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0 20: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陆羽与《茶经》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比如对茶文化的理解、对陆羽茶艺的赞赏、对茶道精神的感悟等。
2. "深入阅读": - 在写作之前,确保你对《茶经》有深入的理解。不仅了解书中的内容,还要理解陆羽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
3. "结构清晰": - 文章应具备清晰的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陆羽和《茶经》的背景。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可以分几个小部分来论述。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你的主要观点。
4. "论证充分": - 使用《茶经》中的具体内容作为论据,例如茶的制作过程、茶道精神等。 - 结合个人经历或所见所闻,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流畅的语言,避免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6. "文化内涵": - 不仅要阐述茶文化本身,还可以探讨茶文化与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 强调茶在修身养性、
近日,“饮茶与个人修养——周重林新书《茶之基本:陆羽启示》分享会”在北京雍和书庭举办。活动现场,《茶之基本》一书的作者、茶文化学者周重林,让茶集团创始人舒义,古籍出版家、龙山书院院长李阳泉共同分享了陆羽《茶经》的启示,并重述了中国茶文化的意义。
近日,“饮茶与个人修养——周重林新书《茶之基本:陆羽启示》分享会”现场。
陆羽《茶经》真的只是一份商业计划书吗?
众所周知,茶从喝到品,始于陆羽《茶经》。《茶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全面记述了唐及唐以前的茶叶历史与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方法等。那么,中国茶道到底是什么?今人重读陆羽《茶经》的意义何在?《茶经》又伟大在哪里?
在活动现场,周重林表示,在汉代时已有茶叶,发展到唐朝,茶叶已经成为可以收税的产业。美国作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认为,陆羽《茶经》其实是一份商业计划书。在他看来,安史之乱之后,国家需要振兴,所以陆羽在鲁国公颜真卿的建议下做了这份商业计划书,希望通过茶叶这一物种来解决当时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威廉·乌克斯译介了全文版《茶经》,给西方世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陆羽《茶经》真的只是一份商业计划书吗?
在周重林看来,对后世茶人而言,要了解中国茶文化,《茶经》是不可不读的一本书。《茶经》的“经”最开始并不是今天通俗意义上的“经典”的“经”,也不是“经史子集”的“经”,陆羽的《茶经》按照当时的理解应该是“经纪”的“经”,“经纪”就是安排的意思。也就是说,“茶经”就是让茶有秩序。
周重林说,陆羽希望将茶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进行打造,因此他创造了24器。在陆羽以前,喝茶并没有专门的器具,茶器来自于祭祀、厨房以及酒器。但陆羽创造了茶器,这些器物只为泡茶而生。在陆羽之后,茶变成了真正的艺术。因此到了宋代,朝野上下的人都要饮茶。据周重林统计,苏东坡大约写下了200多首茶相关的诗,超过了酒的数量。著名书法家蔡襄也写了一本《茶录》敬献给皇帝,因为在他看来,这才是自己最好的作品。
但让周重林感到遗憾的是,茶发展至今,似乎已经被遗忘了。比如后世研究苏东坡,往往会跳过茶的部分,就是因为研究者对茶不敏感,甚至茶馆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成为了麻将馆的代名词。
