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2 22: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三字经》的读后感,长度约为300字,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确定你的读后感要表达的核心观点,例如《三字经》对你的启示、对你的教育意义,或者是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等。
2. "结构清晰":一个300字的读后感,通常可以分为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短介绍《三字经》的基本信息,如作者、成书年代等,以及你的阅读目的。 - "主体":阐述你的核心观点,可以是以下几点: - "思想内容":对《三字经》中的具体思想或价值观进行分析。 - "文学价值":探讨《三字经》在文学上的特点,如韵律、修辞等。 - "教育意义":阐述《三字经》对个人或社会教育的启示。 - "个人感受":分享你阅读《三字经》时的感受和体会。 - "结尾":总结你的观点,并简要提及《三字经》对你的影响。
3. "语言精炼":300字的篇幅非常有限,因此要尽量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避免冗余的表达和重复的句子。
4. "重点突出":在有限的空间内,要突出你的重点观点,使读者能够快速抓住你的核心思想。
5.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礼貌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经典的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上都会受益匪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具有开放性思想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每看一篇,我都会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在许多人心中他同时也是个暴君。可我觉得他只可是是一个顺应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生活逻辑的人物。他为了统一中国,加强训练精兵。虽然,每一个训练,对于士兵来说都是一次生死抉择,但这么残酷的训练却为日后统一中国做了奠基。统一中国后,他虽然残暴,但从此国泰民安。我们此刻身处这个完美的社会主义,不是要感激秦始皇吗?
时光流逝,有些东西会被遗忘,但有些东西却被传承下来,《三字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了下来。她是中国古代礼貌中的精华,也为中国古代礼貌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字经》这坛窖藏千年的美酒,愈久弥香,在新时代的今日,教化人心,必将永远地散发出醉人的芳香。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良师益友”,让我们静下心来,捧起书,在淡淡的的墨香中与哲人会面,与良友交谈,增识长慧,开悟人生。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爱书,读书吧!
《三字经》是我小的时候爸爸送给我的礼物。那时候我读这本书只是觉得那些句子琅琅上口,非常好记。当我成为一名小学生后再重新读《三字经》时,发现书中藏着很多道理和奥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短短的十二个字告诉我一个道理:人在出生后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后来处于不同的环境、受到不同的教育才会出现差异,有了好与坏、善与恶的区别。“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好的环境、让他接受正确的影响,使孟子最终成了一名伟大的人。我们也应该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向他们学习,让自己成为一名品行端正的人。
我读这本书学到的另一个道理是:一个人从小就要努力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也一样,如果不学习,不懂得知识和道理,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古人读书时可以做到头悬梁、锥刺骨,今天我们虽然不用采取那样的做法,但是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他后悔自己用功太迟,这是古人给我们的训诫。“幼不学、老何为”,我应该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三字经》还教会我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现在都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这都是爸爸、妈妈每天辛苦工作为我们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多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下班回家后可以多一些休息的时间。
《三字经》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需要我去学习。今后,我要用这本书中的道理来鞭策自己,在人生中走正确的路,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寒假期间,我重新读了《三字经》这本书。爸爸说,《三字经》是我国的文化经典和精髓,阅读它可以学习古文化,增长知识,增加涵养,从中汲取智慧。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经》只用三个字,就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几句话。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特别是读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时。”我真的很感动,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而现在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学习黄香的高尚品德,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我们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
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教我读《三字经》,但那时我仅仅是作为口头禅,背背而已,不能深刻了解其中的含义,而且也只会其中的几句。真正开始读《三字经》还是到了三年级上半学期,老师把它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下来。当时心里真的觉得老师太可恶,把这种无用的东西当作业,又深奥又难背。
