期主流的教育理念,这的确能够迎合原著读者的情怀,但这与如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理念都大不相同。在“双减”的背景下,当代的小学生恐怕难以理解“唯成绩论”。影片中相互对立的 “成绩好”与“自由”、“天性”,也早就随着时代改变失去了现实的土壤。电影批判的观念像是一个仅仅是为了反对而设立的障碍,主角团要面对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困难,他们的胜利毫无意义,影片也就从传达观点的故事变成了过时的寓言。
《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电影的大部分情节的确在还原原著小说,影片叙事呈现的整体风格也和郑渊洁的作品一脉相承。郑渊洁的小说作品一贯是观点先行:通过反派的失败和主角的成功来传达一个有关真善美的道理。这样风格的文学作品,如果将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置于虚构的世界中,就会被称为“童话”。郑渊洁的《皮皮鲁传》和《鲁西西传》系列小说尽管以现实世界为背景,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动机的刻画上依然是传统童话的风格:人物扁平,坏人与好人壁垒分明。这部电影中依然如此。
童话以脸谱化的创作方式来呈现故事,如果仅作为儿童文学或是儿童电影当然无可指摘,而这部电影还试图吸引长大之后的原著读者,过于单一扁平的人物对于长大后的观众来说显得太过低幼。
《皮皮鲁传》和《鲁西西传》的宝贵之处在于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来批判现实,而电影的呈现却是以儿童口吻对成年人进行说教,枉顾改变了的现实基础的电影画皮难画骨。《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的割裂感并非来自于原著对于这个时代的水土不服,而来自于片方含糊的受众定位。作为针对当代儿童的电影,《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的影片设定的时代门槛太高了;作为针对原著读者的电影,影片的现实性太弱、说教感太强,而已成年的观众已不再需要寓言式的说教。
郝茕
《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算是国庆档的一个小惊喜。除了《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两部头部影片之外,国庆档剩下的少数空间几乎被动画片占据,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节假日里带娃看电影打发时间,已然是一种刚需了。
《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海报
优质的儿童片的确已经缺席市场很久了。这个由郑渊洁童话改编而来的怀旧神奇故事,兼具了新奇与巧思,思辨与温暖,孩子们能看到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大人看也不会显得低幼无聊,其中关于教育话题的困境和探讨也都有涉及,顺带还有一些身为家长能够会心一笑的小讽刺。虽然许多探讨的主题,放在当下的时代里,有些单调和老旧,但指向本质的部分依然颇有说服力。
皮皮鲁和鲁西西是一对双胞胎兄妹,鲁西西是家长老师都喜欢的尖子生,皮皮鲁则顽劣得令人头疼。有一天,鲁西西在家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罐头,罐头里面出现了五个只有火柴棍高的小人,鲁西西给他们分别起名博士、上尉、艺术家、歌唱家、外交官。为了保护他们在这个世界不被伤害,鲁西西把他们留在了家里。而在结识了五位罐头小人后,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一系列奇幻冒险趣事。
罐头小人
故事并不复杂,孩子们和罐头小人一起经历的种种矛盾冲突中,所展现的冲突议题也并不新鲜。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课堂上教授的标准答案之外,应该有怎样的知识?如何对待自己所不了解的人事物?如何与他者为善,又如何学会理解与宽容?这些成长中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都以一种自然不做作的讲述方式在影片中被娓娓道来。
