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3 23: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音乐美学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读后感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是音乐美学理论、音乐作品分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还是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等。
2. 突出个人观点:读后感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作文中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音乐美学对你产生的启发和影响。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音乐美学作品和作者;正文部分分析作品,阐述个人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看法。
4.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要善于运用具体的例子来佐证。可以从音乐作品、音乐家、音乐史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力求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观点。
6.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含糊其辞。对于不同的观点,可以适当进行对比和分析,但要注意保持客观和公正。
7. 深入挖掘:在分析音乐美学作品时,要深入挖掘其内涵和意义,不仅要
文/郭性汶
音乐审美常被简化为感官愉悦的被动接收与“好听”判断的价值确认,然而这一表象之下潜藏着深刻的哲学谜题: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审美愉悦定义为“无利害的满足”时,他未曾预见声音秩序如何成为一种隐性的生命张力。
听觉秩序的符号建构“好听”从来不是声音的天然属性,而是特定符号系统对听觉经验的塑型。纳尔逊·古德曼在《艺术的语言》中揭示:音乐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其“例示”(exemplification)功能将声音物理属性(频率、振幅、波形)转化为可被文化识别的“风格特征”。巴赫平均律中的十二平均律被感知为“和谐”,而某些民族音乐的微分音被现代听众斥为“刺耳”,正是西方功能和声体系作为一种听觉认识型(借用福柯概念)对感知模式植入的结果。
音乐美学长久以来被囚禁于听觉的狭小范围。叔本华将音乐奉为“意志本身直接的回响”,汉斯立克执守“纯粹乐音运动的形式”,音乐审美始终被预设为一种被动的听觉接收行为。然而,在哲学现象学与当代身体美学的双重视域下,音乐的本质与审美经验或许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颠覆:音乐审美并非仅存于声音的纯粹形式中,更根植于身体这一本体论场域之中,并潜藏着某种暴力性超越的可能路径。
音乐审美首先是对“声源分离”这一现代性幻象的祛魅。录音技术的辉煌成就使我们习惯了声音与其物质起源的分裂——声音仿佛成为纯粹抽象、漂浮于真空中的符号。然而,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启示我们:音乐首先是一种具身化的存在方式。当演奏者将躯体投入琴键、弓弦或鼓面,其肌肉的张力、筋骨的震颤、神经的传导,皆非声音的附属,而是音乐意义生成的原始根基。每一次指关节的弯曲、每一次腰腹核心的扭转、每一次气息在横膈膜的沉降,都构成了音乐物质性的肉身书写。乐器在此并非被动的工具,而成为演奏者“身体的延伸”,一种麦克卢汉意义上的“媒介即讯息”——乐器自身的物质特性(如钢琴的击槌结构、小提琴的木质共鸣)深刻重塑了演奏者的身体姿态与运动模式,进而共同编织了音乐表达的肌理。
音乐审美由此从“听觉中心主义”的狭隘中解放,转向一种“具身化聆听”的深度体验。聆听者的身体不再是声音的被动容器,而是主动参与意义生成的共振场。如贝多芬《命运》开篇的动机撞击耳膜,使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音高与节奏,更是胸腔内一种原始的、几乎物理性的共鸣与压迫感;爵士乐切分节奏的律动,召唤着肢体不由自主的轻微摇摆——这正是“身体图式”在声音中的无意识重构。德勒兹所言的“无器官身体”在此获得了美学印证:音乐通过节奏、音色、力度的强度变化,直接作用于听者的神经系统与肌肉记忆,塑造出一种超越器官功能分化的纯粹强度场域,使身体暂时摆脱其生物性组织的束缚,成为感知与能量流动的开放平面。
音乐审美在身体维度中更深藏着一层近乎残酷的“暴力性”面向。这并非指外在的压迫,而是指音乐创造与体验过程中蕴含的内在超越性张力。
演奏技艺的精进常伴随一种近乎自毁的“身体规训”。如帕格尼尼那魔鬼般的超技、李斯特钢琴曲中令人窒息的八度疾驰,无不要求演奏者以身体为战场,通过近乎极限的重复练习与生理消耗,打破肌肉记忆的惰性,实现技巧的突破。这种“痛感”并非音乐的副产品,而是其内在张力的具身化显现。
音乐结构的演进常依赖对稳定性的撕裂。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中原始而粗粝的节奏冲突、勋伯格无调性音乐对和谐秩序的激进瓦解,无不构成对听觉习惯与审美舒适区的强力冲击。这种冲击迫使听者身体性的感知模式发生断裂与重构,在旧有“身体图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感知可能性。
尼采笔下的“酒神精神”揭示了音乐中蕴藏的原始混沌力量。在巴赫《马太受难曲》的宏大悲怆、摇滚乐震耳欲聋的失真音墙中,音乐常以其压倒性的能量洪流,试图淹没理性的堤岸,将个体意识溶解于集体性的迷狂之中。这种“毁灭个体化原则”的暴力,恰恰通向一种超越个体局限的、对生命原始力量的审美体验。
音乐审美因此揭示为一种深刻的悖论性存在:它既根植于身体最本真的感知与运动,又不断以其内在的扩张性张力,挑战、撕裂甚至试图超越身体固有的物质性与感知边界。音乐并非悬浮于空中的抽象形式,而是演奏者与聆听者以血肉之躯共同参与的一场存在论事件。每一次琴弦的摩擦、每一次声带的撕裂、每一次聆听时心跳的共振,都是音乐意义在身体场域中的生成与绽放。
当音乐不再仅仅是“被聆听的声音”,而成为一种“被身体经历的事件”,音乐审美便从纯粹静观的王国走向了生命存在的激流之中。在旋律对极限的挑战中、在形式对秩序的颠覆中、在酒精对个体性的消融中,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逼迫身体直面其自身的有限性,并在这种直面中,激发出超越平庸与沉沦的生命强度。音乐以其身体性的在场与扩张性的超越,最终成为一种最接近生命本真状态的审美实践。
作者:陈志强(福建理工大学副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博士)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兴机遇。而国乐复兴不仅承载着历史赋予的使命,更寄托着当代人对文化自信的坚守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中国音乐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广袤土壤之中
“士无故不彻琴瑟”,从这句古训便可窥见音乐在古代文人阶层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并非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与诗词、书画、礼仪等相互交融,成为中国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在传统社会,音乐是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通过弹奏琴瑟、吟唱诗词,士人们抒发情感、感悟人生,实现了个人精神世界的升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中国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宝库。中国传统乐学,以其严谨的理论体系,探究着音乐的本质与规律;中国传统乐谱,如工尺谱等,记录了无数经典乐曲的旋律与韵味,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中国音乐美学,从“和”的审美追求到对音乐意境的营造,都体现出独特的东方审美情趣。