于是乎,每一天读几句《三字经》就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每一天早晨,巷子里总能听到我朗朗的读书声。爸爸对《三字经》十分崇拜,他教我背诵的方法也很管用。渐渐地我喜欢上了《三字经》。因为它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熟读三字经,便知天下事”。其中一个个小故事,便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指路明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对父母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了些感恩的心;“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温席扇蚊》的故事让我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的故事使我懂得谦虚才能使人伟大;“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悬梁刺股》的故事又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深知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永远不可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三字经》,你就像一位的老师,感谢你让我看到了自我的不足。你就像一盏明灯,成为我人生的导师。我将把中华传统的美德中华传承、延续下去。同时期望我们所有的小朋友,能够在《三字经》的指引下,天天进步,健康成长。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三字经》通俗易懂,是自宋朝以来历代对儿童的启蒙读物,一直广为流传。
这本书里讲了许多经典的历史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早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只能住在破房子里,居住的房子正好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学着哭丧,孟母很着急,就搬家到了市集。但旁边有个肉铺,小孟子又学着剁肉,孟母更着急了,就又搬家到了学校附近,这次他受到了学习氛围的熏染,变得彬彬有礼。这让我知道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另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故事是:黄香温习。东汉时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他母亲早故,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夏天,由于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的缘故,晚上的温度很高,他担心父亲睡不着,就把枕头扇凉快了;寒冬腊月,天寒地冻,他就先睡下,温暖了枕头和席子,让父亲能够安寝。这个故事让我感悟到做小辈的应该对长辈孝顺,并努力付诸于实践当中。
三字经还讲了从伏羲到元朝的历史间发生的很多故事,我非常喜欢,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发人深思,建议小朋友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哦。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好书伴我成长,看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开卷有益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提起这《三字经》的学习,还得从上幼儿园开始,偶尔会依依呀呀的跟老师读几句完全不懂的《三字经》,上一年级才算正式的吟诵了经典,那时经过半个学期的诵读,在学习之余,我随同学们把《三字经》背的熟熟的,背得多了,对内容也就懵懵懂懂。可对它的理解还是从生后中的小事中有所感悟。
记得那次在姥姥家,妈妈把洗好的的水果分给我们三个孩子,妈妈是最后一个分给我的,而且特别小。我有些不高兴了,就对妈妈说不想吃。妈妈一眼就看出我的心思,她把我拉过身边来,耐心地说:“儿子,《三字经》咱们白学了,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说的是什么意思来的?难道你忘了?”我摇摇头说:“没有忘,可是……”。妈妈拉过我的手,轻轻说:“儿子,如果你来分你要怎么分?”我语塞了,也脸红了,是啊,经典学了怎么不用啊?于是,我低下头轻轻说:“小的留给自己。”妈妈拍拍我的头,高兴的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从那以后,我懂得了谦让。
通过诵读《三字经》让我学到了很多道理。“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慢慢来。“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使我明白人小的时候不学习,长大了就什么都不会,有什么用呢?从而激励我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来刻苦的好好学习!“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实礼仪。”让我懂得我们从小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三字经》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伴随着我成长,它是我成长的好朋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刚出生时,光着身子,不会说话,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力,只能任人“摆布”,吃喝拉撒自己都说了不算,还能做什么“恶事”?虽然每个人家庭情况不尽相同,是否是良好基因也不得而知,但是大家的基本情况是差不多的,都是7、8斤肉,都是家里的“香饽饽”,看着如此可爱的婴儿,谁能觉得这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呢?因此,我们认为最初人性都是善良的,都是纯洁的。后来,随着成长环境千差万别,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从一开始就好吃好喝,没有经历人事冷暖,而有人从小就历经磨难,能长大成人都不容易,加之受教育程度不同,没有改变自己人生道路的机会,势必会造成性格、思想、格局方面的差异。最终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让“观众”产生好与坏的感觉和区别。
其实,仔细想想,没有选择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是否想来到人世间自己说了不算,同样更没有选择家庭出生的权利;小时候需要父母照顾,吃穿是现成的,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后来懂事了,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玩什么了,也不是完全自由;再后来上学,即使到大学毕业,能有多少人是自己选择的工作,多少人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哪个行业?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吧,再后来结婚、成家,不知不觉年纪大了,等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发现需要承担的责任更多了,需要考虑的方面也多了,还有勇气去选择吗?
一开始,每个人都一样,都是善良的,为什么后来会有善恶之分?谁又能定义善?恶?一直随波逐流是“善”吗?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是“恶”吗?
