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种植义齿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4 03:47

怎么写《种植义齿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种植义齿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种植义齿的读书笔记。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确保文章内容与主题相符。
2. 确定结构: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内容和阅读目的;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介绍书籍背景: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种植义齿书籍的背景,如作者、出版时间、出版社等,使读者对书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 总结书籍内容:在主体部分,对种植义齿书籍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概括。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总结:
a. 种植义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b. 种植义齿的种类、适应症和禁忌症; c. 种植义齿的手术方法、术后护理和注意事项; d. 种植义齿的优缺点及与传统义齿的比较。
5. 分析作者观点:在主体部分,对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可以探讨以下问题:
a. 作者对种植义齿的看法; b. 作者提出的种植义齿的优势和劣势; c. 作者对种植

宋涛:一个牙医的工匠主义精神


医生简介

宋涛,上海市徐汇区牙防所口腔种植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口腔种植修复、种植义齿修复。

采访笔记

有点怕他,虽然他极为亲和,但他能在五步之遥感觉到我的牙病,我的隐疾,“冠周炎很久了吧,不要再忍了,须去此隐患。”

徐汇牙防所种植牙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宋涛。

一个二级专科医院的牙科医生,上过各大媒体的显著版面,他的病人中,有高官,有文化学者,有艺术家,有学术泰斗,很难想象,他们都会如此信任他,把一口牙都交给他。

“我拔牙种牙都不痛,有人居然就睡着了,完事了我就拍拍他,朋友,起床了。”他的颈上挂着一副德国的高倍放大镜,“几万元,戴起来看口腔,就是个大千世界。”

他说中国人很遗憾,还没真正重视一口牙,“只记得衣履光鲜,张开嘴便原形毕露,露出的是对生活的态度,生活习惯。而在西方,人们对牙齿极为重视,格里高利派克,奥黛丽赫本,到垂暮之年,都是一口好牙,绅士和贵族的标志。”

他有极好的天赋,就算如此,他单学拔牙,都超过了五年。“拔牙是一件危险的活,断牙一不留神就会失踪,找不到了,这时候,牙科医生就要把自己的牙咬碎了,头面就崩出了汗。”

双休在家的日子,他通常会做一件事,他的嗜好,把手机里一个个零件,元件拆开,用最小的螺丝刀,用高倍的放大镜,他的心绪总是随着一张桌面的铺满,平静如水,复又全部装上,“很过瘾,很喜悦。”

我注意了他的双手,白皙而修长的手指,在拿起镊子手术刀的时候,这双手稳定有力,灵巧而有魔法。这双手还很全面,补牙,拔牙,种植牙,颌面外科都能做,牙科医生很少有这样的。这双手,其实还修过家具,下过厨,拆装过汽车。

“我就是个手艺人,讲究工匠精神。吃这碗饭,要的就是匠心,心无旁骛。”

“胎教”的牙医

宋涛对于冰冷的牙科器械的感觉,是亲切的。

宋涛的母亲曾是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科的医生,家中总有一些补牙的补针、磨牙的转针,年幼的他,就把这些当做自己的玩具。后来,他自然而然地当了一名牙医,就好像命中注定。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比别的同学上手快得多,别人开玩笑说:“这是胎教的结果,我们没那个福气。”

1991年,他从第二医科大学毕业,来到了徐汇区牙防所,口腔内科。虽然基础好,做的也不错,但是他却有些不满足,他觉得,既然要做一个好的牙医,就不能只会补牙,还要掌握其他的技术。于是他转去了口腔外科,一呆就是十多年。

初到口腔外科时,宋涛意外见到了母亲的老师,王培喆教授,当时正在徐汇牙防所带教。王老已经75岁,是瑞金医院口腔外科权威,宋涛尚在读小学时,就每年春节跟着母亲去王教授家中拜年,王教授是他的偶像。于是,他正儿八经开始跟着王教授学拔牙,自己拔不出来的牙,统统交给王教授,见到偶像干净利落,手起牙落,钦佩不已。很多年后他说,拔牙实在是一门精湛的技艺,“做过十年,心里才有感觉。”

