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读后感 教师点评》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3 16:56

推荐《读后感

写作核心提示:

读后感:《教师点评作文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师作为作文教学的引导者和评价者,其点评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的提升。以下是我阅读相关教育理论后,对教师点评作文时应注意的几点事项的总结: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各不相同。教师在点评作文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作文。要看到每个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个性化的评价。
二、注重作文内容
作文的内容是评价的重点。教师应关注学生作文的主题思想、材料选择、观点表达等方面。对于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立意深刻的作文,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内容单薄、观点模糊的作文,要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关注作文结构
作文的结构是作文的骨架,合理的结构有助于表达清晰、条理分明。教师在点评时,要关注作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评价其结构是否完整、逻辑是否严密。对于结构较好的作文,要给予表扬;对于结构混乱的作文,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修改。
四、评价语言要恰当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准确、恰当,避免使用过于主观或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在肯定学生的优点时,要具体、真诚;在指出不足时,要委婉、

读书浸润人生——评《温儒敏谈读书》

《温儒敏谈读书》一经出版,便引起关注。作者从学生、教师、社会三个层面来谈读书,贯穿其中的核心观点是:读书浸润人生。

作者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需要在阅读中驱遣想象,让学生体会到快乐,反对把读书变成孩子负担。这一点,年级越低越重要。尽管学业压力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兴趣驱使下的读书毕竟是轻松愉悦的。小学阶段不要把读书功利化,否则,学生会伤胃口,对读书心怀畏惧。要让孩子在快乐中阅读,在想象中阅读,不要拿那些沉重的大概念作为“标准答案”去考学生。兴趣读书观,应该成为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基本原则。

对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温儒敏提倡学生要读经典,因为经典的滋养作用巨大。这个阶段要区分精读与略读的不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不同。应该让学生读一点“闲书”,让学生自由选择,这对家长和老师很有启发。作者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论述,是对单篇阅读的有力补充,完善了阅读教学结构。读整本书,叶圣陶先生早有建议,但未能实施。统编教材加入整本书阅读,安排课时,赋予学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材的一次大变化。作者还针对《乡土中国》等经典著作的整本书阅读提出建议,对一线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温儒敏赞同大量阅读的做法,认为课堂上学生应该成为读书的主人,在读书时间和读书数量上都应成为主体。

温儒敏对中学语文教师这个特殊群体充满希望,深切关注中学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他指出,语文老师在读书上具有引领作用,教师应做“读书种子”,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学水准。他建议教师应有一份书单,要有计划,为此画了三个“圈”。第一个是中外文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第二个是与专业或职业相关的书,比如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的,打好基础,拓展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想。第三个是专业书籍。语文教师通过读书成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同时建立“自己的园地”,有自己专属的读书时间和读书内容,营造良好氛围,防止陷入无边无际的“职业性倦怠”。目前,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已经启动“中学语文教师读书种子计划”,引导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走进经典,提升素养。

作者不仅关注学校师生的读书生活,还关注整个社会的读书风气,特别谈到读书与国民素质的关系问题。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读书可以养性,使人变得高雅。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心性、健全的人格和聪慧的大脑。作者希望通过多读书、读好书,让广大群众具有精神寄托,树立坚定信仰。

作者提出问题,也开出药方,不仅针对大学生读书现状给出读书篇目,还以《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为例提出具体阅读建议。在他看来,读《红星照耀中国》,要读出质感的真实。在斯诺笔下,革命前辈们既是有胸怀、德才非凡的,又是有人间味、有人格魅力的。在诸如饮食、住宿、会议甚至房屋摆设等有趣细节中,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现场的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取中不无身心的舒展和个性的张扬。这些记载似乎信笔写成,毫无拘谨之态,成为本书魅力所在。作者还谈到如何阅读鲁迅、莫言的作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总之,《温儒敏谈读书》内容丰富,启迪智慧,是一部很好的阅读指导用书。

自从书籍产生以来,读书就成了一件大事。要关心一个人的成长,就应该关心他的读书生活;要关心国民素质的提升,就应该关心国民的读书状况。温儒敏通过切身体会和大量实例来阐述读书的重要性,关心青少年成长,关心教师读书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1日 20 版)

“语文农夫”黄厚江——读《作文课的味道》

作者:徐 飞

我的师父黄厚江老师常自称是“农民的儿子”。这其实不是自谦,我猜想,他内心对此大约有些小小的自得。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农民正变得越来越少。做个好的农民其实不易,需要通晓时令节气,了解农作物习性,听得懂布谷鸟的叫声,看得懂天气阴晴,懂得依时而为,顺性而施。师父出身于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务过几年农,是生产队里干农活的好手。农民的出身加上务农的经历,成就了师父一生不变的质朴底色。

语文应以本色示人

师父外出讲学,常常穿一件冲锋衣,蹬一双休闲鞋,挎一只小背包,普通得如同上街买菜的邻家大伯。有老师打趣,形容他是“最不像专家的专家”。师父如农民般质朴,这份质朴中带着些倔强。他看不惯花里胡哨的语文教学流派招式,认为语文应以本色、自然的面目示人。在语文教育这块土地上,他就像个朴实本分的老农,执着倔强地守护着自己的园子。

