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0 14: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师的幸福资本》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书名含义": - 首先,要准确理解“幸福资本”的含义,即这本书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思考“幸福资本”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
2. "明确读后感结构": - 开头: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内容,以及自己阅读这本书的初衷。 - 主体:详细阐述阅读后的感受和思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教师职业的幸福观:这本书如何影响你对教师职业幸福的理解? - 教师的专业成长:书中提到的幸福资本如何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 教育理念:这本书是否对你原有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影响? - 教师心理素质:书中如何指导教师提升心理素质,以更好地面对职业挑战?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阅读这本书的收获和感悟。
3. "结合自身经历": - 在阐述感受和思考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如教学中的具体案例、自己的成长经历等,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4. "注意以下几点": - "语言表达":使用简洁、流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 "逻辑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论述要有条理,观点要明确。 - "观点独到":
“今天校长跟我说:‘最近天气太热,记得多喝绿豆汤降暑哦’;在食堂吃饭时同学悄悄给我夹了鸡腿;课间聊天时朋友认真倾听我的每句话”——贵州毕节一所小学的孩子们最近收集了不少这样的温暖瞬间。在“民盟烛光行动——新东方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公益项目”的引导下,学生们正在用记录每日“三件好事”的方式,培养发现幸福的能力。
从七星关区的搬迁学校到大方县山坳里的长石小学,3场骨干教师培训、22场教师团辅、3000余人次的现场参与,该项目让积极心理学的种子在儿童与乡村教师的心灵土壤中悄然萌芽。
当孩子们通过记录“三件好事”学会发现美好,当教师们在赞美他人的实践中重拾教育热情,这场以积极心理学为内核的公益实践,正用科学方法与人文温度,在这片土壤中搭建起一座心灵桥梁,让“幸福可触摸”成为现实。
当积极心理学遇见乡村教育
“我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和你们一样感同身受。”2024年9月,毕节八中新改造的“幸福空间”里,孩子们正在上第一堂“积极情绪”示范课时,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出现在课堂上。面对孩子们惊喜的目光,他分享了自己在农村的成长经历,并提了三点希冀:保持积极心态、勤劳做事、养成不怕苦的品格。
这堂特别的课程背后,是新东方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领域的持续深耕。2023年4月,新东方联合专业机构在甘肃发起“知更鸟——新东方乡村儿童心理关爱项目”,以教师培训为核心,助力当地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力量。为了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输送到更多地区,2024年7月,新东方与民盟中央合作,在贵州省毕节市发起“民盟烛光行动——新东方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公益项目”,新东方投入150万元,依托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的专业支持,引入“幸福学校”项目模式,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为师生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俞敏洪为毕节学生作分享。受访者供图
“民盟烛光行动——新东方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公益项目”以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团队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投入、积极成就”六大模块,引导师生进行“心理资本储备”,提升师生的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这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计划,深度结合了毕节独特的地域文化、教育现状与师生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的专业积极心理课程、团辅践行活动和校园活动,将积极教育进行系统地渗透和融合,希望助力毕节市培养幸福学生、成就幸福教师、建设幸福学校,构建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生态系统。
