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0 16: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百条裙子》读后感的4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一百条裙子》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进行展开。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内容充实": - "引言":简要介绍《一百条裙子》这本书的作者、主要内容以及为什么选择这本书进行阅读。 - "主体":详细阐述阅读这本书后的感受和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故事情节":分析故事情节的安排,探讨其是否吸引人,是否有启发性。 - "人物形象":描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他们的成长变化,以及这些人物对你产生的影响。 - "主题思想":总结书中的主题思想,如友谊、成长、勇气等,并阐述这些思想对你的启示。 - "艺术特色":评价书籍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写作手法等。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阅读这本书后的收获和感悟。
4. "语言表达": - "简洁明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冗长和啰嗦。 - "生动形象":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 "客观公正":在评价书籍时
1998年,14名飞行员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
截至2021年,这14人中只有一人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他就是邓清明。
邓清明。照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多次备份、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今年56岁的他,始终在坚持训练。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
在“神十五”即将升空之际,女儿邓满琪有话想对父亲说。一起来看这封满含深情的写给父亲的信:
1991—1997
1991年秋天,妈妈难产。
医生问你保大人保孩子,你坚定无比地选择保大人。
而后一切转危为安,我最终平安降临这世间。
那一年,我零岁,你二十五岁。
婴儿时期的我,被误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浑身上下扎满了针眼,家人几度轮番为我输血保命。
奈何,你却要执行任务,驾驶帅气的歼击机翱翔于天际,为祖国保驾护航。
我逐渐长大。
你飞行完回到家,给我表演钉子会跳舞的魔术,我惊喜得又蹦又跳。
后来你告诉我原来你在椅子底下放了磁铁,并给我讲磁铁的原理。我对爸爸发明的游戏着了迷。
那一年,我三岁,你二十八岁。
1998—2002
我记忆中第一次搬家,是你说要带着我和妈妈去北京。
我们坐了很久的车,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地方叫航天城。你成了这里的第一批航天员。
那一年,我六岁,你三十一岁。
妈妈反复告诉我,你的新身份是保密的,不能告诉任何人。
你经常出差训练,每一次的出现都会给我惊喜。
你喜欢给我和妈妈买漂亮的裙子。妈妈年轻时很美很苗条,穿上爸爸买的裙子好看极了。
我穿着你买的裙子和小伙伴玩耍,疯跑中,裙子摔破了,我顾不上痛,只心疼那裙子。
我喜欢跟你聊天。
你告诉我,飞机是翱翔在蓝天里,宇宙飞船要冲出蓝天。等你飞到太空,会在太空向我问好。
那一年,我八岁,你三十三岁。
2003—2008
有一天,我们一起在家看电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七名宇航员牺牲,媒体报道了每一名宇航员的年龄、职业和家庭。
我突然意识到,航天员是一个高风险职业。上天要面临的不仅仅是使命和荣誉,还有风险和挑战。
那一年,我十一岁,你三十六岁。
神舟五号发射在即,全校通知停止上课,全校同学一起在电视机前,收看我国第一位航天员飞上太空的新闻。
看着火箭点火升空那一刻,我激动得心潮澎湃、血液沸腾,差点儿跟同桌说出你的秘密:我的爸爸也是航天员。
那一年,我十二岁,你三十七岁。
初三开家长会,你破天荒地腾出时间来参加。
