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4 15: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驴家族》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可以是关于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
2. 介绍作品:简要介绍《驴家族》的作者、背景、故事情节等,让读者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分析人物形象: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驴家族成员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心理变化等。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剖析。
4. 探讨主题思想:分析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亲情、友情、爱情、成长、责任、命运等。可以从作品中的具体情节、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5. 评价艺术特色: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象征手法等。可以从作品的表现手法、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6. 结合自身感受:在作文中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如对人物的同情、对情节的共鸣、对主题的思考等。这样可以使作文更具个性和感染力。
7. 结构合理:作文结构要清晰,逻辑严密。一般可分为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分点阐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8.
当下,有些规模较大的专业少儿社每年要出版七八百种新书,策划几十场营销活动,编辑们要编辑数百万字的书稿。每一个选题、每一个活动,出版社都要论证为什么而做。支撑出版社从事这些工作的动力是什么?什么才是意义,为何要去建立意义,如何才能更好地建构、探寻儿童文学的意义,如何才能在建构、探寻儿童文学的意义中,建构、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和虚拟交织的世界。讲台、会议厅、乡村、城市、山峦、河流,这些都属于有形的真实的世界。我们谈论的文学、教育、公司、体制,这些都属于无形的意义的世界,也可以说是虚拟的世界。然而文字的发明,使更多的现实体验可以通过抽象的符号来表现,公司、国家、社会价值观等意义被逐渐加强,虚拟的故事有的时候已经主宰了这个真实的世界。上帝已死,世界已经从神的故事中解脱出来,进入了现代化科技领导潮流的时代,此后人文主义又大行其道,人的价值、人的感受变得比一切都重要。
童书的兴起
人文主义兴起,以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先驱提出要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从而逐渐开始了儿童的发现。儿童这个群体从缩小的大人到拥有独立人格、独立审美趣味的群体的重新定义,也就直接引发了为儿童专门产生的读物、专门创作的儿童文学的出现。法国作家保罗·阿扎尔写的《书,成人与儿童》一书,就生动地描述了这一过程。开始儿童们是被压迫的,也没有独立的读物。法国作家佩罗因为创作《鹅妈妈的故事》而被称为为儿童创作的第一人。之后,逐渐出现为儿童专门创作的作家,有了专门售卖儿童读物的书店。英国的纽伯瑞是世界第一个竖起儿童书店旗帜的人,在伦敦的圣保罗教区65号,他开始为儿童编辑、销售书籍且大受欢迎。再看国内,在中国的经典读物中,也很难寻觅到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古代用来给儿童启蒙的读物,就是以训诫为主的《三字经》《论语》《四书五经》等。儿童用来满足自己想象力的故事,无非是一些远古的传说、神话。五四时期,由于周作人、叶圣陶等人的发起,中国儿童文学终于有了一席之地。
专为儿童编写的书籍,在表达价值观念上跟成人读物是有区别的,它采用儿童的心理、语言表现儿童的世界,而非成人的经验。无论是标题的拟定,情节的设计,节奏的推进,还是结尾的安排,都要考量是否对儿童构成吸引力,是否能给他们带来希望。儿童生活的世界很狭小,书中的故事能帮助他们超越现实的世界,去陌生的地方体验、冒险,能帮助他们长出心灵的翅膀,感受自由和快乐,并萌生想要读更多书籍的渴望和需求。在阅读中,儿童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书中寻求永恒的真理,或给予他们心灵愉快温暖的答案,但隐约能了解到他们可以抓住的真相。阅读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多安全感的价值观念,就是儿童文学最初帮助儿童建构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
经典童书的特质
