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金蝉脱壳的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2 00:26

手把手教你写《金蝉脱壳的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金蝉脱壳》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主题": - 首先,要深入理解《金蝉脱壳》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包括其象征意义、寓意等。 - 思考作品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比如自由、成长、蜕变等。
2. "明确读后感结构": - "开头":简要介绍《金蝉脱壳》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出版时间、故事背景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 - "主体":详细阐述你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情节分析":对作品中的关键情节进行解读,分析其如何推动故事发展。 - "人物塑造":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故事发展。 - "主题思想":结合作品内容,阐述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 "艺术特色":评价作品的艺术手法,如语言风格、叙事技巧等。 - "结尾":总结你的读后感,重申作品对你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悟。
3.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过于平淡或枯燥。 - 注意句式变化,使文章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 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4. "

读《东方长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学习党史的有益读物

王泰节和储冰峰合作的《东方长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书,于2019年9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良好反响。该书以诗歌形式,热情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礼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唱诵为中国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先烈,缅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内容丰富,气象万千。近日通读此书,再次走进中国革命的艰辛奋斗历程,深切感悟革命先辈的伟大家国情怀,心潮澎湃,灵魂深受触动和洗礼。读后感到,该书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鲜明特色:

一是主题突出、脉络清晰。作者以时间为经、以史实为纬,跟随毛泽东一生的重要脚步,全面描述伟大领袖和其领导的革命事业成长发展壮大历程,刻画了毛泽东心怀天下的格局、敢为人先的气度、上下求索的风骨、英明决断的智慧、力主沉浮的豪迈。在同父亲和私塾先生抗争后,他雄视天下:“站临韶山之巅,俯视人寰万象,树冠围拢,山丘拜伏,村落瘦小,红尘低垂”;为了走出闭塞的韶山冲,他写诗明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他立下宏愿:“当假以天年,让生灵站立田畴,让面孔接纳阳光,让红旗漫卷西风,让火把彻夜通明”;面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愁云惨雾,他坚决主张:“用长缨武装徒手,用镰刀收割秋天,用旗帜召唤眼睛,用主义孵化乡村”……从这些关于毛泽东革命征程重要片段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悲悯与大爱、自信与勇气、激情与幻想、践行与奋斗,对领袖的崇高风范和人格魅力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

二是形式新颖、笔法独特。该书主体由献词、正文两部分构成,共57幕,洋洋万行。在具体叙述时,时而浅吟低唱,时而引吭高歌。比如,写井冈山会师:“这里,每一条山道,都接纳汗水洗礼;每一棵草树,都承受碧血浇灌。漫山遍野的毛竹啊,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写游击战:“我们坚如磐石,却也动如脱兔;我们心灵高尚,却也茹毛饮血;我们用思维打仗,我们拿鹅毛扇革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一点也不丢人。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我们都是土行孙”;写杨开慧英勇就义:“我望见,苍茫大地,英雄举天;我望见,识字岭外,万山红遍;我望见,伟岸的高山,奔腾的大海;我望见,主义的旗帜,民族的尊严”等等。这些叙述和描写,给人一种崇高与壮美的阅读体验。作者把体裁定义为中国大诗,追求大事物、大篇幅、大笔法,以诗歌形式叙述宏大事件、勾勒历史场景,有别于传统的史诗和组诗。为了增强诗歌的可读性,作者采用了长篇短制的手法,在中国诗歌发展上,也算是一个创新突破。

三是意境高远、情感炽热。作者在思考中创造、在倾情中抒怀,为英雄而歌、为历史书写,以饱含感情的笔墨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再现于读者眼前。正 如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波澜壮阔的中共党史演绎了人民领袖,演绎了不朽的英雄华章,这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在书中,作者尽量化用主人公语录,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展示心迹,借助瑰丽的想象和哲理的思辩,铺展领袖的心路历程,探察领袖的情感世界。对于召开八七会议,作者以毛泽东的口吻写道“恩来、秋白,太雷、和森,还有年轻的小平,请听我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革命是毁灭、是你死我活,革命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革命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革命就是长缨在手啊”。对于毛泽东的诗词,作者认为:“井冈山、大柏地、娄山关,菩萨蛮、采桑子、忆秦娥,它是投向敌阵、丝丝冒烟的流弹,它是心系苍生、灼灼其华的晨星”,“没有诗歌参与的革命,是枯燥的鸣镝;没有革命加盟的诗歌,是病弱的呻吟。真的诗歌,注定在炽烈的火炉里熔释,在革命的铁砧上锤炼”。作者还让领袖的亲人、战友、人民甚至政治对手一起唱诗,增添了作品的立体感染力。

