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2 05: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张大千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张大千的哪些方面展开,如艺术成就、人生经历、艺术风格等。
2. 深入了解张大千:在写作之前,要对张大千进行深入了解,包括他的生平、艺术成就、作品特点等。这有助于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使读后感更具深度。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张大千,正文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4. 表达观点:在正文部分,要明确表达你对张大千的看法,可以结合他的作品、人生经历等方面进行论述。观点要鲜明,有理有据。
5. 举例论证:为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适当引用张大千的作品、事迹等作为例证。注意,举例要恰当,与观点相呼应。
6. 分析评价:对张大千的艺术成就、人生经历等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评价要公正、客观。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8. 引用规范:在引用张大千的作品、事迹等时
来源:雅昌专稿
徐悲鸿是在1927年认识张大千的。那一年,张大千凭着仿石涛乱真的绝技,在上海画坛崭露头角,正式成为一名“海漂”。第二年,徐悲鸿结识齐白石,资深“北漂”齐白石买下北平跨车胡同15号院,才一年多。
1936年 徐悲鸿带艺术系学生赴黄山写生,巧遇张大千,并合影留念
正在“海漂”的张大千和刚刚结束“北漂”的齐白石,一南一北,一古一今,相差35岁的两人却奇妙的和同一个人成为莫逆之交,这个人便是徐悲鸿。
1948年 徐悲鸿与齐白石在宅中合影
展览现场
徐悲鸿对两位知己推介推崇、相助相济可谓不遗余力,不但为他们编辑出版画集,并亲撰序言,而且在1942年重庆磐溪石家花园创立中国美术学院研究院(并非今日之同名院校)时,所聘正研究员唯有齐、张二人—尽管他们当年并不在渝。遗憾的是,志同道合的三人在生前仅举办过一次联展,相关资料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可寻觅。
展览现场
花有重开,月又重圆。这一缺憾在今日的徐悲鸿美术馆(重庆)终得补全。2020年11月7日-2021年1月4日,“往来千载间—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在徐悲鸿美术馆(重庆)展出。此次展览展出了三人作品及信件文献47件(真迹40幅),其中徐悲鸿作品24幅、齐白石作品11幅、张大千作品7幅、齐白石/张大千合作之作2幅、徐悲鸿/齐白石合作之作3幅。展览分为七大单元:自然之声、知己有恩、艺道双辑、荷合与共、春华秋实、妙造千奇、生生不息。其中,许多三人合作作品都是首次展出。
展览现场
对于此次展览名称“往来千载”,徐悲鸿之子、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说道:“‘往来千载’是我父亲请陈子奋先生刻的一枚印章,在自己喜欢的画、收藏的画上盖这方印。意思是我们追求的东西很多都是很快就过去了,只有文化艺术能永远存在。就像上千年的小篆我们今天还在用。艺术应该是往来千载的。”
艺术是往来千载的,三人的交往与精神亦是往来千载的。
展览现场
“鲥鱼需清蒸”:徐齐张的日常交往
逃脱艺术,回归生活。一代大师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的日常交往同普通人一样,烟火气十足。
徐悲鸿寄予齐白石的书信一封
徐悲鸿,《奔马(送白石)》,1938年,宣纸,52cmx78cm
徐悲鸿,《荷花》1934年,宣纸,81cmx47cm
齐白石,《猫》图稿,1939年,宣纸18.5x30.5cm
齐白石,《牵牛花虫》,1948年,宣纸,101cmx33cm
张大千,《小鸟樱桃》,1930年,宣纸,92cmx41cm
张大千,《荷花》,1947年,宣纸,126cmx42cm
徐悲鸿,《群鹅》1938年,宣纸,111cmx63cm
齐白石,《诗画山水》,1932年,宣纸,72cmx29cm
三人合作之作不知有多少是在如此诙谐的境遇下所作。
徐悲鸿为何如此推崇二人?
