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庄子的至乐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0 05:56

精心挑选《庄子的至乐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庄子的《至乐》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至乐》的基本内容": - 首先,要熟悉《至乐》篇的基本内容,包括庄子阐述的哲学观点、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 - 了解庄子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如对“至乐”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等。
2. "明确读后感的写作目的": - 明确你想要通过这篇读后感传达的信息,比如是对庄子哲学的认同、批判,还是对人生、社会现象的反思。
3. "组织文章结构":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至乐》的背景和内容,以及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 主体部分:深入分析《至乐》中的哲学观点,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进行阐述。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提出对未来思考或行动的建议。
4. "注意以下几点":
- "深入理解庄子思想":在分析时,要深入理解庄子在《至乐》中表达的思想,如对“至乐”的理解、对人生的态度等。 - "结合实际":将庄子的思想与自身经历、社会现象相结合,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深度。 -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 "逻辑清晰

庄子《至乐》:人生最大的快乐,是顺应本性活着

诺奖作家纪德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就是为幸福来到世间,自然万物无不这样指点。正因为努力寻求欢乐,植物才发芽,蜂房才酿满蜜,人心才充满善良。

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要经历很多很多,才能真正看到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要经历很多很多,才能最终发现自己心向何处。

还要经历很多很多,才能找到真正的平静和幸福。

可如今,这世间纷纷扰扰,无数人困于名利,追求表面的快乐,得到了,内卷自己,得不到了,内耗自己。

可是,那些表面的东西,恰如有一句诗说的:

欢乐是人生的驿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然而,很多年前,庄子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在《至乐》里,他给我们讲述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欢乐?

庄子说的真正的欢乐,不必内卷,没有内耗,无为而无不为,无乐而无不乐。

01

人生在世,终究一死。

生死之间,这短短的一程,就是我们的人生。

我们今天活着,也许明天就会死去,我们今天有的,也许转瞬就会失去,在这无常的一生里,每个人都想活得快乐,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天地之间,大多数人所推崇备至的,是富有、高贵、长寿、美名,所深恶痛绝的,无非贫穷、低贱、短命、活得没有面子。

大多数人所喜欢的,是身体享受,健康,美食,漂亮的衣服,绚丽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他们所讨厌的,就是没有身体享受,吃不上美味的食物,穿不起漂亮的衣服,不能看花花世界,不能听靡靡之音。

所以,当他们得不到这些东西的东西,痛苦也就随之而来。

庄子说:

其为形也亦愚哉!

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实在一件愚蠢的事情。

为啥呢?

你看那些富有的人,劳形苦心,处心积虑获取钱财物质,可是再怎么积累,自己所需其实有限,这样对待自己,其实也是忽略自我。

你再看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无论白天夜晚,都在考虑怎样才能维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这也是忽略了自我。

可是人生啊,除了你自己,任何外在的东西,都不是你的,你只是他们的过客,他们经历过你,也会经历别人,而你自己却是唯一的。

这世间太多太多的人,他们所忽视的,就是他们自己,他们在意了自己之外的很多东西,却唯独忘了自己。

02

世俗就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

有些东西,是外在的要求,有些东西,是我们内在自我的要求,还有一些,是更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外在的东西,严格来说,都是身外之物,甚至可能是我们因此受苦的根源。

庄子讲了一句话,他说: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那些为国献身的烈士,举国都在称赞他们的行为,可是他们自己却已经死去了,这样的美名,真的就是好的吗?

庄子反问天下说:

如果认为是好的行为,却不能让自己活下来,如果认为是不好的行为,为什么却足以让别人活下来?

所以,好与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就看从什么位置去看事情。

庄子说,他观察过世俗的人对快乐的追求。

大家追名逐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似乎这就是最快乐的事情。

然而,庄子觉得,这并不是快乐,当然,也不是不快乐。

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呢?

庄子觉得:

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可这样的追求在其他人看来,又是难以忍受的。

为什么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

他又说:

“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若能如此,岂不乐哉?

人生很多事情,就是过于执着,过于刻意,所以很多事情,一旦结果不如意,往往会痛苦。

至乐无为,就是不执著于结果,以容纳之心,接受世间之事。

03

在这世间,生死是一道坎。

面对生死,大多数人都不能从从容容,正是因为想到死,所以他们拼命享乐,追求肉体的快乐。

死亡,很多时候也是令人悲伤的。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前去吊唁。

推门进去,只见庄子盘腿而坐,一边敲盆一边唱歌,毫无悲伤之色。

这样的行为,在世俗看来,简直就是难以理解,惠子也理解不了,他说,你老婆跟了你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直到老死,现在她走了,你不悲伤也就算了,居然还在唱歌,简直太过分了。

