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16: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叶嘉莹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叶嘉莹的哪本书或哪篇文章展开,确保主题明确。
2. 了解背景:在写作之前,要对叶嘉莹的生平、学术成就、主要著作等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她的思想体系和写作风格。
3. 分析内容:深入阅读叶嘉莹的作品,分析其观点、论证、语言表达等方面,找出你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思考的部分。
4. 结合自身:在写作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历、感悟和思考,阐述叶嘉莹的作品对你产生的影响,以及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5.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叶嘉莹及其作品,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b. 主体:围绕叶嘉莹的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 作品的主题思想:阐述叶嘉莹作品所表达的核心观点和价值观。
- 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叶嘉莹作品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特点。
- 作品的影响:探讨叶嘉莹作品对读者、学术界和社会的影响。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叶嘉莹作品对你的启发和感悟。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叶嘉莹作品
来源: 艾默儿 悦读写作
01叶嘉莹在《说诗讲稿》中列举了三首《玉阶怨》,来解析什么是好诗。
(1)玉阶怨(虞炎)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2)玉阶怨(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3)《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以《玉阶怨》为题的诗,大都是写闺中女子的思怨之情。
虞炎诗用了紫藤、黄鸟、青枝等词语展现色彩鲜丽的景象,点出了思念的主题,但是景与情并无关联,叶嘉莹认为这不是好的诗歌。
谢朓诗描画细腻,夕殿,珠帘,飞来飞去的流萤,烘托出寂寞清冷的氛围,长夜难眠、缝制罗衣的动作,更是将女子的思恋刻画得非常生动。景情相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叶嘉莹认为这算是好诗。
她最欣赏的是李白的《玉阶怨》。全诗没有一个“苦、思、叹、泪”这样直抒“怨”情的词,但是女子的渴盼思怨之情却无处不在。此诗之妙在于:
意境烘托得妙。
玉阶,白露,水晶,玲珑,秋月,都是洁白凄冷、荧光皎洁的。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凄清、幽长、寂寞的意境,将“怨”烘托得层层深入,令人读之生寒。
几个动词运用得妙。
“生”和“侵”,表现了时间慢慢消逝,闺阁女子因思慕至深而浑然不觉——不觉长,不觉湿,不觉冷。这是用外物客观变化来衬托她的痴情。
“下”和“望”,是女子主观的两个动作。夜深露重,思而不得,女子只得回屋,“却下水晶帘”。“却”,一个转折词,把她不甘心、放不下的细密心思写活了。她是怎样多情的人啊!隔着玲珑剔透的帘子,继续遥“望”明月,遥寄相思。
情感的寄托也很妙。
女子遥望的月是高洁光明的,她思念的人也暗含着高洁光明的品质,那么,她的思念也具有高洁、光明、深远、幽静之美。“李白的这首诗,已经从写实进入到一种象喻的境界,已经把这个女子思君的怨情从现实提高了一步。(《说诗讲稿》)”
通过三首诗歌的比较,叶嘉莹认为,好的诗歌有如下特征:
(1)能够将形象和情意结合起来;(2)诗人能够结合自己的喜怒哀乐,将所见所闻所思写出感动人心的力量来;(3)诗人表达的情感,不仅是人类普通的情感,还能达到更高远、更深厚、更磅礴的境界,才是上品。
“我们要批评、欣赏诗歌的好坏,是可以从它的传达、表现,它的用字、造句,它的形象,它的整个的章法、结构来判断、来感受、体会的。”——叶嘉莹《说诗讲稿》
叶嘉莹的诗论告诉我们,诗词之美在于传情。美好的情感要与遣词、用句、绘形、造境浑然相融,才能打动人心,成为经典。
不妨来读两首“听雨”的宋词,试着品味诗词的传情之美。
古诗词中的“听雨”和“望月”一样,是常见的意象,蕴含无限情思。如——
李煜的“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杨万里的“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纳兰性德的“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雨声,一点一滴,滴在诗人心头,化作万千思绪。
(4)虞美人·听雨(宋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听雨词流传甚广,我们看看它在遣词用句、绘形造境上如何传情。
词人的裁剪功夫了得。
少年时热闹、欢愉,壮年时漂泊、孤寂,暮年时萧瑟、落寞,漫长一生的辗转波折、境遇变幻,就浓缩在三幅听雨图中。
选取的场景也很考究。
词人为何选择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场景?歌楼是青春欢乐的象征,客舟和僧庐是寂寞无依的隐喻。按照陈邦英的解析,歌楼是反衬客舟和僧庐的:“有了这样一个显示青春与欢乐的画面,才使后面的画面显得更加凄凉、萧瑟。(《宋词鉴赏辞典》)”原来,欢愉是短暂的,凄冷才是人生的主色调。
以“听雨”来串联一生颇具匠心。
雨,本就是多情的景致。如余光中所说:“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听听那冷雨》)”听雨,便具有清冷、悲凉、寂寥的意味。歌楼听雨,让少年的欢愉打了折扣;客舟、僧庐听雨,映衬出听雨人的心境更加凄清。
情感层层递进蕴含深意。
“悲欢离合总无情”。随着三幅画面的切换,由乐至悲至无情的情感变化层层深入。“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任”,仿佛是放下了,一切皆空、万念俱冷、波澜不惊;但结合词人身处宋元易代之际、家破国亡的经历来看,他的“放下”是更深层的痛苦和悲凉。
以前读这首词,被词中蕴含的流年逝水、无尽悲凉深深打动。现在,读了叶嘉莹的诗论,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听雨”的意境,已经从个人的悲叹上升到亡国的遗恨,这是更深远宏阔的家国情怀。
(5)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是李清照的一首听雨词。
这首词的情感委婉曲折,丰富细腻。
起句就是质询、埋怨:“窗前谁种芭蕉树?”接着,描写芭蕉的枝叶舒卷、绿荫清心,这分明是赞美啊。然而一阵晚来风雨又引起愁思:这点点滴滴的雨打芭蕉声,让故土难回的北人“不惯听”,愁怨更深。
原来,对芭蕉的赞也是怨:怨芭蕉长得这么繁阴喜人,怨蕉叶承接的雨声这么滴答烦人,怨种芭蕉的人这么不懂人心!
