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0 21: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的8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和感受,围绕余秋雨散文的主题进行展开。可以从散文的内涵、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余秋雨及其散文作品,引出自己对该散文的感受和思考。
b. 正文:正文部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 阐述散文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在散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谈谈散文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 分析散文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
- 与其他散文作品进行比较,探讨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
c.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提出对未来阅读的期望。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b.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c.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流畅自然。
4. 内容充实:读后感的内容要充实,既要对散文本身进行深入分析,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
a. 分析散文的主题思想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
膜拜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周绪维/文
第一次拜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说起来还源于一段机缘。一次,到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家聚会,在书房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出于好奇随手翻阅了几页,便被作者那气势恢宏、飘逸大气的文字所吸引,好似饥饿的羊群豁然间进入了一片水肥草绿的大草原,意念不由地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朋友也是托人刚刚从外地买来,我怎能强为人意呢? “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也一样有,无奈我只能在心中渺茫地写上一个“等”,然后从朋友那里如获至宝,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文字。—题记
对余秋雨这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著名学者,我是没有丝毫的资格和资历去评头论足的。抛开这些不提,作为一名缪斯女神的崇拜者和文学的爱好者,凭借骨子里那份对历史文化、文学的挚爱和憧憬,我想,谈一点读后所感还是未尝不可的。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笔下的一部行记旅行散文,他用脚步作度量,以弘扬古迹文化为己任,凭借对古迹文化的感知,用古迹文化辩证现代文明。高度决定视野,尺寸把握人生,他站在绵延万里的秦长城上,以敏锐、锋利的视角,隔着时光的隧道,让我们隐隐地看到四川蜀守李冰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朦胧中看到了江南静谧、安详的千年古镇,古老的石拱桥在历史的蒙蒙细雨中焕发地更加妖娆;隔着千年的潮起潮落,在岁月颠覆中看到了敦煌仙女飞天的梦想……。读他的文化散文,心情会不由地沉重起来,在一种理性、肃穆、严峻中让你游弋于漫长文化的海洋,让你的思绪在他的笔尖伴随着残存的废墟跌宕起伏。历史古迹、历史废墟、历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遗产和历史遗留给我们精神上的国粹,是无国度和高贵卑贱之分的,就像地球上的水,无论是高原之水,还是沧浪之水,抑或是浩淼的滔滔江河之水,它的作用都是一样的。穿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洗净金戈铁马上残存的斑驳锈迹,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灵魂上的震撼,一种心灵上的思索,一种思想上的洗礼,让我们缅怀辉煌历史的同时,更多是对古代灿烂文化的一种瞑目深思和一些理性的哲学思考。
用笔墨祭奠历史,用汉字激扬文化,用博学、才情辩证历史文化,是余秋雨对中国历史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膜拜和理性的辩证。《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对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思想触摸,是一种超越历史本身的文化跨越。
《文化苦旅》如同是一部厚厚的编年体史书,需要你用辩证的思维去瞻仰,用睿智的逻辑去权衡。仔细斟酌又好像是在读一部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我想,余秋雨一定也是在用文学家、辨证家、思想家的灵魂来跪拜中国历史,心中才顿悟出对历史古迹、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他文笔犀利,精鹜八极,神游万仞;文风酣畅淋漓而又咄咄逼人,下笔游刃有余,文章洋洋洒洒又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字字如珠玑;寓意深刻而又富有哲理,让人好比进入辽阔的大草原,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心境有种飘然的冲动,有种醍醐灌顶的感受;恍惚间又似进入了雷霆万钧的飞瀑前,你的意念顷刻间被她吸引。我想这是文人的魔力,笔墨惊风雨,才气荡回肠,管竹之间尽收昨天的历史。
没有对历史文化的满腔热情,没有对中国久远历史的熟稔、深刻了解以及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是不会有如此独到的见地。有人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部废墟文化,它的实用意义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废墟是一种绝迹的文化标本,废墟也是一种有力度的哲学文化,废墟唤醒了我们沉睡的灵魂,鞭挞我们不要忘掉烙印在废墟上的屈辱和眼泪。唯有如此,废墟才不会被历史风干,才不会被零落成泥辗作尘,我想正是从这些颓废、衰败废墟上衍生出的哲学文化是我们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如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的评价: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隔着辘辘的历史巨轮,与之遥相呼应的是余秋雨用现代人的文明俯瞰着历史遗留下的废墟文化,他从《牌坊》、《都江堰》到《阳关雪》、《莫高窟》、《废墟》等一路走来,余秋雨对历史古迹、废墟文化的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触动了一个民族潜藏的文化能量,让我们重新点燃了心中对历史文化深层次的追溯,回望历史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文化遗产兼容并蓄地继承。如果历史古迹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让后人唏嘘不已或者观瞻的建筑或雕像,那么它就是僵硬的,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思。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读懂了《文化苦旅》就读懂了中国历史,她把历史文化、废墟文化升华到了一种极点,一种绝美的境界,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语的层次。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余秋雨用旅行者的步伐、思想家的眼光、考古家的甄别托起了中国的废墟文化,唤醒了国人对历史、文化的膜拜。
