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1 08: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国家地理》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理解主题": - 首先要理解《国家地理》这本书或杂志的主题,明确其涉及的内容,如自然、人文、探险等。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的写作目的是分享阅读体验、分析文章内容、表达个人观点,还是进行批判性思考。
3. "选择合适的结构": - 一般读后感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国家地理》的内容,激发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分析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的写作手法、文章的价值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悟。
4. "具体分析": - 在主体部分,对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如: - 作者的观察角度和叙述方式。 - 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 文章对读者的影响,如启发、感动、思考等。
5. "结合个人观点": - 在分析文章的同时,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使文章更具个性化和深度。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与自身经历或知识的关联。 - 对文章主题的认同或质疑。 - 对作者观点的赞同或反对。
6. "注意语言表达":
学习札记|读书,读到春暖花开
作者 崔洪国
近日读邓拓的《燕山夜话》,有一篇《不要空喊读书》,说的是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认真读下去,不要空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喜欢读书的人应当很有益处,摘录分享:“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紧到图书馆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就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这是读书最好的一种遵循。
到学校集中学习这段时间,放下平时的应酬和俗务,心无旁骛,如果再能够从手机浏览碎片化信息的习惯中解脱出来,一个月的时间能够读不少的书。就如刚入学那天,学校领导在开班式上提出的,有的学员入学前雄心很大,要在一个月时间内读多少本书,还从自己家里或者办公室带了好多本,结果上完课回到宿舍往床上一趟,就和手机离不开了。即便看书,也心不在焉,沉不下来,心里杂念太多,看不了几页就要看看手机有没有微信或者速递新闻,心思也放不到读书上,三天打鱼,两天筛网,一个月一本书也读不了。要求我们学习的同时,要想读书就放下身外事,专心致志,哪怕读一本两本,也是很大的收获。这话说得很实在,要是想读书,不用找理由,读就是了。不想读书,累,忙,有事处理,时间不够,千条万条,有的是理由,总结一条,就是不想读,不愿读。
我平时很喜欢读书,自然特别珍惜到学校集中学习这段宝贵的时间。入学第一天下午,入学教育活动刚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学校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二楼三楼可以借书和阅览,一楼是各种各种的期刊和报纸杂志。只要自己喜欢的,都能找到,有的就放在显眼的位置,有的放在不起眼的角落,寻寻觅觅中,说不定在那个书架就偶遇了。图书馆非常安静,隔不远就是一两张对着的书桌,取一本杂志就近坐下慢慢看,很快就被代入。第一天去图书馆一楼阅览室看了一本《南风窗》,看了一本最新的《中国国家地理》,读了关于首发经济的一组文章,看了国家地理关于格陵兰岛的一篇深度报道,那感觉真得就如同回到了当年在烟大上学,在图书馆读书的时光。学校四方红顶的图书馆和尖顶的科技馆倒影在三元湖中的情景瞬间清晰逼真地呈现在眼前。此时手捧一本书,好像有了穿越的力量,把我又拉回到当年那个平行的时空,感觉实在美妙。
入学之前,我也从家里带了几本书,有《在时间荒原上》《船夫日记》《朱元璋》《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一本汪曾祺文集,这是我走到哪里都会带的。我平时特别喜欢汪曾祺的散文,不仅自己的创作能够从中找到遵循,更多的是能够从他的散文中找到解脱困惑和热爱生活的方法和捷径,那种文字中流淌的,信手拈来的人间烟火能让人时时感觉到生活的温度和情感。那天下午我还从图书馆隔壁的新华书店买了《阿勒泰的角落》和《额尔古纳河右岸》,利用早晚的时间,一本已经快读完了。《在时间荒原上》和《船夫日记》都是随笔式哲学散文和评论,因为对两位作家生活的背景了解不深,所以感觉有些晦涩,我就坚持好读书,不求甚解,读得懂的就细读,读不懂的就粗略读,慢慢消化。宿舍的书架上还摆了一排排在校期间的必读书目,《论党的自我革命》《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改革开放史》,把时间利用好,一个月下来,就脑补不少的知识了。平时感到的知识恐慌想必也就没有那么恐慌和焦虑了。