有一次,一位业界行家在一旁看宋涛拔牙,他端详了很长时间,对宋涛说,你拔牙的姿势和瑞金的王教授非常像,王教授拔牙最出名了——宋涛心花怒放,对对,我就是跟他学的。

如今,恩师已经过世很久了,他的母亲也在七十多岁时正式退休,而宋涛,始终留在徐汇区牙防所,每日补牙、拔牙、植牙,心无旁骛。

植牙的艺术

“种植牙”是指缺牙后,采用人工材料制成牙根,经手术方法植入在上下颌骨内,并在上部安装牙冠,进行咀嚼食物。

种植牙可以获得与天然牙功能及美观十分相似的修复效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缺牙患者的首选修复方式。

1996年,徐汇区牙防所的第一例植牙病例,就有宋涛参与,后来曾有一段时间,他做过综合科主任、医务科主任,但是因为植牙的病例特别多,两头担子一起挑,忙不过来,所以就专心做种植科主任了。

如今,宋涛每年要植近千颗牙齿,虽然植牙的技术要求很高,风险也较大,但他以优秀的植牙技巧为他在业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许多名人,艺术家、,文艺明星,都愿意把一口牙交给他。

他说,植牙像一门艺术,对于美观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应该植在什么位置,植好后,牙龈和牙冠的美观系数跟舒适程度,在真正植入的那一刹那,都要控制好。植入的位置,前后左右相差不能超过0.5毫米。如果误差过大,术后调整是非常难的,后期修复也会有很大的妨碍。还有,植牙的时候,必须要让病人非常放松,没有疼痛。有一次,他在植牙的过程中,病人竟然已经睡着了,全部植好以后,宋涛拍了拍他,病人悠悠醒转,接着赞不绝口。

“就如中国口腔医学会的会长王兴教授所说,植牙,50颗以后你才会有经验。我自己的感受是,植了100颗,200颗,500颗,1000颗,每个阶段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做得越多,越成熟。我现在已经非常清楚如何控制手术,怎样做才会有完美的结局。”

特殊的放大镜

“很多人其实都不注意自己的牙齿健康,在中国,这样的现象很普遍。而西方人对于牙齿的保健非常注重,在其中投入非常多。不过,现状慢慢在改变。”宋涛说。他对各种牙病的熟稔,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他曾经跟科室同事打赌说,从病人进门,他差不多就能猜到来人是患了何种牙病,试验了果然一猜即中,一时传为美谈。

能够猜中的原因,无非“经验”二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已经拥有了这样了不起的技艺,宋涛还是说,和同行比起来,比他好的医生依旧太多了,很多同行的医术比他高超多了,这些人都是遥远的山峰,他一直在仰望这些目标。

在宋涛的胸前,挂着一个看起来很特殊的放大镜,他说,是为了方便医生手术时把细节看得更清楚。这副价值两万多元的德国放大镜下,显微结构分得非常清楚,可以更精确地完成手术的细节。而他在带学生的时候,常会买几斤小核桃,让学生夹开以后,用镊子把核桃肉一小块一小块钳出来,他说,这样可以把手指上精确的力度练出来。

闲暇,宋涛是一个爱摆弄器物的人,他迷恋机械,常把自己的手机零件拆了又拆,装了又装,也会心血来潮自己修自行车、摩托车,手艺堪比专门的修车工。

口述实录

唐晔:听说有很多传奇发生在你身上,能讲一个吗?

