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14: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法制故事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是要表达对法制故事中法治精神的认同,还是对故事情节的感悟,或者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2. "深入分析":对法制故事中的法律知识、法律原则以及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故事如何体现了法治精神。
3. "结合实际":将法制故事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谈谈这些法治观念如何指导我们日常的行为。
4.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对法治的理解等。
5.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需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
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
### 引言部分 - "提出观点":简要介绍法制故事的主题,提出你的观点。 - "引起兴趣":可以用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故事的开头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 主体部分 - "分析故事":对故事中的法律知识、法律原则、人物行为等进行详细分析。 - "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或个人经历,说明法制故事对你或社会的影响。 - "对比分析":可以将故事中的法治观念与现实生活中不法治现象进行对比,突出法治的重要性。
### 结尾部分 - "总结观点":重申你的观点,强调法制故事对你的启示
很多人爱读王小波的书,因为有趣。案头一本中国法制出版社的《经典法治故事趣谈》也算有趣。它被评为2013年“在校大学生推荐准大学生阅读的十本书”,得以与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费孝通《乡土中国》、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柴静《看见》并列,大抵也是拜“趣谈”所赐。
一是故事比较新奇。
此书精选趣谈了国外100多个法治案例故事,各具特色。有的经典判例展示司法权威:可以传唤总统、命令总统、否决总统、钦定总统;有的代表性案例反映司法独立:一个无辜黑人被几个白人警察乱枪打成马蜂窝,民意官意抗议一片,均要求法院对杀人者绳之以法,可法院置若罔闻,审判后宣布无罪释放;有的惊险故事说明正当程序至上:穿肉色袜子裸奔不为裸,律师在法庭有时睁着眼睛说瞎话、法官唯法罔顾自然正义竟是法治的刚性要求;有的正反跌宕起伏:苏格拉底以死服从法律历来受人尊敬,可如今公民不服从权也深入人心;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是世界通行法治原则,但特殊的有违法犯罪的想法也会收监;法治社会自由几乎无边无际——可以骂总统、烧国旗、向总理扔鸡蛋,但不自由同样无处不在——公司老板面试员工时不能问人家年龄、党派、教派、籍贯、身高、体重、疾病,在办公室不能像我们一样当着女同事说黄段子等等。
二是编排比较逻辑。
故事多的书容易天女散花或一地鸡毛。此书以法治原则为纲,逻辑脉络清晰,故事多而不乱。每篇夹叙夹议,形式内容结合,比较“紧”。常常连贯递进。比如“神圣的权利”中,沉默权与米兰达规则故事表明,刑事被告人在法庭上不但有抗拒的权利,警方审讯前还必须临时提醒“你有权利不坦白”, 警方忘了告知就是违法;接着一篇就是他们有律师免费帮助的宪法权利。承接自然,步步深入,引人翻书。例如:“辛普森既然被判无罪,难道还会受罚?是的。请看《辛普森的罪与罚(下)》。”“不过,不是每个人都像苏格拉底那样对法律虔诚服从。两千多年后,就有人公开不服从。请看第六集,不服从与非暴力抵抗。”“甘地的不服从不合作是对对手对敌人,在文明的和平的法治时代在国家内部也可以不服从法律么?可以的。请看下篇:拒绝遵守不公正的法律。”
三是语言比较有趣。
书非趣不好读也。此故事书改编添油加醋,每篇都有趣味元素演绎。流行歌词、金庸武侠、官场套路、鲁迅杂谈、红楼三国、短信段子、网络新语等随处可见,雅俗共赏。让人悦读,引人思考。兹举数例:
△质本洁来还洁去。重症痛苦患者有尊严地选择死亡是权利、是人性、是自然。“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苏珊安乐死含笑九泉,纵做鬼,也幸福。
△媒体一披露,民主党这边一片怒吼要斯卡里亚大法官回避,理由是他与副总统关系太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分过獐,一起……审案时可能有失公允。斯卡里亚百口莫辩,只有回避。
△克林顿无法抵赖,只得低下高傲的头,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承认他律己不严,思想滑坡,拉链不紧,见色眼开,和莱温斯基有不适当的关系,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对不起夫人希拉里,对此承担全部责任。当然,“不适当”是模糊语言,克林顿当过律师,善于太极推拿和春秋笔法。
△查普曼惊问:为什么?给我一个理由。
霍尼戈带理不理:莫名我就不整你?我就想开赶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查普曼不走,质问:你想违法?法院要你收回成命,你凭什么?