四是叙述生动、文笔优美。作者用典准确、用语考究、用词严整,描述事件一咏三叹,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写四渡赤水:“这是你铁壁合围的绞杀,这是我金蝉脱壳的戏谑,这是你德国专家的推演,这是我中国农民的狡捷,这是你险象环生的步步紧逼,这是我惊心动魄的殷殷求生”;写飞夺泸定桥:“请你们攀上铁索,请你们倾听骇浪,请你们俯视傲慢,请你们迎向燃烧的火,请你们发出信念的子弹”;写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让民主发出大声,让利剑发出寒光,让眼睛成为哨所,让敬畏成为戒律,让火红的旗帜沸腾血液,让义勇的曲子灌满耳廓”;写渡江战役:“春天在菜花里迅跑,人民在主义里迅跑,枪声在信仰里迅跑,潮水在欢呼里迅跑,谁也无法阻挡”……这样排比铺陈、反复咏叹的描写,既气势如虹、一泻千里,又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全书既写主义的引导,也写大爱的悲悯;既写成功的雄奇,也写压抑的孤独;既写登高的壮赋,也写病中的吟哦;既写广袤壮阔的战场,也写刻骨铭心的亲情……长歌当哭,荡气回肠,把个人的浓烈情感融入领袖形象、寄寓民族伟业,为我们展现了一副雄浑庄严的历史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党的革命历史,对于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建功新时代伟大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把《东方长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本书作为学习党史的一个有益读物,不断从中汲取革命营养,焕发奋进前行、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柯正新)

来源:中国军网

向着明亮那方——评《向北方》

作者:朱永新

“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不知道为什么,读《向北方》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盘旋着金子美玲的这些诗句。

1948年到1949年间,中国各民主党派人士、社会贤达北上的历程,不就像那些小草、萤火虫和孩子们一样,无所畏惧地向着光明勇敢地前行吗?

北上,是民主党派向着明亮那方前行的历史性选择,是新中国成立前涓泉归海、天下归心的生动写照,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伟大旅程。北上,也是中国共产党海纳百川博大胸怀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重要里程碑。这是《向北方》一书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的真理。

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对《向北方》一直有着特别的亲切感。因为对于大的历史背景,我们早已经烂熟于心。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为顺应尽快实现和平的民意,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签定了“双十协定”,达成了召开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以解决国是等共识。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却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暗地里积极准备发动内战。此举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各地纷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民主运动。

中国民主促进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1945年12月30日,马叙伦、王绍鏊、林汉达、周建人、雷洁琼、徐伯昕、赵朴初、严景耀等26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公开亮出了反内战、争和平、促民主的政治主张。为了扩大和平民主力量,民进团结联合上海各界各阶层群众和67个群众团体,成立了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1946年6月23日,以马叙伦为团长的上海人民团体代表团,前往南京请愿,呼吁和平。代表团抵达南京下关车站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马叙伦、雷洁琼等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围攻毒打。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当天深夜赶往医院探望。毛泽东和朱德也打电报表示慰问。“下关惨案”让人们更加看清了国民党的面目,也让各民主党派更加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和信息。马叙伦对周恩来说:在你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区军民被迫自卫,在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多次进攻的基础上,于1947年七八月间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面对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国民党穷凶极恶,进一步强化白色恐怖,加剧迫害民主人士。各民主党派被迫转入地下开展活动,大部分民主党派总部及主要领导人秘密前往香港,一些进步的各界人士、社会贤达也纷纷避居香港。民进的主要创始人马叙伦、王绍鏊等也在1948年初来到香港,香港很快成为中国民主力量的聚集之地。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审时度势,颁布“五一口号”,呼吁“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口号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热烈响应。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章伯钧、马叙伦、王绍鏊、蔡廷锴、谭平山、郭沫若等民革、民盟、民进、民促、民联、致公党、农工党、救国会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以联合通电的方式响应中共号召。