庄子解释说,她刚死的时候,我非常痛苦,感慨万千。

可是后来一想,这世界最初本来就没有她,她本来就不曾出生,也就不会死去,她活在自然的变化之中,而今离开了,也不过是回到更安宁的归处。

庄子告诉惠子:

死去的人将安安稳稳寝卧在天地之间,我还围着她哭哭啼啼,实在是不通天理,于是就不哭了。

有人说,再不享受,老了就没机会了。

其实人生不是只有这样一种活法,在天地之间,自由无为,就不会被限制,我们一旦追求什么,什么就会成为束缚我们的存在。

支离叔与滑介叔出去游玩,不久,滑介叔身上长了一个瘤子,支离叔问他:

你讨厌它吗?

滑介叔说:

人的生死就犹如白天黑夜交替运行一样,我怎会讨厌。

天与地之间,人是第三种绝色,他能看见天地,见众生,也能见自己。

所以,无为,就是不为任何东西所困扰,生活在最自由广阔的天地里,顺应自然,顺应天地,顺应自己。

04

真正厉害的人,都在强调人应该活出自己,顺应自己的本性,道法自然。

可是我们这个世界,却总是会制造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大行其道,却忘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句话说:

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若是用你喜欢的东西来要求我,也许那些东西恰恰就是我讨厌的,如果用你推崇的东西要求我,也许我会觉得那是卑劣的。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只有真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颜渊到齐国去见齐王,孔子见了,十分忧虑,子贡问他忧虑什么,他说: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 ,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缘何如此?

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

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旦超出了这种限度,可能就会出问题。

孔子觉得,颜渊见了齐王,会对他讲真正的圣治之道,而齐王虽然想做到,却难以理解,他就会困惑,一旦有了困惑,有了疑虑,就会迁怒对方而杀了他。

孔子还给子贡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一只海鸟在鲁国郊外停下来休息,国君见了,非常喜欢,就将鸟接到太庙里,给它美酒,给它美食,给它最美好的音乐。

可是这只鸟,不敢吃不敢喝,惶惶不可终日,三天就死了。

这是按照自己的习性来养鸟,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

要是真的喜欢这只鸟,就应该让它飞回山林,让它在森林里自由自在。

每个人也是不同的,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只有在适合自己的方式里,才能真正自由自在,舒适安心。

奇怪的是,很多人总是忘了寻找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忘了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而是一味跟随世俗,用世俗的标准要求自己,有些人因此也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抑郁痛苦。

可是很多年前,庄子就告诉我们,你应该根据自己的习性,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你是鸟,就选择山林高出,是鱼,就选择渊泉深处。

无为,就是顺应本性,做了自己该做的,接受一切发生。

05

然而不管怎样,我们总不能否认人生的痛苦,不能否认人生的烦恼,虽然这些烦恼,大多都是自找的。

很多人为了名利,苦了一辈子,甚至因此丢掉性命,直到死亡,都还不能真正摆脱。

有些人又为了情爱,执着于情爱,苦了自己,最终也不过是自己折磨自己。

所以,人生很多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将目光放在外在的事物上。

一旦我们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去关注自己,我们的烦恼就会很少。

庄子到楚国去,半路上看见一个骷髅,庄子心想这人是怎么死的?

于是,他从旁敲了敲,然后问:

你是贪生怕死,失去真理,因而变成这样的吗?

你是国破家亡,惨遭杀害,才变成这样的吗?

你是行为不检,羞愤而死吗?

你是遇到饥荒灾年而死?还是享尽天年而死?

骷髅不答,庄子拿过骷髅,当成枕头,沉沉睡去,半夜,他梦见了骷髅,骷髅说:

你说的那些,全是活人的束缚,人死了,就没有那些烦恼了。

他问庄子:

你愿意听听人死后的情况和启发吗?

庄子说好。

骷髅说:

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管辖,在下没有四季操劳,从容安逸,不必为时间焦虑,悠闲自在。

庄子不信,他说,我让主管生命的神复活你,让你回到你的事业、家人、朋友之间去,你喜欢吗?

骷髅说,我不愿意,我怎么会放弃这么美好而重新经历人世间的劳苦?

列子出去游玩,在路边吃东西时,看到杂草间有一个骷髅,列子扒开草,对骷髅说:

只有我和你知道,你是不曾生,也不曾死的。你果真忧愁吗?我果真快乐吗?

人生天地之间,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死生变化,生老病死,皆是自然变化。

人生很多痛苦和烦恼,就在于我们没法接受一些东西,所以我们执着你想要另一些东西,无为,就是顺应自然,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

06

每个生活在这世间的人,都是为了活得快乐。

可是活着活着,很多人就忘了快乐。

这几天看到一个人说,我们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科技越来越发达,获取物质越来越容易,可是人们生活却越来越累,人们卷得越来越厉害,内耗越来越严重。

这样的生活,一定是存在某种问题的。

可是问题到底在哪呢?

