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3 02: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必然》读后感的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理解书的核心观点: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确保自己对《必然》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有深入的理解。这包括作者对技术、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看法,以及他提出的“必然”概念。
2. 明确自己的立场: 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对于书中观点的认同程度,以及自己的立场。这有助于你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读者的观点进行对比。
3. 突出重点: 在作文中,要突出书中对你影响最深、最有启发性的观点。这有助于使你的读后感更具说服力。
4. 结构清晰: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组织: - 引言:简要介绍《必然》这本书的背景和作者; - 主体:详细阐述书中的核心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 结论: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对书中观点进行评价。
5. 举例说明: 在阐述书中观点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这有助于使你的读后感更具说服力,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
6. 保持客观: 在评价书中观点时,要保持客观,避免过于主观。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也要尊重作者的观点。
7. 语言表达: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
《必然》
书中提到11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1)形成(becoming):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东西都在变成别的东西,都在形成一种不一样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跟未来真实的世界比起来,会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我们新一代年轻人来说,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非常重要,就是永远接受新时代赐予我们的新事物。
——什么样的人算老了?并不是他的年龄到了某个时候算是老了,而是他开始停止接受新鲜事物,停止去学习,只是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
(2)智化:我们人类负责的是方向,而人工智能帮我们具体实施这件事情到底该怎么做。
——我们接下来人和机器人的关系会更复杂,同时一种循环出现的模式值得我们注意。无论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收入水平如何,都将反复经历机器人替代人的以下七个步骤。
①机器人干不来我的工作,也特别高兴;
②它有很多事情都会,但我做的,它肯定不会;
③好吧,我做的事情它都会,但它常常出故障,这时需要我来处理吧;
④好吧,它干常规工作时从来不出错,但是我需要训练它学习新任务;
⑤好吧,就让它做我原来那工作吧,那工作本来就不是人干的;
⑥哇,机器人真在做我以前的工作,我的新工作不仅好玩儿多了,工资还高;
⑦真高兴,机器人绝对干不了我现在的工作。
(3)流动(flowing):并不是你可以完全拥有它,而是你可以使用它,这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拥有。
(4)屏读(screening):很可能会改变这个时代。
(5)使用:优步,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却不拥有任何出租车辆;脸谱网,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媒体平台,却不创造任何内容;阿里巴巴,作为最有价值的零售公司,却没有任何库存。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正在发生。每年我使用的东西,要比我拥有的多得多。
(6)共享
(7)过滤:当拥有那么多信息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加法,我们做的是减法。(抖音:你越喜欢什么,大数据根据你的喜好给你推送什么)
——过滤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常态的必须做的事情的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轻视过滤。相反,你要重视过滤,因为过滤这个动作正在把你归入某个区域、某个群体之中。
(所以,筛选不仅会强化你个人的性格,筛选还会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分裂。)
(8)重混:
——美国纽约的一个经济学家保罗·罗莫专门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非源于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而是源于将已有的资源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巨大的价值。增长,来源于重混(重新混合)。
——文学作品,重混与抄袭的界限在哪儿?
(9)互动:当一个产品真正跟你有互动的时候,才是真正走心的产品。互动就是体验,互动就是未来付费的可能。
(10)追踪:未来你的一切,很可能都被人追踪了。
——在未来一切被追踪的年代,隐私会何去何从?隐私重要吗?隐私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11)提问:每年,人们在网上提问高达20000亿个。
——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吗?(这一类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一个好的问题,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好问题的标准:
①一个好问题有
无数的好答案(未来,标准化的考试会越来越少);②一个好问题会开启一个学科(爱因斯坦:我跟光线一起旅行的时候,我会看到什么?所以有了“相对论”);③一个好问题,能生成其它更多的好问题;④一个好问题,不能立即被,在日后的时间可以一直被;⑤一个好问题出现的时候,你一听见就特别想,但是在问题提出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对它很关心;⑥一个好问题处于已知和未知的边缘,既不愚蠢,也不显而易见;(7)一个好问题代表受教育的头脑。
推荐一本书:《学会提问》
结语:这一切看起来梦幻的东西,其实才刚刚开始。未来其实已经来了,我很期待看到更远的未来的样子!
2019年4月15日,全球知名的《财富》杂志发布新榜:2019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任正非、马化腾、陈东升、马云、雷军等企业家明星再次上榜。
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教授不仅是本次上榜的商界领袖之一,也是唯一的学者。此前,她已经连续四年当选《财富》杂志“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女性”榜单,也都是唯一当选的学者。因此,用殊荣一词也是恰如其分。
《财富》杂志对陈春花老师的评论是这样写的:被称为“总裁教授”的陈春花拥有绝大多数学院派学者不具备的企业管理实战成功经验,多年间游刃有余地游走于学界与业界之间,在国内高校管理学研究中开拓了企业实证与实测研究的先河。自从2017年担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以来,这位中国商界的传奇导师继续以学者身份在商业领域施展影响力。2018年,陈春花出版了新书《共生:未来企业组织进化路径》,基于她在过去30年来对中国本土企业的跟踪研究,描绘了万物互联时代“共生型组织”的新型企业组织形态。
作为北大国发院的传播主管,在为陈老师这份殊荣备感荣耀的同时,还有两点很深的触动。
第一点,女性成为商界领袖比男性难太多。《财富》杂志本次的榜单有意回避了性别,但如果我没有漏算的话,50位商界领袖里只有4位女性,占比8%。另外三位女性分别是:格力的董明珠,罗氏制药的中国区总经理周虹,以及碧桂园的接班人杨惠妍。
当然,成为商界领袖是多因一果,有个人的才华、时代的机遇等等,很难把每一个成功因子都分析到位。但数据本身会说话:普通职场里,女性几乎半边天,等到商界领袖的塔尖,已经占比不足10%。如果以本次商界领袖的比例简单地推论,女性成为商界领袖的概率不到男性的九分之一,难度是不是大9倍不好说,但女性成为商界领袖比男性要难很多恐怕没人反对。
第二点,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当选《财富》杂志的商界领袖是成功最亮眼的标签,但获悉这一荣誉时,陈老师还让我到《财富》杂志的官方网站上再查证一下。她不是不相信,只是在她的哲学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功只是成长的外显而已。她最关心的一直都是自己是不是还在成长?自己的成长性和成长速度还够不够?自己的成长是否还在带动组织乃至整个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成长?
