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3 04: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镜鉴》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想从《镜鉴》这本书中提炼出的主题,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内涵等。这将有助于你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镜鉴》的基本情况,正文部分分析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3. 丰富论据:在正文部分,要结合具体事例和情节,从多个角度对主题进行阐述。可以引用书中的人物对话、故事情节、作者的观点等,增强说服力。
4. 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仅要描述书中的内容,还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意义。可以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社会现象等方面展开论述,使文章更具深度。
5. 表达个人观点:在结尾部分,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总结全文。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感悟或启示,使文章更具个性。
6. 注意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避免使用口语化、粗俗的词汇,保持文章的正式和严谨。
7. 避免抄袭:在写作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抄袭。可以适当引用他人的观点,但需
《心中的旷野》鲁枢元
鲁枢元先生的《心中的旷野》,是他一套十二卷文集中的一卷。鲁先生是著作等身的文化学者,在我眼中,他不仅是文学、美学、哲学与精神生态学等跨学科的通才,更具标志性的是他热诚良善的人品和热带雨林一样旺生茂长的语言才华,这才华成就了他大树入云的生命景观。
先生送我这本《心中的旷野》,是一本美学散步一样的随笔,书中融渗了古今中外名家的思想文化的精华,更充盈着先生切肤贴心的观察与思考。洋洋数十万言,是他的心灵原野上生长出来的,也是从他踏遍异国风土和大江南北的脚印里拓印下来的。文字带着先生的生命温度,带着他为精神生态学开宗立派的学养与识见,复盘了先生的学术道路和人生轨迹,更不乏与作家、学者和文友的交流切磋,展卷品读,受益匪浅。
学识和见识都极有限的我,只能从熟悉的角度说一点读后感。
按照先生的定义,所谓“旷野”,其实就是地球上那个原生态的生物圈儿,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的根。“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伏着一片心灵的旷野”。以我的浅见,心中的旷野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化之境,也是人心灵中充盈着天籁之音的那块枝芽丛生的精神原野。
不知何故,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用荒野替代旷野,也许是因为打小生活在大平原上,田连阡陌,农耕四季,没有见识过辽阔的旷野大川,对这个旷字比较陌生吧。值得庆幸的是,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原生态”的班主任。语文课堂上,他一高兴就拉二胡,要么干脆把大家带去操场上跳舞,《茉莉花》就是那时候学会的。终生受益的是他的作文课总是在野外上,荒水野沟、春豌豆、秋芝麻,虫鸣鸟叫,朝露晚霞,都要求实景实写。有一次,他带着我们跑到八里溪和桐河交汇的地方,观察河中间沙洲上的芦苇:夕阳西下,南风吹过,河水粼粼,一片野芦苇随风伏仰,少年的心一下子荡到好远好远,他说:“你们好好看看,好好记住,原样写进作文里,这就是意境,这就是才华……沙洲不是旷野,但它是那个大自然的‘根儿’。”
鲁枢元在书中写道,大气污染让城里人多年来看不到繁星密布的夜空,有一天晚上,他和平顶山的朋友胡君散步,在楼低树高的地方看见了天上的一轮明月,星空白云尽现,这原本寻常的天象竟然引起胡君的惊呼。我想起上小学的时候,晚自习油灯没油了,出来坐在月亮地儿里,课本上的字句看得清清楚楚。如果跟如今的小学生说,他们肯定不相信。空气污染,灯光污染,除了登上海拔两千多米的尧山,即便是晴朗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的星星也是屈指可数的。
“君子远庖厨”,是说君子不应该目睹杀戮的血腥,这听起来有点虚伪,但也是一种仁者仁心的体现。现代人无所不吃,且吃相残忍。鲁枢元在书中写到活喝猴脑,饕餮们拿着勺子搅动猴子脑浆的时候,可怜的猴子还在桌下挣扎!还有切开熊腹插管儿取胆汁儿,还有活刮驴以供食客尝鲜,还有把鹅的脚掌洗净按在烧红的烙铁上活活揭下来……这对于一个看见树被剥皮就痛得心颤的人来说,面对这残忍的血淋淋,情何以堪!