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是该项目的重要参与群体。项目组为学校骨干教师定制了“阶梯式成长计划”:从基础的心理课设计与授课技巧,到进阶的团体辅导活动组织,再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培训,构建起一套可持续、可复制的积极教育模式,培育本土专业人才队伍,形成区域积极教育生态。
“心理团辅需要一对一地直接沟通、直接反馈,我们希望做深一点、细一点,关注到每个参与者的成长与变化。”新东方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晶瑶说道。为了保证实施效果,项目组选择了“小而精”模式,经过遴选,最终确定了10所学校加入项目,每校平均覆盖到150位教师,希望经过三年系统培养,让老师具备自我生长、自我赋能的内生力。
从学会赞美到传递幸福
“以前不好意思夸同事,现在终于学会大大方方给别人‘点赞’了。”当地一位老师翻开手机,屏幕上是她刚刚编辑好的对一位同事的赞美,并匿名发进项目组的邮箱。
这已经是她连续20多天向项目组投递“赞美盲盒”。虽然官方组织的活动已经结束了,这位曾在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师,如今仍然在主动、持续地制作“赞美盲盒”,坚持每天挖掘一位同事的闪光点。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打断她,而是欣喜地收集和记录下来,并专门结集成册,他们觉得,这样的善意值得被收藏。
“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有缺点的,但从积极角度看,这些缺点可能正是这个人的优点,比如爱拖延的背后是高要求、追求完美。”为帮助老师训练正向看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进而构建积极自我和积极关系,项目组设计了“赞美盲盒”游戏,让老师们匿名发邮件,写下对同事的赞美和感谢,并把这些文字汇总,分享给学校全体老师。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郭和颖也会经常和当地的老师们聊一聊,“教师是教育中的核心角色,然而,他们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常常超负荷工作,容易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项目自去年7月1日启动以来,已在线下开展了3场骨干教师培训、22场教师团辅,参与教师数超过3000人次。在2024年秋季学期的“积极情绪”模块学习中,90%的教师参与了“21天记录三件好事”的心理学践行活动,超半数完成全程的“打卡挑战”。
“家长会很开心,全班就只有5个学生家长未到,还有两名家长自愿担任家委。”
“和恩师聊了很多,感觉自己又长大了许多。”
“好多心里话终于找到愿意倾听的好朋友了。”
“在许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班的合唱队形排好了,虽然唱得不是很好,但是学生站得很整齐。”……
这些生活碎片来自当地一位老师的“21天三件好事珍藏纪念册”。最开始,她还只是每天记录3件,慢慢地,变成4件,到了后面,她一口气写下7件,文字越写越长、开始附上插图,并配上两个省略号,“写不完,根本写不完”。
项目组细心做了精美的排版和装饰,并为每位老师都整理了这样一份打卡纪念册。
虽然打卡活动已经结束很久,“发现好事”和“赞美他人”成了老师们的习惯。“每天晚饭后,我都会回想这一天中经历的好事。我学会了静下心来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尝试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实践中的不如意,然后继续前行。”另一位老师对记者说道。她的记录是坚持“三件好事”打卡208天、赞美打卡68天。
改变从教师中间逐步蔓延到校园每个角落。一位参与项目的校长注意到,老师们不仅会跟师生表达善意和赞美,还会跟校园内的保安、保洁等工作人员表达赞美,整个校园氛围不一样了。
校长们自身的变化同样显著。让项目组颇为意外的是,一位校长受到启发,在自己的校园里“迭代创新”,在项目组“消极情绪处理器”创意的启发下,设计了“幸福银行”,把学生们做的好事兑换成积分,存入“银行”,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兑换橡皮、笔记本等小奖品……如今“银行存折”已成为学生最珍视的物品。
“涟漪效应”从课堂传递到家庭
“我最初接触这个项目,是北大汪冰博士讲授的《积极关系》和清华刘家杰老师讲授的《积极成就》。听课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吗?但过往似乎又少了些心理学专业理论指导,更聚焦在教学层面。”毕节当地一位参与项目的教师回忆起去年秋天那几次改变她教育认知的课程时颇为激动,在《积极关系》《积极成就》课堂上,这些长期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们,第一次系统接触到“积极教育”的核心理念。
“积极教育关注的是所有人,积极阳光的人多了,抑郁的人不就少了吗?幸福的家庭不就多了吗?”这位老师表达了对积极教育内核的认同。在后续课程中,清华王阿芹老师带领大家学习赞美身边的人,而刘家杰老师播放的“大脑神经元通过一次次尝试产生联结”的科普视频,更让在场教师深受触动——画面中拟人化的神经元如同两只小手不断尝试牵手,让老师们直观理解了积极实践对心理成长的意义。