答案我们不知道,反正就是出了问题,但有些东西我们是可以看到的。

其一,整个大环境都是喧闹的,个人处在其中,不可能不受影响。

这也是因为我们关注个人实在太少,对自己实在过于忽略,我们内心没有安定之所,便只能在物质之间寻找安全感,可是物质从来不是稳定的,这世间,真正稳定的,只有自己精神深处的东西。

其二,我们的贪欲在增加,不管获得多少,总想要更多,总想要更好的。

在贪欲的驱使下,我们的劳碌永无尽头。

事实上,当今很多人说自己苦,不是物质上真的很苦,而是心灵上很苦,他们甚至连心灵放松都没有,因为他们连精神都没有。

就这一点而言,还是因为个人忽略了自己,我们看不到自己的丰富,只看见自己的贫瘠。

其实有时候读《庄子》,我们就是重新回到自己,脱离世俗的要求,去看到真正的自己,去看到生活还可以是什么样的,我们的生活,除了我们所要求的那些东西和要求我们的那些东西之外,还有一片辽阔无垠的天地,等着我们探索。

文|不有趣灵魂

读《庄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人活着是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那么多人活着却不快乐。加措说:“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笑是后来才学会的,可以说忧伤是一种低级的本能,而快乐才是难能可贵的高级能力”(摘自加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不会,所以才不快乐。

那什么是快乐?有追求才是快乐,柏拉图说:“如果知识和理性能够恰当地引导爱利与爱胜的欲望的话,引导他们追求获得真理的快乐,这种快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摘自柏拉图《理想国》)。庄子说没有追求才是快乐,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果真有没有快乐呢?我认为无为是真正的快乐,而世俗之人又认为是很大的痛苦。所以说:最大的快乐是忘掉快乐,最大的荣誉是忘掉荣誉)(摘自庄子《至乐》)。

“无为诚乐”,按照佛学解释就是放弃执着,当你执着于快乐,就不会快乐。“一个人如果不能从无止境的需求中解脱出来,必定迷失在二元对立的窄巷中。任何的肯定之中,同时也包含了它的反面,所以当你努力克服某件事情时,反而是在助长它的威力。需求必定制造所需之物的反面,比如‘我必须快乐’的需求就会制造不快乐”(克里希那穆提《重新认识你自己》),这也是“道”的核心思想。

如何才能“无为诚乐”哪?就要有一套无为的思想,也就是我理解的庄子的入世思想,总结如下:

1、认命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知道事情的无可奈何而能安下心来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做到这点)(摘自《德充符》。

这跟“我命在我不在天”完全相反,这是“我命在天不在我”的思想。曾文正公家训中说“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2、虚静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心境安泰静定的人,就会发出自然的光辉。能发出自然光辉的人,就会显出自己的真实面貌来)(摘自《庚桑楚》)。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性,此养神之道也”(所以说,纯净而不混杂,虚静专一而不随物变化,恬淡而无为,依乎天理而运行,这就是修身养神的妙道)(摘自《刻意》)。

3、胸怀

“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胞膜中有重重空旷之处,心灵必有闲处才能与天共游。室内没有空旷之处,婆媳紧紧挤在一起,就难免要发生争吵之事;心灵不能与天共游,六孔便会互相扰攘)(摘自《外物》)

4、和解

“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既然不能克制,那就姑且放任它,这样,精神还能再产生嫌恶吗?不能克制,而又强制着不放任它,这叫做再次受伤。再次受伤的人,就不能成为长寿的一类人了)(摘自《让王》)

这有点与自己和解的意思,现代人的心理疏导术,干嘛要折磨惩罚自己的内心。“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用来惩罚外形的,是金属刑具和木制刑具;用来惩罚内心的,是深心计较和忧愁后悔)(摘自《列御寇》)

5、天真

“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形体莫如因任自然,情感莫如天真率意;因任自然,行动就不会离异;天真率意,精神就不会疲劳;不离异不疲劳,就无须用虚文礼节来修饰形体;不用虚文礼节来修饰形体,所以对外物也就无所需求了)(摘自《山木》)

生生死死,方生方死,因任自然,最后回归的还是天真,孩子是天真的,老人也是天真的,只有中间阶段戴着面具。

“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天与地是无穷无尽的,人的生死时间是有限的。以有时限的形体,而寄托于无穷之境,速度很快就像骐骥奔驰过隙一样。不能愉悦其意志,颐养其寿命的人,都不是通达大道的)(摘自《盗跖》)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