早年写河的时候,我曾经在阗无人迹的山野里见过成群的雉鸡,见过白鹭起落的山村,见过带着一群十几个猪崽儿觅食的野母猪,见过被无意间毒死的小艾叶豹。在叶县歪头山,更见识过一只大山雕叼着小山羊从天空飞过,被人们呼叫着救下。最奇妙,歪头山上下来一条河,河沟里的乱石缝中长着大大小小的枫杨树,断断续续好几里长。在郏县肖河的源头处,有一处知青定居点儿,知青回城了,两三把头儿粗的泡桐树,拱出厨房的瓦坡,绿莹莹展开了巨大的树冠……
这不是荒野考察,只能算是山野漫步。但十年行走已经成为可遇不可求的财富,让我至今还能动笔写稿。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的恩养吧。这番经历更让我坚信胡大白先生所言不虚:“鲁枢元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在他的治学生涯中,他坚信性情先于知识,观念重于方法,创新的前提是精神自由。”为了这自由,学海泛舟之外,鲁枢元先生不停息地行走在大地上,从海南蛮荒的山野,到毛乌素一望无际的沙漠,从阿尔泰的野山丽水,到长白山的原始森林,荡荡长风,漠漠人烟,都与他的心灵息息相通,成为他耕耘不已的生命疆域。
在先生的《阿勒泰的“大”自然》一文中,这样写一条河流:“额尔齐斯河河谷宽广,水势浩荡,水质清冽,两岸森林茂密,其间孕育了白杨、胡杨、青杨、黑杨、灰杨多个杨树种系,素有‘杨树基因库’的美称。在额尔齐斯河畔,我看到了见过的最大的白桦林、最大的白桦树,那斑斓如银的树干、摇曳披拂的枝叶恍如天神。”
《在与大地共生的艺术家——关于王刚“新疆大地艺术系列”的随想》一文中,先生夫子自道:“我说过我这三十年来的生态文化研究,始终致力去做的就是这一件事:把‘生态’这一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导入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领域;把人类的‘精神’作为地球生物圈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变量融入生态学中,从而让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共同走进一个祥和、健康、美好的新时代,即生态时代。”
品读鲁枢元先生书中写旷野和荒原的篇什,我联想到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约翰用四个月时间考察内华达山的原始风貌,草树昆虫与飞鸟,岩架山洞与瀑布,暴雨山洪与野兽,山味与兽腥,岩肌与水肤,雪山的威严,潭水的柔滑,读起来就像亲历一样。鲁枢元先生多年来与旷山大野肌肤相亲,所有的文字都是清鲜的体悟。这让我想起威廉·巴特勒·叶芝的《凯尔特的薄暮》,这本书源于古老的凯尔特神话和民间传说,如同飘荡在荒原上暮霭,其间湿漉漉地隐现着古老民族的精灵鬼怪,惊怵、刺激,读着读着,人就进入了原始蛮荒的神秘。从语言到思想,《心中的旷野》都是一部毫无矫饰的心血之作,让我想起约翰·海恩斯的《星·雪·火》,这是作者的阿拉斯加荒野手记,也是一个人彻底融入荒野的生命体验,书中有对野兽的猎杀,决不是贪得无厌,仅是一种生存法则的体现。
我喜欢《心中的旷野》,因为它是思想者的书,也是诗人的书,是一片文字的热带丛林,苔蕨藤灌,奇花异果,处处浆汁儿饱满,走进去,无不大有所获。正如行家所言:“书中文字融渗着鲁枢元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兼具学理探讨与现实关怀。百余篇带有作者体温与心灵脉动的随笔,为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提供了一份内涵丰蕴的镜鉴。”
作者简介:曲令敏,中国作协会员,著有作品集《有情如画时》《消逝的田园》《山思水想》。
监审:赵慎珠
审核:张骏如
责编:王雨晴
商道智慧中的利他哲学:分析曹德旺商业决策中的共赢思维与供应链伦理,使用闽侯人事件和印尼ASAHI案例说明其超越零和博弈的智慧。
善念:商业文明的另一种基石:探讨曹德旺从个人慈善到系统性教育捐赠的善行演化,重点解析凉茶初心与百亿教育捐赠的内在一致性。
贫困少年到“玻璃大王”的精神基因:追溯曹德旺家族传承与创业历程中的关键特质,通过父亲教导的“用心”哲学和反倾销诉讼展现文化自信。
真人境界:透明与矛盾的人格力量:评述曹德旺自传中惊世骇俗的坦诚及其文化意义,结合豪宅展示与捐款动机的坦白分析真实性的力量。
菩提之心对当代的启示:提炼曹德旺思想对普通人的实践指导价值,围绕“敬胜怠,义胜欲”阐释勤勉与正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心若菩提》读后感的正文部分
