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3 08:29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讲话稿起草应注意的事项
正文:
一、明确讲话目的
在起草讲话稿之前,首先要明确讲话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政策、指导工作、鼓舞士气,还是为了解决问题、增进沟通?明确目的有助于确保讲话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了解听众需求
讲话稿的受众是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桥梁。在起草讲话稿时,要充分考虑听众的需求、兴趣和背景。了解听众,有助于调整讲话内容,使其更具吸引力。
三、遵循讲话结构
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讲话稿应具备以下结构:
1. 开场白:简要介绍自己,点明讲话主题,引起听众兴趣。
2. 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阐述观点、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结尾部分:总结讲话内容,强调重点,呼吁行动。
四、注重语言表达
1. 语言简练:避免冗长、啰嗦,确保讲话内容清晰易懂。
2. 逻辑严密:确保观点、论据、结论之间有逻辑关系,使听众易于接受。
3.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讲话更具感染力。
4. 避免方言、俚语:确保讲话内容符合正式场合的要求。
五、注意时间控制
在起草讲话稿时,要考虑讲话时间,合理分配各部分内容。避免内容过多导致超时,或内容过少使听众感到不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千个领导或许就需要一千种领导讲话稿。作为写材料的同志,您还在为如何写好领导讲话而发愁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原副局长臧杰斌起草领导讲话稿的经验吧。
领会与拓展
吃透、摸准和领会、拓展领导意图,对机关干部写好公文特别是写好领导的讲话稿,尤其重要。
要善于分析领导的意图。
一要十分了解领导的脾气和性格,一般的处事原则、方法和工作习惯,尤其要注意了解其某些特殊的表达方式。
二要尽量多地接触和观察领导处理各种事务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无论其是否与己有关。
三要广泛收集和了解机关内部的多种背景情况和材料,注意查阅各种档案资料。
其中,特别要注意观察领导是怎样处理具体问题的,逐步总结积累经验教训。要努力做到:当领导对某项工作有了某种思维萌动时,能有所共思;当领导酝酿某项工作时,能不谋而合;当领导作出某项决策部署时,能心领神会。能做到这些,非一日之功。
要善于捕捉领导的意图。
不论领导的意图如何隐晦、朦胧,总是要依附于某种媒介以“恰当的表现方式”传递出来。有时我们从领导在文件中的某一句话下面作标记这样的小事中,也可以分析出领导对文件中涉及问题的态度以及重视的程度。在某些特殊场合,领导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一句话,也能表明领导的某种意图。因此,要细心揣摩,从领导的一言一行中把握其心态,了解其心理。
要善于判断领导的意图。
这需要下级具有敏锐的观察反应能力和很强的理解能力,经常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对领导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适应性。比如,随领导参加会议时,可以设想,假如你是领导你将如何讲话,再看领导是怎么讲的。如果该讲话稿是由你负责起草的,就更要注意领导是严格按照稿子讲话,还是有所取舍、有所发挥甚至另起炉灶。认真比较、反复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就能从中找出与领导的差距。
要完善和深化领导的意图。
从表达的内容来看,领导的意图一般分为两种:确定性意图和非确定性意图。所谓确定性意图,是指领导经过思考、酝酿已经定型的意图。所谓非确定性意图,是指领导在决策前的思考中产生的尚不明晰、不太成形的某些意向。
领导在情况尚不完全掌握、事态还不明朗、时机还不成熟时,往往不会急于形成自己明确的意图、判断和系统的工作方案。此时,文稿起草者不要操之过急,要注意观察,在密切关注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时,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沿着领导的最新思路做好完善和深化工作。那种原话直录、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对领导尊重,其实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为此,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善于拾遗补缺。
领导交代的意图或许只涉及某项工作的一个侧面,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涉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但领导没有明确交代。这种情况下,文稿起草者就要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实领导的意图,使领导的意图更加完善。
善于提炼升华。
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有时领导只讲一些感性认识,来不及从理性的高度进行阐述。这就需要文稿起草者对领导提出的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把感性的东西升华为理性的东西,从而使文稿趋向深刻鲜明。
善于连贯思考。
领导在工作实践中经常会产生一些闪光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文稿起草者要善于对这些尚未成形的、分散于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的思想进行连贯推理、归并整理,使领导不够明确的意图变成明确的意图,一般化的意图成为有特色的意图。
合理调整修正。
领导的有些意图可能只是初步的设想,本身还不够完善;有些意图由于客观事物、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变得不切合实际;有些时候可能难免对个别细节考虑不周,甚至有的意图本身就不正确、不全面。这就要求文稿起草者不能一味盲从、逢迎,要避免无原则地认同,做到有针对地弥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作出合理的调整和修正,这样才能使领导的意图更加完善,符合客观实际。
筋骨与皮肉
文章也像人一样,有其筋骨皮肉。所谓筋,就是公文的立意、思路;所谓骨,就是公文的结构、层次;所谓皮,就是公文的格式、规范;所谓肉,就是公文的语言、论述。筋骨决定皮肉。对一篇好公文来说,筋骨是根本性、决定性因素。
