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22:4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旅游书籍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读后感的主题,即这本书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是关于旅游体验、文化感悟还是作者的人生哲学等。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如书名、作者、出版时间等。 - 概述书籍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大致的了解。 - 提出读后感的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4. 正文部分: - 分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如旅游体验、文化感悟、人生哲学等。 - 结合具体事例,阐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 分析作者的观点、手法和风格,以及这些对读者的影响。 - 对书籍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
5.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强调读后感的主题。 - 表达对作者的敬意,以及对书籍的喜爱之情。 - 提出对读者的建议,鼓励大家阅读这本书。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事项:
1. 语言表达: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过于平淡和单调。 2. 观点独特:提出自己的见解,避免与他人雷同。 3. 逻辑严谨:论述过程中,注意前后文的逻辑关系,使
一次穿越的旅行
——读衣若芬《陪你去看苏东坡》有感
◎周裕锴
收到《陪你去看苏东坡》,拆开粗翻一下,便已觉趣味盎然,用通俗的话来说,叫做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今日再细细拜读,引起更多共鸣,因为书中有几处东坡遗迹,我曾陪作者衣若芬一道去过。
作为一个女性学者,穿越九百多年的时间距离,去体验想象一个伟大灵魂一生留下的足迹,这本身就具有几分传奇色彩。而何况,作者的身份又远非“女性学者”四个字所能局限,据我所知,她是一个作家型的学者,或者说是学者型的作家,早在近三十年前,我就拜读过《衣若芬极短篇》小说集,其中一篇《黑雨伞》,留下极深的印象。
此外,若芬女士还具有海外华人的身份,精通英文、韩文,对海外汉学了解很深,在东亚汉文学和文化交流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她近几年一再提倡的“文图学”研究,就是国际汉学界最新研究动向影响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她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这本《陪你去看苏东坡》,可视为她“文图学”理论的游记性的实践,更可视为她与东坡之间相隔古今的灵魂对话。
全书分为“天涯”和“海角”两部分。从叙事角度来看,“天涯”似是一个纵向串珠式的历史叙述:从东坡出身地眉山,到辞世处常州,其间除去东坡为官的开封、诸城(密州)、杭州、徐州、定州以及贬官的黄州、惠州、儋州之外,还有东坡曾经路过的乐山(嘉州)、重庆(渝州)、三峡、武汉、镇江、赣州(虔州),作者如一个知识丰富、妙趣横生的导游,带领读者跟随东坡走遍了小半个中国。而“海角”则近似横向的散点叙述,收集了作者在海外教学研究中与东坡相关的故事和感悟。
我同意美国汉学家艾朗诺教授的评语:“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一场值得细细品味和享受数小时的盛宴。”在阅读过程中,我有类似的感受。苏轼的形象和作品,在书中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开,比如“东坡长得怎样”?“为什么李白杜甫不是千年英雄”?“苏轼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样的呢”?“何处是东坡”?这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而答案来自足以征信的文献解读——苏轼兄弟的诗文和历代画像、法国《世界报》的评选标准以及作者根据苏轼作品记载和实地考察。如此种种,皆娓娓道来,而引人入胜。
这本书了不起之处,在于它呈现出多重性质,既是一本生动活泼的旅行札记,又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学术随笔,同时也是一本才华横溢的抒情散文。
我很钦佩若芬女士对山川地貌、民俗风情的准确描写,能非常自然地将眼前所见的场景,与东坡诗文中的描写无缝衔接,加入自己“到场”的体验,从而超越时间距离,做到与东坡“精神融合”。
这种“精神融合”,传统学者都是从古人诗文集的阅读理解中获得,而她则结合“行万里路”的实践,所得更加鲜活可感。如“金山寺雨中闻铃”那种现场感,东坡与佛印的禅机飘然而出,这与书斋里的理解大为不同。
若芬女士的海外经历使得本书具有一种独特的视角,这在“海角”部分更为突出,从不同侧面展示出东坡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本书中有不少对东坡作品的精彩解读,诚如艾朗诺教授所说:“它不仅显示了作者理解苏轼的深度,还显示了作者对学术写作的开放态度:将专业知识提供给学术界以外的读者的才能。”而我要补上一句,本书是作者一次穿越的旅行,她循着历史的足迹找到了东坡,成为他的朋友,并让他在今天复活。想和东坡交朋友的读者,本书值得拥有。(有删节)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灰尘怎么会旅行呢?它要去哪儿旅行呢?当太阳的光线从百叶窗的缝隙里射进黑暗的房间,我们会看到无数的灰尘在空中飘舞,这就是旅途中的灰尘。想知道它们旅行的秘密吗?今天,在科技周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跟着张硕老师来读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的科普作品精选图书《灰尘的旅行》吧!
【领读人】
张硕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附属雍和宫小学语文教师。多次承担市区级公开课、观摩课,参与整本书公益直播课,多次在东城区中小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征集与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我是北京市东直门中学附属雍和宫小学的张硕老师。
今天,我要为四年级的同学介绍一本书,题目是《灰尘的旅行》。同学们一定很好奇,咦?灰尘怎么会旅行呢?它要去哪儿旅行呢?当太阳的光线从百叶窗的缝隙里射进黑暗的房间,我们会看到无数的灰尘在空中飘舞,这就是旅途中的灰尘。想知道它们旅行的秘密吗?就请你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快乐读书吧·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灰尘的旅行》,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这是一本科普名著,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爷爷。高士其早年留学美国,因在科学实验中感染病毒导致身体残疾。回国后,他将全部精力奉献到了科普创作中,这本书就是他在轮椅和病床上写下的,包含了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科学趣谈,每个小故事都通俗易懂,浅显易见。高士其爷爷将神秘奥妙的科学转化成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比如:纸、铅笔、温度计……这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用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桥梁、灯、望远镜……有怎样的发展历史等等。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蕴涵着科学知识,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翻开《灰尘的旅行》这本书,会让我们对生活中的科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不知不觉就会跟着作者走进科学的世界,去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本《灰尘的旅行》,一共有六组故事,编辑老师在每组故事前都为同学们提供了阅读方法的指导,还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活动。同学们可以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玩儿。
比如,你可以按照提示,用“画示意图”的方式,把了解到的信息整理出来;你可以根据故事中的介绍和自己的了解,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做一张名片;如果你对哪个发明创造感兴趣,还可以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它的发展现状,做一张有特色的科普小报,和同学们分享;当然了,你还可以根据故事中介绍的科学知识,试着出一些考试题,当个小考官,考考自己的同学或家人……
怎么样?同学们,你有没有这样阅读过一本书呢?
这些阅读的策略,都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本《灰尘的旅行》中,它会教给你如何阅读科谱书,帮助你提高阅读的质量。
好吧,亲爱的同学们,请你跟着张硕老师,一起读起来吧!
作者:张硕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