恰巧我碰见记者采访一起长大的弟弟妹妹,学校向他们正在天上飞行的爸爸致敬,同学们向他们投以崇拜的目光。我有些许恍惚,低头默默离开。
不懂事的我在你面前哭泣。你心疼地对我说,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
曾经的幼稚给了你多少压力……
那一年,我十四岁,你三十九岁。
2009—2013
我读大学的时候,你给我写信,告诉我航天员大队又有新的血液了,第二批航天员五男两女,都很优秀。
你在信里,再一次跟我说,希望我毕业后也能从事航天事业。
那一年,我十八岁,你四十三岁。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你作为神舟十号的备份航天员也在这里。
一年未见的我们彼此思念着对方,却由于医学隔离的要求,只能隔着围栏,距离十多米相望。
每次分开时,我都会对你说,我们共同努力,不放弃不抛弃。
那一年,我二十二岁,你四十七岁。
2014—2021
我要结婚了。
你工作很忙,抽出稀有的空闲时间为我们装修新房,采购家电,与工人们同吃盒饭,厚厚的一沓装修图纸你画得不亦乐乎。
那一年,我二十三岁,你四十八岁。
神舟十一号任务准备阶段,我和你分别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你深知自己飞天的机会不多了,铆足劲再一次发起了冲锋。
为突破我国中期在轨驻留技术的难题,你参加了33天模拟试验。
任务合练当天,在指挥大厅值班的我,突然看见你出现在大屏幕上。
看着你熟练的操作和汇报,脑袋里一下子浮现出你这些年的付出,我不能自已,泪水湿了眼眶。
我和屏幕上的你合了影。
那一年,我二十五岁,你五十岁。
这回,你又一次与飞天擦肩而过。
时代楷模的颁奖台上,我动情地读着写给你的信。
国家对未执行过任务的首批航天员解密,你们的名字和故事被公之于众。
中国首批航天员一共14人,其中8人梦圆太空,5人卸甲离队。
你是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
那一年,我二十七岁,你五十二岁。
2022
早上,太阳刚刚升起。
我到航天员大队送你出征。
我远远地望向你,看着你的从容和淡定。
这些天,我一直在听一首歌: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温暖若停在你心里,愿用一生祝愿。生命只为一个信仰,无论谁能听见。”
听歌的时候,我想到你,热泪盈眶。
你只为一个信仰,坚守初心,追梦一生。
这一年,我三十一岁,你五十六岁。
很快,我就要在屏幕里目送你飞向太空。
这一刻,我们等了二十五年。
未来的半年,我在地上,你在天上。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正如我小时候的约定一样,我们并肩战斗。
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我亲爱的爸爸。
邓清明家人:自豪又牵挂 望凯旋归来
“哥哥坚持这么多年真不容易,我们既自豪又牵挂,希望他凯旋而归。”目不转睛盯着电视直播画面,邓清明的妹妹李赛英激动落泪,不时用纸巾擦拭眼角的泪水。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观看飞船发射直播,飞船点火升空时,邓清明的妹妹李赛英(图中间红色衣服)激动落泪。当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江西籍航天员邓清明与费俊龙、张陆共同执行飞行任务。刘力鑫 摄
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当晚,在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800多公里的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友和乡亲们一起观看飞船发射直播,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5、4、3、2、1”当发射进入倒计时10秒,邓清明的亲友和乡亲们一起跟着直播画面倒数。当火箭启动点火程序,火箭尾部喷薄出橘红色火焰,邓清明的家乡沸腾了,大家挥舞着国旗。不久后,烟花齐放点燃夜空。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观看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直播。刘力鑫 摄
“我哥终于圆梦了,非常开心、非常激动,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感觉像做梦一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准备了二十多年,邓清明终于等来了他的飞天任务。1998年,邓清明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多次入选备份乘组。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前,他是唯一没有执行飞天任务且仍在现役的中国首批航天员。
