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2 10: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学而篇》内容": - 首先要熟悉《学而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如孝悌、诚信、仁爱、礼节等。 - 深入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会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的读后感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或情感。 - 明确是想要阐述《学而篇》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还是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学而篇》的背景和内容,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分几个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 对《学而篇》中某句话或某段话的解读和感悟。 - 分析《学而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如何体现在你的生活中。 - 结合实际,探讨《学而篇》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主要观点,并表达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4.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论语》第一章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学习的目的要达到,能够做到。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回想当年大学落榜,只能边工作边参加自考,牺牲了太多的东西,现在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根本就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光来衡量的。
不管是现在还是当年,爱学习总是好的,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让我们做到孔夫子所说的最高境界,拥有真实的简朴的生活。让我们获取心灵上的富足,获取我们快乐的生活,让我们努力领悟并享受这种不同于一般的心灵体验,能够真正的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我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我有没有去实践?”
“每日三省吾身”,即通过自我的修炼来保持心灵的平衡。曾子作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学问和人品自然远超一般之人,然而他却依旧严格要求自身,努力在言行、诚信和学习等方面克己自律,不断反思反省。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值得后人学习。
“尽己,谓之忠!”
曾子在行事这方面,表现得很慎重,一旦答应了别人的承诺,就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完成。而这种努力,或许在别人眼中不是很明显,但曾子却是会经常审视自身,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以此来辨别和判断自己在履行对别人的承诺时,是不是已经完全尽力了。
显然,这样言出必行的重诺行为,对于曾子来说,是他自己高尚品德的表现。即使没有别人监督,没有其他人知晓其中的究竟,他都不曾有丝毫的放松。
“以实,谓之信!”
“朋友”二字,发于声,表于情,而成于心。与朋友相交之时,贵在诚实,重在守信。要做到这样的程度,曾子告诉我们就必须要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去做,要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如果为了所谓的情面,或是为了自己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故意表现出一副亲近之意,就必然会违背了诚实这个要求。这样虚伪的行为,如果不及时进行反醒,并加以改正,就会使得自己的行为越来越不符合道德要求,也会逐渐改变内心的本质,成为一个失信、虚妄之人。
至于“传,不习乎”,一般来说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而出现这两种解释最根本的原因,就出在“传”字之上。
第一种解释中,“传”指的是老师传给自己的知识。如果按照这种解释,后一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自己需要不断地复习”。
第二种解释中,“传”指的是自己传授给别人的知道。按照这种解释,后面一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自己需要不断地温习实践”。
综合前面“为人谋”和“与朋友交”所站的立场和表达的意思,显然第二种解释要更为贴切一些。
当然,不论是哪一种解释,其实曾子都在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在对于学习,一定要做到“温故知新”。除了要认真思考其中的内涵以外,还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检验自己的所学所想,这样才不会使自己“学用脱节”,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其实“三省吾身”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意思,也让所学者有了更多的理解。正确地利用这种思想,可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犯一些明显而低级的错误,对于我们指导自己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