玻璃与菩提:曹德旺《心若菩提》中的商业智慧与人生境界
利他之心,才是真正的商道精髓
曹德旺的自传《心若菩提》书名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智慧。“菩提”在梵语中意为觉悟、智慧,而“心若菩提”则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这本自传不同于一般成功企业家的自我标榜之作,它真实记录了一个福建农家子弟如何通过不懈奋斗成为“玻璃大王”,又如何将财富转化为慈悲力量的传奇历程。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得以窥见曹德旺独特的人生哲学——商业智慧与善念慈悲的完美融合,坚韧不拔与开放包容的辩证统一。在当下浮躁的商业社会中,曹德旺的故事犹如一股清流,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财富、成功与人生意义的深刻启示。
1 商道智慧中的利他哲学
曹德旺的商业智慧最动人之处在于其超越零和博弈的共赢思维,这种思维在福耀集团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两个经典案例尤其体现了这种智慧的高度:
闽侯人事件的处理:当对方试图通过“潜规则”以远低于成本价获取土方工程,再企图通过贿赂修改合同获利时,曹德旺没有落入常见的商业陷阱。他凭借合同担保条款要求对方按约完成工程,但在完工后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以略高于成本的价格付款。这种以德报怨的宽容不仅让闽侯人从此成为忠诚合作伙伴,更让曹德旺提炼出重要的经商原则:“签订合同时要时刻牢记双方平等,相互尊重,真诚合作,充分尊重对方的劳动。”
印尼ASAHI危机中的抉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福耀的供应商印尼日资玻璃企业ASAHI陷入困境,产品积压,濒临倒闭。在可以轻易压价获取暴利的时刻,曹德旺却选择按中国市场价加大采购量,每月收购一船积压玻璃。面对下属的不解,他阐释了深刻的产业链共生理念:“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是买卖关系、各有分工,但绝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福耀公司要健康发展,不仅我们产品客户端用户要繁荣,产品供应端也要发达。”
曹德旺的商业决策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供应链伦理观,他将供应商视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共生伙伴而非简单的利润榨取对象。这种理念在金融危机过后获得了丰厚回报——当玻璃价格飞涨时,ASAHI坚持一年不涨价,以诚信回报了福耀曾经的援助。曹德旺在书中总结道:“表面上看是福耀帮助了印尼ASAHI,实际上也是在保护福耀自己。”这种超越短期利益的远见,正是福耀能够成长为全球汽车玻璃龙头企业的核心智慧。
曹德旺的智慧还体现在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把握上。面对东北浮法玻璃市场的恶性竞争,他采取“守正出奇”的策略:冬季停售囤货,任由同行低价抛售清空库存;开春后当市场供应短缺时,福耀不仅高价出货,更借此机会整顿经销商队伍,重建市场秩序。这种对市场周期的精准把控,体现了他对中国市场特性的透彻理解和灵活应对能力。
2 善念:商业文明的另一种基石
如果说智慧让曹德旺获得了商业成功,那么善念则使他的财富获得了超越性意义。曹德旺的慈善不是富豪榜上的数字游戏,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天性,这种特质早在他贫困时期就已显现:
凉茶初心:在大洋农场工作期间,年轻的曹德旺目睹路人因酷暑暴饮生水致病,便自发泡制凉茶免费提供;见到饥肠辘辘的旅人,他毫不犹豫分享自己有限的食物。这些微小的善举看似与商业成就无关,却塑造了他的人格底色——对他人痛苦的敏感与共情能力,成为日后百亿慈善的精神源头。
教育捐赠的系统性善行:随着事业成功,曹德旺的慈善事业从个人善举发展为系统性的社会投资。在福清市高山镇,他捐资两亿多元兴建德旺中学,为2700多名住校学生免除住宿费,为困难学生提供餐补。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不仅提供硬件设施,更关注教育质量提升——从福建师大附中聘请优秀校长培养骨干教师,为农村孩子打开更广阔的未来。