宋涛:曾经有一个病人,牙有间隙感染,已经引起极重的炎症。我花了好大心思,好不容易只差最后一步就把炎症处理干净了,他却因为车祸断了肋骨,躺在医院动弹不得。如果我暂停处理,之前的感染一定会复发。没办法,我就直接上门吧。在骨科病房里,他当时平躺着,视野也比较差,但是没关系,做得多了,我凭手上的感觉就行了。完成治疗了以后,这颗牙到现在也没有问题。

唐晔:你是一个悟性极高的牙医。

宋涛:每个人的悟性不一样,但是悟性最多只能让你起步的时候走的快一点,真正的高手,需要经常研究回顾病历。我做了这么多年医生,但每接诊一个病例,都如同当初第一次为病人治疗一般,非常重视。每个病例治疗前一定都要考虑周到,好好分析,反复推敲,准备充分,结果自然会令人满意。有的医生做多了会麻木,觉得差不多就是了。其实,这个时候风险最高,最容易出错。

唐晔:如果牙真的是植坏了,怎么办呢?

宋涛:这是最痛苦的事,只能拿掉重植,非常麻烦。种植牙虽然都是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但是我们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过敏,有的人口腔清洁没做好,不同的体质反应也不一样,会有排异,或者有慢性的炎症。我植过几千颗牙,其中也有失败的病例。不要怕出问题,重要的是怎么把问题解决好,让病人满意,这是最重要的。

唐晔:拔牙的关键在哪里?

宋涛:这是一分钟的活儿。补牙、拔牙、装牙是口腔科最基本的手艺,其中拔牙是最难的。我学习补牙最多半年,就能跟资深医生相比。但是拔牙,要有感悟,我花了五年,才能与一流高手比肩。看起来,拔牙好像很简单,但其实诀窍太多了。我喜欢看别的医生拔牙,无论哪一个医生,我都能从他的身上学到长处。

唐晔:医好一个病人之后,你有没有成就感?

宋涛:成就感,在刚刚开始做医生的时候还是有的,当非常辛苦的把疑难的病例治好了,病人感谢你的时候是很有成就感的。但现在,这一切都趋于平淡,都是我应该做的,该干啥干啥。

唐晔:你都经历过哪些遗憾的事情?

宋涛:在进行复杂牙病治疗时,手术过程中有很多步骤可以选择,有时候手术结束以后,你会发觉,还可以有更好选择,但当时只有几秒时间要做出判断,不可能让你想几分钟再继续手术。在治疗牙病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突发事件,我的信念是,即使天塌下来,哪怕再慌再乱,也要安抚好病人,要做到“山崩于前,不形于色”。

唐晔:那么,你的优势在哪里呢?

宋涛:我关注的是病人需求,而不是我想要怎样为病人治疗,我治疗过的病人,牙坏了一般还是会找我。我的特长是全科,一般来说,那只有私人牙医才会什么都做,三甲医院专科医生都分得很细,补牙的一辈子就都在补牙,拔牙的就一辈子拔牙。我因为有特殊的机遇,才能学成十八般武艺。

唐晔:怎么才是一个好医生?

宋涛:第一,不能把利益放在首位。我带学生的第一课讲的是,做医生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放正。“仁者医”,如果天天在想业绩,肯定做不好。不管怎么样,你一定要给病人最诚恳的方案,最合适他的方案。不是有钱就按有钱的方法做,没钱按没钱的方法做;第二,要有自身修养,有定性,心无旁骛。我工作时,手机都不带。

采访/唐晔 编辑/刘彦杰


在巨大的悲哀和衰败中活下去

树木希林有非凡的一生,许多人不可企及。她是日本的国宝级演员,得过诸多大奖。另外她还有两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内田裕也吵架打架,她的肋骨都被打断一根,两人结婚两年便分居,直到树木希林去世,长达43年,却没有离婚。没离婚的理由说来也颇非凡,树木希林看样子没有再找别的男人,内田裕也却不停跟众多情人交往……2003年,树木希林60岁,左眼视网膜脱落而失明;62岁,患乳腺癌,右乳全切;70岁,癌症扩散至全身。但她不休息,出演多部电影,包括《澄沙之味》《比海更深》《小偷家族》等。就在《小偷家族》公映的2018年,她死了,年75岁。葬礼在东京广林寺举行。这些内容我大都是在树木希林的自传式随笔《一切随缘》中读到的,说实话,我感到她像生活在地狱一样。