“我开始不那么急着要求我的孩子、我的学生要如何优秀要考多好,我试着每天给学生、给孩子一张奖励贴或说一句鼓励赞赏的话,尝试每次课都给孩子们一些鼓励,我发现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孩子们的学业成绩也不差。”这位老师告诉记者。
为了让老师系统掌握积极教育的方法,并快速应用到心理健康课堂中,项目组搭建了“脚手架式”支持体系,为不同学龄段孩子设计了差异化的课程模块,甚至详细到课件的逐字稿,并配备了相应的音频和视频。
“原来一年级的孩子也能理解‘积极情绪’。”一位小学班主任老师还记得第一次给一、二年级学生上心理健康课时的忐忑。她按照项目组提供的逐字稿课件,引导学生认识愤怒情绪,没想到,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孩子们不仅能描述出“生气时像肚子里有团火”,还分享了“妈妈答应带我出去玩却失约”的委屈。
2024年年底,项目组到各个学校去,带着学生们一起开展记录每日“三件好事”的校园活动。学生们在卡片上写下“上数学课时,我主动了问题,还答对了,我心中开心极了”“我的同桌对我很好,每次有东西吃她就会给我,真的很开心” ……
学生记录每日“三件好事”。受访者供图
“哈哈,现在每天开心的事又多了一个,就是看孩子们的三件好事,他们真的太可爱啦!”一位老师说,近一年来,自己的幸福感确实提升了许多,并且发现自己的学生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在课堂上的微笑变多了,喜欢主动做出好的行为,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
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家庭层面。项目组也了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给项目学校的家长开展了一场题为《如何帮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的家长课,家长们也参与到三件好事打卡践行、幸福班级建设中。
“可以让老师们建立起一些目标和意义感。老师幸福了,学生会更幸福;学生幸福了,家庭也会更幸福。”李晶瑶说道,这是项目组在设计课程体系时的初衷。
在心灵土壤里播种希望
“改变都是困难和痛苦的,但是只有改变,才会有机会收获真正的幸福。”据悉,在项目开展前期,项目组面向学校四年级学生和全校老师进行了心理测量,三年后,当这些孩子小学毕业时,会再做一次心理测量,从量表的角度观测孩子们的变化。
“实际上,心理项目是很难看到量化成效的。这个过程中,我们是观察者,也是记录者。”李晶瑶说道。
在项目实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看到,一些学校从最开始有一些顾虑,到愿意分享学校的数据变化、愿意分享他们的难处和诉求;有的校长在看到积极心理学带来的变化后,哪怕自己调到另一所学校后,仍在去推广这些教育方法;一位老师除了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试图把一些实践活动转换为亲子活动,帮助家长学习用积极的视角和方式去帮助孩子成长,全面改善家庭关系……“到现在,十所项目学校就好像一个大的幸福联盟,一个大家庭。”郭和颖补充道。
如今,项目组正在整理教师们的打卡纪念册。这些碎片式的记录,构成了项目最珍贵的 “成效数据”——教师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增强、家长教育方式改善,虽然难以用精确的数字来衡量,却能从师生的眼神中感知。
李晶瑶告诉记者,项目的终极目标,是助力毕节培育本土的积极教育生态,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从“外部输入”变为“内在生长”。“正是因为有这些正面的反馈,我们觉得这件事是有意义的,是一个很微小、但有益的补充。”
“最终在三年项目结束后,项目校的教育生态会是什么样子?这三年又会怎样影响到师生们未来三十年的人生?对这些,我们都很期待。”李晶瑶说。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
假山嶙峋,花影摇曳,园林式的婚礼舞台上一对新人庄严宣誓、深情相拥。台下,宾客们的目光被另一幅画面所吸引——巨大的画框前,画师莺莺凝神执笔,用细腻的笔触与流动的色彩,将这转瞬即逝的美好场景定格于画布之上。
莺莺在婚礼现场作画。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随着“95后”“00后”成为婚礼舞台的主角,追求个性与独特体验的新式婚礼悄然兴起。在这股风潮中,婚礼绘画师这一群体逐渐壮大,莺莺正是其中一员。依托于画作的不可复制性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婚礼绘画师成为许多新人首选的“婚礼记录者”,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捕捉温情细节,定格幸福瞬间。
一份兼具浪漫与温度的职业
有20余年绘画经验的莺莺,是一名资深的美术教师,很早就开设了个人绘画工作室。2023年,她在为自己的婚礼搜索相关信息时,第一次接触到婚礼绘画师这一职业。“将我热爱的绘画与浪漫的婚礼结合到一起,从事这项工作一定非常幸福。”怀揣着这份憧憬,莺莺进入婚礼绘画师行业。
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莺莺已用画笔记录下50余对新人的人生时刻。她的作品多为油画和水彩画,或描绘婚礼现场的庄严浪漫,或勾勒宾客们欢聚一堂的热闹瞬间。“一幅60厘米×80厘米或稍大尺寸的画作,我通常需要四到六个小时才能完成。因此,我总会提前三四个小时抵达婚礼现场,先勾勒好画作背景,待新人出场,再全神贯注地捕捉那些动人的光影细节。”历时最久的一次婚礼绘画,莺莺至今历历在目,“那是一场晚宴,我从中午12点画到晚上9点,画笔几乎未曾停歇。”
