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5 04:02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关于内科护士读书笔记大全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内科护士的读书笔记,而不是一般的读书笔记。
2. "结构清晰": - 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副标题来组织内容,使文章结构分明。 - 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3. "内容详实": - 详细记录内科护士在读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 可以包括对特定书籍、论文或文章的解读和评论。
4. "重点突出": - 突出内科护理领域的重点知识,如疾病护理、患者沟通技巧、护理管理等。 - 强调内科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5. "理论与实践结合": - 将读书笔记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讨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 提供具体案例或个人经历来支撑观点。
6. "客观评价": - 对所读内容进行客观评价,包括优点、不足和改进建议。 - 避免主观臆断,确保评价的公正性。
7. "语言规范": - 使用规范的医学和护理学术语言,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 避免使用口语化或非正式的表达。
8. "格式规范": - 遵
(一)
起初,是被《医学的温度》这书名吸引,读着读着,先被作者韩启德老先生温暖到了。
韩启德在10岁的时候得了猩红热,又后继发风湿性关节炎和心包积液,昏迷了三天才抢救过来,在治疗中得到了医生和护士的精心照顾,他人生第一次感到来自父母和家庭之外的温情。后来他感叹:哦,医学是有温度的。
后来他学了医,1962年考进了上海第一医院医学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1968年被分配到陕西一个公社的卫生院工作,从此开启了他11年的乡村医生的生活。
刚开始他所面临的情况是,刚毕业毫无临床经验,而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百姓患者,卫生所的条件又非常简陋,他只能硬着头皮边学边干,他知道,这个时间除了迅速提高医术外,热情的态度也许能帮他看病。
当时的卫生院只有一间药房、一间注射室和一间面积稍大的门诊室,遇到中毒性痢疾肺炎消化不良导致严重脱水的患儿,他就让出自己的床,几天几夜连续观察治疗;没有抽吸泵,他就口对口把堵塞患儿呼吸道的浓痰吸出来;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需要快速洋化黄化,他连续几天骑车去病人家中看着病人按时按量服药,用几毛钱挽回生命;农民牙病多,他就买来一把牙挺和两把牙钳,自学了麻醉技术,给人拔牙;农村卫生条件差,脓包疮病人多,且常常久治不愈,他从民间觅来单方,加上自治外用药,基本能药到病除;碰到脱臼病人,他对着《葛氏小外科学》给病人复位,一分钱不花,立竿见影;妇女产后乳汁不下,他看农妇多数身体壮实,主要为肝气郁结所致,就用中药逍遥散和针灸,加上心理疏导,效果很好,求助者络绎不绝;后来他还到当地一家区级医院学了两个月外科,建起了手术室,开展了一些腹部和五官科的小手术。
几年后,他成了当地有名的全科大夫,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病他都能看得了,但是他善于和患者沟通,用真诚的态度,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他在后来的回忆中说:“病治好了,他们感激我,病没治好,他们说韩先生都看过了,那就这样了。我收治的病人死了,他们反过来安慰我,大夫看得了病,救不了命。”
那个时候,早上他宿舍窗台上经常会看到几个鸡蛋或几个白面馒头,那是老乡们送的,没有人留下姓名,这常常让他很感动,为此他感到由衷的幸福,他知道,这种是幸福,是带有温度的医学给予他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医学要有温度成为他一直倡导的理念和践行的准则。
(二)
《医学的温度》收集了韩启德先生19篇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作序而整理的文章,时间跨度在2002年至2019年,这期间他已出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从更专业的角度和更高的视野,紧紧围绕“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来思考医学的建设和未来。
归纳起来分为两部分,即对现代医学发展现状的反思和解决之道。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有内容都是针对医学工作者的,有一定的专业性,所以这里只分别归纳出我们非专业人士能有所感受、关联度较高且好理解的部分要点。
关于医学现状的反思:
①主导现代医学研究的是还原论模式。它的原理是,从人体组织还原到细胞,再到细胞到分子,分子到原子甚至到量子。“路漫漫,何时了”,这一模式已经表示出有很大的局限性,反应在临床上,就是学科分割越来越细,外科里面有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内科分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呼吸科,普外科里面还要分肝胆胰肠胃等,实际上一个科管一个器官,这让患者常常无所适从,医者也很难系统地诊治病人。
②现代医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下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同时也造成过分依赖设备,对技术盲目乐观的现象,有的医生看病头都不抬,问病人一句哪里不舒服,就开一大堆化验单或者x线CT核磁等等,病查完以后再来挂号看,把病人折腾的够呛,同时也忽视了对患者的心理治疗。
③现在的医学经常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当做疾病来治疗。2017年的数据,我国高血压患者2.9亿,高血脂4.3亿。糖尿病患者1.1亿,而且趋势会越来越多。以高血压为例,高血压人群比正常人未来10年患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风险高三倍,采取降压措施可降低30%的风险。目前一个比较可靠的研究显示,高血压10年风险率为5.6%,即 100个高血压的人在未来10年内即使不治疗也只有不到6个人会得冠心病和脑卒中,降低30%的发病率,就是有5.6%降为3.9%,就是说100个有高血压的人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10年来只有不到两个人受益,真可谓“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而且服用降压药肯定有副作用,还要花很多钱。那么到底还不要降压治疗呢?当然要,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好,更简便易行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指标。是不是很尴尬?
