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3 18: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贾生》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贾生的生平、思想、作品等方面进行评价,还是从作品中的某个特定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背景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主体部分对作品进行详细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感悟。
3. 深入分析: 在主体部分,要深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元素,如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写作手法等。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 观点明确: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明确、有理有据。可以引用作品中的具体例子,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5. 语言表达: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语义不清的情况。同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适当引用: 在分析作品时,可以适当引用作品中的原文,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
7. 避免主观臆断: 在评价作品时,要
《七律·咏贾谊》是毛主席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诗中的主角是西汉著名政论家兼文学家。后者因人生际遇与屈原相仿,故时常被后人同时提及,世称“屈贾”。
贾谊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直被文人视为“怀才不遇”的典型,唐代李白、杜甫、刘长卿、李商隐等诗人,都曾在自己的诗歌中提到他。
不过其中影响力最大、传播最广的,还是李商隐这首七绝《贾生》。毛主席这一首《七绝·贾谊》显然是在读到李商隐的诗,同时了解到贾谊的生平经历后有感而作。
那么,这两首关于贾谊的诗歌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对于贾谊的一生,古今两位大诗人又持有怎样不同的看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贾生》——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白话翻译:汉文帝求贤若渴,他在未央宫的正殿里,接见了曾被他放逐到长沙的贾谊。贾谊是一个才华、气质都无与伦比的年轻人。文帝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与他见面,二人相谈甚欢。
为了听清楚贾生的发言,文帝忍不住把身体向他倾斜,膝盖都超出了坐席的范围。他们谈话的内容并不涉及国家大事,只是在聊一些,与神鬼巫术相关的内容。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白话翻译:贾谊的才华与气度,在汉文帝那个时代是无与伦比的。他曾经怀着极度悲伤的情绪,涕泗横流地写下了一篇《吊屈原赋》。
梁王因为意外坠马身亡,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必要为此过度哀伤,乃至于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呢?
要知道李商隐和毛主席二人对贾谊生平的不同评价,我们还得花点时间了解贾谊这个人的生平。那么贾谊,或者说这个贾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贾谊是西汉初年最有名的一位政论家,李斯的再传弟子,法家学派的代言人。他少年时代就成名了,十八岁的时候就被河南太守吴公发现,并收为入室弟子。
这位吴公后来在汉文帝登基后当上了廷尉,于是把贾谊也举荐给文帝。贾谊入朝的时候二十二岁,汉文帝比他还要小两岁。他们两个都是年轻人,提及治理国家的方略时,多有共鸣。
因为吴廷尉曾经向李斯求学,而李斯又是荀子的学生,所以贾谊其实是继承了荀子法家学派的思想,向汉文帝提了很多谏言。
按《史记》中的说法,当时汉朝律令的修改,诸侯就国的事宜,汉文帝全部听从了贾生的建议。如此一来,就遭致了权臣们的不满。
朝中权贵集体向皇帝施压,于是皇帝最后决定疏远贾谊,把他流放到长沙国去当太傅。当时的长沙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贾谊年纪轻轻就遭受这样的打击,情绪异常低落。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屈原因为遇到了昏君,报国无门而自寻死路。贾谊遇到的汉文帝,历史上还算是一位明主,但是他仍然有“怀才不遇”的隐痛。