正如余秋雨在文章里所写的那样:“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作者简介:
周绪维,男,汉族,1979年10月生,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笔名小荷、雨荷,现为中国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日照市、莒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山东散文学会举办2005-2008年“鲁艺杯”散文大赛入围奖、入选2009年全国“华夏情”诗文书画征文大赛金爵奖,作品入选山东省《山东文学》六十周年国庆专辑珍藏版、在中国原创散文网、意林网、《莒州文学》、《莒州通讯》、日照市党刊《工作与研究》、《山东文学》、《大众日报》等媒体及企业内刊《华泰人》等报刊杂志上刊发100余篇散文、杂文。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近段时间迷上了散文,就从书店购买了一本余秋雨老师的散文来阅读,真是爱不释手,看了又看。看了《中国文化如何长寿?》这一章,让我大开眼界。
我从一个非文化人的视角看余秋雨老师的大作《中华文化为何长寿?》一文,犹如一股清流贯注全身,让我对文化大师多些了更多的敬意,使我对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中华文化长久不衰的根源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余秋雨老师用三十年的时间,系统地探索了中华文化,从正反两个方面,从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分析了中华文化长寿的八大原因,给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华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树立中国文化自信有了深厚的底蕴。
悠悠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祖一代又一代接力传承,一个又一个闪亮的名字划过历史的天空,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历经千年沧桑而不倒,演变出灿烂无比精彩绝伦的中华文化,令世界为之倾倒。
中华文化为何如此长寿?正如余秋雨老师所讲,“中华文化的长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长寿更重的是,与人类其他古文化相比,它是唯一的长寿者。因为只有它,不中断地活到了今天。”因此,世界上著名的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都在战争、冲突、侵略中消亡或中断,被淹埋在岁月的风沙里。
中华文化长久不衰,还在于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民族融合,相互补充,当一个民族即将消亡,另一个民族必将崛起,从农耕文明到游牧文明,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汉民族到西夷蛮族,接过接力棒,高举中华文化的旗帜,把历史的车轮推向远方。
中华文化长久不衰,还在于坚守中庸之道,崇尚德政。正如余秋雨老师所讲,“中庸,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精神主轴和行动主轴。”“中国历史那么长,遭遇的灾祸那么多,在很多时候似乎走不过去了,就像世界上其他伟大的文明终于倒地不起一样。但是,中国却一次又一次走通了,越过了灾祸,越过了灭亡,踉踉跄跄地存活了下来。细察每一个生死关口就能发现,正是中庸,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感到这是他独到的见解,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启发。
回想我们中国文化几次将要灭亡的关键时刻,我们先人没有选择极端主义让文明毁于战火,而是用中庸思想,用仁政道德同化异族,用迁徙、用迂回,保存中华文化命脉,乃至传播海外,留传至今。
中华文化长久不衰,还在于人才的传承。没有传世经典,就没有传世文化,就没有厚重文化的载体。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群星璀璨的先哲圣人,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司马迁、李白、杜甫……等等,为我们留下了《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史记》及唐诗宋词等经典著作,形成了文明准则,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走向遥远的未来。
尤其是开创了科举选才制度,浓厚了崇尚文化的氛围和厚植土壤,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鲜明主线,促成了民族文化的大认同。
在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中,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更有我们民族文化丑陋的一面,但这并不影响中华文化的长寿。正如余秋雨老师所说,“中华文化也有很多弱点、盲点、污点,其中有一些还会让同胞痛心、国人愤恨,使他们一次次垂泪深夜、呐喊荒原。”即便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血脉中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都无法割舍,无法背叛,依然举着中华文化伟大旗帜,引领中国走向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文化是世界的典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没有那一个民族的文化能与之比肩,没有那一个国家的文明能与之同辉。如今,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文化的传播,学中国文化成为一股潮流;国学热席卷全国,研究国学蔚然成风,特别是走进课堂,在一个个幼小的心灵中扎下根,在一个个有志青年心中播下了种子,传承中华文化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中华文化为何长寿?而且是唯一的。我彷乎看到先人们一串串艰难前行的足迹,我彷乎看到圣哲们一张张奔走呐喊的音容,我也彷乎看到座在明亮教室大声朗读的学童,那时中华文化传承的希望,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土壤和洪荒伟力,中华文化怎能不长寿,也必将长寿。
如果你喜欢请点关注,将带给你更多分享。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