今年上五年级的我,读过很多书,有《父与子》这样幽默好玩的;也有《冒险小虎队》这样推理,让人思考的;更有启迪人生,让我懂得做人道理的,今天我写的就是让我懂得做人道理的“千古第一奇书”——《三字经》
《三字经》相传为宋人王应麟所做,从南宋起就被广泛用作蒙学教材,直到明末清初。它包含了广博的内容,即讲教与学,又讲礼仪规范。它是我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本书。全书一共380句,结构严谨,文字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读完《三字经》,真的能够感觉它开启了人们的智慧,能够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能培养一个人的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所以《三字经》是千古第一奇书”非常恰当。
《三字经》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有教人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也有劝人学习的。我最喜欢的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司,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它的意思是,狗能为人们守夜,鸡能为人们报晓,而人生在世,倘若不努力学习,混混噩噩,对社会无用,连鸡狗都不如了,能称的上是人吗?蚕吐丝为人们织成绢帛,蜜蜂给人们酿蜜,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不为社会做贡献,那就连动物都不如了。这几句话用简单的词语表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不要游手好闲,贪图享受,因为这样的人连物都不如。
虽然这是古代的文字,但是对我们想在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读了《三字经》使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也明白了妈妈让我背诵三字经的良苦用心。虽然现在我只能背过二分之一的内容,但是我却学到了很多。我会坚持下去,把整本《三字经》都背会,也希望朋友们有时间也读读这本书。
《三字经》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学。《三字经》三个字为一句话,一段共有四句。《三字经》主要是写人的善、恶、学、孝、礼、仪,它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的书,它教育我们要爱国爱校,亲师爱友,勤于读书……它教会我们太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最经典的台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意思是:人生下来,天性都是好的,只是后来由于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不同,才使人们的性格不同。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它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特别是读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时。”我真的很感动,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就吃小的。而现在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学习黄香和孔融的高尚品德,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书中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让我明白了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那样老的时候就不会有所作为。俗话说的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使我知道了玉不经过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做人的道理。
读了《三字经》里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感悟到了其中的含义和道理,也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我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有一本《三字经》,它陪伴了我很久很久,那是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妈妈给我买的,我还记得那时我还不认识字,每天睡觉前总喜欢缠着妈妈给我讲里面的故事,真是百听不厌,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
我最喜欢的有其中几段: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一段讲的是学生受教于家庭和老师,如果主观不努力,致使学业无成,这是不应该的,少年时代学习不努力,日日复年年,待白了少年头就会一事无成。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一段讲的是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多读书,以博学问,丰富知识,自然就会少说错话,少做错事。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这一段讲的是夏朝的开创者禹称禹王,商朝的开创者汤则称汤王,加上周朝的文王、武王,史称“三王”。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这一段讲的是狗守夜,鸡报晓,禽畜都有可取之处,而人为万物之灵,岂能碌碌无能。自古圣贤全都学而有成,如果不读书,那么最终必然成为庸人,连鸡犬都不如,又怎能称的上“人”呢?
每一次看这本《三字经》,都让我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不仅教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里面还有很多古人发奋图强的故事以及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一次读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有一本书,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孩转变成一名有知识、有思想的小学生。那本书就是——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别看这就短短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的意思是:人刚生下来都很善良,天赋也相近,只是后来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会使习性的差距变大,如果对孩子不严加管教,孩子就会不再善良了。母亲就曾经给我讲过与这个有关的故事。
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有一个孩子,长得很可爱,母亲总喜欢把他抱到邻居家去玩。有一次,他无意中把邻居家的一根绣花针带回了自家。母亲知道了后了,说: “孩子,你真聪明,还知道把这个拿回来”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他渐渐的就养成了拿别人东西的习惯。长大后他成了一个小偷,一次犯了大案被抓了,将要被处死。在执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见母亲一面,母亲泪流满面地跑过来,小偷说要亲一下母亲,母亲同意了。小偷凑了上去,一口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她不孝,他说到:“母亲,当我第一次拿别人家里绣花针的时候,你要是能告诉我那样做是不对的,今天,我就不会走到这个地步。母亲,我恨你!”