《茶之基本:陆羽启示》,周重林 著,浦睿文化丨岳麓书社2021年2月版。
在《茶之基本:陆羽启示》一书中,周重林指出,茶圣陆羽的伟大之处便在于他贡献了一整套认知茶的方法论,一是为茶正名,追溯茶的历史,二是规制茶的器具,以饮茶来倡导君子之风,赋予茶教化的意义,使其升格为高雅的艺术。陆羽著《茶经》是为把茶从世俗的吃法中解放出来,而他写《茶之基本》,深入解读陆羽《茶经》启示,则是为了重拾中国茶雅传统。
从“琴棋书画诗酒茶”到“柴米油盐酱醋茶”
为了完成《茶之基本:陆羽启示》,周重林前后花了15年的时间,详细参考古今中外版本40余种。除对原文做译注之外,周重林还对每个章节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事无巨细地讲解了茶的立体面,从茶的古今演变到茶人的基本修养,从历代茶事到茶席茶礼,既阐释了陆羽的饮茶智慧,又讲透了饮茶的日常哲学。
舒义发现,提到中国茶时,有两个表述,一个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另一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显然,后者的茶是生活的茶。在这里,周重林提到,“在古代,琴棋书画的缘起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是不自知的,在外人看来很高级。所以,提出‘琴棋书画’最早的是日本人。”而更早注意到这些的是蒙古人,“蒙古人研究宋代,宋人‘琴棋书画诗酒茶’8道门,进去有茶、有花、有香、有琴棋书画,他们认为,这是华夏人最好的东西,蒙古人接管紫禁城就要学这八门东西,与美国人当年接管日本写《菊与刀》一样。”
周重林说,进入唐朝以后,茶开始变得流行,而这种雅生活到了宋代就完全成型了。那么,如何体现宋人的修养呢?就是斗茶。希望在一个茶杯当中把它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才有了水上丹青,考察的其实是绘画水平,还有对斗茶本身的研究。参与者需要知道手中的器皿生产自哪里,用的是什么土?茶又出产自哪里,还有制茶的过程等。那种考察一点都不简单。
在周重林看来,茶让一个人懂得享受孤独。“我很珍惜的一段时光是在晚间的时候,小孩已经上床了,我坐在那里自己烧开水泡茶,会沉浸其中,忘了其他所有事情。普洱茶更为特殊,要拿一个锥子,不专心会戳到手,要解块、称重量、放到杯子里面……经过漫长的过程,你才能够喝到一杯茶。所以这个过程当中是非常自我的过程,你不是为了任何人。一个人喝茶的时候会很享受,大部分人都是孤独的,很多时候你没法跟任何人讲事情,通过‘物’这种东西疏解,章学诚到清代才点出‘由器入道’,这些东西是作用于我们的。”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李永博
校对丨刘军
导 语 :茶,曾经一度是上流社会的风流事。直到陆羽的《茶经》横空出世,茶的烹煮饮用之法才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可以说,陆羽是让茶与文化结缘之人。也是自陆羽之后,中国人才有了“茶贵新”的观念,“明前茶”“雨前茶”成为了所有爱茶之人的心头好。
春光尚好,不妨坐下来泡上一壶清茶,穿越时空来一场与茶圣陆羽的邂逅,遇见天地清气,方不负满室清茗的幽香。
谈到茶的缘起,讲到“心思澄澈”,就不能不提及一个人,他就是“茶圣”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一部《茶经》,让他名垂青史,为世人传诵,为后世评说。
从历史背景来看,陆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起伏的乱世,经历了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几代更迭。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至衰。从个人的经历看,陆羽身世蹊跷,连自己都说“不知所生”。他三岁被遗弃,“陆羽”之名和“鸿渐”之号,都是成年后自己起的。
庆幸的是,遭父母遗弃的陆羽被龙盖寺老僧智积收养了。如此幼小的孩子,自然无法念经诵佛。那又能做些什么呢?“茶禅一味”,于是,师父教他烧水、煮茶、识字、念书,学会了很多知识,譬如烹茶辨水。