树木希林的电影我只看过《小偷家族》,该片拿了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这部电影我看得其实也比较难过,那个社会边缘的落魄家族暴露了日本社会地狱般痛苦的一面。树木希林扮演老母亲,演技出神入化。在《一切随缘》中,树木希林披露了她的演出体会,其实是不需要演技的,只是本色。她说,摘掉了假牙,“对于女演员来说,这比赤裸还丢人。”她还把头发留长,扮成一个吓人的老太婆。有人说她在电影中咬橘子的样子也很吓人,其实她是用牙龈在啃,没有牙齿的人,只能这样吃。她写道:“我已经是晚期高龄人士,差不多要考虑金盆洗手了。另外,我还想展现出人类老去、走向破灭的过程。现在和老年人一起居住的人不多了,大家都不太清楚他们的样子吧。”

她演完这部地狱般的电影后很快就死了。

自己的提婆达多

“我的表演宗旨,就是一切随缘。”树木希林说。所以不再刻意化妆或“表演”了。“人该怎么老去就怎么老去。这是一个自然过程。”她说。一切随缘,讲的便是如何对待命运,面对苦难或丑陋,随它去了。这包含了佛教的因果。人要理解和服从这个过程,了解业或因果的本质。这是人与生俱来要承受的。这大概是树木希林活着时悟到的,所以面对痛苦也无所谓了。

她以前读书的女校,属于净土真宗系,校旁有鬼子母神,她去看过法会。从小时起,佛教就离她不远。在书中她多次谈到佛教。她说她有时还会在无意中念诵佛经。自己一个人生活会发现,“今天一天都没跟人说过话啊。”这时念念佛经,可以让身心活动起来,“对于我来说,念经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她引用空海法师的话:“生生不息,不知生自何始。”还有“死死方休,难悟何时为终”。

她为什么没有跟那位渣了一辈子的冤家丈夫离婚呢?因为她把内田裕也形容为“自己的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表兄弟,最初他们在同一个教派内活动,后来提婆达多叛变,想要杀害释迦牟尼。然而,释迦牟尼却说,正因为有提婆达多的存在,他才看到了原先看不到的东西。如果把对自己不利的、妨碍自己的东西全部认为是不好的,那么将什么也得不到。事物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是表里一体的,承认两者的存在,将使我们的人生更加柔和。树木希林是这样写的,这便是一个日本女演员对于生存的思想境界吧。

于是她说:“也许正因为有丈夫这个提婆达多的存在,我才能够活得如此淡定从容。正如各位所知,我的丈夫——我的神,他是个摇滚音乐人,一旦认定了之后就会不顾一切全心投入,所以他没少惹起事端。也许在旁人看来,我是规规矩矩,而他则是胡作非为。虽然事实也确实如此,但就我看来,自从跟他在一起之后,我才明白了原来自己也有如此好斗的一面。我们曾经大打出手,甚至我的肋骨都被打断过。不过,虽然我们曾经吵得那么凶,我自己心中那片一直无法抑制的混沌部分,由于与内田这个总是火冒三丈的人针锋相对而渐渐得到了净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提婆达多,同时,自己也会成为他人的提婆达多。我们都是彼此的提婆达多。也正因为如此,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分开。”

内田裕也是日本著名歌手和音乐人,他很先锋,69岁还自拍全裸照片。内田裕也曾经向法院提交过离婚申请,但是树木希林死活不同意,这事便黄了。内田裕也在树木希林去世半年后也死了,年79岁。这两人都走得早了一点,没有看到今年,人间的苦难一层层更充分暴露出来,各种生离死别,矛盾冲突,吵闹,撕裂,背叛,脱钩,下架……许多人说着自己也不明白的虚假套话,枉顾别人的痛苦,没有共情和悲悯,违逆逻辑和常识,甚至有的家庭成员,也因为对一个问题或一个人的看法不同,大打出手,离婚,母女脱离关系。这时便想树林希林和内田裕也复活过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又想到今年重播的另一个电视剧《莫斯科行动》,俄罗斯黑帮头目说的,所谓现代,就是与地狱共存。大概也有这样的意思吧。树木希林的文字中其实含有着巨大悲凉和无奈,但这位据说是日本最酷的女人最终设法把它们全体转化成了“有趣”,这得是有多么强悍啊。这可不是什么精神胜利法。