儿童文学不仅是专为儿童这一特定读者创作的文学类型,这种文体,在“复演说”看来,还是原始人以及一切未开发或未完全开发的人的文学,可以为人类学研究提供基础。儿童文学是如此重要,因而它的发展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建设儿童文学事业。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儿童文学领域留下了数千种经典作品。儿童文学经典以它难忘的方式给儿童的想象力打下印记,并且乔装成个人或集体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以它卓越的品质帮助儿童读者建构他们的精神世界。
从纽伯瑞书店开始,儿童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意大利有《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英国有《格列佛游记》《水孩儿》《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柳林风声》《王尔德童话》《哈利?波特》等,美国有《绿野仙踪》《长腿叔叔》《草原上的小木屋》《时代广场的蟋蟀》,德国出现了《格林童话》《埃米尔擒贼记》,丹麦有《安徒生童话》,瑞典有《长袜子皮皮》,日本有《窗边的小豆豆》《佐贺的超级阿嬷》……以纽伯瑞的名字命名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以安徒生名字命名的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等,各种重要文学奖项后面是一长串耀眼的书单,它们代表了美国儿童文学和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水准。
为什么儿童文学经典能帮助儿童建构精神世界呢?优秀的书籍,哪怕只有一本,对于儿童的心灵也存在重要的影响。它是一种有效的经验,能够帮助儿童在他对一切事物和印象最为敏感的阶段,建立起判断力和良好的品位。英国评论家阿瑟·奎勒-库奇曾说过:“经典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它呼唤人们宽广宏大的心灵。它同时又是永恒的,无论诞生了多少年,无论是在哪一种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它始终具有意义,甚至拥有了新的内涵,它依然完好无损,如同刚刚被铸造出来一般,保持着当时烙在其上的高贵的印记。或者可以这么说,虽然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时敲打那枚硬币,它却依然能够发出最初灵魂的回响。”
永恒的经典和优秀的原创作品是阅读选择的两个重要方向。跟经典具有同等高度的原创作品,也是具有较高阅读价值和推荐价值的作品,具体表现出以下六个特质。
首先是那些忠于艺术本质、能撼动孩子心灵的书,这与曹文轩教授倡导的审美原则是一样的。他说:“美的力量,一点都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为强大。”给孩子的读物,心灵的感染力、打动力,比思想深刻更重要。对儿童这个特殊读者群来说,因为理解力的有限,难以理解太过深刻的内容;而美,则具有天然的穿透力,能颤动孩子的心灵,延伸到他们的生命中去。有些作品,比如《穿堂风》,具有相当的人性的深度,但用温馨的笔墨来描写,一下就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和接受。
二是优秀的图画书。温馨唯美的图画书,具有文字所不一样的感染力,也能一下子击中孩子的心扉。比如《我爱你》《安的种子》《驴家族》《外婆住在香水村》,这些图画书或明亮温暖,或恬淡安宁,都具有深刻的打动力。
三是尊重生命、守护人性尊严的书。宇宙万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对一切生命体,孩子都应该深怀仁爱之心。周国平说,在教育上,守护人性的教育,让孩子的天性自然释放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同理,在阅读上,维护人的尊严,维护生命尊严的书,也是值得阅读的书。这中间提倡阅读动物文学,比如黑鹤、沈石溪的作品等,将动物当成大自然的主角,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也非常值得推荐。
四是尊重游戏的精神和价值的书。具有游戏精神的书,让孩子得以无拘无束的发挥天性,获得快乐和自由,这既是对孩子个性的尊重,也是对童年精神的尊重。在中西经典小说人物长廊中,就有一系列顽童形象,包括汤姆·索亚、小巫婆真美丽等。顽童形象以充满奇思异想和善于打破束缚而深受小读者的喜爱,顽童小说也是世界最畅销的小说类型之一。在顽童身上,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快乐、幻想、放纵,看到每个孩子内心的渴望,还能看到人格的张扬和人类自由天性的释放,所以,顽童更接近完整意义上的人,表现了人类未来的方向。
五是通过讲述迷人的故事来描述孩子心灵的书。这和主要通过形象、语言和心理来表现顽童形象不一样,这里强调情节特别有诱惑力的书。比如秦文君的《男生贾里》《王子的冒险》等。
六是维护人类价值与信仰的书。在衡定好书的标准中,价值观是否正确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坚持做一个正直的人,学会分辨是非曲直,学会拥有仁爱之心,拥有悲悯情怀,这些也许比前面所有的品质都要重要。