29日一大早,李赛英一家就忙了起来,将买来的水果、零食整齐摆放在茶几上,大门上贴上了邓清明写的对联,很多邻里乡亲、亲朋好友赶来家里祝贺,格外热闹。“等待了这么多年,我们都替他高兴。”李赛英特意穿上了喜庆的红色外套。
“哥哥非常坚韧,一直坚持自己的飞天梦想。”李清华接受采访时回忆说,他小时候在哥哥的书桌上看到过一本名为《宇宙的奥秘》的书籍,那时哥哥还在读高中,或许就是这本书在哥哥心中埋下航天“种子”。
邓清明勉励弟弟李清华的一封家书。刘力鑫 摄
1984年,时年18岁的邓清明入伍,书信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他和家人联系的主要方式。“哥哥经常给家里写信,我在煤油灯下给爸妈念家书的画面,现在想起来仍感觉特别温馨。”时隔多年再次翻看那一封封泛黄的书信,重温字里行间的亲情,李清华双眼通红,湿了眼眶。
“多次备份落选,哥哥依旧坚持训练,时刻准备着。他在聊天中跟我说,这是他的工作,是他的本分事,不掺杂名利在里面,应该把工作做好,这样就淡然了。”李清华说。
拿到“太空门票”的邓清明要“太空出差”半年。邓清明与家人约定,当他们的眼睛,带他们看一看美丽的宇宙、蓝色的地球。
“因为怕打扰哥哥训练,我们几乎不会主动给他打电话,但他只要有空就会跟我们联系。他昨天就给我打电话了,问了家里的情况,叮嘱我们多注意身体。”李赛英说,哥哥在太空要待那么久,希望他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圆满完成任务。
与姐姐一样,对于哥哥上太空执行任务,李清华既感到自豪,也有深深的牵挂,“毕竟在太空那么久时间,哥哥的年纪逐渐大了,作为亲人,亲情多了一点,牵挂也多了一点”。
邓清明弟弟讲述家书故事 忆幸福往昔引家人落泪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随母姓)29日在展示家中保存的部分家书时,抚今追昔,回忆父母尚在的幸福时光,引在场家人感怀落泪。
中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11月29日23时08分成功发射升空。当天下午,中新社记者驱车来到邓清明的老家江西省宜黄县东陂镇,其妹妹李赛英家门口不远处的一个大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邓清明在日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与媒体见面会上的视频感言。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左一)、弟媳甘丽娟(左二)、妹妹李赛英(中间)、外甥女陈珍(右二)、外甥女婿张东海(右一)齐聚在家中,背后的墙上挂着邓清明的书法作品以及他与家人的合照。刘力鑫 摄
李赛英家中的客厅背景墙上,贴着此前邓清明书写的“神州兴苍穹同高天宫会日月争辉”书法作品,中间挂着一张他身着航天服的照片与两张全家福照。不少亲友、乡邻陆续前来庆贺,期待见证这一重要瞬间。
面对镜头,李清华拿出一沓厚厚的家书告诉记者,哥哥离家参军后就经常给家里写信,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来传达对亲人的惦念和关心。“昨天我又浏览了一遍,热泪盈眶,这些家书沉甸甸的,字里行间都是亲情。”
“人生就是不断的等待和希望,劝你打好基础,否则以后遇到机会、遇到名人也无法发挥而后悔说我以前为什么不努力呢?”李清华抽出哥哥三十多年前给正在读中学的他写下的一封家书诵读起来,从这些励志的话语中,隐约可以透见邓清明追梦25年间的心态、常态与姿态。
在李清华记忆中,那时候全家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收到哥哥的来信。“在煤油灯下跟爸爸妈妈念家书的那种感觉,兄弟姐妹在旁边听,现在想起来特别温馨,特别开心幸福。”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向记者展示早年邓清明寄回家的家书。刘力鑫 摄
说到动情处,李清华和身旁的家人大都湿了眼眶。“哥哥的航天梦也一直是妈妈的梦想,但是很可惜,如今哥哥成功圆梦,如果她能看到一定会特别开心。”
当晚通过直播看到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瞬间,包括李赛英在内的很多家人再次激动落泪。“哥哥坚持努力这么多年终于圆梦,他的很多付出与压力我们感同身受,现在只期盼他的太空之旅顺顺利利,完成任务后凯旋归来。”
记者:吴鹏泉 姜涛 刘力鑫
综合“CCTV记录、赣新闻(ID:gannews)
来源: 中国新闻社
如何看一幅画?
