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偷蜜的熊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1 04:14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偷蜜的熊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偷蜜的熊》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 - 确保你的读后感围绕《偷蜜的熊》这一主题展开,突出文章的核心思想。
2. "结构清晰": - 开头:简要介绍《偷蜜的熊》这本书,包括作者、故事背景等。 - 主体: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 - 结尾:总结自己的感悟,升华主题。
3. "内容丰富": - 具体描述故事情节,例如:熊是如何偷蜜的,其他动物如何应对,以及最终的结果。 - 分析人物形象,如熊的性格特点、其他动物的表现等。 - 探讨故事背后的主题,如友谊、勇气、智慧等。
4. "观点独特": - 在读后感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不要仅仅重复书中的内容。 -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故事,如从生态保护、动物行为学等角度。
5. "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过于平淡或口语化的表达。 - 注意句子结构的多样性,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6. "注意细节": - 在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时,注意细节的把握,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 可以引用书中的原

被野熊连续多月偷吃蜂蜜后,蜂农选择放弃抵抗让熊做口味测评员

土耳其近来发生了一件搞笑的事情。有位蜂农发现自己的蜂蜜已经连续被野熊偷吃好几个月了,但他却并不生气,反而在户外摆好一排蜂蜜等着熊来吃?

是这位蜂农大叔不在乎钱吗...所以这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还得从熊偷吃蜂蜜开始说起。

土耳其北部有位蜂农,他自己养着许多蜜蜂,有一座蜂房。最近几个月他特别烦心,因为他透过自己安装的摄像头发现,自己的蜂蜜总是会被附近的熊偷吃。

每天早上他总能收获一堆被熊破坏得乱七八糟的蜂箱:

他想方设法防范偷蜂蜜的「贼」,比如在蜂箱外面加上一层金属保护罩,但都无济于事,这些都阻止不了熊想吃蜂蜜的心。

不管你上多少层防护,熊都能给你扒拉开。

几只熊在黑夜中偷蜂蜜的过程中还会发生拉扯,场面看着竟然有些喜感:

就在这一场「你防我偷、你再防我继续偷」的人熊拉锯战中,蜂农大叔发现防范无效,继续买防护装备只会增加自己的损失之后,他决定换一种战略对付熊:送它蜂蜜吃,顺便还能帮我检测一下蜂蜜的质量。

蜂农大叔为了不让熊破坏自己的蜂箱,干脆在蜂房外摆上一个木桌,桌子上放好三罐不同品种的蜂蜜,每罐贴上标签,分别是花蜜、栗子花蜜和Anzer野花蜜。大叔还额外放了一罐樱桃果酱作为迷惑选项,他想看看熊更喜欢吃哪一个。

接着他在桌子前方安装好摄像头,记录下熊享用蜂蜜的细节。到了晚上,惯犯熊再次来到现场,看到这一罐罐装好送上来的蜂蜜大餐,不知道它有没有一秒怀疑过熊生:这难道是最后的晚餐吗?

但熊不管那么多,终于不用费劲心思撬铁罩子了,直接送上来的蜂蜜当然先舔为敬。

等熊走了之后,大叔来到了自己的蜂蜜面前,结果发现,熊对蜂蜜的品味真的很好。

大叔表示,熊更偏爱Anzer野花蜜,而这一款不仅是桌子上最贵的一个品种,还是目前世界上蜂蜜品种里最贵的一个,它产自Anzer高原上的野花,目前在当地的售价差不多是2100多人民币/公斤。可想而知大叔损失了多少钱......