集中学习安排的课程满满当当,每天上午下午都有课,有时晚上还有选修。到如今已经系统学习了生态文明、党的建设、意识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沂蒙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等课程。以前在单位学习和外请报告中也学习过相关知识,但有些是零散的,系统性不够。这次集中学习正好系统地补全了有关的知识体系,很有教益。在记录各种知识点的同时,我还有意识地从各位老师的授课中寻找课件提到的一些书目,及时备注下来,下课后到京东书城下单购买,主要是想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对有关课程内容的背景深入了解,掌握和领会更加全面。如在听课中我记下的书目《生死关头》《延安二月》《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美国陷阱》《芯片战争》《震撼世界的十天》等书目,我都下单到了购物车中,充实到自己的书籍库中,逐渐提升自己的阅读和知识增量。
从课堂找书,从书中找书,这也是我买书读书的一个重要诀窍。如同这次从课堂听课的课件中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目一样,之前我读有关的文学评论和有关作家专家的讲稿,也会习惯性的从中寻找和发现一些很好的书籍。去年阅读高维生老师的大散文专辑和《来吧,我的灵魂说》,从他的阅读书目及与好友的书信来往中,我像大海捞针一样发现了不少自己之前没有读过的书籍,很快就从网上买来了《伍尔夫日记》和她的小说《到灯塔去》,以及孙犁的全部文集,读得如饥似渴。后来阅读张炜老师的《文学——八个关键词》,我根据他的讲稿系统梳理了一个涉及到的作家作品的详细书单,陆续买来充实到自己的书架上。
去年冬天,我利用晚上的时间,一个月就读完了麦克维尔的《白鲸》,本来担心会被亚哈船长在茫茫大海上与大海和白鲸搏击的惊心动魄和孤独苍凉影响,自己也变得苍凉和孤独,没想到读完后,那份苍凉和孤独成了自己这个冬天最难忘的慰藉和陪伴—人最大的困惑和挑战不是来自那条伤痕累累的白鲸和那片无边的深海汪洋,而是自己内心念念不忘,舍弃不了的执念,如果用这种执念给别人戴上道德的枷锁,就把一个人的悲剧放大成了一个群体的悲剧。所以,读懂之后,我们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与这个世界和解,而不是互相疑忌和失信。读完后,这一个冬天我内心充满了一种别样的温情脉脉,到现在成为我与单位同事相处的人生信条和处事方式。
当然了,读书对一个人来说,所遇到的也并不都是一路豪歌向天涯,如人生的跌宕起伏一样,沟沟坎坎的时候也有,行到水穷处的时候也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时候也有。但是抱定了通达的目标导向,最后都能达到坐看云卷舒,柳暗花明又一村,无限风光在险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新视界和新境界。如此读书的好处,自然需要躬身入局,捧一本书细读才能找到感觉。我这感觉也是在读书中慢慢悟出来,找出来的。有一段时间读书,我喜欢把好几本书摊开,一本书读个十页八页,如果不用书签隔开,几天就忘记了。眉毛胡子一把抓,读书效果并不好。有时,从别人的评论和阅读书目中买来一本书,因为对背景缺乏了解,晦涩乏味,深入不进去,又想到书中探个究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依然不得真谛。所以后来就改为一本一本读,读完一本,写完读后感和读书心得,再换一本,很快就找到了读书的无限趣味。
当然了,对于一时难读懂的书,偶尔也有自寻的烦恼和放弃的想法,就换了读书不求甚解的读法,相关的背景了解通透了,一本书也就了然于胸了,比如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书籍,我就先后读了不少版本的传记和名著,对一些深层的历史背景就能够贯通了。有时,读书或读文章读到忘我或欣然,我就用书签把读过的部分分隔开,有时间返回来重读。有的好文章读完后,感觉意犹未尽,就用搜索引擎从浩瀚的文字中把文章搜寻出来,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什么时候想读打开就读,这是最便捷的方式。对有的精彩段落,或者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或者打印出来,粘贴在自己的活页记事本上,随身携带,走到那里都可以翻开看看,其乐无穷,收获自然亦是无穷。
古人读书,留下了很多的传世名句和佳话。“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都是说的读书的真知和乐趣。邓拓在《不要空喊读书》中,还引用了唐代鲍坚《武陵记》一书中的一个故事:“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马融之所以被人号称绣囊,更多是因为他勤学苦读的缘故。我有时很后悔自己当年上学的时候有那么好的图书馆,不天天泡在图书馆里,读到不知昏晓,如果能够那样专注和投入,即便不是学富五车,知识积累也会比现在要丰盈得多。
所以,参加这次集中学习,我一刻光阴也不想浪费。所有的时间都是不可逆的,不可追的,这样想着,两三周的时间就过去了。我天天读,才读多少书啊!所以,除了上课认真听讲,从老师的课件中淘宝那些好书,有时间还要到图书馆,到最美的天堂,相遇那些大家名著,最近距离地听那些大师们的苦吟和求索,只要有可能,就把逝去的光阴补回来,追回来,一直读到春暖花开。
壹点号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作为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 “土著”,每天穿梭于写字楼和咖啡馆之间,总觉得城市就该是钢筋水泥与精致生活的组合。
直到第一次踏上安阳的土地 —— 这座被《中国国家地理》称作 “甲骨文故乡” 的城市,彻底让我对 “历史” 有了不一样的感知。
站在殷墟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看着三千年前的甲骨文龟甲,那些课本上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仿佛能看见古人握着刻刀在龟甲上认真刻画的模样。
去之前,我以为甲骨文只会在博物馆的展柜里 “高冷” 地躺着。
但在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员指着一块放大的甲骨投影说:“这个‘衣’字,两边的线条就像衣服的袖子,中间的横线是衣襟,和咱们现在穿的衣服结构很像吧?”