这还要从三人的艺术理想和20世纪的中国画坛现状说起。
齐白石/张大千合作,《荷虾图》,宣纸,100cmx34cm,1948年
1928年,徐悲鸿赴欧留学学成归国,对于自觉担负起复兴中国美术、改良中国画大任的徐悲鸿来说,“大胆吸收新的以写生为基础训练”是他的教学方向。但20世纪的北平画坛“传统派”居多,徐悲鸿的艺术理念与北平的氛围格格不入。很长一段时间内,徐悲鸿都身处艺术论战的漩涡。
徐悲鸿/齐白石合作《蜀葵蛙》,宣纸,101cmx35cm,1948年
他面对的是北平固守旧传统的画家群体,他与他的追随者作为革新派,与传统派进行了一场关于国画新旧之争的持续而密集的舆论战。在1947年10月三人举办联展的那天,徐悲鸿论战的对手还通过北平市美术协会,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茶社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他此前刊于《中央日报》的《建立新国画基础》发表了辩难。
齐白石/张大千合作,《荷虾图》,宣纸,100cmx34cm,1948年
新与旧的对峙逐渐呈白热化,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同属“新”的阵营,彼此惺惺相惜。张大千超元越宋直取唐风,食古能化;齐白石取材民间,求朴拙之气,与传统拉开距离;徐悲鸿则西为中用,致力于以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精神改造明清文人画主流。三人虽互相欣赏,但取径不同,风格趣旨各异。
徐悲鸿/齐白石合作《蜀葵虾》,宣纸,101cmx35cm,1948年
在徐悲鸿的眼里,张大千与齐白石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画的最高成就,也代表了徐悲鸿对改造国画的理想中,古与今的一体两面,一面是要继承,继承宋以前,尤其是唐代的中国画,因为那是国画最雄健最富有生命力的时代。张大千好摹古,近临石涛,远追晋唐赵宋,所以他代表了徐悲鸿理念中“古”这一极;另一面是要突破,突破明清以来仅追求笔墨趣味、纤弱衰败文气的文人画风格。
齐白石 ,《月下寻旧图》,宣纸,151cm×42 cm ,1930年初期
而齐白石的“野路子”代表了徐悲鸿理念中“今” 这一极,齐白石很少看古人的作品,除了自己的师承外也很少看今人的作品。陈半丁在上个世纪20年代故宫开放后就请齐白石去参观,齐白石拒绝了,他表示看了这些会扰乱他的思想。他的用意就是自己闯。所以齐白石的绘画“不古不今”,自成一派。他认为艺术要“变”,“变” 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所谓“至变而止”,但一定要“正变”—“正者能知变,变者系正之变”,既不能为变而变,也不能从一开始就变。徐悲鸿认为齐白石的山水就是这种具“中庸之德”的正变,既有“具备万物”, “真体内充”的广大又有“妙造自然”、不 “断章取义”的精微。
在“新”的阵地中,三人惺惺相惜,在追求雄强、求新求变以力改国画颓势的目标上做着“革命的同路人”。
展览海报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月4日,欢迎大家参与到这场“往来千载”的交往中。展馆采取限流措施,参观须提前预约~
文中图片来源:时代悲鸿(北京)文化艺术中心,版权归其所有。部分展览现场图片由徐悲鸿美术馆(重庆)提供,摄者:鲜卓恒。
“画人亚明〝是亚老生前自我书写墓碑用词,他几次对我说道,“上天再给我二十年我定画出一幅真正的中国画”可想亚明老师晚年真正悟到了中国画的人文境界,临终前不久颤抖手用钢笔写下了“中国画未能画点名堂是我最大的遗憾”的感慨,由此可见亚老心中的中国画是何等伟岸,说明亚老心中有着很高艺术追求,“画人亚明”是他的自谦并对画的神圣而虔诚。当今画坛动不动大师大伽满天飞,教授博导多遍地走,都是自命不凡,而亚老平易朴素自称画人亚明。2025年6月19日我与陆衡先生,顾春男主任,一行四人驱车赶往南京江苏美术馆参观《画人亚明》回顾艺术展。
新金陵画派,就是在傅抱石和亚明领导下江苏国画院组织二万三千写生,艺术走向生活而创作祖国山河的一批反映时代的新的中国画,跟历史上的金陵画派截然不同,于是被论证为新金陵画派,在中国画的山水画上独领风骚於全国,一时中国山水画金陵雄登榜首,人们习惯忽略了傅抱石、魏紫熙、亚明兼作人物的特点,而傅抱山的人物画受日本浮世会的影响,仅画仕女和高士等古装人物画,而亚明更受西画素描速写写生反应现代人物上突破了同时代的人物画家,且更有特点,一幅反应陕北的黄土地上骑着二驴穿着红装的娘俩,和跟在后面穿着羊皮棉袄的老汉,那衣服的质感厚度和毛绒的感觉,用铁线银勾表现形象生动,随身的行李包裹花样画得十分精细,二头毛驴一浓一淡层次分明形整意足,后山勾线渲染前后空间宽广,一看场面恢宏,原认为是一幅大作,可见展画仅是一幅不到一平尺的绢本小画,边上附了一幅速写,这种高妙手法不得不佩服至极,足以证明亚老在反应现实主义的创作上所取得成绩,仅以此小作可敌画坛半壁江山。