其实,熟读易安词就会明白,这哪里是对芭蕉的怨呢?这“怨”就是易安词中一直流淌的“愁”——
是“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的流年之叹;是“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的孤寂之苦;是“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的亡夫之痛;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亡国之恨。
04蒋捷词截取一生中三个经典画面,寄情抒怀;李清照词精选朝夕间的心情变化,传递愁思。“听雨”就是他们融情造境、打动人心的媒介。
阅读古诗词会发现,像玉阶生凉、隔帘望月、蕉窗听雨这样情景交融的意象很多,如:碧纱秋月、梧桐夜雨、杜鹃斜阳、平沙落雁、寒江独钓、高楼闻笛……这些诗意的图画是古典的,永恒的,中国的。
叶嘉莹说:“读诗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人心不死。我们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心死了,没有比这更大的悲哀了。诗就是诗人把他内心的感动写下来,传达出去,而且可以引起千百年后的人的感动,有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当我们品味古诗词时,眼前仿佛看到了诗中景致,油然而生或悲喜、或感喟、或辽阔的情怀,隔着千百年的时空,与诗人共鸣。
同时,因为我们热爱诗歌,也感受到被诗歌浸润的生命是美丽的,鲜活的,值得珍爱的。
——我想,这就是诗歌打动人心的魅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叶先生是一个不拿讲稿上课的人,‘完全脱稿,大开大合,挥洒自如’。”——这是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对于叶嘉莹的回忆,在人民出版社日前出版的新书《我与姑母叶嘉莹》一书中,作者叶言材写到,叶嘉莹“每次讲课时,一定是站立于讲坛之上。她的著述之多,用‘著作等身’一词已然不足以形容”。
好的传记,不是靠作者的杜撰和想象,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那些珍贵的历史时刻,并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理解,《我与姑母叶嘉莹》一书就是如此。
97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是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耆宿,是一位以中华文化为一生之本的传奇学者。叶嘉莹的侄儿叶言材也是一位学者,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和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曾执教于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中国系的叶言材与叶嘉莹先生不仅是亲姑侄,且同为中国文学研究者,在成长及治学过程中深受叶嘉莹先生关照与影响,更是叶嘉莹先生受邀回国执教、创办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与中外文化名人交游等重要时刻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对叶嘉莹先生抱有深刻的了解和真挚的情感。
《我与姑母叶嘉莹》一书扎实而不流于琐碎,叶言材的文字中,有亲人视角,更有学者删繁就简,捕捉细节的智慧。在书中不仅为读者生动重现了叶嘉莹先生生长于斯、永铭于心的叶氏大家族和察院胡同老宅,回顾了作者青少年时叶嘉莹先生归国与家人重聚相伴并游历讲学于祖国各地的珍藏记忆,更将叶嘉莹先生与中外诸多师友结下深厚情谊的知心交游娓娓道来,其中包括陈省身、杨振宁、李霁野、陆宗达、夏承焘、缪钺、邓广铭、陈贻焮、冯其庸等学人、专家。
对于叶嘉莹1974年回国后有感而做的古体长诗《祖国长歌行》,他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她是一个目睹过羸弱旧中国的腐败没落和在台湾经历过“白色恐怖”的人,当她亲眼蓝岛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她心里进行比较后所产生的那份感慨,或许是今天的人们所难理解的。
叶言材在书中写道:“我曾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眼睛里充满了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让人尊重,一定是经历了很多事,还能够堂堂正正地站在人们面前;当他(她)呈现出这种状态的时候,对别人又不羡不嘲,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我认为叶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在叶言材看来,叶嘉莹对于中国诗词理论学说的贡献和晚年倾其所有致力于中国诗教的传承,是她人生最大的成就。
毫无疑问,《我与姑母叶嘉莹》的现场感是本书最珍贵的部分,也可以视为对于叶嘉莹口述自传《红蕖留梦》一书的珍贵补充。叶嘉莹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深情写道:他文思敏捷,识见又广,一写起来就下笔不能自休,洋洋洒洒。他认真和努力地以他的记忆补充了我以前一些记述的不足,这些关于人与事的叙写,使我极为感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