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1 04: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冯子材故事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冯子材其人其事": - 首先,要深入了解冯子材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主要成就、历史地位、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 了解他在抗法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如镇南关大捷等,以及他如何带领军队抵抗外敌。
2.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观点": - 在写作之前,要明确自己的核心观点,是赞扬冯子材的英勇,还是对他的战略眼光表示敬佩,或是对他的人格品质进行赞扬。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冯子材及其事迹,引出读后感的主题。 - "主体":围绕核心观点,详细阐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如冯子材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或者他的人格魅力等。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给予冯子材以高度评价。
4. "内容充实": - 在文章中,要尽量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例如,可以详细描述冯子材在抗法战争中的某个关键战役,以及他在战役中的英勇表现。 - 可以适当引用一些相关的历史文献或他人评价,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5. "语言表达":
日南荒徼阵云开,喜有将军破敌来。
正荡妖氛摧败叶,已寒敌胆夺屯梅。
岩廊忽用和戎惯,绝域旋教罢战回。
不许黄龙成痛饮,古今一辙使人哀!
——彭玉麟《羊城军中有感》
在这首诗中,彭玉麟提到的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的老将冯子材。
冯子材(1818——1903),字南干,号萃亭,广西钦州人,自幼父母双亡,和祖母相依为命。十五岁那年,祖母也离他而去,冯子材失去了最后的依靠。
行走江湖,需有一技傍身。一无所有的冯子材下了走江湖的决心,他想,不能没有一身好武艺。可是去哪里学呢?这时,一位庞姓武师见他是个可造之才,不仅不收学费,还为他提供食宿。没了后顾之忧的冯子材,积极练武,很快学了不少本领,又在当地一位彭姓举人的推荐下参了军。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奉命前去与太平军作战。他显露峥嵘,凭借不到一万的兵力,防守镇江孤城,数次打退好几倍的太平军。天京陷落后,清廷论功行赏,封他为广西提督。
19世纪下半页,法国图谋侵入越南,进而入侵中国的西南边疆。冯子材久居南疆,对法国人的野心早有察觉,故而再三向上级示警。但那些平日里坐在官署喝茶,只会争权夺利的文官武将们,根本无暇顾及外患。心灰意冷之下,一生耿直的冯子材选择了告老还乡。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连连失利,一路溃败。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老将冯子材出山。此时,他已经是个年近七十的老人了。
1885年1月,法军七千人向广西进军,2月13日,占领镇南关。由此,形势变得岌岌可危:"游勇水路肆掠难民,逃军蔽江而下,关内大震。沿江自南宁、梧州、浔州达于桂林,无不惊扰"。此时的广西,人心惶惶。
冯子材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率军赶到前线。他召集各路将领开会,说"此战关系甚大,决定越南今后五十年归属,我等务必要齐心协力,痛击法虏!"众将无不感奋,纷纷请战。2月25日,他们进军至凭祥,欲与法军一决胜负。3月21日夜,冯子材夜袭法国兵,指挥官尼格里大怒,指挥两千人进犯。——这位尼格里,出身军官世家,他本人先后在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服役,十几年的征战,让他从少尉升到了准将,也让他变得骄纵无比,他傲慢地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这给了他进攻的勇气。
24日,清晨,法军趁着大雾向镇南关一带的守军发动猛攻,危急之下,年愈古稀的冯子材,振臂一呼,"传令诸军:有退者,无论何将何军,皆诛之!"率先扑向法国人的阵地,将士们见主帅如此英勇,纷纷冲上前去,"杀敌报国,就在此刻!"他们呐喊着,咆哮着,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两天激战下来,歼敌一千多人,夺取枪炮、粮草不计其数。至此冯子材部取得了镇南关大捷。这是清末对外战争中少有的胜利!
为扩大战果,冯子材决定乘胜追击。29日拂晓,冯子材一部冲入谅山,法军残部狼狈逃窜。经两日激战,又取得凉山大捷。 正当他打算将法国人赶出越南北部地区时,清政府下诏罢兵议和。1885年6月,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特使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承认了法国在越南的殖民利益。此后,西南门户洞开,中国不败而败!
战后,冯子材升了官。可这不是他最想要的。甲午战争期间,老将军多次请求北上,等来的却是一纸《马关条约》。1903年,冯子材辞世,享年86岁。
冯子材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抵御外侮的决心和勇气。这样的民族英雄,不论成败,都值得铭记。
最近我在读唐浩明先生的历史长篇大作《张之洞》上。这本书是在继我读完唐先生上本书《曾国藩》后朋友向我推荐的。
本书和《曾国藩》一书有很多相同的历史背景,而且唐先生擅长用小说的表达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加之我历史知识还算丰富,所以读起来不算吃力。
张之洞师之胡林翼,而胡林翼是同曾国藩一起镇压太平天国的关键人物,所以张之洞应该算是曾国藩的后辈,我在读书过程中,从他身上可以依稀看到胡文忠公和曾文正公的影子。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之“香帅”。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早年是清流派代表,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今天读书,正好读到了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
公元1884年, 张之洞从山西巡抚调任两广总督。他是带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去的。朝廷内部,军机处刚重组,慈禧太后联合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罢了恭亲王奕訢的军机处大臣的官(慈禧太后是光绪皇帝的大姨),并且重组了军机处,张之洞是受醇亲王奕譞的推荐调任的两广总督,而中法战争是醇亲王幕后执掌军机处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所以张之洞备感压力,中法战争不能失败,但是,
即便张之洞运筹帷幄,用人识人,筹集粮草,饷银,团结前任总督张树生率领的淮军,中兴名将彭玉麟率领的湘军,联络中越边境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任用古稀老将冯子材,取得了不朽的镇南关大捷,无奈清朝国力实在不济,最终造成一个“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滑稽结果。
我读完这部分,心情很沉重,清朝腐败不堪,国力衰败至如此地步,军事上打了胜仗,依然要与法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为何?
今天读书给我的启示分享给大家:实力是最好的谈判筹码,对国家而言如此,对企业而言如此,对个人而言如此。
欢迎书友们进驻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