大约在被流放了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才又想起了他,把他召到未央宫正殿去见面。二人这次见面,谈话过程很愉快,汉文帝对贾谊的才华大加赞赏。
汉文帝甚至表示:“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汉文帝的意思是说,我很久没看到你了,自以为在治国的见识与方略上早已超过了你,如今见到你才发现自己远远不及。
要知道,古代一个皇帝对大臣讲恭维的话,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然而,汉文帝这番话讲得并不真诚,也并非他真实的看法。
汉文帝显然不认为贾谊在治国能力上强过自己,否则就不会打发贾生去给自己的儿子梁王当老师了。正是因为汉文帝的这个安排,最后才导致了贾谊忧郁而死的悲剧。
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王因意外坠马身亡。史书上说,贾谊自责没有当好梁王的老师,所以内心十分忧郁,终于在一年后活活把自己怄死了。
事实上,在梁王身故之后,贾谊又给汉文帝递过很多政论文章,但是全部都被无视了。他觉得自己报国无门,才忧郁而终,只活了三十二岁。
李商隐和毛主席这两首七绝的创作根源,都是贾谊生平的遭遇。不同的是,李商隐叙事的重点在于对汉文帝的谴责,而毛主席侧重于对贾谊心灵脆弱的批评。
李商隐这首《贾生》先从汉文帝“求贤”说起,开头看上去好像是在歌颂这位皇帝,实则充满了讽刺。汉文帝为了求贤,把自己赶走的大臣召回来了。
那么,汉文帝为什么要把贾谊从长沙召回呢?因为他知道,贾谊的才华与气度都是无与伦比的,没有人比他更有见识了。
你看看,汉文帝是多么重视人才啊。他夜半深更不睡觉,还在未央宫正宫里办公呢。当贾谊发言的时候,他也没有摆起皇帝的架子。
为了听清楚对方讲了什么话,他整个上半身都向前面倾斜着,膝盖空悬到了坐垫的外头。你以为他在关心什么?他不是在关心国家大事,而是在向贾生求教那些无聊的神鬼之论。
李商隐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就因为诗中把汉文帝的“虚伪”写得活灵活现。对于贾谊的死亡,大约在清代以前,文人都是把责任归咎于汉文帝的。
这些文人认为是汉文帝辜负了贾谊,才造成了这种悲剧,因此骂他昏庸的人也不在少数。不过从客观上来说,汉文帝刘恒是“文景之治”的奠基者,所以历史评价还是比较好的。
也有文人虽然承认汉文帝在历史上的贡献,但是同时也谴责他对贾生的薄情。比如刘长卿就在《过长沙贾谊宅》中说:“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毛主席的《七绝·贾谊》避开了对汉文帝的评价,首句化用了李商隐《贾生》的第二句。只是把“更”改成了“世”,意思相去不远。
诗中第二句提到,贾谊被逐出朝廷后,流放到长沙写了一篇《吊屈原赋》。这里已经是在暗示贾谊把自己的遭遇和屈原挂了钩,因此暗中萌生出求死之意。
诗的最后两句直接对贾谊进行了批评,认为他因为梁王坠马这件意外的事情,虚掷自己的一生,断送自己的才华,实在是不应该。
现代的人都知道,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闯出名堂,高智商其实并不是必需的。反而是高情商与强大的抗挫折能力,才是一个人成功、成名的关键。
梁王的死,显然是会影响贾谊的前途。但是人活一辈子,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贾谊本身除了是一个政治家以外,还是一个才华盖世的文学家,就这样死了,实在是可惜。
那么,李商隐写《贾生》的时候,为什么没想到要去批评贾生呢?这是因为他自己也恰好就是贾谊那样的人,所以他不可能在诗中去批评“另外一个自己”。
人们在判断一件事的是非对错的时候,往往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凡是那些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一概都会遭到否定与批判。
客观地说,汉文帝当初放逐贾谊是有原因的。他二十岁以藩王的身份登基,在那之前,朝中的大臣们刚刚诛杀了吕氏后人,汉惠帝的四个儿子也都被杀光了。
在这种情况下,汉文帝这个皇帝当得还是很不稳的。贾谊年轻冒进,建议他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当然会得罪朝中那些掌握实权的人,所以汉文帝必不可能保贾谊而不顾自身。
后来二人见面,汉文帝说自己的才华不及贾生,那不过是客套的话而已。事实上那时候的他已经学会了如何与朝中的老臣们周旋,并不需要贾谊的帮助。
但是汉文帝仍然爱惜贾谊的才华,所以才会安排他去当自己最爱的小儿子的老师。所以李商隐的诗是好诗,但是汉文帝被他骂就有一点冤枉了。
同理,刘长卿作诗骂汉文帝“汉文有道恩犹薄”,一样是站在文人的视角,代入了自己的个人遭遇,毕竟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梁王死后,汉文帝其实并没有找贾谊的麻烦。不过贾谊虽然才高,但是性格小气、敏感,动不动就哭,动不动就忧郁。年纪轻轻就走了,的确很可惜。
毛主席正是因为看清楚了贾谊性格上的这种缺点,所以才写下了这首《七律·贾谊》,在对这位天才的遭遇表达惋惜的同时,也对他性格上的缺点进行了批评。
长沙是湖湘文化的源头,是我向往的地方。终于有机会出差长沙,遗憾的是只住一晚,那些仰慕之人,仍只能在梦中相见。然而幸运的是,当天晚餐后,我们穿过了太平老街回旅馆。于是,走到了贾谊故居的门前。