这些品质,有时可能存在同一本书中,有时又散布在不同题材、地域的作品中。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专为儿童创作的读物,从问世到现在为止还不到100年,跟欧洲相比,差了200年的历史。所以我们在准备阅读书单的时候,要关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来自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书籍,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建构更好的精神世界。
儿童文学的意义
诗人路易斯·麦克尼斯说:“真正的童话故事对我就像一个人一样总是意味深长,大约在十二岁时,我从民间故事和精致的现代童话故事,例如安徒生的童话,挪威神话和爱丽丝、水孩儿之类的故事过渡到仙后。”像G.K.切斯特顿和C.S.刘易斯这样的文学批评家认为,童话故事是精神探索,因为它们揭示了正如人们所见到的、所感到的或源自内心的人类生活。童话故事引导儿童去发现自我和内心呼唤,也暗示他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经历去进一步发展他的个性。
不仅童话故事,一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能帮助小读者清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生活的秩序,帮助他们直面生存的困境和忧虑,引导他们去争取一种更为独立自主的生存状态。比如以下几本儿童小说,就是作家通过童年的记忆,来记录自我的成长,探寻人性的秘密的作品。第一本是汤素兰的《阿莲》。该书是作家隔着时空做的一种回溯性写作。作品走的是经典小说的路子,书中几乎所有人物,都得到了细心刻画,而“阿莲”这个形象更是在充满了质感、弹性和活力的日常生活中,凸显出她的生动和成长。第二本是张炜的《寻找鱼王》。这本书通过描述一个男孩在生命之初寻找鱼王的奇幻旅程,为儿童还原了一段被人遗忘的民间历史,让小读者在富有地域风情的故事中,体味爱的力量与生命的况味。这些带有本土文化记忆的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寻找作家成长的精神密码,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民族共同的精神密码。
故事是叙事文学,是文学的一种体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体裁,小说、童话都是由故事演变的。如果说作家是在创作的故事中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话,评论者、出版者、推广者、教育者则在传播、解读故事中,重塑故事的意义,探寻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真相。学校是读书的场所,出版社是编书的场所,媒体是传播信息和思想的场所。无论是时代的流行,还是代代相传的经典,是中华典籍,还是世界名著,都值得我们每个跟故事工作有关的人用心阅读。每个人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也参与自己故事的编织,他会和他看过的小说、电影,做过的白日梦一起,编织出属于自己的连贯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生命的征途很长,期间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困境和考验,坚强的意志力,勇敢的精神,则可能帮助我们获得主导自己和未来的力量,去做一个真诚、善良、美好的人。因为勇敢的人以生命冒险,不以良心冒险。每个人唯有以包容之心对待身边的朋友,以博大的情怀和爱心对待世界,自身才能丰盈快乐。
书籍虽然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深度。
基本的阅读原理
每一个跟故事工作有关的人,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受教育者;是专家,还是在专业化路上努力的朋友;是做文学、文化、文字工作的人,还是爱好文学、文化、文字工作的人,在引导更年轻的朋友,更小的读者阅读的同时,自己也要做一个阅读者、爱读者、领读者,要做一个以优秀图书蕴涵的优秀品质建构自我精神,发掘人生意义的人。一个人对好书、好故事阅读得越多,他所探寻的生命的意义就越具有厚度和广度。所以要尽可能多且优地了解阅读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掌握基本的阅读原理。
养成阅读的习惯很重要,要保证每天都有阅读的时间。比如每天花一个小时,天天如此。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要营造阅读的环境,大师的书房,往往书香盈室。让自己的书房保证一定量的藏书,打造一个惬意的阅读空间,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也能增强阅读的效果。在读书方法上,可以借鉴名人的读书法。比如近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每天读书十页,坚持看、读、写、作,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开国领袖毛泽东看文件累了看报纸,看正书累了看闲书,看政治书累了看文艺书,这也是一种调剂和休息。现在有不少介绍读书方法的书,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等,未尝不可以读读。在不同类型的图书中,要选择几本读通读透。对不同的书也像对待不同的朋友一样,有些将成为莫逆之交,有些则不过萍水相逢而已。