我们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接受家长和老师好的引导,就有可能走上歪路,变成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这就是三字经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同学们要谨记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谁都会背上那么三两句,可其中做人的道理却要用一生去体验。人出生时,原本纯洁善良,只是后天的修养不同,才出现了百态人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我才悟出了“心之变,德之变,德之变,行不同,行不同,果相异”的道理。
纵使世态炎凉,但要心存感动;纵使淡漠无助,但要有信仰支撑。因为这个世上不仅仅只有坚冰和烈火,也不仅仅只有冷漠和笑颜,更重要的是它有无数颗热情跳动的心。大地因为有了万物才生机昂然,大海因为有了波涛才汹湧澎湃。如果每个人都怀揣感恩之心,这世间就多了温暖少了冷漠,如果每颗心都有信仰,希望才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幼不学,老何为。”感恩的心、信仰的心要从小培养,记得我们小学时,虽没读过《三字经》,但是老师和父母用点点滴滴的平凡举动让我们明白了要关爱他人。我生活在航空城,在朴实的环境中逐渐懂得了“孝于亲,所当执”。那时,只要突然下雨,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带上雨伞,结伴去工厂的大门口等待父母们下班,马路两旁,黄黄的油布伞像一颗颗磨菇绽放在雨地里,给父母们带来感动。如今,独生子女很少会想到关心父母,把长辈们的爱当成了理所当然,这是不是人性教育的一种缺失呢?!《三字经》说得好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小鸟因为有了天空才会展翅飞翔,小草因为有了雨露才会欣欣向荣。人的学习不光是数理化,最根本的是学做人的道理。伴着爱成长固然重要,但懂得爱、付出爱是人性的光辉所在,正所谓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小学会爱,长大了才会爱祖国、爱工作、爱事业、爱社会,才会用一颗真切的心、一份饱满的爱去装扮一个姹紫嫣红的世界。
宋代词人中,我最喜欢柳永,也说不清楚到底被他身上的哪种气质所吸引,只是莫名有种熟悉感,莫名就爱上他那些“市井之词”。他出生官宦之家,却又像个乡下的孩子。要不然,怎会一到汴京就被那些花红柳绿吸引了,他想考取功名,却放不下桀骜不驯。要不然,怎会有奉旨填词柳三变一说,他流连于花红柳绿之中,却也独留一份真情。要不然,怎会死后有歌姬,艺伎筹钱安葬他。在千年后的今天,吟诵着他的诗词仍能看见千年前的宋朝与他的情缘,也能看见他或喜悦,或落寞,或孤单的背影,亦能感受到千年前他不同的内心,情感,更能拼凑出一个专属于他的故事。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他的形象,他没有颜如宋玉,貌比潘安,但他一定也是一个美男子,他不是古代文坛中最熠熠生辉的那颗星。但我们一定能看到他散发的光芒。他不是古人中最品德高尚的圣人,但他一定是个善良的人。我阅读过很多名人诗人的传记,见过有才华的人,见过极美的人,见过极好的人,却惟独柳永,我深陷其中,其人,其词,其生我都恋恋不忘。
From:建筑学院 风景园林1801 白姗姗
说实话,我对《三字经》这本书小学就接触过了,但却没有仔细去理解。现在大学的我,有些迷茫和不知所措,于是便拿起了《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以前,我比较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本性是善良的,虽然人的本性都不坏,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虽不像前两句那么的“出名”,可其中也蕴涵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示,最重要的就是专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三字经有数百句,它精辟地用文字总结、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更加透彻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真告诉了我不少知识。
From:机电学院 通信工程1701 强虎虎
一本书的好坏不是由作者决定的,更不是读者可以左右的,一本书的好与坏取决于它是否足够真实,足够贴近生活,足够打动人心,是否可以和读者产生共鸣。《墨菲定律》是一本足以将生活、人生、人性联系在一起的书。他让我明白人要勇敢的去面对,无论结果怎么样,不必担心,尽所有努力去争取。也就是最近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但我认为这句话是有缺点的,人生是需要努力,生活也得努力,但我们要明确目标,不能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去只是一味地努力,那样子会让你怀疑自己,打击自己。 我们不能骄傲,但我们必须要有信心,成长不是年龄的成长,不是个子的成长,而是你可以分清楚每个态度,每件事情的度。正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与“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两个都是老一辈留下的真言,两个看似对立,实则是有一个度在里面,成长就是你可以把握这个度,并且可以正确的去应用。《墨菲定律》有这样一句话“你越怕什么现实总会像这个方向发展”这句话有所改动,但更加全面了。就比如我今天来驾校考试,科目三,最难的也是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路线三,待考的时候我就祈祷别让我倒霉的抽到路线三,但正如《墨菲定律》那样,我考试居然是线路三,其实并不是《墨菲定律》预测的有多么准,抽到线路三其实只是一个概率问题,但当你越担心的事情发生时,你的心态会遭受到更严峻的考验。我努力的调整心态,坚信自己的能力,最终还是以100分的成绩结束了科目三。 经过这次我越发的相信自己,正视自己了。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墨菲定律》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它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了信仰。