瞧瞧她怎么形容跟内田裕也的关系:我丈夫虽然上了年纪,但还是跟年轻时候一样,性格完全没变,在想什么我一清二楚,但是我们也还是会争吵。不过,最近上了年纪,我们都没力气了,于是也就渐渐不吵了。即使骂了“混蛋”,马上又得问“拐杖去哪儿了”,这样也吵不起来吧。于是,说句“真麻烦”也就算了。倒也不是两个人关系变好了的缘故。

她又说:女儿一直担心,万一我先去世,留下她父亲一个人,那就太麻烦了。听说有个占卜的人跟她说:“不要紧,您母亲会去世得非常简单,比如,因为一点小事而摔一跤后就起不来,一看已经死掉了。因此,最好常常打电话去问问,‘你还活着吗?’”然而,还有人这么说:“您母亲在去世之前,会马上揪着您父亲一起去的,所以不用担心。”笑死我了!我把这事情告诉了内田。他说:“求你了,你自己一个人去吧。”其实我也嫌他麻烦,想独自一个人离去。不过,既然占卜师是这么说的,那也没办法。我们家就是这么有趣。

在真正意义上强大起来

内田裕也的确是紧随树木希林去了。而且两人在晚年,关系趋于和缓,能够一个月相约吃一次饭,一年还共同旅行一趟。最后他们的骨灰合葬在了一起。这都首先得益于树木希林的包容。她谈及丈夫时说:“非常喜欢他,但争取下辈子不遇见他,不然又会不顾一切喜欢上,又度过麻烦的一生。”

我觉得普通人要做到像树木希林这样有趣,可能是很难的。因为大家都有太多欲望,有的欲望不切实际。树木希林也有欲望,但似乎跟一般人不太一样。她说:“听说有人怕我,可能是由于我没有欲望的缘故吧。人一旦有了欲望和执念,就会成为弱点,容易被人乘虚而入。我没有欲望,所以才让人觉得害怕。”她称自己是“闲杂二流演员”,“就好像是凉拌菜的调味料”,“我从没有想过要成为现在这样的演员”。她说,如果别人说我不行,那我马上就跟他说“拜拜”。如果有人要我隐退,那我就会说“好的,我知道了”。这样看起来好像很潇洒,其实我是什么想法也没有。我现在还觉得,我真不适合演员这份工作啊。——这是因为我没有欲望吗?不,我的欲望也很深,但不深在这一处。比如,在弥留之际,我想说:“承蒙照顾了,人生真的很有趣,我懂了,哈哈。”

这已经是佛教的“无我”了。于是,对于绝症,也看开了。由于放射治疗,肩膀疼痛。但这个时候,她不说“疼”,而是说“舒服啊”。“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已经是理所当然,所以生活中才会这么有趣。”她说,“如果认为生病就不好、健康就好,这样的人生太无趣了。”总之又是有趣。在树木希林看来,如果从西方的二元论来看,生病是“恶”,没生病是“善”。但是,正如事物有正反两面,事物既有其善的一面,也有其恶的一面。“这种东方式的思维方式进入了我的身体,从而产生了向宇宙这种宏大存在进行祈祷的行为。我觉得这样才使人完整让他生机勃勃。只有承认任何情况都有其善与恶,人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强大起来。”