佳士得拍卖行前部门总监、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迈克尔·芬德利认为,认真就好。据说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一次调查表明,参观者在一件艺术品前平均花费的时间是10秒钟,选择“速行”路线的人们可以在两个小时内看完500多幅画,典型的“匆匆一瞥”。雪上加霜的是,博物馆提供的各种电子导览设备,只提供“经典作品”的粗略知识,却完全无助于审美体验。而市面上充斥的艺术鉴赏书籍,用了太多篇幅讲艺术家的轶事,对艺术作品本身却语焉不详。所以,认真去看,抛却成见去看,“不插电”去看,这才是一切的基础。
我认同芬德利,“眼缘”是重要的,爱的最高境界是一见钟情,无论是爱上波提切利还是爱上街头涂鸦,都值得尊重,只要有爱,终是会发出电来。不过,作为一个斗胆在大学里开了“图像学研究”课程的教书匠,我又不全然认同芬德利,爱不能止于一见钟情,还要追求天长地久,爱上一幅画很容易,而懂得一幅画却很难。
下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5月14日专题《看画儿》。
撰文丨马凌
文化研究的看画方式
研究,是看一幅画的最好方式。正如艺术史巨擘潘诺夫斯基指出的,“现实中根本没有完全‘纯真’的观看者”,因为对于艺术作品的体验不但有赖于观看者天生的感受力和所受的视觉训练,而且有赖于他的文化素质。
从文化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非常学术地分解成以下步骤:一、确定原貌,作品是否经过改动。二、作品历史,作品委托者以及作品原初确切位置,后来的命运。三、作品分析,作品的所有细节,图画人物与事物的名称,理解图像动作安排,构图和焦点。四、创作重建,研究作品的制作过程,从草稿和相关草图中寻找线索。五、创作根源,寻找作品表现的文献根据,求证画面动作或个别要素的意义与传统。依照类别史、图像和主题传统进行排序。六、作品语境,对于与该作品相关的风土人情、社会、历史状况进行整体掌握。七、作品理解史,寻求不同时代对同一作品理解的证据,尝试解答作品确实未被进一步研究的部分,考量误解的可能性。八、意义的批评,厘清每种意义的方向,容许各类异质问题。这整套方法固然看起来冬烘八股,对于爱好者而言,直如山阴道上,目驰神往,渐入佳境。
《韩熙载夜宴图》。
尤记得中学时代,第一次在铜版纸画册上看到故宫本《韩熙载夜宴图》的照片,体会到什么是爱——爱就是目光的痴缠,离不开。那状元郎的红袍,颜色如此饱满,衬着石绿色的榻席,竟然大雅。还有琵琶上的荔枝彩绘、被子上的团花锦纹、屏风上的长松怪桧,无不刻画入微。文人画的黑白墨戏看久了,第一次看见工笔重彩的《夜宴图》,那种震撼之感无以言表。自明清以降,雅士的高级趣味是“超越再现”而趋于“表现”,《夜宴图》使我第一次认识到古代的“再现”可以到达这样的境界,值得认真对待。而还有什么比“研究”更能体现一个“忠粉”的痴情呢?
此后,学中文、学历史、学媒介,读书三十年,我终于可以用图像学加艺术社会学的方法解读此画了,有趣的是,一旦抽丝剥茧,顿觉此画扑朔迷离,而种种不确定性,恰是一种成瘾机制,益发让人欲罢不能。
莫衷一是的创作缘由
《韩熙载夜宴图》是多次装裱过的作品。如果观察画上韩熙载的衣服,第一段里,他穿黑色衣服,正襟危坐。第二段里,穿家常黄色衣服,为舞姬擂鼓助兴。第三段,又穿上黑色衣服,洗手。第四段,脱得袒胸露腹,穿白色衣服。最后一段,重新穿上黄色衣服,而且最怪的是,送客的他手里还拿着擂鼓用的一对鼓槌!非常有可能,这是一幅顺序被打乱的“接卷”。不仅如此,《夜宴图》中的各种题跋,也是被打乱年代顺序重新装裱的。最古老的是画前残存的21字:“熙载风流清□□□□□为天官侍郎,以□□□□□修为时论所诮。□□□□□旨著此图。”最后几个字可能是“某地某某奉旨著此图”,当有画家的姓名信息,可惜今日难见全貌。换言之,此画不仅顺序成谜,作者也成谜。时至今日,学术界大都认为《韩熙载夜宴图》并非顾闳中真迹,大约是南宋画院里宫廷画师的手笔。在历史记载中,此画的创作缘由莫衷一是。一说是南唐后主李煜出于担心或好奇、希望了解大臣韩熙载的夜宴细节。一说是李煜恼火于韩熙载的荒纵、派人画下夜宴场景后再赐给韩熙载、“使其自愧”。需要通读十余种正史野史,才能发现韩熙载故事的流变与演绎。