From:机电学院 电气1701 席兆坤
恐怕世界上最难得的也不过如此吧,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家皆才子,杨绛与钱钟书是清华学子,在校园一见钟情,杨绛先生看他赋书写诗,为他添衣问暖,爱他一致如初,这就是才子佳人的爱情,和普通人的一样,相濡以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思念是最温情的等待,离别拉得越长,思念越浓厚。 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饱含热泪。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就我自己而言,只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看不见的小船,是唯一能做的事。
From:建筑学院 规划1702 尹志君
失魂落魄的AJ在最低谷的时期收养了被遗弃在书店里的女婴玛雅,让他的人生有了属于自己喜欢的新的变化,因为一个书店,成就了一对父女,一对恋人,一个书迷,在整本书里,每个人就像是一座孤岛,而整个剧情都是因为书本,引起了这样一幕幕的情感变化,AJ与爱人因为书相识,与女儿因为书才能成为父女,警察兰比亚斯因为书,让自己的生活不再那么无聊,变的丰富多彩。突然觉得书本能带给自己的东西其实有很多,只是自己没有用心去感受,也许,书本讲述的便是生活,对于我这种近两年都很少读书的人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种鼓励,我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书的封面上却写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是孤岛它并不是孤独,我们的生活时而孤岛时而群岛,因为终究有独自一人的时候,而此时二者相结合,便是:“每个人都是一座游动的孤岛,终究会与其他的岛相遇与分离。”
From:建筑学院 规划1701 周启迪
人与书,相遇便是一种缘分,而遇上林清玄的文字,便感觉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林清玄的文字是充满魔力的,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林清玄的作品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独坐在发着温柔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有一段文字,令人记忆深刻:“我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寒冬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泪来,但那些泪水,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时,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书上的内容不可能跟随一个人一辈子,但是有一句话简单明了的说出重点:“ For the shadow of lost knowledge at least protects you from many illusions.”
From:建筑学院 建学1802 尹文远
《白夜行》这本书是东野圭吾所著的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但是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也有人称之为悬疑小说。各有各的看法。在我眼中,它更接近与爱情小说。作者用一系列短片杀人案引出全篇。初读时,文中各种各样的日本名字令人一头雾水,读至一半,你会更加混乱,更加不明白文中所写的是否有联系,这个时候更加需要耐着性子,慢慢的,细细的去读,越往后读,越有真相大白之感。《白夜行》被人们称为神作,因为文中的两位主人公桐原和雪橞从始至终没有写过两人对话或是其他的交集,但是整本书却描写了这两人悲壮的爱情故事,另人心痛。
From:机电学院 电气1801 李群林
这本书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献给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目送》写了龙应台对人生感情的思考,我看了一部分是关于她的父亲,她在文中用不多的篇幅写与父亲的故事却让人印象深刻,父亲怕她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坐小货车去教书不体面,将她放在了不远处,她看着她的父亲的背影目送父亲离开,后来父亲住院了,她的工作也忙,只得离开,她看着父亲坐着轮椅直至消失。我很喜欢她的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也许我们在成长过程只能不断说再见。
From:建筑学院 风景园林1802 贾可欣
毛姆是著名的英国作家,都说书籍反映时代特征,这本《月亮与六便士》深刻反映出西方文明束缚,扼杀艺术家个性的鲜明时代色调。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有很好的解脱束缚,放飞自我的提醒作用。同时,此书以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设定,当时读此书的目的是想从那个年代的加工修饰后的高更故事有什么传奇色彩与不同。让人惊艳的是第一人称贯穿全文,通过各种与主人公不同时期接触的人物来叙述主人公的生平,这位著名的二十世纪的小说家通过他那老练的文笔,不仅让读者不感觉别扭和奇怪,反而是像一个最佳角度上帝视角一样,描绘出了主人公,各色接触的配角人物的形象也得到了鲜明的展示。
From:土木学院 给水1701 孙雨琼
今年的寒假读书,拜读了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我印象最深的是“屠桌旁”这章,他描写屠户妻子的语言,开头一段读下来,你好似就看到了那个拥有生意人的精明的同时又带着边城人的淳朴善良的俏皮边城妇女,读完整篇文章,屠户夫妻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好似可以透过喧嚣的城市,真真切切的看到那个在边城街道上做生意的屠户夫妻,读完全本宛若置身于那个湘西边城,碰见了那个十四岁的女孩子岳珉,在等待着她的爸爸;看见了那个想做“女学生”的女孩萧萧,再往前走,走到那条河边,还碰见摆渡的老船夫、他的孙女翠翠、和他们的狗……生活好像就是那个边城。