夜已深、门已闭,无缘见长怀井、太傅寺了。初识贾谊,是在中学课本里,当年老师给我们讲《过秦论》,联想之前听老师讲过屈原《天问》,只觉屈原爱国壮怀激烈,贾谊爱国却是行动派,他的政论,针贬时弊,一针见血,操之见效,为汉代维护国家一统,立下汗马大功。站在贾谊故居门前才知道,屈原爱楚、贾谊爱国乃一脉相承。
贾谊故居所在——太傅里,原名濯锦坊。楚汉时期,城内居民聚居称坊,相传屈原流放长沙时就住在这一坊内,他常在一口井旁洗涤染上灰尘的锦衣,濯锦坊由此而来。屈原被贬长沙之时,仍然忧国忧民,他行吟于湘水与沅水之间,留下了《离骚》《九歌》《渔父》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国破郢灭楚,屈原作《怀沙》,投汨罗江而死。
一百多年后的汉文帝时期,贾谊因被周勃等人中伤,被谪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贾谊在屈原濯洗之处筑石床、种柑树,筑宅而居。
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便以文著称,21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又升太中大夫。他主张改正朔、易朝服、定官名、兴礼乐。被贬长沙期间,写就了著名的《吊屈原赋》《鹏鸟斌》,开汉赋先声。贾谊被贬三年后,文帝又召他回京任梁王太傅。后因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自责抑郁而死,年仅33岁。
很多年后,司马迁来长沙,他追寻屈原、贾谊的足迹,“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当不重涕,想见其为人”。屈原居长沙,仍忧国运而仰天呼号,一代《离骚》开楚辞长河。贾谊一生短暂,然所著《过秦论》《治安策》等为历代帝王必读之经典。他提出维护国家统一的“削藩”之策未被采用,终酿成“七国之乱”,然而,文帝采纳他提出武王代梁王建议,成为平乱的中流砥柱。司马迁遂在《史记》作《屈原贾谊列传》以告后人。“屈贾之乡”成为长沙城名片。
在楚汉时期,长沙乃蛮荒之地,但因为有屈原贾谊作底色,长沙乃成忠君爱国之地。特别是在近代,湘人湘地为国所作贡献可谓可歌可泣。
1941年12月7日,日本奇袭美国珍珠,同一天,日本陆军23军进攻香港。13日,日军发布第三次进攻长沙的命令。23日,日军强渡长沙新墙河,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响。中国军队在薛岳指挥下,依托阵地逐次抵抗,迟滞和消耗日军,日军深入长沙预设决战区域后,中国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反击军团迅速合围日军,予敌以沉重打击。1942年1月15日,日军败退新墙河。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560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仅28000余人,获得全面胜利,也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盟军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当时日军在亚洲横扫同盟国军队,装备劣势的中国军队取得如此战果,是何等不易,薛岳将军更被誉为“长沙之虎”。
薛岳将军虽不是长沙人,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应该是作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了四次长沙会战,特别是第三次长沙会场,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少有的、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也正是湖湘大地强大的爱国救国文化底蕴在抗战救亡中的大爆发。这种以国为重的爱国思想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维持一统的强大保证。
薛岳将军1950年去台湾,1998年去世,享年103岁。在他的晚年,正是李登辉“修宪”篡权时期,薛岳将军拒绝在“宪改方案”上签名,引起岛内震动。李登辉裁撤了薛岳担任“主委”的“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进行报复。现在的民进党不断地在岛内“去中国化”,妄图分裂他当年浴血保卫的国家,若地下有知,将军是否还会扙剑而起,召集长沙会战牺牲的几十万将士掩杀过去?
离开长沙时,我们遥望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像仰望东方。这位伟人也曾在贾谊故居纵论天下,他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向世界发出“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强音。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屈原贾谊在天之灵会欣慰,“屈贾之乡”会欢唱,神洲大地会欢呼。
中华民族永不分离,两岸必将统一,这是由以屈原贾谊为源泉的中华文化所决定的。历史潮流浩荡,顺者昌,逆者,必亡!(中国台湾网特约作者:且十)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