④临终医疗支出数额庞大且意义不大。临床上为了延续病人的存活时长,不惜巨额医疗支出,换取的却并非病人真正的健康,而是漫长的痛苦。有的病人已经到了临终阶段,但我们还要他多活一天是一天,在危重病房里,有的病人只是多活了几天几周,而有的病人在没有神志的情况下多活了5年或者10年。据统计,中国近80%的医疗费用花在病人的临终阶段,而这么多的花费却只换来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很差的有限生命的延长。
⑤资本在医药领域介入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好多基因测序公司一次收几万元,称可以破解“生命密码”,结果什么意义都没有。药物研发和生产方面,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曝批准上市抗癌药75%无效,2016年美国癌症研究所专家评价,2009年以来批准的83种抗癌药物基本不靠谱,即使公认成功的靶向药物对癌症也并没有治愈作用,他们只能使一部分有对应基因突变的病人平均延长几个月的寿命,但价格昂贵。降压药方面,近30年来上市的那么多新药都很贵,但疗效与我国21世纪初研发的“北京降压0号”相比并没有优越多少,价格却差了很多。“北京降压0号”,一块多一片,一年只需要几百块钱,但在医院基本上没有医生给开这样的处方。资本在医疗学术方面也有侵蚀,药厂炮制出论文,然后请专家在学术刊物上署名发表,《美国医学会杂志》对900多名医学专家有个调查,其中有11%专家承认代人在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这种腐蚀作用巨大,很容易进入临床指南。
⑥疾病不再是病人的主观不适,而是仪器测量的结果。仪器成了现代医学里病人病痛的主要判官,而且仪器越来越精密,判定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庞大,日益庞大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是这样,越来越多的癌症病人也是这样。研究发现,如果检查的足够仔细,微小的癌症会十分普遍。在死于意外或非癌症致死的人群中做病理检查,显微镜下可见,36%~100%.的人患有甲状腺癌,7%~39%的女性患有乳腺癌,30%~70%的男性患有前列腺癌,而且这个比例一般与年龄成正比。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在这些微小的所谓癌症中,有相当比例属于惰性癌,他们可能长期稳定不变,甚至在病人余生都不会引发症状和病痛,更不会致死。但在临床上一旦发现,都会抗癌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甚至靶向免疫治疗等等。可惜的是目前惰性癌与非惰性癌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韩启德特别提到,不支持癌症普遍性筛查。
现代医学混乱的局面,尤其在心脑血管病预防以及癌症治疗的问题上,大多数人陪着少数人花钱吃药不讨好的现象,是现代医学用一个“公正”的科技和深奥的理论包装起来的混乱的医疗迷局,扭曲了“首先无害”这个古老的医学训诫。
韩启德先生认为,破局的办法首先是回归到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医疗服务不是商品,不适合用市场的方法来经营,也不能完全交给医者。由国家统一组织投资和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也许是可以最大程度实现病人优先、公平有效的服务模式。而且无论医疗服务如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在病人知情的前提下进行,病人应是决策的最后的拍板人。当然这样做肯定有很多困难,但只有把权力交回给病人,才能突破目前医学的许多困局。
韩启德先生在很多次的演讲中都引用美国医生德鲁多的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听上去就很温馨。
韩启德提醒,尽管医学已非常发达,但人类对自身的研究和认识到目前还只是九牛一毛,有很多疾病还不能治愈。再加上现代医学表现出的种种弊端,必须回归“医乃仁术,医者仁心”的初心,大力倡导“要治病,也要治心”。
他特别提到要大力发挥中医的作用,提出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应该和而不同。他认为,中医除了几千年积累下的医学经验和知识外,其价值还体现在对生命的认知和对医学的根本见解上。祖先们并没有把中医当做简单的治病,而是通过对生命过程的调节达到生命状态与自然状态的和谐。这种和谐表现为人体各部分自己的和谐、身体与精神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医以人为本,强调以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望闻问切就是医生与病人真诚交流和情感对话。