From:经贸学院 会计1701 乔国英
我在读了这本书后,不仅了解了中国的各个建筑历史,还知道了中国各个建筑的分类。这对我这种建筑系的学生有着莫大的帮助,它让我了解了建筑的发展,也让我对建筑的未来有了一个大概的模板,它不仅让我知道了建筑的分类,也让我认识了中国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这本书还贴心的配上了图文解释,这更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让我能更清晰得辨别各种零件,让我在看累了文字的时候,用图片让我缓一缓,另外,这还能激起我读书的兴趣。这就是我爱读这本书的原因。
From:建筑学院 建学1701 刘海淘
这本书呢,相比之前回忆的那本韩寒写的《1988我想和你谈谈》,相同点呢,大概就是对这个病态社会的解释吧,都是用生活来描写社会的真实环境。 我所理解的围城大概是两个意思,一个是关于婚姻,另外一个是关于人生的写照。简单意思上是推崇的婚姻概念,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就如同婚姻一般,结婚的人有时想着离婚,还没有结婚的人盼望着能早日成家,方鸿渐是个超凡脱俗的人,他不适合结婚,婚姻束缚他,在围城内苦不堪言,夫妻矛盾激化,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孙柔嘉以前是个文弱不争的女生,结了婚后就变得矫情,锱铢必较的这么个人。像他说的那样,女人是天生的政治家,而男生在婚姻后懂得的政治。 其次呢,《围城》,也就是一道屏障吧,阻挡你所向往的,和向往没向往实现的时候吧。《围城》又表现的是一种追求,或大或小,可是到达后又怎么样呢,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就是人生。
From:土木学院 建环1702 张轩铭
其实在校期间我也有在读,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读完。现在在寒假我终于有机会读完这本书书了。《蛙》听这本书的名字,让人想到的是田野,水洼里面那一只只呱呱叫个不停的翠绿的青蛙,然而,并不是,这本书以一个乡村女医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反思中国六十年计划生育史,传达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呈现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矛盾与伤痛,完整展现莫言文学王国的丰富与奥义。正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所写:莫言的想象飞越于整个人类的存在状态之上······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无真相,无常识,亦无同情的世界,是一个人们胆大妄为,孤立无助,荒诞不经的世界。
From:土木学院 材料1701 郝悦华
一本近百年前英国人写的世界简史不仅没让我感到陈冗过时,反而翻开了就一读到半夜放不下,忍不住随手抄下一段分享,我们看看威尔斯写布匿战争是如何开篇的:公元前264年,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即布匿战争。这一年,印度的阿育王在比哈尔即位,亚历山大博物馆的科研活动正热闹地开展着,而中国的秦始皇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未开化的高卢人正蛰居于小亚细亚并不断向帕迦马强索贡品。因为不可逾越的空间距离的阻隔,当时世界相互隔绝。因此闪米特牧人势力的最后的堡垒与新兴的雅利安语系的罗马人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这场战争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如西班牙、意大利、北非、地中海广大地区,其他民族对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或许只有一些模糊的、隐约的道听途说。
From:机电学院 机电1801 邓艾昆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它讲述的内容都是真实存在的。 故事讲了一个出身寒微的小姑娘,自幼丧父,年纪轻轻时便退了学去山上打石头挣钱养家。后来,她到上海去做了一名流水线工人,又成为一个技术员,还从事过广告公司业务员等工作。 她多年来一直热爱文学,自发读了很多书籍,并坚持笔耕不辍,写下了很多优美真挚的文字。命运终于出现转机,她成为《知音》杂志社的一名编辑,走上了文字谋生的道路。 这就是赵美萍,她的成长经历打动了很多人。这不仅仅是要讲一个多么励志的故事,而是希望告诉大家: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要坚持自己喜爱的东西,这会让你的人生少些遗憾,变得更充实快乐;同时也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
From:土木学院 建环1702 王驰
《流浪地球》是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书中共有八个故事,八个看似互不相关又处处关联的故事,流浪地球是其中倒数第三个故事,从刹车年代到逃逸年代再到流浪年代,地球上的人们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当叛军处死五千逃逸派后,太阳氦闪爆发了,太阳毁灭了,他们刚处死的那五千多名的人像一座座墓碑那样矗立在地球表面上。然而讽刺的是这些叛乱军处死了让他们生存的人。本书用科幻的小刀,雕琢人性之光。“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啊”成为无数生在这个时代的人弥留之际的遗言。它包含着人类这个种族亘古不变的永恒心——我们要活下去。
From:机电学院 计算机1701 张集腾
来源/团委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