1
文章的立意要高
“立意”之“意”,是指文章的精神、气质、风骨、神韵,是统领全文、贯穿全篇始终的灵魂。立意高,文章才能显得大气,文章的思路才能打开、才能清晰,文章的语言才能拿捏得当。如果立意平淡,文章在起跑线上就算是失败的。
要学会“画老虎”。在起草和修改文稿时,要有虎一般的威风和气势,多一点全局观、战略观。有画虎之心,还得有画虎之技。有效的办法就是防止就事论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要学会“跳出来”,尽量摆脱具体材料的羁绊,提炼出总体思路和带有倾向性的观点。这就要求在实际动笔的时候,注意将叙事与明理结合起来,在陈述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将其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完善与归纳概括,提出原则性意见。
要学会“嚼甘蔗”。要想实现“画成老虎”的雄心壮志,还得有“慢嚼甘蔗”的作风。写稿子的人,常把构思比作“嚼甘蔗”。谈到“嚼甘蔗”,似乎人人都会,其实不然。不善于“嚼甘蔗”的人,心急气躁,大咬一口后,随便嚼上几口就吐了。而善于“嚼甘蔗”的人,不急不躁,细嚼慢咽,甚至有时会停下来,细细地品一品。定立意、出思路、拟提纲也是这样。不断打腹稿,不断修正完善,掰开揉碎,千回百转,殚精竭虑,等把思想嚼烂了、嚼透了,就会自然而然地“一吐为快”。
要学会“找感觉”。特别是写讲话稿,更是如此。可以说,找不到感觉,文章肯定不成功,动起笔来也不会产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感觉。怎么找感觉?就是要设身处地找那种现场感,找那种面对特定对象讲话的氛围,就是找准位置,搞清楚以什么角度讲,以谁的名义讲,对谁讲,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那种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顾及身份、不预设目的的公文,不会起到好效果。
2
文章的层次要分明
胸中有了好的立意和大的思路以后,就要开始谋篇布局。具体而言,就是拟提纲、搭框架、定层次。框架和层次好比是文章之骨。不先拟好提纲直接开写,多半会将文章写得一团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公文只有框架立得稳,才能站得住。框架定好了,才能够提纲挈领,观点和材料的组织才会围绕中心展开,写起来才不致“节外生枝”。
文章框架设计的过程,也是初步分析归纳和理顺思路的过程。文章主题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每个方面有哪些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大致摆布停当,文章大的轮廓和脉络也就有了,什么地方是需要弥补和加强的薄弱环节,也就大体清楚了。最初确定的框架,只能是粗线条的,写作过程中修改补充和局部改变是难免的,但事先的缜密思虑可以防止中途全盘推倒重来。
就公文总体框架而言,一般的要求是“虎头、猪肚、豹尾”。所谓虎头,就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提纲挈领,恢宏大气,有虎虎生威之气势;所谓猪肚,就是论述描写充实而不贫瘠,衔接过渡自然而不突兀,就像猪的肚子一样丰满圆润;所谓豹尾,就是当止则止,像豹的尾巴一样简洁有力,宁可留有余韵未尽,也不作画蛇添足的赘述。
3
文章的论述要充分
公文的具体论述就是文章的血肉。在具体行文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把握好论点与论证的关系。免去不着边际的高调,多用事实说话,把数据案例摆清楚、微观机制搞清楚、因果关系讲清楚。
把握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少提泛泛的要求,多讲一些具体的策略、方法、途径和措施。
把握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没有宏观论述不行,只有宏观论述也不行,因为宏观最终要靠微观来落实。就好比房子的图纸设计得再好,也必须一砖一瓦地盖起来,一张蓝图可以指挥千百根梁柱,但只要有一根梁柱不到位,房子就成了危房,千万张蓝图也不管用。起点高、落点实,宏观上有高度、微观上很扎实,上可顶天、下能立地,才是一篇好文章。
把握好论述的切入点。切入点找准了,观点的论述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要新,就是破题新颖,不落窠臼,别开生面,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下刀。这就需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捕捉最新的动态。二要准,要善于抓住要害,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一语中的。三要高,就是要具备一定的高度,着眼全局和长远,抓住战略问题做文章。四要巧,需要用“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从针对性最强、时机最成熟、操作性最便捷的地方下手。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8年第五期)
稿件来源:《经典文稿》
新媒体编辑:宴一
▼
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稿?这是很多人尤其是机关工作人员常常遇到的难题。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主管的全国性刊物《秘书工作》,刊登了江苏省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杨琦同志的一篇文章,从识见、时位、筹措、气韵、情怀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给人以启迪。小编推荐给大家,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篇文稿如何判断它好不好?如果识见高远、时位适当、筹措务实、气韵生动、情怀真挚,那么可算是一篇好文章。相应地,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就要从识见、时位、筹措、气韵和情怀这五个方面发力。
增强识见
为什么要讲识见?“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外部世界的了解,是以“知”为基础的。知识有没有用、能不能用好,关键在“识”上。从古至今对文章的评价,都讲究这个“识”字。我们听一个人讲话觉得很有水平,往往会说这个人见识很高。我们起草文稿时,如果想让自己的观点让大家接受,那么在识见上就要比别人高一筹。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立意要高。给领导写讲话稿,一定要站在相应的高度,没有高度,文稿就立不住。第二,认识要深。最有力的语言是准确把握事物、深刻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出来的那些话。第三,分析要精。要带着问题意识写文稿,以对问题的精准分析增加文稿的厚度。
如何增强识见?