听过师父讲座的老师,都会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他总爱用通俗的比喻将深奥的理论表达得浅显易懂,让人听后难以忘记。他常用的比喻,也散发着农民的质朴气息:“语文是农业,用太多化肥不好。”“本色语文就像农民种地,要在自己的地里种自己的庄稼,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种菜中喜欢种菜,在种菜中学会种菜。”……质朴平易的表达中蕴含着大智慧、大学问。师父“高而能下”,通晓教育、教学理论,但不玩空洞的概念,不作无意义的理论建构,而始终匍匐于大地,以最原始的方式躬耕于田野,坚持自己的行动研究。

师父非常尊崇叶圣陶先生,潜心学习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常常提起叶老当年办过的一个农场——“生生农场”。叶老让孩子们在农场里自己种菜、种瓜。师父认为,叶老的“生生农场”,其意义不只是优秀的生活教育、劳动教育范本,更是叶老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如果将叶老办农场的教育思想迁移到语文教学上来,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喜欢语文,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能力。

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

《作文课的味道》这本书中精选了师父的15个作文教学案例。近几年,他潜心研究中学写作教学,成果颇丰。关于写作教学,他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要“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主张作文教学应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正如农夫耕作,选好一粒种子,播进土壤,给它合适的养料后,还要关注着它的萌芽破土,直至长成主干、展开分枝、生出绿叶。

师父的作文课常常围绕一条主线分层推进,既有纵向深入,又有横向拓展,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其中,选好教学生长点是第一关键。师父认为,好的教学生长点,就像一粒好“种子”,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和表达欲望。这粒“种子”,可以是学生的习作、故事,也可以是教师的亲身经历或随笔文章,还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美文。

选好“种子”后,如何用其来催发、培育学生的写作激情,也大有学问。我发现,师父在教学中很善于创设情境或设置矛盾,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场”。如“写出人物的特点”一课,黄老师将自己“奉献”出去,做学生写作的“模特”;再如“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一课,他选用了内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雪地贺卡》一文。这样做,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并且会说得越来越精彩,写得越来越漂亮。同时,师父又善于借助矛盾追问,让课堂具有饱满的张力。

听师父的作文课,我常常联想起《明湖居听书》中对王小玉声音的描写,常常会有“愈翻愈险、愈险愈奇”之感。在对课文的解读上,师父总能翻出新意,让学生愈发主动,生成愈发精彩。师父的课堂语言亲切自然,似与学生聊天,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熏陶。聊天中,他常常笑眯眯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动声色地追问、质疑、补充,带着学生往更深处思考。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言说欲望被激发,种下去的写作与表达的“种子”,由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长动力。听师父的作文课,无论是上课学生还是听课老师,总会深深沉浸在课堂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学问深处是性情

好的农夫不会将优质的种子私藏起来,而是会拿出来与人分享。师父就是这样的好“农夫”。

有一次,我执教一节作文公开课,请师父点评,师父做了中肯的点评后,对我这节课所使用的材料之一——一句非洲谚语,非常感兴趣,思考了良久。隔了没几天,他约我到苏州中学听他上一节作文课。我一听才发现,这节课所用的材料与我那节课的完全相同,所教的内容却完全不同。师父的课堂,围绕那句令他深思的非洲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展开。第一环节,师父让学生谈谈愿意选择一个人走还是一群人走,并说说理由;第二环节,他根据学生在第一环节选择的观点分组,让大家尝试否定对方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环节,他引导学生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想想有没有其他可能;第四环节,他提示学生回看题目,结合快与慢、远与更远两组矛盾,再次解读一个人走与一群人走的关系。整节课,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说得越来越好,连听课的我都感觉到思考的快乐与畅快言说的喜悦。听完课,我与师父说起感悟,他笑称,这节课的一些设计还是受我那节课启发,这便是“一切妙境皆共生”。

唯开放才能革新,唯革新才能共生。师父虽然是名师大家,但他不端架子,始终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待人、处世、做学问。他琢磨出一节新课来,便像农夫培育出新品种般喜悦,常常招呼我们这些徒弟前去观课。有一次,我和几位同门连听了师父的两节课,一节教作文,一节教现代诗。课后,我们围坐一起谈语说文,毫不客气,有一说一。师父在一旁笑眯眯地“洗耳恭听”。那幕场景,可谓“共生妙境”也。

学问深处是性情。跟随师父学习的时间愈久,愈能发现他为人的性情与趣味。有段时间,师父正在创作一部中篇小说,情节、人物煞是动人。师父爱拉着熟人,一遍遍讲述小说里的故事。其情景之有趣,颇像一位耕作的农夫,守着即将丰收的庄稼,拉住路过的乡邻,兴奋地絮叨着。是的,当劳作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成为自己的志趣所在,即便辛劳也是甘甜的。恰如汪曾祺先生在果园里开心地喷着波尔多液,搭着葡萄棚,劳作已成为一种享受,我的师父黄厚江,就是这样一位快乐的农夫,他挽着裤腿,赤脚走在语文的田埂上,播种语文回归的希望……(徐飞)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