看来这个熊,真的是个天然的蜂蜜品鉴师...只是稍微有点替大叔心疼他辛苦培养的蜂蜜。

但没想到的是,这位大叔还有点皮,他为了确认这一事实,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他多次调换了这几罐蜂蜜的顺序。

最后发现,不管他怎么摆放这几种蜂蜜,熊都能准确找出最贵的Anzer野花蜜,对着最好的蜜多舔几口。下面两张图Anzer蜂蜜摆放的位置都不一样,但熊都立刻找到了它:

面对这样的偷蜜贼,大叔表示:「尽管如此,当我看到视频里它们吃蜂蜜的样子,我就忘掉了自己所有的损失,我很爱这些熊。」

不得不说,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特别治愈。但这熊对蜂蜜的执着也是够迷的,所以熊怎么这么爱吃蜂蜜?

最直接的一点当然是因为蜂蜜甜。和人类一样,熊也对甜食很上瘾,甜食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让熊感动满足,甜食谁不爱,连熊也不例外。

除此之外,熊吃蜜吃的可不仅是像我们买到的那种经过严格过滤的无杂质蜂蜜,它们其实更喜欢吃蜂巢,因为这里面不仅有蜜的甜,还有蜜蜂和蜜蜂幼虫。熊在吃蜜的同时还能顺带吃掉蜜蜂,补充蛋白质,简直一举两得。

不过,直接抱着蜜蜂的老窝啃,那蜜蜂看了能忍吗?难道不会集体出动蜇熊么?

答案是肯定的,当然不能忍,肯定是要反抗、要蜇熊的。

但熊为了吃,冒着被蜇的风险也要继续啃,经常是被蜜蜂蜇得在一旁打滚,但起来恢复一下后还要继续吃蜂巢。

看来熊对蜂蜜真的是爱得深沉。但也正因如此,每年世界各地的蜂农都损失惨重,不知有多少养蜂人辛苦养育的蜂巢半夜要被当地的野熊损坏。

据统计,芬兰政府每年要花12万欧元用于补贴蜂农被熊偷食的蜜蜂和被损坏的蜂巢,这在芬兰已经成为了农业里一个特别头疼的大问题了。

去年5月芬兰当地农业新闻报道,光是春天里,芬兰就发生了至少30起野熊破坏蜂房的事件,其中有70多个蜂房被破坏,在最严重的一起破坏事件里,一头野熊三次光顾一个养蜂院,穿越了电栅栏,大闹了两间蜂房,蜂农对此苦不堪言。

不仅是在国外,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熊偷吃蜂蜜的事情。2014年在东北,一个黑熊半夜偷吃蜂箱里的蜂蜜,一连破坏了70多个蜂箱。

而人和熊的这场蜂蜜之战,目前也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法,毕竟熊力气特别大,有时候安装好了防护措施,熊一样也能给你破坏掉。

不过看着熊们抓耳挠腮,想要打开蜂箱舔蜂蜜的样子,还真是像极了暴露本质的蠢萌吃货...

(文中图片素材均来源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参考资料:

https://ahvalnews.com/nature/turkish-beekeeper-finds-top-honey-testers-local-bea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ov5dEBgRkQ

https://www.odditycentral.com/news/turkish-beekeeper-enlists-thieving-bears-as-honey-testers.html

https://www.bbc.com/news/blogs-news-from-elsewhere-44290512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9/aug/29/turkish-beekeeper-finds-thieving-bears-prefer-premium-hone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J42pMtmr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TcIzJ_YZZU&t=135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P_49NZIcH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H8QBLLYF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KpWpkmlp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QwbTDr1hc

来源:狂丸科学

编辑:Quanta Yuan

从花蜜到蜂蜜究竟经历了什么?这是蜜蜂舌尖的魔法和生存智慧!