一是博学。要多读书,读得多了,接触得多了,自然就会提高。要想提高文稿起草水平,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理解掌握中央的大政方针、相关的文件精神,等等。有了这些,写稿时心里才有了“纲”。
二是多行。多接触实际,了解国情省情,增加与各行各业的交流。
三是勤思。“学而不思则罔”,要学会思考。比如,认真找寻第一稿和第二稿之间的区别,思考初稿与终稿之间的变化。
四是善悟。当把某个问题深入研究到一定程度,可能两个不相关的领域也会因悟而产生联系,由这个领域过渡到那个领域,用这个领域的方法破解那个领域的难题。
五是妙化。边阅读边思考,能够把典故或者别人说的金句妙化成自己的言语。比如,毛主席妙用愚公移山的神话,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全国人民用愚公移山一样的精神把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搬掉。
切合时位
时就是时间,位就是位置。当时间发生变化、位置发生变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就相应发生变化。这一点在起草文稿中特别重要。
经常有同志觉得自己文章中有几句话讲得特别好,可最后却被删掉,很不理解。这多数是因为忘记了时位。起草领导讲话,要区分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同一个领导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身份,身份不一样职责就不一样,职责不一样说的话就不一样。同样内容的事情同一个领导,在不同的场合说也不一样。
比如,讲某一件具体的工作应该怎么干,在主管会议上布置安排,就可以用祈使性的语言,提一些要求;如果向上级领导汇报,就不能这样了。同样,研究决策与布置工作也不一样,与在中心组学习会上谈体会又不一样,用词、语气等都要跟着变换。有时候省里开会,有些基层领导发言的用词、口气就好像在布置工作,这是不合适的。
心中有坐标,才能把握好时位。起草文稿要多琢磨,过去说了啥、现在说了啥,中央怎么说,其他地方怎么做,等等,都要心里有数。
反求诸事
如果对基层情况不太了解,起草文稿写到具体工作时就往往会满头雾水,不知道该写什么。这时候需要反求诸事,写不下去时,赶紧返回研究,找资料、作调研,把要写的事情研究透。
二十多年前,我在县教育局工作,有一年全省评教育先进县,要求上报近10年发展普通教育的做法和成效,限时3天。3天时间梳理10年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调研,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找资料。当天,我把文件要求的内容列了个表,将当年一位老科长调走时留下的积累多年的资料翻了个遍,通宵梳理资料,又写了一天初稿,第三天上午县委常委会研究稿子,下午根据常委会意见作了修改,按时完成了任务,第四天就报上去了。
起草文稿的基础就是找材料、约人谈、作调研。一定要想明白工作先干啥后干啥、有哪几个环节、关键问题在哪等。做到实事求是、遵循规律,不会写了就反求诸事。把事情研究清楚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了。
讲究气韵
所谓“气”,一是文笔要流畅。文章要一气呵成,读起来要顺畅。读到某处不舒服,这里就肯定有问题,不是句子成分有问题,就是逻辑出问题。要仔细琢磨,把问题找出来,让文章流畅起来。二是思路要连贯、风格要统一。现在起草大稿子往往是集体写作,那么文章段与段之间千万不能疙里疙瘩不顺畅,一定要思路连贯、风格统一,所以这类稿子最后都要由一个人来统。
“韵”,就是韵律,既有规律,又有变化。哪个地方“高”、哪个地方“低”,要形成韵律。比如,某次省委全会的稿子,有同志建议把“解放思想”放到第二部分,而另一位同志说,放在第三部分可以给人一种高低起伏的韵律感。第一部分讲了问题,第二部分安排工作,第三部分解放思想又讲问题,听起来会觉得每一段都有新意。大家都很认可。
所以起草文稿,要有意识地在文章里制造一些韵律感、节奏感。有的部分都是同一句式,这时不妨重新变换一下句式,既保持意思连贯,又富于形式变化,这实际上也是修辞的一种。既要追求气韵贯通,又要讲究韵律变化,不要平铺直叙地去写,两相结合才能写出好稿子。
富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很打动人,因为里面充满了对党、国家和人民群众无限忠诚的情怀。我们起草文稿时,如果能够将对党的情怀、对国家的情怀、对人民群众的情怀写进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不一样。
情怀从何而来?来自信仰,来自信念,说到底来自初心。起草文稿要真正地站在群众角度去考虑。为什么把稿子里的虚话套话删掉,就是因为那些话对群众、对基层干部不起作用。因此,我们起草文稿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着这份情怀去完成。
来源:秘书工作
作者:杨琦(作者系江苏省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