还有就是大力推行“叙事医学”的发展与应用。叙事医学上世纪末发源于美国,本世纪初进入我国,韩启德先生是我国“叙事医学”的主要推动者,其理念是,病人不仅仅是疾病的患者,更是一个充满个人经历、情感、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个体。通过听取患者的故事,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背景、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加有效地治疗和管理疾病。两份病历,一份是正常的科研病历,一份是温暖的叙事医学病历,这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具体践行。我们期待叙事医学能够更加广泛实行。
(三)
《医学的温度》一书2020年出版后一路好评,获得许多奖,主要还是内容好,具有极大的科普价值。我最大的感受是,作为非医学专业人士,通过阅读可以获取必要的医学知识和必要的医疗观念,从而可以指导你的生活。主要心德:
①坦然面对慢性病。随着人类对传染病的有效控制,慢性病逐渐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慢性病的产生主要在于人类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体基因来不及随之改变,身体的变化不能适应文明的进化;另一方面人类寿命的增加,也促进慢性病几率的增加。因此,作为个体,谁都无法摆脱慢性病,尤其是在人生的后半程里,慢性病必然会“蜂拥而至”,对此我们只能坦然接受,焦虑没用。
②尽早树立正确的医疗观念。健康取决于生活方式、公共卫生、社会和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遗传基因等等,而医疗只占极次要位置。有研究提出医疗在保证人们的健康方面只占8%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健康程度更多取决于非医疗因素。为什么讲要尽早?知道的越早,预防越提早,患病的几率越低;还有,知道的越早,患病后除了必要的医疗外,在非医疗因素上用的功夫越足,对疾病控制和效果越好。
③做自己健康的主人。这话听起来好难。前几年我参加《系统健康学》的系列培训学习,每次三天,往返成都七八次,其主旨是用系统的思维来了解身体了解疾病,主打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刚开始自己也有点懵,后来逐渐进入状态,收获非常大。做自己健康的主人,并不是说让自己成为医生,那要求太高了,而是要了解主要疾病诸如心脑血管和癌症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医疗行业的现状动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这是可以做到的。读《医学的温度》这本书就对这方面有很大帮助,韩启德的先生本身是医学专家,他讲的专业严谨可信。这么做的好处是平时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面临就医时能够主动与医生共情互动,在最终“拍板”的时候能从容自定,不至于出现在医疗信息完全不对等情况下的焦急无措。
④正确看待遗传基因。很多人一谈到自己的遗传基因就很焦虑,认为遗传基因不可改变。实际上这个观念过时了。有研究表明,造成人死亡的原因遗传基因排在生活方式、情绪控制等之后。再说,从表观遗传学的观点看,基因表达可以调控,通俗点讲,每个人体内有好的基因不好的基因,通过合理的方式可以让好的基因活跃起来多工作,让坏的基因处于休眠状态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情绪、科学合理的膳食、经常的体育运动等等,对了,还有适当的植物营养素补充。
⑤找到管控情绪的“钥匙”。情绪是很多疾病的根源,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到底怎么管控情绪呢?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面临琐事,很可能还是烦心事,关于工作的、关于生活的、关于子女的、关于人际关系的,怎么想怎么办每个动念都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正念歪念功效自然大不同,日积月累大相径庭。可是我们很多人嘴上说着想开点,一遇点事就立马呈现原形,原因是业已形成的思维模式、世界观没有变,你只能在现有的情绪表达层级中循环,不可能跳出来。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思维升级,提高认知,不断反复刺激大脑新皮层,形成新的神经回路,所谓“横看成岭侧看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向的思维一旦建立,会对内脏产生积极的刺激和影响,从而影响你的影响。可见,学习使人进步,学习也使人健康!