霍尼戈大吼:房主讨厌一个客,不需要理由!
闹到法院,房主又败诉。没过一天,涛声依旧,又重复昨天的故事,如是者三。十来天后,终于吵吵闹闹到了上诉法院。
法官居高临下有如《祝福》里的鲁四爷。他听了前因后果,说了句“可恶,然而……”
△1945年8月,杜鲁门接手总统4个月。二战尾声,德国已于三个月前无条件投降。日本拒绝通牒,宁死不降。调研表明,进攻日本本土美国至少会折100万大兵;使用核武器,日本人会死不下10万人。原子弹放还是不放?争来争去。三军总司令杜鲁门一声令下:放!炸他狗日的。“小男孩”和小“胖子”跳下广岛和长崎,两朵蘑菇云升起,两城市顷刻灰飞烟灭。日本立马乞降,痛快结束了战争。
有人骂杜鲁门是屠夫,不对。先礼后兵,以直报怨,狠揍敌国小日本,保护本国军人的生命权,无可厚非。
晚报出版部 吴忠
【《经典法治故事趣谈》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4月版 】
《折狱龟鉴•议罪》共辑录17位优秀司法官的折狱议罪的故事,反映了沉淀在他们意识里的沦肌浃髓的儒家的哀矜折狱的理念;亦反映了他们不只是死抠律条,而是全面了解案情、认真缜密地思考律条的含义,做到了正确适用法律,罚当其罪,罪与罚的衡平;遇疑案则用天理、人情、国法加以衡平而处之。对顾元先生所说中国古代司法官处于“循法与悖法的矛盾与妥协”及对传统的法史教材述说中国古代司法官常屈法而伸礼质疑。把“仁道法”改造成当代中国化的“人道法”。
宋代郑克撰写的《折狱龟鉴》一书,是一部有影响的我国古代法学名著。书中收入了近四百个案例故事,其内容包含了司法实践的各个方面,诸如侦察审讯、痕迹物证、司法鉴定、调查访问、辨诬雪冤、定罪量刑等。作者在宋代为惩治盗贼而设重法的情况下,大胆地提出了“饥馑盗贼多、矜谨明断、尚德缓刑”的主张。
自汉以降,各个王朝的法典都是儒家化了的法典,礼成为了法典的总原则,具有律无所载而用礼的作用。古代司法官们用统摄法典的原则:礼来衡平法律条文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缓解了因立法空白以及普遍存在着的法律与社会生活之间脱节而造成的突出矛盾。但顾元先生认为由此产生了司法官在司法中的“泛道德主义。他说“泛道德主义对于司法官的司法有着许多负面的影响,在很多具体案件中,司法官为了实现公道,牺牲了法律的普遍性,使得一种高度复杂的法律技术体系始终没有在中国建立起来。”笔者以为,面对春秋时期“亡国者三十六,弑君五十二”,面对臣弑君的世衰道微、面对子弑父的伦理失范、面对大小诸候互相攻伐、交相侵凌宗主周王室的无序,聪慧的孔子一定参透了人是神性和罪性的集合体。他为家的和谐与有序制定了礼的规范,推而及于家族,再推而及于国,以家为同心圆定名份、制法度,形成所有人按照自己的角色和谐地生存与发展。他和西方基督一样伟大,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预设人性是善的,而不是像西方一样把人性预设为恶。用一系列礼的内涵使中国人向内追求道德的完美,用一系列礼的形式外化了中国人千年的生活秩序。他建立了礼的“仁道”法,他的“仁”学核心是“爱”。爱让人生活在和谐的社会。他认为一个君子会自然而然、自觉地依照仁、义、礼、智、信、刚、毅、勇、孝、友、忠等去生活,如果一个家庭是由这样的君子组成,则这个家庭定然没有冲突与纷争,这便实现了家庭的和谐;一个地域(国)若是由这样的家庭组成,则会同样消弭地域的冲突和纷争,地域和谐便实现了。让我们看他所设计的和谐与幸福的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圣人的视野下,大同社会是从上而下建立礼的秩序,即从政治层面应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生活层面上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的和谐社会。这就是古代熟读经书的司法官的价值源泉,是他们心中的衡平法。也是中华文明煌煌五千年的衡平法。
依法治国是当今时代主题。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行政是一种法治状态,政府依法行政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实现行政权力和行政相对人权利二者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有行政权力对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规范,还有相对人权利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并且后者是更重要的。
单位: 清涧县人民法院 作者: 关婕 责任编辑:李思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