中国音乐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乐教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塑造人格、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治国安邦的有效手段。通过音乐的传播与学习,人们懂得了礼仪规范、道德准则,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秉承着“立心、习礼、养德、修身”的价值取向,音乐与个人的精神成长、道德修养紧密相连。在技术层面,声、律、均、调等核心要素构成了一套精密的体系,这些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创造出中国音乐独特的音韵之美。而且,这一系统涵盖了国家秩序、月令节气、天文地理、礼乐传统、修身之道和审美体验等多个维度,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有序的文化网络。当与中国乐器、中国记谱法和中国演奏法相结合时,便孕育出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且特色鲜明的中国国乐系统。这个系统既能够吸纳外来音乐元素,又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
中国音乐也具有鲜明的独立品格。这种品格源于中华民族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自省、对广大民众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在音乐创作与表演中,常常能感受到对自然万象的模仿与赞美,如通过对山水意象的描绘来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音乐也是人们反思自我、探索内心世界的途径,古琴曲中的幽远意境往往能引发听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而且,中国音乐始终关注着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与情感,许多民间音乐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音乐更是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的重要力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舞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除此之外,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地域造就了中国音乐丰富多彩的流派。受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文化审美和表达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从江南丝竹的婉约细腻到北方鼓吹的豪迈粗犷,从岭南音乐的清新灵动到西域音乐的热情奔放,这些流派犹如繁星点点,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绚丽画卷。各流派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各流派自身的表现力,更为整个中国国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京剧在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多地戏曲音乐的元素,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剧种。
大力传承和发扬经典国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重塑文化自信。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其复兴对于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推广中国国乐,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并热爱本土音乐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人们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挺起胸膛、坚定立场。当我们听到编钟响起、古琴奏响的那一刻,内心深处涌起的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情感将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推动教育发展。以“塑造人、培养人”为目标,恢复中华乐教的精神导向,这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完善有着深远影响。在中小学全面推广中国国乐,建设中国国乐美育教室,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沉浸式的音乐学习环境,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能力。加强国乐教育要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学习民族乐器、演唱传统歌曲、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等活动,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协调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引导教育者更加注重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而非仅仅关注技能技巧的训练,从而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促进文化交流。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中国国乐各地区各流派的共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国内文化的繁荣,也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吸引世界各国人民的目光。通过举办国际音乐节、开展文化交流演出、与国外音乐机构合作等方式,将中国国乐推向世界舞台,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在交流过程中,中国音乐可以吸收其他优秀音乐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将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播出去,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贡献力量。此外,推动中国音乐在海外传播,也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