前面列举了一些儿童文学经典和当代原创力作,这样的书,一定会是在重读时,也能像在初读时一样给你带来发现的书。不同类别的书有不同的制高点,就像爬山一样,一座座,一座座地翻越,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知识的基座。读书就像资本积累,遵循富者越富的原理。只有阅读面越来越宽,知识的底座越来越厚,知识的大厦、信仰的大厦才会越来越牢固,对于这个真实和虚拟交织的世界的理解才会更深透,才会更懂得其存在、解构、消亡或发展的意义,对于如何建构、发现、探寻、编织各种故事,也才会更有想象力。
儿童教育、出版、文化工作者们未来需要面对新一代儿童的教育和思想传播工作,需要帮助孩子们建构、发现、探寻精神的世界,掌握世界的真相,发掘人生的意义。阅读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拥有灵魂的人正是幸福的人。对于儿童来说,阅读就是建筑有意义、有价值的幸福人生。愿每个在儿童文化战线上工作的人,在创作、评价、推广、诠释故事和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和所热爱、所服务的儿童一起爱上阅读,拥有健康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
(本文作者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 吴双英)
文丨孙建江
认识汤素兰很早,超过三十年了。认识她时就叫她阿汤,这个称呼一直也叫到了现在。
三十年来,汤素兰为小读者创作了《红鞋子》《驴家族》《阁楼精灵》《奇迹花园》《奶奶星》《阿莲》《南村传奇》《犇向绿心》等大量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无疑要数《笨狼的故事》了。
说起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我倒还真有不少故事可以说说。
三十多年前的1992年,印象中应该是下半年,我收到台湾朋友寄来的一份信谊幼儿文学奖征稿启事,征稿启事是专门设计的,比较考究,我有点舍不得处理。不知为什么,马上就想到了阿汤,我就随手转寄给了她。那时,汤素兰刚研究生毕业,在湖南一家出版社工作,虽然零零星星有过一点创作,但总体来说还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本来这事也就随手转寄一下,过去了就过去了。可是,世上的很多事偏偏有“意外”。
1994年的某一天,阿汤忽然向我报喜,说她按照我转寄的信谊幼儿文学奖征稿启事上的地址投寄了一组系列童话(五个短篇),叫“笨狼的故事”,没想到竟然获奖了!她高兴,我也高兴,真是太奇妙了。其时,两岸开放交流刚开始,阿汤是个新人,初出茅庐,对岸根本不认识她。作品是否获奖,完全由作品本身说话。同年,这组获奖作品以《笨狼的故事》在台湾信谊基金出版社出版。
1996年,我策划了一套“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在当时,国内还没有一套以“幽默”为美学特质的原创儿童文学创作丛书。因此,在寻找丛书作者时还颇费了点思考。丛书收入的作品,每册均在十万字左右规模。没多久,丛书拟邀的大部分作者就位,既有老作家任溶溶、孙幼军,也有中年作家张之路、葛冰、高洪波、梅子涵、周锐、金曾豪等。我当时想,这套书应该有更年轻的作者加盟才完美。我马上又想到了阿汤,我邀她加盟,她说行吗?我说怎么不行,“笨狼”就行。我们讨论了全新“笨狼的故事”的整体构架、故事的内在逻辑关联和故事的推进节奏。后面的写作很顺利,阿汤很快完成了创作。这就是浙少社1998年出版的长篇系列《笨狼的故事》。本书出版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荣获众多奖项,比如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但是,故事还没有完。
虽说《笨狼的故事》荣获了诸多奖项,业界有口皆碑。但市场反响,整体上说还是一般般,几万册销量而已。
世纪之交,我参与张罗中国版协少读工委儿童读物研究会工作。这个研究会的主体成员为全国少儿社文学编辑,大抵每两年举办一次研讨会。2001年研讨会,着重研讨进入WTO后中国少儿出版业面临的形势及对策。我、徐鲁、郁敬湘和汤素兰四人作会议主题发言。同时,我们还了时任作家出版社一位副社长与会,专门给大家介绍引进成人文学畅销书的运作经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当时,不仅少儿出版界,整个中国出版界对畅销书的认识都还处于较为低级的认知阶段,不“谈‘畅’色变”已是谢天谢地了,人们对畅销书的评价远不如今天来得冷静和客观。
汤素兰的发言非常有意思,题目叫《儿童文学是否能畅销》。她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具权威性和足够知名度的儿童文学作家,能承担起创作儿童畅销书的重任”。我至今记得她当时的发言神情,她用了一个设问句式:儿童文学是否能畅销?她是在问自己?问出版社?还是在问市场?或者再进一步,她是在问——好的儿童文学、优秀的儿童文学、经典的儿童文学是否能畅销?可以说,这是那个特定年代的作家之问、编辑之问、出版社之问,是精准、传神、期盼之问。谁知,正是这位试着设问儿童文学是否能畅销的人,若干年后,自己成了超级畅销童书作家,作品一跃进入了百万级销量行列。而这部作品正是《笨狼的故事》。
