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林清玄的作品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1 12:41

写作《林清玄的作品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林清玄作品的读后感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要写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林清玄的某一篇作品,还是对他的整体作品进行评价。确定主题有助于你更有针对性地展开论述。
2. 了解作者:在写作之前,要对林清玄的生平、写作背景、作品风格等进行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他的作品内涵和思想。
3. 分析作品:深入分析你所选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结构等方面,挖掘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4. 结合自身:在论述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感受和思考,展现你的独特见解。
5.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作者,主体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逻辑混乱。同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7. 观点明确: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要肯定作品的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
8. 举例论证:为了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可以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人物或事件进行举例论证。
9.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作品中的

著名作家林清玄去世 曾到郑州分享写作经历和感悟

林清玄和郑州读者分享写作感悟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文许俊文摄影

据台湾媒体23日报道,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因病去世,享年65岁。

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林清玄著作等身,出版作品逾百部,和已故的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林清玄的作品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课本,成为读者熟悉的散文大家。在人生的最后两年时光里,林清玄两次来到魂牵梦萦的河南,他说:“来到河南,把心里最后一块拼图拼上了,了却了我多年的夙愿。”

两次到河南夙愿终得偿

“这次来河南,把我心里面的最后一块拼图拼上了,可以说是完成了我多年的夙愿。”2017年9月24日,台湾散文大家林清玄来到郑州分享写作经历和感悟。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河南,他自言“对河南一直心向往之”。他说,自己的先祖最早就生活在河南,因为战乱南迁到福建,之后迁居台湾。由于来之前患上了肌腱炎,为了不影响这次河南行还特意做了20天的复健。

林清玄还到访了河南博物院、少林寺,感叹道:“河南的文化太深厚了,在参观过程中我心里一直充盈着满满的感动。”他希望2018年能再来河南看看,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

2018年4月,林清玄如约再来,出席新乡市全民阅读活动,并做了专题讲座,与中学生对话。当时,有学生提到“现在课业负担太重,没有时间看书”,林清玄说,看书的时间肯定会有的。他谈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他在睡前一定会抱着一本书,这个习惯已经有几十年了,“一定要读到触动我的一点才会去睡”。

河南作家冯杰和林清玄有过几次交集。十多年前,冯杰的散文《九片之瓦》获第十三届梁实秋文学奖,林清玄先生是评委。“当时,林清玄谈的散文标准‘文字优美,境界高超,观点独特,情感丰润’,让我深受启发。”冯杰说。

2018年春,冯杰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端是林清玄先生。他回忆道:“电话里林先生很谦和。我说别人可以不去比干庙你不能不去,那是林氏的源头。他说以后会到河南各地走走,感悟中原历史的博大丰厚。”

遗憾的是,林清玄想再到河南走走的心愿没能达成。

作品追求美和爱他把美文留人间

林清玄出身于贫寒农民家庭,在他之前,家族是十代农夫,多不识字,但家族宗祠一直挂着牌匾“耕读传家”,正是这个“读”字启发了他,在八岁时便立下了当作家的人生志向。

林清玄回忆,初中以前就读了中国大部分经典和西方经典,有一天突然疑惑:“课外书那么好看,为何课本的文章那么难看呢?”他决心将来让自己的文章进入课本。

为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在14岁时还毅然离家求学,半工半读,自己赚钱读高中、大学。林清玄出版了300多部作品,被收入小学、中学到大学教材的文章共有26篇。

50多年写作生涯中,林清玄每天坚持读书和写文章,小学每天写500字,到了大学每天写3000字,“日后这些文学积累都沉到心里、融进生活了”。

林清玄在郑州还分享了五点写作秘诀:要训练感情,有真感情才有好文章;创造独到的观点,把名字遮起来把文章拿出来看,能让人知道是你的作品;写作者必须是一个生活家,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懂生活;要是一个思想家,有独到的价值观、浪漫精神,形成完整的和别人不一样的思想;要不断地写作,让你的手跟你的眼睛、心连成一线,达到心手合一,在想到什么时可以精确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提及林清玄的散文,人们的第一感觉是“美文”,他的那句“人间最美是清欢”早已是流行语。其实在这些清新文字背后,蕴含着他一直坚持的写作理念:“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人都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更高的思想,我的作品也一直在追求美和爱。我是受着挫折长大的,但并不把挫折写在书上,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把最美好的创作出来。”

恬淡自然、蕴涵禅意,林清玄的散文能让读者读后感受到平静安详的力量。

面对郑州一位常感到孤独、困惑的文学青年,林清玄开导说,独行者必有独醒,孤独行走的人,内心一定有自己内心的清醒,孤独的人要在世俗生活中,要保持浪漫的、理想的、觉悟的自我省察。

尽管早已著作等身,林清玄当时并没有封笔的想法。他说:“最高的山和最深的海我还没有抵达,还要不断地追寻生命力的更高境界,不断地探寻内在的心灵世界,和读者分享我的人生体会。我希望一直写下去,写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2018年12月,林清玄的最新散文集《人生幸好有别离》出版。书中篇章,大多与“别离”有关。“生死离别”为人生大事,是每个人难以逃避,又常常充满困惑的论题。篇章中“幸好”这一立意,传达了他面对别离时“既感伤又豁达”的态度。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林清玄散文的风格就是情真意切。

在他的笔下,阳光有味道、石头有温度、花草有心情、动物有灵性等等,而这些都需要观察细致、感情细腻,往往一些在平常人眼中不经意的生活琐事,在他的眼里却能反射出人间大道,也正是这种以小见大才能让平凡彰显伟大。

林清玄是台湾作家,从小立志成为一名作家。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并不好,也不认真学。一直到高二级时,遇到一位影响他一生的老师,一位70多岁的北大毕业的退休老师王雨苍,这位退而不休的老师是为了寻找“沧海遗珠”的。

有一次,王老师叫他到家里吃饺子,老师对林清玄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大加赞赏,令林清玄非常激动和兴奋,大大增加了林清玄的自信,因为这是第一位确定那些文章是林清玄写的老师,以前的老师都以为只是同名同姓的人的文章。这也决定了林清玄日后的写作之路。

林清玄的散文都是从身边的小事写起,无论是身边的事和人、动物和植物,都能做到以小见大,抒发情感,字里行间无时不透露着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心和浓浓的家乡情。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林清玄散文精选》中有三次提到与山东人的故事,也许我也是山东人,所以读得更加仔细和认真。第一次是写月光下的喇叭手,一个当年被抓壮丁的山东人,第二次看大门的老张,一位把他喜爱的两只松鼠占为己有的山东人,第三次是巷口卖糖番薯的老人,一位离乱中幸存的老兵,也是一位山东人。

正像他与那位月光下的喇叭手所表现出来的乡愁,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家乡、热爱着中国。每当他在喝醉时就会唱起:“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浪子的乡愁;你对我说,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林清玄还是一位信佛之人,从佛经中悟出许多生活哲理:“家家有明月清风”“我似昔人,不是昔人”“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等等,也学到很多有哲理的古诗:“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

读林清玄的散文感觉仿佛是一场修行,阅读过程中给人以心静且充满希望的感觉。

#挑战30天在写日记#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