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0 15: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辕门射戟》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背景:《辕门射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故事,讲述了吕布为了救刘备,在辕门前射中一百五十步外的辕门,以证明自己的箭术,从而平息了一场战争。在写作之前,要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故事情节。
2.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在《辕门射戟》中,吕布、刘备、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在写作时,可以从人物性格、行为动机、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人物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3. 提炼故事主题:通过分析《辕门射戟》这个故事,提炼出其中蕴含的主题,如忠诚、友谊、智慧、勇敢等。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故事所传达的主题。
4. 结合现实意义:在阐述故事主题的同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谈谈这个故事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5.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性。首先介绍故事背景,然后分析人物形象,接着提炼故事主题,最后结合现实意义进行论述。
6. 语言表达:运用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注意文章的格式规范,如标题、开头、结尾等。
7. 避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辕门射戟其实是吕布败亡的导火索
“辕门射戟”是三国前期的一个精彩片段,故事背景是刘备受天子之命(曹操挟天子发出来的命令)征讨袁术,结果前脚刚迈出徐州地界,后脚就被暂居小沛的吕布袭了老窝。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的刘备,知道自己没有实力夺回徐州,便巧施“反主为客”之计,反过来去投靠吕布,还自愿将徐州就此让出,自己驻军小沛。吕布原本是抢了人家地盘,心里有些过意不去,没想到刘备毫无兴师问罪之意,还对他如此客气。他只得扯出“担心徐州有变,赶来代守”的牵强幌子来自我圆谎,两家也得以继续合作。
然而,刘吕两家的重归于好又令袁术动了怒,他派遣纪灵率数万人马杀向小沛,誓要把刘备这个敢来征讨他“大成皇帝”的“汉室宗亲”灭掉。刘备无奈求助于吕布,吕布则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两不得罪的好点子,他将刘备与纪灵请到一处,声称要看天意何为。接着,吕布命小校将他的方天画戟立于辕门之外,自己百步之外一箭射去,正中画戟小枝……这一招真可谓是神威乍现,不但镇住了纪灵也惊呆了刘备,两家于是都听从吕布的劝解退兵了。
很多人都觉得辕门射戟是吕布一生中最为得意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读者,暂时抛开吕布那差得离谱的人品不谈,都惊叹于吕布的精湛射术和高明手段。估计就连吕布自己也这么认为,觉得自己一箭三雕,一来解了刘备的围,二来不得罪袁术,三来自己还出了风头,展示了天下无双的武艺,简直是三全其美……其实,仔细分析下你会发现吕布这种做法真的是非常失败,看似没有得罪任何人事实上却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还无意间暴露了很多信息给对手,甚至为自己埋下了败亡的伏笔。
其一,辕门射戟帮刘备之意太明显,得罪了袁术。吕布虽然拿下了徐州之地,但并未得到当地官员名士和百姓的支持,征不上粮收不上税,还不如以往驻扎小沛之时,至少那个时候有刘备在无偿提供粮草补给。吕布无奈之下向袁术求援,而袁术出于和曹操刘备对抗的目的,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粮草金钱给吕布。而吕布则拿人不手短,吃人不嘴软,用辕门射戟的方式正大光明帮刘备,虽然当时镇得住纪灵,但之后却很容易被看穿,惹得袁术大发雷霆。
其二,辕门射戟在刘备面前暴露了他和袁术之间的合作关系。纪灵此番率领数万人马赶来的目的是剿灭刘备,而不是来乖乖听吕布和解的。若不是事先就有勾搭,纪灵又怎会单枪匹马跟着吕布进入小沛?虽然吕布的做法看似和事佬,却不经意间就把自己和袁术之间的关系不打自招了。可能普通人还一时间看不透这点,刘备是何等眼光狠辣的老油条?这种事情在他眼里简直就是一目了然。尽管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刘备的心里已经开始在盘算。你吕布不光趁人不在夺人地盘,还作出这样吃里扒外的事情,这换成是谁都要心里打鼓了。
其三,吕布的逞能行为还将自己推到了所有人的对立面上,过度的招摇和过度的卖弄武艺非但没能令自己的形象更为高大,反而搞的来树大招风,成为众矢之的。估计刘备在此事过后就已经和远在兖州的曹操秘密勾搭上了,而曹操也知道,如果刘备肯来投他,收服徐州之地的难度会降低很多,于是欣然接纳。袁术在此事过后也认清了吕布的嘴脸,从此断了粮草金钱的供给,更在之后吕布被曹操进攻的危机时刻拒不发兵增援……由此看来,辕门射戟根本就是一个极度愚蠢而且极为失败的做法,损人也不利己。
那么,吕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从当时的形势分析,吕布其实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帮了袁术灭掉刘备,则小沛落入袁术手中,徐州顿时陷入其三面包围中,吕布就是再能打也不可能分身去处理几个方向上的战事。更何况,没有了刘备徐州又会动荡起来,吕布只会打仗不会治地,粮草金钱还是要依赖于袁术,等于是又多个把柄掌握在袁术手里,更加被动。反过来,要是帮了刘备击退袁术,这在军事上难度不大,毕竟袁术军远道而来且战力有限,人数虽多却绝不是吕布精锐部队的对手。但这样一来等于是绝了袁术这一强援,从此在徐州又要受制于刘备,不然连军队吃饱饭的问题都没法解决。
今后若是曹操杀过来,内有刘备这个不稳定因素,对外又盼不到外援,败亡也是早晚的事……只不过,这两种做法都明显强于“辕门射戟”这种自作聪明的处理方式,拉一方打一方总算是能得到一方的支持,怎么也比把两方都得罪了的好。最低程度,也能延缓一下自己的灭亡时间。
其实,吕布面前并非没有正确的道路可以选择,只是这条路在之前就被自己封死了。如果他能有一定的政治前瞻性,就应该在徐州和刘备通力合作,而不是趁刘备外出的时候抢了人家的老窝。刘吕两家合力可以在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上牢牢把控住徐州,就此不仅袁术不敢轻举妄动,强如曹操也会对此感到棘手。只是,吕布会懂得这些吗?他要真这么做了他还是吕布吗?更何况刘备也非善类,表面上把吕布捧成天将下凡,免费供吃供住,其真实目的还是逐步分化和收买吕布集团,将其麾下人才和精兵都一一拉到自己这方来。大儿童一般幼稚性格的吕布,如果不是在战场上,他能搞得过忽悠能力天下第一的刘备?