如果从我们的食物中选择一种几乎可以永远不会变质的,那一定是蜂蜜无疑了。早在1913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就在埃及的金字塔中发现了一罐蜂蜜,经过鉴定这是一罐来自于3300多年前的蜂蜜,至今仍然没有腐败可以食用。

很显然,这是一罐天然蜂蜜,它最初的主人是蜜蜂,只是被人”掠夺“来放在了容器里而已。那么,蜜蜂到底对花蜜做了什么?才能酿出千年不腐的蜜蜂呢?让我们跟随一只工蜂的视角,揭开这场持续了1.5亿年的酿造奇迹。

清晨6点钟,伴随着一声公鸡高亢的啼叫声,村庄不远处的树林中传出了低频的嗡嗡声,一大群工蜂从蜂巢中有序的出发。这是它们振动着每分钟230次的翅膀冲出蜂巢发出的声音,当然它们也不会像无头苍蝇那样乱飞乱撞,而是飞到几米的高处先扫视四周。

蜜蜂的复眼能捕捉紫外线光谱,此时花瓣上纳米级图案产生的蓝色光环被它们尽收眼底。此时的蜜蜂已经锁定了3公里外蓝紫色的薰衣草田——在蜜蜂眼中,这些花朵就像夜店的霓虹灯般耀眼。

之后,蜜蜂会将速度提到24公里每小时飞奔到那片花海,开始它一天的工作。当来到花朵旁时,让它垂涎欲滴的是蜜腺分泌的糖水。但花朵用蜜腺分泌的糖水(含糖量约40%)绝非慈善馈赠。每朵花都在精心计算:分泌5微升花蜜刚好够蜜蜂采集,又能迫使它访问更多花朵传播花粉。这种微妙的博弈,让植物与蜜蜂在演化长河中形成了堪比精密仪器的配合度。

当蜜蜂采集到花蜜后,它的酿蜜工作其实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蜜蜂酿蜜的第一道工序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去到户外,经常能够看到蜜蜂在花朵上辛勤的耕耘,而且通常一朵花它们要待很久。在这个过程中,工蜂的喙在不停的工作,工蜂的喙部犹如微型移液枪,中舌每分钟能伸缩90次。

通过毛细作用吸取花蜜。但采集绝非简单的“吸管作业”。因为蜜蜂的舌面分布着11个味觉感应区,能瞬间分析糖分浓度、酸碱度、生物碱含量。若检测到尼古丁等有毒物质,工蜂会立即触发呕吐反射——这是它们应对植物化学防御的终极防火墙。

在不断的吸取下,蜜蜂的飞行速度开始变慢,在分工的同时,蜜蜂还会注意自己的负重,当满载花蜜的蜜蜂(体重从90毫克增至140毫克)开启返航模式。虽然蜜蜂携带了约50毫克的花蜜,但是持续不断的飞行要消耗掉一部分,等到回巢后,约有30毫克的剩余。

那么,蜜蜂是如何定位回巢的呢?原来它们脑部的磁铁矿晶体如同生物GPS,配合太阳方位角定位系统,在复杂地形中误差不超过1米。更神奇的是,工蜂腹部的纳氏腺会分泌追踪信息素,在飞行轨迹上留下“甜蜜航线”,指引同伴精准抵达蜜源。等到回巢后,蜜蜂最繁重的酿蜜工作正式开始。

蜂巢工厂:纳米级的生化反应堆

满载而归的蜜蜂回巢后的第一道工序:反刍与传递。归巢的工蜂将花蜜吐给内勤蜂时,这场酿造大戏才真正开场。花蜜在蜜蜂的蜜囊中已混入转化酶,这种“魔法药水”能把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整个过程犹如流水线作业:每只内勤蜂用上颚将蜜滴拉长成薄膜,在26℃的恒温车间里反复吞吐20-40次,直到水分从原来的80%降至50%。

之后,工蜂会将这些初加工的花蜜放入蜂房中。六边形蜂房不仅是花蜜的存储容器,更是天然蒸发器。当蜜蜂集体振动翅膀制造气流时,蜂房壁的微孔结构会产生毛细现象,配合蜂巢内部35%的相对湿度,能在48小时内将水分蒸发到18%以下。这种精妙设计,让人类最先进的干燥设备都自叹不如。