因此,所谓随缘,便是要在苦难中设法变得强大吧。她说:“女人还是强大些好。”这种强大,大概有这么几层意思:一是坚韧顽强,不随波逐流。她说:“苦难再多也不归咎别人,这是作为女人的勇敢。”“家庭之所以不分崩离析,是由于女人的坚韧。”她欣赏另一位演员吉永小百合的“顽固”,说“其实是她内心很坚强,可以坚持自己的意志”。又说:“即使上了年纪,不变的东西还是绝对不会改变。”二是要有一定物质基础做支撑。她说,要说我演戏的底气是从哪里来的,这应该是由于我拥有房产的缘故吧。即使工作弄丢了,也还有房租收入。“我心想,说不定哪天我会无法糊口,于是就想要用其他手段确保基本的生活,这种想法也就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是千真万确的事。”但其他方面,却简简单单。比如,她几乎不存东西、不买东西。因为,“一旦拥有后,就会成为东西的奴隶”。三是承担责任。比如,她让女儿举行婚礼,其实就是想让她“把自己晒出来”,向社会宣示“我们结婚了”。这就是仪式中蕴含的意义。如果认真宣示过了,即使将来婚姻破裂了,这种破裂也会有助于女儿成长。而如果偷偷摸摸同居,随随便便登记结婚,最后又离了,这样固然简单省事,但是,与社会相通的婚姻一旦破裂,其责任也绝对是重大的。通过承担责任可以让人获得成长。

在这些都搞明白之后,便可以进入真正的日常性了,在虚幻而真实的人生中发现有趣,从而让自己在黑暗的世界上活下来。“不骄傲,不攀比,有趣地淡然生活就行。”这是树木希林告诉读者的。这简直就像寺庙中的“扫地僧”一样。慢慢的,每扫一片树叶,都是修行。她说:要说在演戏的时候什么最难演,那就是像喝茶、倒水这种日常生活的片断。在这些谁都会做的日常动作中,必须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比如说,“这个人是急性子”“这个人心肠很坏”之类的。杀人、被杀之类的戏剧性场面是很少的,即使通过想象来表演也不会失去真实性,而“谁都做的事”,才是最难的。演员最重要的,就是过普通的生活,与正常人相处,普普通通地存在。说到塑造角色,演员必须能够感受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元素。“我只想通过我的身体去扮演一个市井中的普通人而已,必须感受到日常性。”

对他人的悲伤可以感同身受

由此的一个收获,便是拥有了对人生的体察与共情,反过来助力了事业的成功。她说,《小偷家族》会获得金棕榈奖,是我们对各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进行仔细观察、反复琢磨的结果吧,电影里每个角色都很鲜活生动。“如果不观察人物的暗面和内心,演员是走不远的。”“对他人的悲伤可以感同身受,即使你们不在一起,这种悲痛也可以传达过来,这种经历的次数非常重要。”有一次在参观一个麻风病人隔离所后,她说,“我深深地思考,如果说是同情,那我就太自不量力了,我能做的唯有靠近他们的痛苦。”她还说,“每个人都以各种形式背负着某些痛苦,但人生的全部不止如此。不管此时有多难受,下一秒就会有新的事情出现,人生不全是残酷,人生无所不有。”

就是这样,这个女人展现出了在巨大的悲哀和衰败中活下去的理由和决心。人是要在死或活之间作出选择的。有的人选择了激烈方式,有的人对命运公开宣战,或者直接绷裂了命运,或者提前中止了命运,弄得鱼死网破——但实际上,现今科技条件下,只有网扎得更结实,更难挣破,而鱼却没有进化出不死的本领。

树木希林说:“(死和生)不就是彼岸和此岸吗?人生的对岸就是彼岸,这边就是此岸。总之,活着是日常,死去也是日常。”“活着不是为了死亡,要活够了才死,就在去世那一瞬间,生的感情就会喷涌而出。”读到这样轻松的文字,便有了一种读《史记》的沉重感。司马迁当时能够完成这项工作,也是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吧。活着做点事,需要全身心的艰苦投入,也需要全身心的飞扬超脱。我很感激《一切随缘》的中文译者和编辑,在我们的生存如此脆弱不堪尴尬不已狼狈不止的时候,送上了这么一本有趣的书。

◎韩松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