玻璃展柜里的甲骨残片上,刻着 “今日雨” 的卜辞,旁边还放着同时期的青铜酒器,原来古人占卜天气,可能只是为了决定今天要不要带着酒器出去聚会。
最让我觉得亲切的是文创区,甲骨文被印在冰箱贴上,“福” 字像个笑眯眯的人脸,“寿” 字像长寿的乌龟,这些古老的文字,就这样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
上海的早餐摊常是精致的小笼包、现磨咖啡,而安阳老城区的王记粉浆饭店,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
清晨七点,店里坐满了本地人,老板在大铁锅前忙碌,锅里的粉浆饭咕嘟咕嘟冒着泡,里面有小米、黄豆、白菜和豆腐。
我点了一碗,老板递过来时说了句:“姑娘,不够吃再加,管够。” 旁边的大叔看我第一次吃,热心地说:“配着旁边摊子的酥烧饼吃,得劲!”
果然,烧饼咬一口掉渣,泡在粉浆饭里吸饱了酸香的汤汁,实实在在的一碗,吃完一上午都不饿,就像安阳人给人的感觉 —— 实在、热情。
原本以为非遗离我们很远,直到在仓巷街看到了曹氏糖画。
老师傅拿着铜勺,在铁板上浇出琥珀色的糖浆,不一会儿就画出一个甲骨文 “马” 字。
旁边的小孩们围得团团转,吵着要 “画个会跑的马”。老师傅笑着说:“中!看爷爷给你们变个戏法。”
不远处的文创店里,年轻人拿着印有甲骨文的笔记本和 T 恤,讨论着 “这个‘笑’字怎么看都像在咧嘴”。
路过文峰塔时,正好碰到一群中学生在写生,他们笔下的古塔和现代的共享单车、便利店和谐地画在一起,原来传统和现代,在安阳一点都不冲突。
在上海,陌生人之间大多保持着礼貌的距离,而在安阳,总能遇到让人暖心的小事。
租汉服时,老板娘看我犹豫款式,主动说:“这款蓝色的显白,适合你,要是觉得长,我帮你改改。”
在红旗渠纪念馆外,卖玉米的阿姨看我盯着玉米发呆,说:“姑娘,来一根吧,刚煮好的,甜着呢。”
我买了一根,她又塞给我一张纸巾:“拿着擦手,别烫着。”
最难忘的是在殷墟景区迷路,问了一位路过的大哥,他直接说:“我也往那边去,一起走吧。” 路上还跟我聊起安阳的历史,就像认识很久的朋友一样。
离开安阳时,我在高铁站买了一本印有甲骨文的笔记本,想着回去后要把这次的见闻写下来。
安阳不像上海那样繁华现代,但它的魅力在于,能让你在吃粉浆饭时,在看糖画时,在和当地人聊天时,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历史,感受到那些古老的文化,原来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里。
最后把我的路线分享给大家:
殷墟博物馆(看甲骨文真迹)→中国文字博物馆(了解文字演变)→仓巷街(逛非遗小店)→老城区早餐摊(尝粉浆饭配酥烧饼)。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