佛寺的生活清清静静,陆羽在禅茶的熏陶中成长。但随着见识的增加,对外面攘攘红尘难免心存向往。终于有一天,他不告而别,逃出寺外。据说,陆羽走后,师父深感痛心,从此不复饮茶,一来为了怀念陆羽;二来喝其他徒弟烹的茶,喝不出陆羽的那番天真滋味,喝不出陆羽参透的禅茶智慧,毕竟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徒弟。
离开禅寺的陆羽进了戏班子,做了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他遇到了一位贵人——李齐物。
陆羽的家乡在现在的湖北天门,唐代时称作竟陵。当时谪守竟陵的是原河南太守李齐物。李齐物偶遇陆羽,非常欣赏他,?他离开戏班,还为他聘请老师,教他读书,并由此结识了当时的很多名人。
又过了六年,陆羽认识了被贬官到竟陵的诗人崔国辅,两人一起辨水,共同烹茶,游处三年。这三年中,陆羽才开始真正名扬文坛,开始专注于茶道,开始了自己最热衷的事业。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陆羽南逃,到了无锡惠山,乱离红尘,不碍他徐徐开启了一段游惠山、品惠泉的悠闲生活。
读《茶经》时,我们会发现,陆羽特别注重水的类别。他将全国各地的水分为二十品,足见他静心体味之精深。当他喝到无锡惠山泉水时,对茶的领悟突然被激活了。
随后,他到了浙江湖州,遇到了一生最重要的一位朋友——诗僧皎然,两人成为至交。
皎然不仅诗上功夫了得,对茶道更是有精深的研究。他虽年长陆羽十几岁,但两人因茶而引为知音,“缁素结交”四十余年。陆羽写作《茶经》时,得到了皎然很大的帮助和指导。陆羽后来四处游历,到过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经历了多年颠沛流离之后,最后将自己葬在湖州,选下的墓地恰好与皎然塔遥遥相对。
陆羽爱茶、爱水,与他早年在龙盖寺的经历密不可分。他心里头永远无法放下的一个人就是他的师父智积。唐代宗时,陆羽写出《茶经》,名动天下,被迎进宫中,成为皇室奉养的名士。
一次,在宫中品茶聊天时,唐代宗问他,“这一辈子还有什么心愿希望我帮助你完成?”
陆羽说,“平生最愧对之人就是我师父,如果能让我与师父再见上一面,此生无憾了。”
于是,代宗就派人请智积和尚到宫里品茶。智积委婉地回绝:自从陆羽走后,老僧已不复饮茶了。前来延请的官员坚持说,“这可是当今圣上请你,还是去一下吧!”
智积万般无奈,只好随行来到宫中,与代宗一起品茶。席间,代宗吩咐最好的御茶师,用最好的茶、最好的水,精心地烹煮。但是,智积和尚只是礼节性地端起茶,沾一沾嘴唇,随即就放下来。他对代宗说,“不复饮茶,就真的不想再饮了。自陆羽走后,喝什么茶都不入口了。”
代宗悄悄地吩咐,第二泡茶由陆羽来烹煮。闲谈之间,茶端上来,智积和尚仍是礼貌性地沾一下嘴唇,手顿时僵住了,瞬间老泪纵横。他对代宗说,“陆羽原来就在宫里啊!”就这样,师徒俩劫后重逢,仍然在一盏茶中。
这只是一个传说,并非信史所载。但可以由此看出,一壶茶由什么人来泡,用什么样的心,有什么样的寄托,喝的人是可以知味的。陆羽之所以与众不同,被世人尊为“茶圣”,就在于他泡茶时的用心、专注,以及那份虔诚——陆羽的生命也如涓涓山泉,浸润了茶中最透彻的滋味。
《茶经》分为上中下三卷,一共十章。第一章写“茶之源”,说的是茶的由来,对“南方嘉木”追本溯源。第二章写“茶之具”,即制茶的过程需要哪些工具,配备什么样的设备。第三章写“茶之造”,即采茶、造茶的七道工序。第四章写“茶之器”,介绍当时的茶具,共列出全套茶具二十四组。第五章写“茶之煮”,介绍如何辨水,用何种水烹何种茶,将泡茶之水分为上中下三等。第六章写“茶之饮”,介绍如何饮茶、分茶,如何喝出茶的真滋味。
第七章最有趣,写“茶之事”,讲古人与茶的缘分,讲茶的典故和寄托。第八章写“茶之出”,讲茶叶的不同产地和品质优劣。第九章讲“茶之略”,与“茶之具”中种种繁复茶具对应,说明茶之本质在草木之间,当人真正回归自然时,冗长繁复的程序都可以省略掉,因为已经心接万古自然了。第十章写“茶之图”,陆羽认为在饮茶的场所,都应悬挂弘扬茶道的画轴,因为饮茶是一种文化仪式,要有一定的氛围,有一个雅致的环境。
一部《茶经》对中国文化之影响无可估量,著名诗人梅尧臣作诗赞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节选自《于丹趣品人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原题:茶圣与《茶经》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