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1 02: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马克思书籍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马克思著作背景": - 首先要了解马克思的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 - 了解《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的写作目的、主要观点和理论贡献。
2. "明确读后感写作目的": - 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梳理知识、分享心得还是批判性分析。 - 确定自己的立场,是要支持、批判还是中立。
3. "深入理解马克思思想": - 针对马克思著作中的核心观点,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进行深入分析。 - 理解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4.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 将马克思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现象相结合,分析马克思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 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国家政策、国际形势等进行具体分析。
5. "注意文章结构": - 确定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马克思及其著作,引起读者兴趣。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包括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分析、评价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展望。
6.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
刘 军《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2日 第 11 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展现可敬可亲的马克思形象,有助于人们走近马克思、读懂马克思,更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欧阳辉撰著的《读懂卡尔·马克思》(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
问题意识鲜明。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读懂马克思,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真理性,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学。该书聚焦重大理论问题,尝试进行通俗易懂的阐释。例如,深入“如何理解千年第一思想家”“如何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如何占据真理和道义两个制高点”等,展现出鲜明问题意识。
人物形象可亲。该书以形象化、立体化的叙述方式呈现马克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革命观、爱情观、幸福观、求学观、金钱观、择友观、择业观,展现了马克思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的形象,有助于读者深入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真切感悟马克思的思想观念、格局境界、理想信念。
语言风格鲜活。该书许多内容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辅以“木屋小故事”“布袋小知识”等栏目,在润物无声的说理中,促进读者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通、情感共鸣,让读者更好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问道马克思: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部好书,是一部优秀的通俗理论著作,做到了大众化、通俗化,同时又有理论深度,是一部深入研究探索之作。我觉得这本书书名好、主题好、内容好、文字好、编辑好,是一部“五好书”。
第一是“书名好”。“问道马克思”这五个字含义深远,取名马克思的书很多,追问马克思、走近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反思马克思、倾听马克思、情系马克思等不一而足,但是“问道马克思”这个名字最响亮、最具有特色,它非常出色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问道”二字是整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道”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一个最基本的概念,甲骨文里边就有这个字,原意可以说是道路、途径,然后引申出来道理、规律、方法、本体等,它是个典型的中国哲学概念。“问道”在中国历史上也多有典故,《庄子》中有“鸿蒙问道”,孔子曾于黄河之滨问道于老子,“问道”有请教、探寻、追问、学习的含义,而这本书“问道”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所以,书名把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二者结合的一个生动体现。
第二是“主题好”。这本书经过了4年辛勤的写作,而且是在对2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100多个问题,最后又经过精心筛选,确定了40个问题,涉及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现实问题、理论问题、学术问题等方方面面。那么,如何把这些显得零散的问题整合在一起呢?这本书选取了“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个大问题,这抓住了当前我们思想界、理论界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然而,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是我们没有好的一个问题,所以抓住这个问题就是抓住了核心,由这个核心、这个大问题为线索,也就把这40个小问题整合为一个整体了。也因之40个问题就有了统领,有了整体的意义,否则就显得零散。
第三是“内容好”。这本书在精选40个问题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争论,挑选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比较深入地分析,既简洁明确,又有理论深度,所以能够打动人、感化人。
同时,内容好又体现在理论性、知识性、逻辑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统一。首先,理论性很强,作为中央党校教师,作者面对全国各地的学员最关注的、最鲜活的问题,能有比较生动的理论思考,加上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述是准确的、深刻的。其次,知识性比较强,作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外的哲学优秀成果结合得比较好,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还有一些经济学的问题,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泛,能做到深入研究并能通俗生动地阐述出来。再次,逻辑性比较好,逻辑是很重要的,作者写作中也注重逻辑的清晰性,所以读起来比较顺。最后,是它的现实针对性,全书40个问题的选取,是师生、领导干部、普通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现实感很强;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的理论分析也很有针对性,借此阐述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很紧密,针对性强。
第四是“文字好”。很多篇目作者做了精雕细琢,既简洁精炼,又涵义深刻,有的可以说是妙语横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文字概括得很有哲理。比如关于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的:“人们认识世界有两个方面:一是想搞清楚‘是不是’的问题,这是事实判断;二是想搞清楚‘该不该’的问题,这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服从唯物论的原则,与人们的主观愿望没有关系,是按照客观标准和外在尺度认识世界;价值判断则是服从价值论的原则,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实甚至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这是按照主观标准和内在尺度认识世界。事实判断旨在求真,价值判断旨在求善。”这些话把人们思考的问题,通过非常简洁精辟的语言说得非常清楚,可以看到,文字上都是比较讲究的,可以感受到作者下了大的功夫。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能在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增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广大读者、青年学生、干部群众来说,也能提供的一本很好的,既是大众化、中国化的,又具有相当理论深度的理论著作。
【庞元正】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