从亚老人物画中有一组江南水乡妇女,包头布,洋头绳.,短足裙,蓝白衣衫,或在船头撒网捉鱼,农作娱乐都是精准笔妙,不管是陕北老农,农园采瓜,车间劳作,矿工小憩,少数民族,女孩头像无不形神兼备,墨色相融无不显示着中国画笔墨纸的魅力,在历史题材《屈原》和杜甫《石壕吏》不管是人物造形和用笔质感,及宣纸的墨韵,以及画面的空白,充分显示亚老在构图能力上的妙思巧得之才能,且每幅画都有不同表现,一组炼钢工人,他把场景同人物,块面与勾线,薰染与色块,有机组合不同的画面中,亦具西画视点,亦有中国画的黑白对比,墨韵泼写淋漓尽致。这次画展中还看到了亚老的速写稿,和早期连环画印刷稿,其才智非常人也,可称他是一代画人高手,所以画人亚明和亚明画人是新金陵画派中值得关注课题,也是未来中国当代人物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中国历史上山水画家自宋以后,皆是临习前人,结合感悟以中国道学思想传递着中国画的文脉,直至清末民国趋向程式化,要突破非常之难,清四僧,杨州八怪有所突破,到民国已达固化不变的地步。唐以前的山水画家以观察体悟自然,悟道,悟遊进入山水画创作,进入宋已有一套完整山水画体系了,至元基本进入临摹仿画入中国画之门,明清更盛,至民国西风东侵,绘画进入多元时代,有人否定中国画的老陈化,只有吴湖帆、张大千等一小部分人在传承中有一定的自我面貌,大部分画家没有跳出此巢穴。自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批传统型的书画家招入国画院,为了迎合新社会,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江苏国画院组织二万三千里写生,他们大都是有着传统基础再走向生活,确实在那个时期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时代性的作品,经论证为新金陵画派,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画展,而却却亚明老师的中国画并没有经历过临摹传统的那一关,他仅是鲁美接触过素描速写,直接跟随傅抱石从写生开始,步入中国画的典堂,他聪明好学,尤其写生,学到了傅抱石的精髓,以散锋乱勾,点写结合,虚实灵动,构思奇异,不管边寨小镇,异国风光,江南水乡,名山大川,皆能收放自治,墨彩纷呈,不管西式视点,还是山水画移步写景,都能体现中国画的墨色变化通透灵动,墨分五色及阴阳开合,对于题款方位都有独到的处理,这次展品中有几幅没有落款空白画,在以往出版书中有他人落款,说明亚老在创作中也有一画多稿,对待创作认真,反复推敲。有一稿山水写生稿留白外写满小字,但还是密而不堵,完美统一。另一幅《梯田修进白云里》他一反抱石用笔,则用中锋勾线,墨铺纸上,云纸翻腾
纸即云,云即纸,云海涌动,充分发挥中国画的虚实原理,妙笔生花。还有一幅《得赫特拉山口》整四尺山水画,充分发挥了亚老才情,以抱石散锋挥写,山石结构严谨,散而不乱,乱中有皴,似线非线,线飞墨舞,飘逸而不薄画出石的厚重,真是画中高手,还有大到《长江山峡》小到册页小品每幅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可见亚老在中国画山水领域所付出以心血和探索所结出的果实,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山水取法于傅抱石而具有自己的特点,构成了新金陵画派山水画坚实的基石,不可动摇。他晚年提出的“中国画无定法而有规律”的理论为后人探求中国画之门打开了更多思辨。所以我在亚老晚年问学于他,我说:“中国画学习自唐以后皆以临摹传统后再走向生活成为大画家的,而你亚老是先走向生活又返回传统的一代大家,可以这样说吗?〞亚老沉思片刻,拍着我的大腿说“有点道理”。确实亚老定居东山近水山庄后,晨练书法,苦读石涛,追摹沈周,复归传统,那一时间画了多幅拟沈周笔法的《洞庭二山》山水横幅,用笔细皴方勾,山峦郁葱,水天一色,渔舟唱晚一改他画黄山漓江的手法,一看带入古意,气息纯正,似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式样,湖山相映,二山相望一组经典的太湖风光,为太湖文化留下宝贵遗产。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