曹德旺的善念在福耀科技大学项目上达到新高度。这所他捐资百亿筹建的高等学府对标北大清华,志在打造中国工业管理人才的摇篮。当文康律师事务所张志国站在建设工地畅想未来时,他感慨道:“若干年后,一大批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向社会,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这是何等的利他之举,无上的菩提之心!”这种将个人财富转化为社会资本的远见,体现了曹德旺对“首善”内涵的深刻理解——慈善不仅是财富再分配,更是发展机会的创造。
特别值得深思的是曹德旺对慈善动机的坦率剖析。与许多慈善家高调的道德宣言不同,他毫不掩饰最初捐款的“自私”动机:早期因担心被批斗而不敢保留太多个人财富,发现捐款后不仅睡得安稳,还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这种毫不伪饰的真实反而彰显了其人格的可贵——他接受人性复杂性,善念无需神圣化包装。当行善带来的内心快乐成为正向反馈,慈善便从被动义务升华为主动追求,最终形成“财富-善行-快乐”的良性循环。
3 从贫困少年到“玻璃大王”的精神基因
曹德旺的成功常被归因于时代机遇,但《心若菩提》揭示的更多是个人精神特质与家族文化传承的合力。1946年出生于福建福清的他,家族曾是当地望族(曾祖父是福清首富),到家道中落。这种家族兴衰的记忆成为曹德旺重要的精神资源——墓地旁玩耍的孩童心中埋下了重振家业的种子,而家族传承的经商智慧则通过父亲的身教言传得以延续。
曹德旺的父亲曹河仁曾旅日经商,在东京布店从学徒做起,第一年做的是煮饭、挑水、倒马桶等杂活,第二年挑担叫卖,第三年才学习站柜台、接待客人。这种脚踏实地的学徒经历成为曹德旺最好的商业启蒙。父亲教导他:“做事要用心”,并让他细数需要多少心——“用心,真心,爱心,决心,专心,恒心,怜悯心...”这些“心”的哲学成为曹德旺毕生实践的信条。
曹德旺的母亲则塑造了他的品格根基。这位地主千金在家道中落后依然保持尊严,“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家里一尘不染”,在艰难岁月中始终面带微笑。她教导孩子:“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这种贫贱不移的品格教育**成为曹德旺商业伦理的基石。
曹德旺的个人成长经历同样充满励志色彩:
少年磨难:14岁辍学后跟父亲做生意,每天凌晨2点起床,骑车往返100公里贩运货物;
持续学习:虽学历不高,但通过自学掌握会计、营销、MBA等专业知识,自言“有点时间,全部用在读书上”;
国际视野:在反倾销诉讼中力抗美国商务部,成为首位打赢美国反倾销案的中国企业家。
曹德旺身上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特质:一方面秉持中国传统的商道伦理,将“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作为人生信条(即勤勉胜懈怠,正道胜欲望;知阳刚之雄强,守阴柔之静柔);另一方面又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在全球11个国家设厂,积极学习西方现代管理经验。这种文化自信与包容并蓄的特质,使他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家的典范。
4 真人境界:透明与矛盾的人格力量
在众多企业家中,曹德旺的独特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惊世骇俗的坦诚。《心若菩提》之所以引起广泛共鸣,正是因为书中毫无遮掩的真实人生——包括那些通常会被成功人士刻意回避的“阴暗面”。
直面情感经历:曹德旺在书中坦承自己曾遭遇婚姻危机,遇到“一个让我想把家都扔掉的女人”。这种对情感弱点的暴露在企业家自传中极为罕见,却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而非道德完人。他最终选择回归家庭,既是出于对结发妻子的责任,也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知——激情易逝,责任永恒。
展示财富享受:与许多企业家的财富隐晦不同,曹德旺大方展示自己价值7000万的福州豪宅,允许电视台拍摄16位管家服务的奢华生活,公开谈论对茅台酒的喜爱。这种不矫饰的财富观——既不自诩清高,也不羞于享受——打破了公众对企业家“要么伪善要么炫富”的刻板印象。
坦率言论风格:曹德旺以“爱讲实话”闻名,在房地产火爆时预警“崩盘是早晚的事”,在“中国制造2025”热潮中直言中国制造业税负过高。他自嘲是“三等人”(直着说话),厌恶“绕着说”或“不大说”的语言艺术。这种不畏权势的直言精神在商界尤为珍贵。