以上,便是“辕门射戟”事件的全方位分析,吕布自以为是的天真逞能表现,最终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从此他可就真的是孤家寡人,众矢之的了,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就被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灭掉,白门楼上殒命。表面上看是被曹操打败,但在整个战役过程中,陈登父子假传命令的扰乱动作,和袁术拒不发兵的无情举动,也是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袁术为什么不发兵的原因很好理解,而陈登糜竺二人的手段则很有可能是通过刘备授意……吕布就这样为他的草率,天真,逞强,还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浅薄,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PS:《三国演义》中有一首赞扬吕布辕门射戟的七言律诗:
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
落日果然欺后羿,号猿直欲胜由基。
虎筋弦响弓开处,雕羽翎飞箭到时。
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了解历史真相过后,个人觉得这首诗应该这么写才对:
吕布自峙武艺高,无事总爱卖风骚。
辕门射戟虽精彩,之后危机无穷来。
自作聪明露破绽,做法像个大蠢蛋。
草率逞能出风头,不久殒命白门楼……
从现代射箭运动角度
1. 距离与精准度:在真实历史记载中,吕布辕门射戟的距离约为150步。按照三国时期,一举足为“跬”,两举足为“步”。 成年人半步的距离大约为75厘米,那么一步最少也有1米5,150步就是225米,现代奥运会射箭比赛,男子反曲弓射程为70米,女子为60米。这意味着吕布射戟的距离远超现代常规射箭比赛射程。并且,他要射中戟的小支,戟的小支作为目标,面积小,在如此远距离下精准射中,其精准度堪称超凡。现代射箭运动员在常规射程内,借助高度专业化的装备和长期针对性训练,追求高环数。而吕布在近百米距离,对极小目标一击命中,这种精准度表现若置于现代射箭赛事,超越绝大多数专业选手。
辕门射戟
2. 装备差异:现代射箭装备极为精良,反曲弓、复合弓采用高科技材料,能精准调整拉力、磅数等参数,配备先进瞄准器具,如光学瞄具、窥孔等辅助瞄准。箭支也由碳纤维等优质材料制成,重量、平衡度精准设计。相比之下,三国时期吕布所用的弓, 以竹木、动物筋角等制成,箭可能是普通金属箭头搭配羽毛箭尾,制作工艺和精准度远不及现代。在装备劣势明显的情况下,吕布能完成如此高难度射击,足见其射箭天赋与技巧之卓越。若吕布使用现代装备,其表现可能更加惊人。
古代弓箭
从军事威慑角度
1. 心理博弈与威慑力:辕门射戟发生在袁术派大将纪灵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之时。吕布此举并非单纯展示箭术,而是一场心理博弈。他通过在双方对峙时,以射戟结果决定是否退兵,成功掌控局势。在现代军事或类似冲突场景中,这类似于特种部队执行高难度任务,如在复杂国际局势下,通过精准打击特定目标,展示实力,威慑对手,化解危机。吕布在关键时刻,凭借高超箭术,让纪灵等将领相信他有左右战局的能力,从而退兵,这种军事威慑效果与现代特种作战达成的战略威慑具有相似性,显示出吕布在军事心理战和局势把控方面的高超水平。
2. 应变与决策能力:吕布在面对刘备求救、袁术扩张的复杂局势时,迅速想出辕门射戟这一策略,展现出极强的应变和决策能力。现代军事行动中,指挥官需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下,快速分析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吕布能在短时间内策划并实施这一带有冒险性质但极具威慑力的行动,其决策智慧和果断性,若放在现代军事指挥体系中,也属于优秀指挥官的水准。
辕门射戟
个人观点:吕布辕门射戟,从射箭和军事看都非凡。超远射程精准命中,现代射手难及;凭此化解危机,显卓越应变决策力。但他性格无常,致霸业难成,辕门射戟虽高光,却也只是其动荡人生的璀璨一瞬,令人叹惋。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