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4 05: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挑柴》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挑柴》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明确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这有助于在作文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 分析人物形象:在作文中,要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入手,展现人物的性格。
3. 描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挑柴》的故事情节,注意抓住关键情节,如挑柴过程中的冲突、矛盾等。在描述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生动性。
4. 结合自身实际:在作文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感悟或价值观,谈谈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个性和说服力。
5. 表达观点: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挑柴》这部作品的观点,如对主人公的赞赏、对作品主题的认同等。观点要鲜明,论述要充分。
6. 结构清晰:作文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每当读到陶渊明此诗,便禁不住哑然失笑,劳作者都已经勤勉到“披星戴月”的地步,居然还是“草盛豆苗稀”,让久操笔墨之手从事稼穑之劳,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种豆,从纯技术角度看属于比较容易的一类,陶渊明之野草多过豆苗,一方面固然因为野草的生命力实在太旺盛,另一方面陶渊明长于诗文而短于农事,“盛”“稀”对举方能凸显身份转换后的窘迫,不过是诗家习语,没有纠缠的必要。然而,“种豆”之趣却也不是陶渊明这种半路出家的假农人所能领会的。
豆,虽然也有移栽的步骤,但远不及水稻之繁复。精选饱满无瑕之豆种,清水泡胀之后撒入苗畦,覆以稻秆,不消三日,缕缕丝芽就从泥土中拱出。揭去稻秆之后,这些“芽宝宝”见风就长,身子蹿得很快,六七天工夫就长到四五寸长。光洁莹润的芽柱儿上,顶着两瓣肥肥嫩嫩的豆荚儿,也许是吸足了阳光的缘故,豆荚儿绿意盈盈,闪耀着生命最原始的光泽。在两瓣豆荚儿中间,隐约可见一膜嫩绿的叶片,农人满怀欣喜地称之为“天芯”。出了“天芯”,就意味着豆苗可以移栽了。移栽后剩余的豆苗可以炒来吃,味道比木桶豆芽还要清甜,带着鲜明的绿蔬气息。
待种的豆苗,用稻秆扎成一把一把,别上三角锄,在田塍上挖出一个个小坑,小心翼翼地种进去,然后填土压实。新栽的豆苗一线排开,迎着飒爽的田野风,抖搂着健美的身姿。亮晶晶的水田里,成行成列的稻秧在清风中曼舞,似乎在庆贺五谷兄弟的加盟。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锄禾”二字,在南方水田是万万用不上的,改成“耘禾”或许还可以。所谓“耘禾”,就是等移栽的稻秧分蘖,密密的叶片可以把行与行之间的空隙遮盖住的时候,农人赤脚下田给水稻除草松土。豆苗则更省事,趁着耘禾的空闲下一点草木灰,从稻田里捧一团烂泥巴糊在根部就大功告成了。
待到豆子成熟,同根而生的豆萁和豆子就要分离了。农人将泛黄的豆株连根拔起,捆成大捆,像挑柴一样用竹扦一头插一捆挑回家,摊在场院里晒干。收水的豆荚儿绽开,敲打一番,金灿灿的豆粒便纷纷滚落下来。豆子晒干收储在缸瓮里,随时取用,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豆萁晒干成为厨房里的燃料,一点就着,火力极旺。同根而生,火釜相煎,难免令人唏嘘。曹植七步成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心冷如曹丕者闻之,亦不免深有愧色。
豆菽作为五谷之一,在国人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远超其他粮食作物。充饥、榨油是基本的功能,荒乏之年更是补充营养的宝物,也是国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文化所钟爱的食材。豆类有多种多样的烹饪方法,磨而成浆,还可制成豆奶、豆花、豆腐等。豆腐有“植物肉”之称,是真正的“国菜”。明代诗人苏雪溪的豆腐诗尽得豆腐制作之精微:“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清人张劭则曲尽豆腐体态之优美、食法之精妙:“漉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出匣宁愁方璧碎,忧羹常见白云飞。蔬盘惯杂同羊酪,象箸难挑比髓肥。却笑北平思食乳,霜刀不切粉酥归。”进一步深加工,还可炸制油豆腐,风干之后能吃上好几个月;霉化成豆腐乳,沃以香油、辣椒末,点上几滴白酒就是可以窖藏终年的下饭宝。至于漉豆以为豉,萃取以为酱,更是百姓的调味佳品,所谓“北人喜酱,南人嗜豉”。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豆菽就占去一大半。一粒小小的黄豆,竟然有如此神奇而丰富的功效,之前种豆所付出的一点辛劳委实不值一提。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9年08月21日第16版
孙存准
前不久,回乡下老家探望父母,发现村里的许多家庭一改祖祖辈辈留下的老传统——烧柴煮饭做菜,代之以煤球或罐装液化气。我觉得十分新鲜,便不解地问父亲:“这屋前屋后都是树木,砍柴容易。为啥要花钱买煤球或罐装液化气?”父亲:“现在不一样了。‘守着青山不烧柴’,就是为保护青山绿水出一份力。”
确实,抬眼四望,只见群山葱郁,满目生机。因为大家不再砍柴烧柴,山上的树木疯长,小时候上山放牛、砍柴走过的山路都不能走人了。据村里人介绍,如今,山里的黄鼠狼、狐狸、老鹰、野猪等野物都回来了……老话说得好,油多不坏菜,树多养水土。如今,一年四季看不到砍柴割草的农民,山上的树木多了,水土流失明显减少,过去那种“十年九旱”的岁月已成了老黄历。
遥想当年,村民们认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年一入冬,山上都能见农民上山砍柴、挑柴、运柴,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堆满了成捆成捆的柴火,整个山头被砍得像个癞痢头。一味地向大山攫取,结果是弄得“十年九旱”,可谓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如今,大多数农民家里用上煤气灶、电饭煲,烟熏火燎的烧柴灶退出了舞台,农民省下砍柴工夫跑运输、忙种养、搞“三产”,经济上有能力用上省时省力的清洁能源。过去,农村一烧饭就“满屋烟、一身灰”;如今,不少家庭的屋前屋后种上了花花草草,乡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整洁利索了。
老家生态环境正以超出我们想像的方式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折射出来的,是村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朴素的村民,或许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但他们同城里人一样,痛恨雾霾天气的危害,期待能彻底改善垃圾乱堆、臭水横流的人居环境。因此,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包含着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生活环境的追求。
可见,只要环保意识、生态环境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自觉行动。这种自觉行动一旦形成,就能为建设美丽乡村汇聚起强大的力量,让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成为现实。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