曹德旺身上的矛盾统一更增添了其人格魅力:
他既是虔诚的佛教徒,又是精明的商业巨子;
既有杀伐果断的强硬手腕(如整治违规经销商),又怀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如为患病员工支付巨额医疗费);
既享受世俗成功(豪宅、名酒),又向往佛门清净(曾想出家为僧)。
这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恰恰构成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曹德旺。正如证券时报社长所观察:“他是一个只有中国土壤才能长成的企业家,来自底层,有着底层的实诚也有底层的智慧,有着民营企业家的魄力也有可遇不可求的运气。”正是这种扎根中国大地的真实感,使曹德旺的故事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5 菩提之心对当代的启示
在物质丰富而精神迷茫的当下,曹德旺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财富的超越性价值:曹德旺用行动证明,财富积累不应是人生终点。他提出三个信念:“国家会因为有您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您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您而富足。”这种将个人成功与国家社会福祉相连接的财富观,为当代人提供了对抗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精神资源。累计160亿元的慈善捐款不是炫目的数字,而是财富向善的具象表达。
商道的伦理重建:在诚信缺失的商业环境中,福耀集团“付款及时、不欺不诈”的合作口碑成为稀缺品质。曹德旺的商业实践证明了诚信不是成本而是资产,尊重不是软弱而是智慧。他对供应商的尊重、对合同的坚守、对质量的执着,为构建健康商业生态提供了可行范本。
终身学习的力量:曹德旺用自身经历打破了“学历决定论”的神话。14岁辍学的他通过持续自学掌握多领域知识,自言“平日里,因为工作忙,我基本上是不看电影的,有点时间,全部用在读书上。”这种将学习视为终身修行的态度,在知识快速迭代的今天更具启示意义。
逆境中的心性修炼:曹德旺总结自己的每一步成就“都是被逼出来的”。从早期为躲避政治风险而坚持守法经营,到在国际诉讼中背水一战,他将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的能力值得学习。他特别强调“敬胜怠,义胜欲”的座右铭——以勤勉战胜懈怠,以正道克制欲望,这八字箴言堪称现代人自律修身的圭臬。
真实的勇气:在社交媒体塑造完美人设的时代,曹德旺的“真人精神”尤为珍贵。他接受人性的复杂,不伪装道德完美;承认行善的愉悦,不标榜无私高尚;享受合法财富,不假装清心寡欲。这种与自我和解的坦然,恰是当代人缓解焦虑的良方。
曹德旺在《心若菩提》中总结自己的人生哲学为“入戏与入角”:“入戏者,依愿也;入角者,靠信也。”即进入人生大戏需依循初心使命,扮演好角色则依靠诚信笃行。这种既积极进取又坚守本分的态度,恰如菩提智慧——在纷繁世事中保持觉知,在商业浪潮中守住善念。
读后结语:明灯与镜鉴
《心若菩提》的价值远超一般企业家自传,它既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也是一部商业伦理启示录,更是一部心灵成长手记。曹德旺用七十余载人生实践证明了:真正的成功不仅是财富积累,更是人格完善;真正的智慧不仅是商业谋略,更是生命觉醒。
在当代社会价值多元而迷茫的背景下,曹德旺的故事犹如一盏明灯:
1、对创业者而言,他证明了诚信经营与商业成功可以兼得;
2、对企业家而言,他示范了财富积累与社会责如何平衡;
3、对普通人而言,他展示了逆境奋斗与善念持守的力量;
4、对所有人而言,他诠释了真实生活与心灵自由的境界。
易瑾还评价此书时感叹:“说五百年来才出这一本好书,都不为过,因为五百年来,也才出曹公这样的人物。”这种评价虽显夸张,却反映了读者对一种稀缺商业文明的渴望。
当我们合上《心若菩提》,或许最应思考的不是曹德旺的成就,而是他书中那句质朴箴言对我们的启示:“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在智慧与善念的双重加持下,每个人都可以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成就属于自己的菩提境界。
个人读后感,仅供参考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