除了现场作画,部分婚礼绘画师也会从事婚礼请柬等婚礼周边的设计与创作,画师若琦就专注于这一领域。作品以写实风格水彩人像见长的若琦,从业多年,创作过上千幅婚礼画作,也见证了行业需求的变迁:“早年间,我主要创作婚礼请柬、宾客海报等。近年来,新人的喜好更加多元,我的创作重心也随之调整,转向更具纪念意义的婚礼全家福和个性化伴手礼。”
无论是描绘哪种形式的婚礼记忆,想要真正打动新人,婚礼绘画师都需要具备强大的共情能力。“如何将新人间流淌的脉脉温情,精准而动人地投射于画布之上,是对婚礼绘画师的重大考验。”莺莺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现场互动是她最大的“灵感素材库”,“我会仔细聆听新人们的故事,观察他们彼此注视的眼神,将他们的互动细节融入作品。”
若琦的画作。受访者供图
在若琦看来,这份职业也是一项不折不扣的“体力活儿”。“为了画好一幅婚礼全家福,我曾参考过40多张老照片;为了完成一幅新人合影,我曾连续作画11个小时,实实在在地落下了一万余笔。”虽然累,但也收获了充实与快乐,“每次看到新人满意的目光与笑脸,我都感觉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很荣幸能参与到众多新人重要的人生时刻,这不仅是一份浪漫的职业,也是一份有温度的职业。”
定格的不是场景而是感情
自从成为一名婚礼绘画师,莺莺常常被人询问:“同样是定格瞬间,画作与照片有何不同?”每每遇到这类问题,绘画师们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提及一个词——情感。“婚礼绘画不是对现场的呆板复刻,更不是简单地临摹,它融入了新人的人生故事,也融入了绘画师的创意与感情。”莺莺告诉记者。
婚礼画作,能弥补新人的遗憾。若琦曾有一幅作品,让婚礼现场的人都流泪了——那是新娘送给爱人的礼物。“新娘预约了一幅婚礼现场的全家福画作,特别强调,将自己离世的公公也画入。‘让爸爸一同见证我们的幸福,让我们一家在画中团圆’。”作品画到一半时,若琦接到了姥姥去世的消息,“我将对姥姥的感情倾注到画里,让画中的一家人围绕在老人身边,将手搭在老人身上。”
婚礼上,新郎凝望着这幅画,无声地落泪了。新娘则对若琦说:“因为这幅画,这场婚礼变得更完美、更有意义了。”
婚礼画作,能承载新人的难忘回忆。“相较于一比一还原婚礼现场,新人们更希望画作能展现独特个性,将两人共同的经历、爱好和象征爱情的符号融入其中。”
一次,在接到婚礼约稿后,莺莺和新人沟通了许久,完整地聆听了两人的爱情故事,“最终,我将他们的回忆提炼为星星、月亮、浪花、鲸鱼等符号,精心融入画中。这些独特的符号,让画作宛如一张记忆藏宝图,封存着只有他们能解读的过去。”
“与精准的照片相比,绘画作品更具想象力。”莺莺告诉记者,在婚礼现场绘画时,她会将让自己感动的细节,用相对夸张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画面的生命力、感染力更强。“有一位新娘对去世的姥姥、姥爷感情很深,她告诉我,是两位老人教会她爱、陪伴她成长。”
为此,莺莺不仅将两位老人的形象融入画中,还在他们身旁画上了一对象征婚姻幸福的燕子。“‘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如果两位老人还在,也会为孙女送上类似的祝福吧。”莺莺说,婚礼画作的生命力,正蕴藏于其不可复制的本质与这转瞬即逝的灵感之中。
折射新人婚礼观念的转变
在全民拍照的时代,婚礼绘画悄然兴起,这一现象,为我们观察当下年轻人的婚礼观、审美趣味与消费理念打开了一扇窗户。
如今,许多年轻人的婚礼已从传统的“仪式性消费”向“意义性消费”和“体验性消费”转型。对他们而言,婚礼不仅是完成社会规定的程序,更是构建自我身份认同、进行社会关系展演、创造独特文化资本的重要场域。
2024年,陈宇宙将绘画师请到了自己的婚礼现场。在她看来,婚礼绘画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呈现,也是一种仪式感的载体。“现场绘画这一过程,本身就很重要。”为此,她与绘画师商议,不仅为婚礼仪式作画,还要为现场来宾创作一幅特别的“全家福”。当日,绘画师用手机拍下每位嘉宾的照片,随后在画布上将人物逐一添加进去。宾客们聚集在画师周围,根据特征猜测画中人物是谁,甚至兴致勃勃地亲手添上几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陈宇宙告诉记者:“现场绘画变成了一场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形式生动有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效果超出预期。”
参加过多场婚礼的莺莺告诉记者,一些年轻人的中式婚礼,不仅在舞台布景与新人服饰上下功夫,还会在现场设计猜灯谜、诗句互动等内容,用互动环节与精心营造的氛围创造不可复制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连接。
若琦曾参加过一场小型婚礼,现场布景力求简约,但在新人重视的环节——如接亲游戏、婚礼绘画等方面不吝投入。相比于宏大的场面,新人更关注个性表达:在婚礼请柬上标注来宾着装色系,将精心设计的图案印刻于喜糖盒,或是用心制作帆布包等别致的婚礼周边……这一切都指向一个趋势:年轻的新人们,正用能创造持久情感记忆、提供独特体验或承载身份认同的环节,探索婚礼仪式更多的可能性,开启他们人生故事的新篇章。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熙爽
来源: 中国妇女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