叙事上,电影遵循了类型片应有的种种叙事规律,罐头小人登场后,在两兄妹生活中的神奇“妙用”,足够打开奇思妙想的空间。他们运用自己所长和身材优势,帮助孩子们在生活中“反抗”学校和家长的段落,也充满了“爽点”。一场集体联合的作弊行动,拍出了让人捏上好几把汗的惊险刺激,甚至还有几分少年心气跟着涌动的热血感。而最终的终极营救,在满满cue足火灾逃生“知识点”的同时,还融入了“最后一秒钟营救”的大片惯用伎俩,惊心动魄之余,把伙伴之间的互助与牺牲,拍得令不少观众感动落泪。
郑渊洁的故事扎实,电影对原著的还原度也很高。小时候看书想象里的罐头小人儿被呈现在大银幕上,像是和童年的遥远呼应。今天的电影技术,要把“小人”的创意还原在电影里,已经绰绰有余。尽管片中抠像做出的小人,后期效果并没有做到全然不露痕迹,但考虑到这是一部并非高成本的商业大制作,这样的呈现至少也不会让人出戏。再对比那些动辄大几千万上亿投资,演员却利用抠像来省时间串戏的操作,这些小小的瑕疵已然可以忽略不计。
更重要的还是扎实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非常行之有效地将观众带进郑渊洁构建的那个童话世界。课上课下,家长里短,校内校外,对于亲情友情的刻画都真诚又真切。许多成熟演员都表达过和小孩演对手戏的难,是因为孩子的表演会更真,他们往往相信他们所处的情境,给出最直觉的反馈,反倒映衬出大人“表演”的痕迹。而这部影片中小演员们的表演正是如此。当鲁西西因为偶尔一次的考试发挥失常而受到苛责,小心翼翼向父母求证“如果我的成绩不好,你们是不是就不会喜欢我了”的那份委屈与无助,着实看得人心疼。
鲁西西陷入危机。
初了皮皮鲁与鲁西西之外,电影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坏孩子”,他们尽管成绩不好,但也有各自出类拔萃的地方。即便是看起来最一无是处的小霸王,毫无学习天分到让好朋友们对于“相信他一定能行”的客气表态都显得心虚,但他在危急关头的那份勇敢,依然是一个孩子闪闪发光的品质。
在小人们的帮助下,孩子们的生活里有一时爽快的种种取巧,但最终的成长蜕变,要靠自己来完成。最让笔者喜欢的一点是,电影跟观众讲了很多道理,一半讲给孩子听,一半讲给大人听,但无论对哪一方的讲述,都不显得说教。这在儿童电影里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而电影中对于成年人的刻画,也并非站在孩子对立面的“反派”,爸爸妈妈一段自陈中,父母为孩子牺牲自我的那份委屈与疲惫,相信也能够令许多家长共情。为了皮皮鲁和鲁西西能上第一小学,爸爸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将就在一个和第一小学有合作关系的庸庸碌碌的岗位上。可是,委屈着自己的父母,又怎么能理直气壮地传达出“你考上好的大学未来能过上自己喜欢生活”的底气呢?
皮皮鲁
作为一个诞生于上世纪的故事,皮皮鲁和鲁西西在电影里所面对的成长教育环境,比今天来得简单得多,没有手机、网课、补习班,也没有种种家长群、鸡娃、内卷等当下时髦元素,但想想,那些需要教会孩子的最本质的道理,也并没有什么新意。比如人最珍贵的财富一定是善良、勇敢、自信等这些未来能够左右其一生的“底色”,比如在学习这件事上,比起考试成绩,更重要的一定是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当然,作为看郑渊洁故事长大的爸爸妈妈们,还能在电影里挖出不少彩蛋,比如童话大王本人的出镜,比如魔方大厦里把爸爸妈妈关进罐头的惩罚,比如舒克的同款绿色直升飞机……
其实比起动画片,真人电影给孩子带来的代入感和真实感是更强的。就儿童、亲子的定位而言,《罐头小人》的剧情起承转合抓人,情绪铺排有笑有泪,还能让大人孩子都能在收获观影乐趣的同时带来思考。这些年常常有声音怀念着《霹雳贝贝》《小铃铛》《三毛流浪记》等经典,并扼腕儿童片没落的声音。儿童片没落既已成事实,有这么一部还不错的儿童真人电影,还是非常值得好好安利的。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亮亮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