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1 19: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方面展开,是整体评价、某个哲学家的思想,还是某一哲学流派的特点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中国哲学史》的作者、背景和内容;主体部分分析你的观点和感受,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你的观点,对《中国哲学史》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可以选取以下几个角度:
a. 哲学家的思想:介绍你所感兴趣的哲学家的生平、主要观点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b. 哲学流派:分析某一哲学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
c. 哲学思想对现实的启示:结合当今社会,探讨《中国哲学史》中的哲学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 论证充分:在论述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事实、观点和理论进行论证。可以引用《中国哲学史》中的原文,或者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佐证。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适当运用
利用业余时间,历时近1年,断断续续地听完了B站上杨立华所讲的《中国哲学史》。虽然大多数不太能听得懂,但即使是零星的领会,也让我感受到思维模式的变化对人的极大影响。
可能带着前世的业力,我对内心的观照、对人的思考从青春期开始,就比别人多。因而在很多时候把自己弄得困苦不堪,又不断去寻求解脱烦恼。而哲学领域的只言片语,也曾经恰好安抚过我的内心。大学里,曾经听过一个老师的讲座《少有人走的路》,然后就报了他的哲学选修课。虽然我选他的课,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长得温文尔雅,每次见到他,都觉得心情很愉悦,但无亵渎之心。即便如此,20过年过去,我已忘记了老师的名字,也不太记得所听的内容,但哲学这门学科始终在我心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所以,我听杨立华的《中国哲学史》,更像是20多年前未竟学业的延续。杨师是网上网下都备受推崇的帅哥,我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是被他的颜值和干净的气质所吸引,尤其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如秋日晴空般让人心旷神怡。但最终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所以还是要感谢互联网,让我们虽不能踏足课堂,但依然能领域更多老师的魅力和风采。之前听了韩茂莉老师的地理学,她所讲的地缘政治给了我的工作很多帮助。
整个《中国哲学史》从先秦诸子百家讲起,魏晋玄学、汉唐佛学一直到宋明理学。以前我一直肤浅地认为中国古代是少有哲学思想的,因为诸如儒学,大多是经世济民的学问,而非安顿人心的指引。即便如道家偶有关于生死和所处世界的观点,也未能成体系。但听了整个课程,我才发现过去3000多年,虽然我们的古代哲学缺少论证和分析,但依然有诸如孔孟、老庄、郭象、僧肇、王阳明等人在哲学领域的留下了他们的不朽思想。如道家的“逍遥”,杨师对它的解释是“不依赖于别人,不可能依赖于别人”,“逍遥”不是目标和终点,而是获得真知的起点,只有消除和摆脱了羁绊的超然,才能获得“其远而无所至极”的境界。杨师用了很长的时间讲了宋代士大夫的人格形象,他认为其精神实质是“忧”。他讲到,“忧”是一个人走出自我、关联他人最深的爱,最没有索取性。“忧”是“仁”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这也使我破除了以前认为儒学谈“仁”大多是道德层面号召的偏见。
谈到哲学,就绕不开宗教。我也始终有这样的疑惑,当遇到困顿时,究竟该用哪个武器。杨师讲到哲学与宗教的区别时说,宗教是相信了才能理解的,而哲学是理解了才能确认的。我的理解是,人类在寻求精神慰藉的过程中,宗教是形象的、低门槛的,而哲学是凝练的、高门槛的。所以佛家讲方便法门。有的人是通过宗教继而去了解哲学,想追根溯源把握一般规律。而有的人则是通过哲学,后将某一门宗教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杨师语言诙谐,挖苦人不着痕迹。但谈到在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读书人该有的坚守时,却又铿然有力。他讲到“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合适的位置上,竭尽所能,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用杨立华所言作为结尾,哲学是每个时代最庄严的守护,它守护在价值的根基处。当这个时代的基本价值被动摇时,他要起来捍卫;当这个时代的价值根基被拔除的时候,它要重新为时代确立基础。
学习《中国哲学史大纲》对教育而言有什么作用呢?这是我未开始读之前就开始思考的问题。胡适在书中的观点很清晰:只要是研究我们生活中让人产生困惑而迷茫的问题,并且从问题的根源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哲学。根据我的读书习惯也是出于职业习惯,我首先根据据目录阅读了孔子的哲学内容、孟子的哲学内容,应为在我工作的环境中经常用有孔孟的教育哲言,但是压根就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孔孟之道。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认真学习与深思熟虑才能达成触类旁通,靠超强的记忆拥有广博的知识而不能运用,知识就成为废物;孟子提倡在直观教具的支持下运用启发式教育,更为注重利用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但是在日益老龄化的今天,书中对孝道的解释和批判与传承更为精妙。
中国古代的孝道在内涵上是非常丰富的。《孝经》中说:“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就是年轻时的父母对子女培养和教育、成年后的子女对父母进行奉养,是人共同的天性。曾子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这是要求做子女的不论是在什么地方都要尊敬父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积极向上努力做事,不能因为自己品行上有瑕疵而使父母的名声受到折损。孝道分为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同时认为只为父母提供衣食住行的赡养与饲养动物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论语》中说:“今之孝道,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为别乎?”所以传统孝道孝敬父母长辈,既重视衣食住行等财物上的赡养,也重视精神上的关怀与抚慰,让父母在子女的赡养中感到内心愉快。孝敬父母长辈既是养也是敬更应该要陪伴,这就要求作为子女的更要高质量的完成孝敬父母的任务,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带上自己的儿女,回家和长辈一起做一顿饭或者是全体家庭成员到野外进行一次家庭野炊又或者带领长辈到商场进行一次他们需要的物资采购,在陪伴长辈的过程中与他们加深感情的交流和沟通,这才是传统的精神的颐养双亲之道。
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老先生对传统的孝道中的极端内容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比如孝可不是盲从:书中以卧冰求鲤、守丧三年为例子,认为如果继承这些传统的极端思想将会使我们的孝道埋没在极端的孝的形式之中。在深深打动我们的敬老爱老的方式与当下社会格格不入的愚忠愚孝的矛盾冲突中,作为孝道的承担者应当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过往过往几千年的孝道文化,既要秉持继承精华又要批判并扬弃糟粕,更应该以年轻人为本实现报本思源,促进孝道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求孝道要推恩及人,比如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要把我们孝老敬老助老的美好传统推广到我们的社会中,在我们的努力下达成和谐的社会。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孝道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而被赋予丰富的内容,重新构建与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社会主义孝道,对融合代际矛盾、促进家庭和睦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传统的孝道文化。要使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传承敬老助老的传统,中小学更应该把敬老、养老、助老的内容糅合到德育工作中,让优秀的孝道文化入学生的心入学生的脑;同时,在家庭中更要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地为家庭中的长辈提供精神愉悦的家庭生活环境,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室,广泛开展养老敬老助老道德教育,并与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在全社会树立敬老、养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更应该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维护敬老、爱老、助老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和监督的力度,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