迄今为止,汤素兰的“笨狼”系列,大抵说,前期由浙少社出版,后期由浙少社和湘少社共同出版。截至2021年底,仅浙少社1998年版《笨狼的故事》(单册)已第99次印刷,印数220余万册。据湘少社介绍,算上浙少社《笨狼的故事》及“笨狼”系列作品的销量,该社“笨狼”系列作品及其相关美绘本、漫画本、注音本的销售总量已超过1000万册。“笨狼”系列作品成了名副其实的超级畅销品牌。
历史有时真的很有趣,也很有意思。这些有趣和有意思的故事,竟然发生在同一本(系列)书和她的作者身上。倘时光倒退三十年,我和阿汤谁也不可能预知今天的情形。
《笨狼的故事》及其系列成了超级畅销品牌,我当然高兴。但说实话,我更关注作品本身。
回看畅销作品的历史,回看畅销作品的起起落落,无须说,作品畅销的原因有很多,有大环境,有小环境;有偶然,有必然。优秀作品、经典作品可以畅销,不优秀的作品、不经典的作品同样可以畅销。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但凡持久畅销的作品必定是优秀作品和经典作品。
从作品本身看,《笨狼的故事》大抵有以下一些特质。
人类情感的共通性。无论种族、地域、文化有多少差异,人类基本的欲望、渴求、认知、感受是共通的,对于诸如友谊、善良、同情、大方、坚强、奉献、乐观、积极向上等人类普遍性命题的基本价值评判是相同和相近的。真正的好作品、经典作品,必定内置了人类心灵共鸣的密码,必定包含、承载了人类情感的张力。简而言之,真正的好作品、经典作品,体现的是人类之真、人性之善、人生之美。我曾为汤素兰的一部作品写过一篇序言,序言篇名叫“经典意识和经典努力”,这个意思完全适于《笨狼的故事》。
精准的幼儿心理、幼儿行为、幼儿思维方式把握。这是儿童文学作品与成人文学作品最大的不同。儿童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对特定读者对象的精准把握,也就失去了进入特定读者对象的阅读前提。《笨狼的故事》的主体阅读对象为幼儿读者。也就是说,整个故事需在幼儿读者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前提下展开。在《笨狼的故事》中,每个故事都不长,每个故事讲一件事。这样的处理,照应了幼儿读者注意力比较分散、跳跃的特点。同时,这些故事又有一条主线,从始至终由笨狼贯穿其间。小故事相对独立,大故事又不散,幼儿思维方式中的不确定性有了线性引领。
浅显中巧寓深刻。这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与一般儿童文学作品重要的分野。单有浅显,没有思考,一般来说也不错,至少,作品有的放矢,是为特定读者创作的。而单有思考,没有浅显,无论这个思考多么深刻,多么独特,读者无法进入,最终都是无用功。“把家弄丢了”,讲述的是笨狼好心接纳被雨淋得透湿的老鼠,供它吃,供它睡。老鼠心安理得,竟然说这一切本来都是它的。笨狼很生气,却又无法证明自己是主人,只能向老鼠借牛奶、面包充饥,只能睡地板。第二天笨狼外出散步,老鼠把“笨狼寓”牌子换成了“老鼠寓”牌子,结果,笨狼找不到家了,“把家弄丢了”。其实,家并没有丢,家就在原处。但在这个有趣的“置换”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有与无,此与彼,幻与真,这又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
人物设置合理。主要人物笨狼,贯穿整个故事。次要人物聪明兔,始终陪伴笨狼左右。而且,重要的是笨狼的“笨”与聪明兔的“聪明”,相辅相成,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关系主线突出、简洁、明了。其他人物胖棕熊、笨狼爸爸、笨狼妈妈等,则视情节发展需要出现。适时、恰当、补空不缺位。笨狼的傻、善良、天真、乐于助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米尔恩的《小熊温尼·菩》。而形影不离、笑果连连的笨狼与聪明兔,又容易让人联想到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汤素兰作为一位儿童文学专业出身的作家,对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当然不陌生。从经典中汲取艺术滋养,从经典中寻找自我突破和超越。
是“当下”的,又不仅仅是“当下”的。在《笨狼的故事》中,很多故事人们都“似曾相识”,这个似曾相识是指,作品中的不少故事,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比如打扫卫生。老师让笨狼把草坪上的树叶打扫干净,笨狼倒好,捎带着把树上的树叶全部“打扫”干净了。比如学游泳。笨狼在自家的浴缸中憋气、比画,它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很快学会了游泳。结果进到真正的游泳池,身子直接沉到了水底。再有旅行、请客、上学、画画、历险、减肥……不一而足。但细细琢磨,这些“似曾相识”又有一些不同。《笨狼的故事》中,很少有“当下”的具体标志,像仅属于特定时期的喜好、用语、地标、符号等。这就巧妙避开了“即时性”对“普适性”可能的艺术掣肘。
……
笨狼从诞生到今天,三十年了。
三十年不算短,当然也不算长。
人的生命有限,作品的艺术生命久长。
好吧,如果可以,那我们再等三十年。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