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4 14: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柏子》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了解作品背景": - 研究作者张爱玲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柏子》的写作时代背景,以及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2.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确定你的读后感是为了表达个人感受、分析作品主题、探讨人物形象,还是为了评论作品的文学价值。
3. "结构布局": - 开头:简要介绍《柏子》的基本信息,如作者、故事背景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分几个部分来写,可以包括: - 人物分析:讨论主人公柏子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 - 主题探讨:分析作品传达的核心主题,如爱情、成长、社会变迁等。 - 艺术手法:评价作者使用的写作技巧,如叙事结构、语言风格、象征意义等。 - 与现实联系:讨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以及作品可能带来的启示。 - 结尾:总结你的主要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评价。
4. "内容充实": - 详细描述你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避免泛泛而谈。 - 引用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对话、心理描写等,以支撑你的观点。
5. "客观评价":
《柏子》是沈从文早期小说中较为精短的一篇。作者讲述了一个名叫柏子的水手与辰河岸边一个妇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沈从文平静的叙述,水手的快乐跃然纸上。柏子快乐的哼着歌儿工作,虽然工作是那样粗暴单调,长达十天半月,直至一月或者更长的时间都在船上,吃着臭牛肉、酸菜等粗劣的食物,但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快乐源于对上岸的向往与回味。他是骄傲的,每每出行回来,优秀的他都有足够的经济可以上岸与相好相聚,这是很多水手所望尘莫及的。
他是简单的,他没有太多的想法,他愿意花光所有出行积蓄换来上岸的一乐。周而复始,简单循环。这样的快乐是他出行的动力也是他回归的目的。虽然这样的目的常为人所唾弃,但这却是他简单人生最大的幸福!透过这静静的快乐,我们从中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真实和生活的艰辛,也从中读出了作品人物中快乐的背后所蕴涵的淡淡的哀伤。
文人有时不好对着他人赞许自己的作品,可对家人,就有些发自深心的自信和表达。沈从文新婚不久,因母亲患病,赶回老家。途中许多时间是乘船。船行之处,是滋养沈从文的山水。他的心,不由地放开,有许多话要对张兆和说。于妻子没什么好隐瞒,对自己作品也不由地称颂起来:“吃饭以前我校过几篇《月下小景》(按,沈的作品),细细地看,方知道原来我文章写得这么细。这些文章有些方面真是旁人不容易写到的。我真为我自己的能力着了惊。但倘若这认识并非过分的骄傲,我将说这能力并非什么天才,却是耐心。我把它写得比别人认真,因此也就比别人好些的。我轻视天才,却愿意人明白我在写作方面是个如何用功的人。”(1934.1.15)
过了一天,沈从文再次言及此书:“《月下小景》不坏,用字顶得体,发展也好,铺叙也好。尤其对话。人那么聪明!二十多岁写的。”说自己写作“聪明”,却不让人感到可笑。杰作在那摆着的。
沈从文乘坐的船停在河街旁边。这使他想起了自己的作品:“这种河街我见得太多了,它告我许多知识,我大部提到水上的文章,是从河街认识人物的。我爱这种地方、这些人物。他们生活的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我同他们那么‘熟’——一个中国人对他们发生兴味,我以为我可以算第一位!……真古怪!我多爱他们,五四以来用他们做对象我还是唯一的一人。”(1934.1.14)从“五四”至此的作品看去,沈从文说得虽然自负,却是事实。甚至至今,把这些人如此精妙、如此美地写入作品者,似乎未见第二。
过了一两天,沈从文又说到自己作品:“我想印个选集了,因为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今天读其作品,仍感到沈从文真有资格如此说。他当时以为自己的好作品有哪些呢?“我不骄傲,可是我的选集的印行,却可以使些读者对于我作品取精摘尤得到一个印象。……我预备选的仅照我记忆到的,有下面几篇:《柏子》《丈夫》《夫妇》《会明》。(全是以乡村平凡人物为主格的,写他们最人性的一面的作品)《龙朱》《月下小景》。(全是以异族青年恋爱为主格,写他们生活中的一片,全篇贯串以透明的智慧,交织了诗情与画意的作品)《都市一妇人》《虎雏》。(以一个性格强的人物为主格,有毒的放光的人格描写)《黑夜》。(写革命者的一片段生活)《爱欲》。(写故事,用天方夜谭风格写成的作品)”几乎一句话概括自己一种作品类型。自信满满,且深透、精当。
后来不写小说了,有遗憾。可仍有自信:“我每晚除看《三里湾》(按,赵树理小说)也看看《湘行散记》(按,沈从文名篇),觉得《湘行散记》作者究竟还是一个会写文章的作者。这么一只好手笔,听他隐姓埋名,真不是个办法。”(1956.12.10)一个人内心倘没有这点自信,如何写作?其他个别处,沈从文还在与他人比较中,对自己作品优长有恰切表述。不过已经超出题目限定,姑且不表。
另外一个可说说的是胡适。胡适一生,写下那么多造成影响的文字,可相关自己成绩的,却几乎找不到。那一辈人的谦抑,在骨子里。
胡适的大贡献,在以新思想开创新文化运动。这方面,他该有理由领得“头功”,可是,在1935年应出版社之邀编选的《建设理论集》(1917—1927)的“导言”中,却几乎见不到直接谈及自己的言辞,只能隐然感觉。譬如说:“《新文学大系》的主编者赵家璧先生要我担任‘建设理论集’的编纂,我当然不能推辞。”俨然“舍我其谁”之态。对于提倡白话文的重要功绩,胡适仍未直接说,他只是引用了陈独秀的一句话:“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不肯全然领受。在谈到实际功绩时,他这般概括:“这二十年的白话文学运动的进展,把‘国语’变丰富了,变新鲜了,扩大了,加浓了,更深刻了。”虽未直接唱叹,可参与者的愉悦心情,还是藏掩不住的。
胡适直接谈及自己诗文的文字并不多,但却留有一整篇明言为《谈谈“胡适之体”的诗》的文章。
此篇文章虽然不算短,可真正说到自己的,也只有不多的几句。文章中,他引用了自己为侄儿思永的遗诗序里的几句话:“他(胡思永)的诗,第一是清楚明白,第二是注重意境,第三是能剪裁,第四是有组织,有格式。”胡适觉得,这也是自己新诗的特点,所以总结说:“如果新诗中真有胡适之派,这是胡适的嫡派。”具体说来:“凡是好诗没有不是明白清楚的。至少‘胡适之体’的第一条戒律是要人看得懂。”说自己作诗原则的第二条:“用材料要有剪裁……积极说,这就是要抓住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第三条:“意境要平实。”他引了一首自己的新诗后说:“这诗的意境颇近于我自己欣慕的平实淡远的意境。”这算是说得最为直白的自夸了。
胡适的新诗(胡适旧体诗作得很不错),优劣与否我们暂且不去说,但出现在那么一个古诗文盛行的时代,的确可以深切体会到胡适自述的那种感受:“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尝试集·四版自序》)他的虽不够成熟却颇有大效用的诗文,的确可以称为时代之“体”,可以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
(作者:杨建民,系作家)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