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3 04:11
写作核心提示:
读后感练习作文是一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的重要练习。在进行读后感练习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充分理解原文": - 在写作之前,要确保自己对原文有深入的理解,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 - 仔细阅读原文,做笔记,标记关键信息和自己的疑问。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写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为了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或是为了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 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组织思路,使文章更有针对性。
3. "结构清晰": - 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引出你的观点或评论。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可以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可以提出进一步思考或建议。
4. "观点鲜明": - 在读后感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模棱两可。 - 你的观点应该基于对原文的深入理解,而不是主观臆断。
5. "论证充分": - 使用具体的例子、引用原文中的语句或分析作品的结构、手法来支持你的观点。 - 避免使用过于笼统的描述,尽量
教学目标:
1. 能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方法。
2. 以绘本《失落的一角》为媒介,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角度、立体性的思维,清楚地表达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想。
3. 学会给读后感拟一个恰当又新颖的题目。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
2.能清楚地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想表达得有观点、有事例、有情感、有新颖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言为心声
1. 师:同学们,你们怕写读后感吗?老师想知道你们觉得写读后感难在哪里?
预设:书读了但记不住;不知道怎么写感想;不知道从何而感……
2.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寻找写好读后感的钥匙。
(设计意图:以激趣谈话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加他们学写读后感的动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强化概念,“简读+重感”
1.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学生谈发现的问题。
2. 出示小房子图卡,请学生贴出“读”和“感”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3. 师:“读”是打地基,“感”是建楼房,所以写好读后感的第一步是多读,但内容要简洁。“感”才是楼房,所以“感”是文章的重点。
(设计意图: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定式,明确读后感的侧重点在于“感”。用学生自己身边的习作直观地纠正学生写读后感的常见误区,用大量的篇幅来复述书中的情节,只有读没有感)
三、借助绘本,实战突破
配乐播放绘本视频:《失落的一角》。
1. 出示写好读后感的第一把钥匙:读千遍,精概括。
2. 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3. 拓展补充绘本及作者相关资料。
师:一种大智若愚的简单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失落的一角》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4. 小组合作活动: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记录自己的感悟点。
(设计意图:通过引言和对绘本的介绍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对这本书探索的兴趣。然后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从自己记忆深刻的画面中畅谈感想,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性思维,从而达到感想的丰富和充实)
5. 小组汇报,学生自主上台板书感悟的重点。
•完美和缺憾
•得与失
•过程与结果
•自由与束缚
•珍惜现在的拥有
•勇气产生快乐
•知难而进、勇往直前
•苦与乐是可以转换的
•终点也是起点
•快与慢的辩证
•独一无二的我
6. 齐读板书上的所有感悟点,出示写好读后感的第二把钥匙:多元化,找角度。
(设计意图:以绘本《失落的一角》为抓手,以真实的阅读为推手,不仅调动了学生谈感受的积极性,也为学生搭建了从“读”到“感”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合作共同寻找到感想的触动点,为习作的开展做准备)
四、巧取题目,亮出观点
1. 擦换课题,重写板书。
师:写读后“感”就是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想。这么多感悟点是不是都要亮出来?(不是,找一个最想写的)
怎么亮出来最明显?(题目可以成为我们的好帮手)
2. 教师擦去原板书,重写成“如何把读后感写出与众不同”。
3. 出示第三把钥匙:巧取题,亮观点。
4. 明确读后感的取题方式:《读〈xxx〉有感》或“主标题+副标题”。
5. 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给自己的读后感巧取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重写板书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知巧取题目的重要性,领悟题目即观点的提取和提炼,从而达到巧取精思的目的)
五、结合事例,落地感受
课件出示A同学和B同学的感想。
1. 学生对比阅读谈一谈:你更喜欢谁的感受,说说理由。
2. 加改内容。学生再谈:这样加改之后效果如何?