5月24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举行理事会议,发表《响应中共“五一口号”不仅坐谈更应行动——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表宣言》,认为“五一口号”“为近百年来中国革命史的结晶,是今后中国政治运动舵向的指标”,表示要团结在“五一口号”的周围,形成巩固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而奋斗,“誓为实现此高尚的目的而奋斗不懈,使新政治协商会议及早召开,进而有步骤的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此后的6月和7月,民进在香港先后召开了三次理事会议,分别讨论了新政协召开时间、地点及召集人代表资格,对新政治协商会议施政纲要的意见,通过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拟提出于政治协商会议之行动公约及政治纲领》,提出新国体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为各阶级民主联合政权,必须无产阶级及其党之领导,人民享有各项基本自由,各级政治组织采用民主集中制,人民解放军亦即国家之武力,实行土地改革,促进工业生产现代化等政策。

虽然对以上大的历史背景相对熟悉,但是对于各民主党派在香港的活动,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精心安排之下,排除港英当局的百般阻挠,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秘密、安全地实现北上的许多细节,过去的文献却并不多见。所以,见到《向北方》这本书,的确如获至宝。据了解,这本《向北方》是全国政协文史馆的李红梅、刘仰东两位研究员在筹备《大道同行——从“五一口号”到协商建国重要史事回顾》展览的基础之上,通过研读大量的珍贵史料,爬罗剔抉,钩沉梳理,并且亲自赴北京、黑龙江、天津、山东等实地考察之后撰写的。这本书全面、细致、真实地呈现了由香港去北方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建新中国的非凡过程。

《向北方》通过翔实的史料告诉人们,北上的确不是一段一般意义上的旅程,而是一段伟大的同心同行的精神之旅。北上的途中看似没有战场的硝烟弥漫,但同样布满风险,可谓波澜曲折、惊心动魄。当时国共两党的部队正在沙场进行战略决战,通过陆路或空中直接把民主人士送到解放区几无可能,最后只能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海路运送,而运送路线因战事变化也不断调整。

不同的人读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特别关注到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领导人如何北上的具体过程。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是沈钧儒、章伯钧、谭平山、蔡廷锴四位民主人士,他们通过乔装打扮“粉墨登船”,经过15天的海上旅程才到达哈尔滨。第二批北上的民主人士较第一批人数更多,主要有马叙伦、郭沫若、沈志远、邱哲、陈其尤、侯外庐、翦伯赞、曹孟君、许宝驹、许广平等,其中马叙伦和许广平是民进会员。爱好摄影的许广平的儿子周海婴为这次旅程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第三批北上的是以李济深为首的民主人士,他和朱蕴山、彭泽民、茅盾等20多位民主人士随行,在圣诞之夜以“金蝉脱壳”的方式离开香港前往大连。第四批北上团以《庄子》的《知北游》命名,这是叶圣陶先生在开船次日为大家出的谜语之谜底。在27人的成员之中,叶圣陶和郑振铎为民进会员,叶圣陶的《北上日记》为这次旅程留下了翔实的文字记载。此外,民进创始人之一王绍鏊先生在中共安排下由香港经西朝鲜湾的南浦港到达哈尔滨。

作为教育学者,我对其中达德学院师生北上的一幕尤其感兴趣。这也是教育史上很少提及的史实。达德学院不仅是香港地区教育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应该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1946年的香港,聚集了许多受国民党迫害的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为了安置好这些人,并且为未来新中国培养人才,在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提议下,在香港建立了这样一所正规的高等学府。达德学院由蔡廷锴先生捐赠房产,聘请陈其瑗先生担任院长,邓初民、翦伯赞、胡绳、杨东纯、钟敬文、侯外庐、陶大镛、章乃器一大批知名学者担任教授,马叙伦、冯乃超、乔冠华、何香凝、郭沫若、周而复、夏衍、臧克家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到校讲学,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学院先后招收800多人,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949年被港英当局无理取消注册后,周恩来指示香港分局将其中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送到解放区,他们也成为北上队伍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1949年3月21日,一支由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达德学院学生组成的250人的浩荡大军,搭乘“宝通号”从香港启程前往天津,民进会员徐伯昕也在其中。

据参与运送工作的同志回忆和两位作者的考证,从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由香港运送出的各界人士,大大小小有20多次,共1000多人,其中民主人士350多人,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有177人,超过了代表总数的1/4。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北上这段历史,新中国和新政协的建立都会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本《向北方》出版后得到了广泛好评,被中宣部作为主题重点出版物,同时被中国版协等评为“中国好书”月榜图书。这本书也成为各民主党派了解自己的前辈在香港和北上过程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感谢两位作者,用生动细致的文字描述、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精心设计的历史地图,为我们还原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峥嵘岁月。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来源: 人民政协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