譬如韩熙载事迹并不见于离他时间最接近的官方史书、薛居正的《五代史》,第一次出现是在其生前好友史虚白写作的《钓矶立谈》中,此后郑文宝《南唐近事》、陶岳《五代史补》、欧阳修《新五代史》、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皆写了韩熙载故事,对其褒贬不一。一份比较少见的材料是:1079年苏东坡的副官、湖州通判祖无颇写有《韩熙载夜宴图题跋》,包含如下细节:
“其卷首即门公生朱铣紫薇、郎粲状元及教坊副使李嘉明并其妹按胡琴,又公自击鼓,妓王屋山舞六幺”。
祖无颇必定看过一幅《韩熙载夜宴图》,因此才会留有题跋。我们今日所见的《夜宴图》人物和场景,也与此最为近似。可惜的是,故宫本的装裱中并没有这段文字。到1120年左右《宣和画谱》再次记录《夜宴图》,此时离韩熙载辞世已经150年矣。现在《夜宴图》拖尾部分,有一段楷书抄录的韩熙载小传,大约是元人所作,捏合了多个版本的故事,成了今日解读《夜宴图》的权威指南,但可信性大可怀疑。
想当年,《夜宴图》的资深痴迷者乾隆帝读了拖尾跋语后并不轻信,又找来陆游、欧阳修的两种史书对照辨析,参校之后慨叹:“记载之不可尽信如此”,深心明眼,颇可敬佩。在某种意义上,图像与文本是相互阐释关系,我们不知是先有“图”还是先有“史”,但是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怪圈:依据野史传说的文本建构图像、由图像建构题跋、又将题跋当作信史文本来阅读图像,这是一种循环认证关系。
《夜宴图》双胞胎,右图,宋摹本《夜宴图》;左图,明代唐伯虎摹《夜宴图》。
难以考究的七个版本
《夜宴图》的诸多本子也值得参详。北宋《宣和画谱》著录了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和顾大中的《韩熙载纵乐图》,可见在北宋末年已有不同的版本。可惜随着北宋覆亡,宫廷藏画星散,这两幅不知所终。南宋时期,有多个版本的夜宴图粉本和摹本在同时流传。上世纪谢稚柳先生指出,根据文献至少有七种不同的《韩熙载夜宴图》本子,目前较为可信的,除了故宫本,还有台北故宫本、唐寅摹本、吴求摹本和蒋莲摹本等。唐寅摹本以“通报”开场,与故宫本顺序不同,此外,他还加了五座大屏风、两架小单屏、一幅长帷、一张床、六张桌、两个座墩、四台盆景、一个鱼缸,踵事增华,像开了家具铺子。至于近年颇引人瞩目的芝加哥美术馆藏传周文矩《合乐图》,有人认为是真正的《韩熙载夜宴图》,虽然它吸纳了不少似曾相识的粉本图像,看笔法,估计是明代吴门画派的伪作,当不得真。
国人心理,恨不能早日将此画定为五代作品,再以图证史,为我们的家具史、陶瓷史、乐器史、服饰史增添材料。可是屏风上的山水有的是北宋风格、有的是南宋式样,男性服饰早于五代晚期、女性服饰晚于北宋早期,以及诸多细节,都使大家“失望”。
即便如此,我同意乾隆爷观点,归根结底,“绘事特精妙”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夜宴图》成于哪个朝代,它的艺术性都决定了它的经典地位。与其说《夜宴图》是“政治情报画”,不如说它是画家的炫技之作。我认为,那个画师是深深地沉迷于物质细节的,他对布料、纹样、颜色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以致乐伎们的面目表情都相对不重要了。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细节,弹琵琶女子的衣裙纹样。
春日迟迟,我再次凝视着画面上弹奏南音琵琶的那位女子,想起古籍记载的一种裙子,名叫“白云青天拂拂娇”。我不知那位画师是半想象半写实地发明了一些衣裙式样,又或者,在他凝神静气、运笔作游丝描的时候,牢牢记得他的夫人告诉他的话——再没有心肝的女人,在看到一条美丽的裙子时,也是一往情深的。
作者 | 马凌
编辑 | 肖舒妍;王青
校对 | 薛京宁
来源:新京报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