陈老师似乎都不太喜欢成功这个词,她经常把成功和包袱联系在一起。她也因此很少谈成功学,即便应邀写过几篇类似成功学的文章,比如《成功只是多付出一点点》、《成功只属于不断行动的人》等,通篇谈的还是成长。
陈老师不仅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成长与成功的关系,也触动我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她能持续成长?以及为什么最后能获得领袖级的成功?如陈老师自己所写,成功只是多付出一点点,成功只属于不断行动的人。但领袖级的成功恐怕不是多付出一点点就可以的,可能还要多正确一点点。领袖级的成功也不是不断行动就足够的,恐怕还要在正确的方向上,以正确的方法和足够的力度、韧度去行动。
问题是,怎么寻找正确的方向?仅此一点恐怕就难倒无数人。北大国发院有一批像陈春花老师一样取得领袖级成就的学者。作为一名幸运的近距离观察者,我特别认同任正非的一个表述:方向可以大致正确,组织要充满活力。换言到个人那就是:方向可以大致正确,人生要充满活力。
陈老师似乎就是这样。很多人今天将陈老师定义为教授、学者、企业家、作家,认为她很跨界。其实不是,她做的几乎是同一件事,方向上和30年前几乎没有革命性的变化,更多是方法与工具的与时俱进。
30年前陈老师选择做一名管理学老师时,她恐怕也只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大致正确的方向:成为最优秀的管理学家。这个最优秀并不是像今天《财富》杂志的榜单或什么评比,因为她从来不愿意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最优秀只是她个人天赋与潜质所能达到的极致,也就是最好的自己。
方向大致正确了,剩下的是方法与毅力。
在方法上,陈老师从不吝啬自己的分享,她专门写过文章,也在演讲中提到多次。她的成长主要就是三条:一观察,二是读书和思考,三是写作。
为什么是这三项?因为管理学是实践的学问,实践出真知,必须到实践中去观察。同时,管理学也是致用之学,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应用和验证,因此必须去传播。在观察者与传播者之间,思想者又是最关键的一环。作为学者,她要带着学术的训练去选择最切题的观察对象,从任正非、张瑞敏到马云、马化腾,再到今天的80后独角兽企业家,她其实一直观察的都是中国最优秀的、最有可能创造着管理新知的企业家群体。不仅如此,作为学者,她还要把观察到的东西反复思考,再融合大量的、精选的阅读,最终将企业家的个人手艺与真正的管理新知分开,完成对商业与管理现象的学术萃取和提纯,最后传播给更广大的企业家群体去应用和反馈,然后带着反馈再重新去观察和思考。
在陈老师身上,观察者、思想者、传播者三位一体,就像互相咬合的齿轮,在强大毅力与行动力的驱动下,不断向着她心中既定的方向前进。因此,她绝不是偶然的成功者,而是必然的、持续的成长者。外界看到的变化与跨界,更多只是她观察对象、阅读书目与方式,以及传播手段的与时俱进或延展。她本人经常讲,内求定力,外联共生。她的定力和大方向几乎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外联的伙伴、平台与方式。
在毅力上,陈老师一直在讲,行动,行动,还是行动,手比头高。在她看来,行动与方法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对于行动的果断性、强度与持续性,我称之为【韧商】,陈老师韧商很高。确实如任正非所言,方向可以大致正确,行动必须满格,绝不能成为行动上的差不多先生。领袖级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时刻充满活力、人生持续满格的行动者。
陈老师的时间几乎是以分钟计算的。我在陪她参加《金融时报》的论坛时,她早到25分钟,一坐下就从背包里拿出《顺德40年》的书稿,认认真真修改20分钟,然后留5分钟进会场,再利用主持人和主办方的10分钟致辞调试自己的演讲状态。她的PPT几乎是所有论坛里准备得最认真的,直到走上讲台之前,可能还要再换一两个PPT里的用词。借用周其仁老师对林毅夫老师的一句评价:这是一个做事当真的人,一个当真到底的人。
在这些天赋秉异、定力十足、韧商超高的领袖级学者身边,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世上纵有偶然的成功,也抵不过必然的成长:在大致正确的方向上,持续满格的行动。
榜单如下:
(来源:青笔记(ID:qingbiji001) 版权声明:“商学院”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15210618901,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5210618901。)
获取商界新鲜资讯、聆听大佬领导“心经”
揭秘大公司里的“未可知”
直通全球22家知名商学院校
这是一座开在你身边的《商学院》
《商学院》已经入驻以下平台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