孝昌,京广线上湖北省的一个县城。2020年春节前后,这个县城也遭受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
疫情就是命令。县城不大,但请缨去抗疫前线的人不少。全县医务工作者争先恐后递交请战书,近千人奔赴一线抗疫。这里记录的,是县妇幼保健院三位身处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故事。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赵国成——
(县妇幼保健院内科医生)
当初结婚时,我对妻子承诺过,这辈子要在她身边一直保护她。可今年1月31日,在她已经发烧、身体不适时,我却没能在家照顾她,而是一直奋战在隔离区病房。
只是没想到,在我进隔离病房工作的第七天,我的妻子也进来了。妻子成了我的患者。
询问症状,开具处方,在她面前,我是一个医生。我不能给她拥抱,不能给她特殊的照顾,和其他患者一样,一组组药用上去,接受相关的体检,做核酸检测。最终她被确诊,不得不转送到县医院。
我们有两个孩子,小的还不到两岁。我把他们都托付给亲戚照顾。算起来,今天已经是我进隔离区的第九天,按照惯例,满十四天可以轮换。我也想孩子,想照顾他们。但我决定,还是递交申请,留下来,继续干。我觉得在这场抗疫战斗面前,更多的患者需要我,我还有体力、有精力做更多事。我就当妻子住在这里,就当所有的患者是我的亲属,我要用尽全力去救治他们。
汤玲——
(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在一线工作了九天九夜。
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我来不及多想,下班回家后就开始收拾行李。临走时,我给儿子交代冰箱里有哪些食物,米面油放在什么地方。我告诉他怎么煮饺子、煮面条。平时有些淘气的他,这一次却听得认真,还拥抱我,叫我小心。
进入医院的隔离区,就如同上了战场,不能有丝毫分心。我的工作,不仅要收治病人,还要为病人进行心理疏导。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患者心生恐惧。我要做的是减轻他们的恐惧感,鼓励他们保持正常的起居饮食,增强自身免疫力,为他们增添信心。
在收治的过程中,有两个小女孩,一个九岁,一个六岁。看到她们,我忽然想起自己的孩子。晚上,我躺在床上,会不自觉地想,这两个孩子会不会盖被子,不知道她们怕不怕。因为疫情,她们要与父母隔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越想越担心,第二天一大早,我给她们买了一箱牛奶和一些糕点,两个小朋友都十分开心。
这个元宵节,我没能回家陪孩子。此刻我只希望患者早日康复,希望我的同事们都能平安回家。为了万家团圆,我会毫不松懈,奋战到底。
付云姑——
(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护士)
我是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护士长,一家五口人,四个是医务工作者,三个在一线抗疫。因为小孙子才两岁多,必须留一个人照顾他,我和老伴都想第一批去一线,为此还争执过。现在,我在医院已工作十日,有好多话想对老伴说——
老吴,今天我们又吃到内科医生刘勤思送来的饭菜。他六十岁的人了,每天背着饭菜从老远的兴隆西街走到这儿,让我们改善伙食。大伙儿说起你,也夸你一个人带调皮的孙子,不容易。
1月30日那天,你太执拗了,你和我争什么呢?都交了请战书上一线,可我是护士长,我们妇幼保健院大多是娘子军,第一批我必须上。
咱儿子在卫生系统工作,现在基层抗疫更不能马虎。如今我在隔离区,更知他的不易。我休息时会通过微信给他传递一些经验,提醒他注意哪些问题。咱儿媳在院超声科一直表现积极,这次院里也批准她上一线,我们彼此感到骄傲。
说实话,我希望安全回家,咱们的孙子那么可爱,我也想他。可是,前方抗疫任务依然严峻,这个时候,我更不能“掉链子”呀!
你也不用担心我,我会照顾好自己。咱们不是说好,等退休后一起去旅游吗?那么多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我当然会好好保重。你在家里,等着我。
(张丽、郑因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5日 08 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