3. 教师总结出示第四把钥匙:谈感受,借事例。
谈感受最忌空洞,言之无物。要结合自己的观点,联系文中的关键语句,更重要的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借用事例来谈体会。这样的读后感才能有观点、有事例、有情感、有真实度。
六、书写片段,完成实操(略)
七、展示点评,促进提升
1. 生生择优互评。
2. 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习作教学的片段展示和评改是促进习作持续提升的动力源。在学生读片段、生生点评、教师点拨的师生教学对话中,起到了及时启发、点拨、纠错、完善的作用,深化了对本次习作目标与方法的认知和落实)
八、诗句结课,布置作业
出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1. 师:这两句说的是多读书对写作有好处,读完一本书后我们要及时记录下自己当下的感悟,才能使这本书真正发挥作用,读后感就是很好的体现。
2. 作业:请运用所学的方法选择一本好书,完成读后感。注意:观点新颖,见解独特。
(设计意图:通过方法提炼,把写好读后感的精髓进行梳理和总结。课上的片段练习是在段落基础上进行谋篇布局的渗透,使学生获得初步的习作成就感。课后的完整读后感习作作业才是这堂课效果的真正检验。从启发到自发,为本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24日第5版
作者:舒志敏
暑假进行中,如何安排好孩子的假期生活成为家长的心头大事。除了文化学习、外出游玩外,运动也不能“放假”。家长如何利用假期指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自主健身的好习惯呢?
今天,一起听听上海市优秀班主任、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李岩怎么说↓↓↓
1
培养兴趣爱好,让孩子喜欢运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锻炼也是如此。孩子对运动毫无兴趣,在家长的强制下被动参与是不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也不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假期,为孩子运动兴趣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运动、一起观看体育赛事和分享体育趣事营造浓郁的家庭氛围,把各种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的乐趣展现出来,带着孩子从简单的运动入手,像饭后一起去公园散散步,周末去公园划划船等活动,很容易让孩子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魅力的。
2
掌握知识技能,让孩子擅长运动
一般来说,儿童在参与擅长的运动时,更容易产生快乐的体验和愉悦的感受。所以,在培养孩子良好运动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身体能力和最基础的运动能力,让孩子拥有参与运动锻炼过程中所需要的灵敏性、平衡性、协调性、稳定性,以及速度、移动、操控等运动能力。
另外,建议家长还要给孩子传授一些有关运动锻炼的常识性知识,比如运动前不宜吃太多、喝太多;运动时要穿运动鞋、着运动装;运动后不能立即休息和洗浴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在参与体育锻炼时的获得感,也能避免孩子在运动过程中受伤,降低运动伤害风险。
3
遵循发展规律,让孩子科学运动
由于各个年龄阶段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各个器官承受性等都不相同,因此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黄金锻炼方案”。家长在培养孩子运动习惯的时候可参照以下建议,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尽量做到适切、适度、适量。
● 3-5岁:学龄前儿童大肌肉发展较快,身体协调性比婴儿期有所增加,更适合骑自行车之类的户外运动,以有效锻炼孩子手、眼、脚的协调性,提升平衡力。
●5-7岁:属于缓慢发育阶段,尤其是心血管发育比运动系统的发育还迟缓,建议尽量选择游泳之类体力消耗不剧烈的运动。孩子可以通过游泳练习控制身体的能力,调节心肺功能。
●8-12岁:孩子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性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是个体神经系统发育的敏感期。但骨骼相对较脆弱,要避免强烈的运动冲击,注意运动时长。建议让孩子多接触些轻便类活动来培养运动兴趣,比如:打乒乓球以锻炼身体的灵敏性,减轻眼部疲劳、预防近视;打羽毛球以放松颈椎脊椎,增加心肺功能;打网球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学跳舞以提高身体的柔韧度等。
●12-18岁:生长发育黄金阶段,同时也是心肺适能发育的敏感期,要注重骨骼生长及骨密度形成。建议在锻炼时要尽量避开承重过大的运动,可以继续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也可以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运动。
遵循规律,让各项身体素质在相应的发展敏感期得到正确锻炼,不仅能够提高与健康相关的体能水平,还能极大程度地促进其它各项身体机能的生长发育,使孩子获得并保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和持续参加运动的体能,有助于他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幸福一辈子
让运动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吧
来源 |教师博雅微信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