但水分的蒸发只是前戏,蜂巢中温度较高,想要长久的保存蜂蜜,它们需要用到抗菌黑科技。为防止发酵变质,蜜蜂往蜜中添加了葡萄糖氧化酶。这种物质遇水分解会产生过氧化氢(双氧水),形成天然的防腐屏障。实验显示,1公斤成熟蜂蜜的抑菌效果相当于5支庆大霉素——难怪古埃及人在金字塔中放的天然蜂蜜能千年不腐。

在蜂巢的120小时里,花蜜经历着惊心动魄的分子重组:第1小时:转化酶将蔗糖大卸八块;第24小时:淀粉酶开始分解多糖链;第72小时:葡萄糖与果糖形成氢键网络;第120小时:过饱和溶液形成结晶核。在这个过程中,每只蜜蜂相当于携带了200亿个纳米级的生物反应器。

那么,不同风味的蜂蜜又是如何诞生的呢?原来不同花蜜中的微量物质,在酶促反应中生成独特风味:槐花蜜的鼠李糖赋予清甜;枣花蜜的绿原酸带来焦香;荞麦蜜的芦丁酿出微苦。这些化合物在液相色谱仪上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指纹图谱,堪称蜜蜂版的“分子料理”。

虽然在我们看来酿蜜并不繁琐也不繁重,但事实上酿蜜是工蜂一生中最累且耗时最长的工作。酿造1公斤蜂蜜需要,蜜蜂需要带走200万朵花的精华,进行7万次飞行任务,这相当于绕地球4圈的飞行距离(16万公里),在飞行中,它们要消耗8公斤氧气(相当于人类登顶珠峰4次的耗氧量)。这些数字背后,是蜂群将采集效率提升到极致的生存智慧。

而且在酿蜜的过程中,温度控制也是一门艺术。蜂群用身体组成活体空调:当温度超过35℃,工蜂会从巢门排队扇风,形成贯穿蜂巢的气流通道;温度低于20℃时,它们则通过肌肉颤抖产生热量。这种精准控温技术,确保蜂蜜发酵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蜂蜜储藏也有大学问

即便是同一个蜂巢中的蜂蜜酿的蜜也有着不同的成熟度,这些不同成熟度的蜂蜜储藏的区域和作用也不相同。其中巢脾上部存放含水量18%的成熟蜜(永久储备),中部是20%水分的口粮蜜(日常食用),底部保留30%水分的未成熟蜜(应急使用)。这种三级仓储体系,让蜂群能应对长达6个月的寒冬。

除此之外,蜂蜜本身就是食物链相对低端的动物,蜂蜜在自然界中又是紧俏货。所以,守护也非常重要。在工蜂中有一批蜜蜂是专门用来守护蜂蜜和蜂巢的,它们就是守卫蜂。守卫蜂用触角识别同伴气味,对入侵者释放报警信息素。更绝的是,蜂群会故意在劣质蜜源中混入苦味物质——这招让许多偷蜜的熊都学会了避开某些花种。

不过,这都没能难倒人类。考古学家在格鲁吉亚发现9000年前的蜂蜡残留,证明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偷蜜”。之后,人类开始驯化蜜蜂,给它们筑巢,让它们为自己酿蜜。

而现代科技将蜂蜜送上太空:国际空间站用蜂蜜作为伤口敷料,在失重环境下其抗菌性和黏稠度表现远超人造药物。

写在最后

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显微摄影中,一滴蜂蜜展现出的晶体结构堪比银河星系。这提醒着我们:每个蜂群都是精密的超级生物体,每滴蜂蜜都凝固着三万年的演化智慧。当我们在早餐面包上涂抹蜂蜜时,实际上是在享用地球生态系统的浓缩精华。

下次看到蜜蜂在花间忙碌,不妨驻足片刻——这些振翅的小精灵正在执行着自然界最浪漫的任务:将转瞬即逝的花开时刻,转化为永恒存在的甜蜜记忆。而这种跨越物种的合作,或许正是生命最动人的生存策略。

显微镜下的蜂蜜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