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5 04: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圣经新约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比如对某个特定故事、人物或教义的感受和思考。
2. 理解背景:在写作之前,要了解圣经新约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宗教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3. 分析文本: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文本中的关键信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以便在作文中进行分析和评价。
4. 表达观点: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圣经新约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价值观等进行阐述。
5. 结构清晰:作文要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读后感的主题和背景;正文部分对文本进行分析、评价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6. 逻辑严密:在作文中,要注意逻辑严密,避免出现前后矛盾、观点跳跃等问题。
7. 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要准确、简洁,又要生动、形象。可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8. 引用经典:在作文中,可以引用圣经新约中的经典语句或故事,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9. 避免偏见: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客观
本书题目是《文学回忆录》,但不是木心所写,而是陈丹青五年的听课笔记。
书本有上下册,共有83讲,从希腊讲到中国,又分别讲述了各国文学流派和风格。
所以,今天与大家分享1-8讲的主要内容。
1-2讲,主要是希腊罗马神话,朱庇特家族的神话故事。
朱庇特,又名宙斯,众神之神,宇宙最高统治者。读完后给我的感觉是,真的很有人性,特别能生,有很多孩子。
其他还有海神波塞冬,死神哈迪斯,战神马尔斯,火神福尔坎,太阳神阿波罗。以及九个缪斯,九个缪斯也是朱庇特的儿子。
一般大家感兴趣的几个希腊神是:月亮神狄安娜,阿波罗的妹妹,爱神维也纳,爱神丘比特,智慧神雅典娜。
其中,火神福尔坎是维也纳的丈夫,相貌丑陋,于是维也纳与战神马尔斯私通生下丘比特。雅典娜是从朱庇特的头脑中蹦出来的,是朱庇特的女儿。而狄安娜永远只喜欢小鲜肉少年,为了不让自己爱的少年变老,她选择让少年永远沉睡。
此外还有复仇女神美杜莎,蛇发女怪,人如果正面直视她就会变成石像,但结果被佩尔修斯砍头。
让我感兴趣的一个故事是啰嗦仙女厄科爱上美少年那尔克索斯结果憔悴而死的故事。
啰嗦仙女,顾名思义,很啰嗦,话很多,于是那尔克索斯不喜欢,只想逃避。但他不知道自己的美貌有多吸引人,仙女还是爱他,最终憔悴而死,而那尔克索斯也被神惩罚,在水边喝水的时候被水中美丽的面容吸引,终日欣赏这个美丽的倒影,也憔悴而死。
这个故事让人唏嘘不已,美少年并不知道自己的美丽,也不知道水中美丽的面容正是他自己,因为这美貌,害死了神,也害死了自己。
木心最后说,希腊神话是一笔美丽得发昏的糊涂帐,其命运带着悲剧色彩。
确实,希腊给我们的感觉是美丽的,也确实美丽得发昏。
3讲,希腊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伊利亚特的意思是一系列的战争,所以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奥德赛意思是漫长而曲折的旅程,描写的是战争结束后归家的旅途。
在这里安利一下伊利亚特,因为它描写战争的情节非常精彩。
这一讲中,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木心讲的“最伟大的诗人是瞎子”。木心说上帝将最伟大的诗人弄瞎,使最伟大的音乐家耳聋。
其中有些调侃的话,我曾想过却不敢说,害怕那是对名著的亵渎,结果木心竟说了出来。他说,假设荷马瞎了之后没法承受生活的苦难,一时没想开自杀了,荷马史诗肯定自此不存在。可见不死而殉道比死了殉道要难得多。
最初我看到荷马是个瞎子时,只觉得伟大,但说不出伟大在何处,现今看到木心所说,顿时醍醐灌顶,是的,这叫不死而殉道。
4讲,希腊悲剧和其他
在这一讲中,我们会了解到为什么希腊是文化之始。
希腊虽然小,担忧相当长的时间酝酿文化。荷马生于纪元前八九百年,也就是说那么早的时间,希腊的文化就开始了,那么中国呢?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
李聃比荷马晚出生一百年,孔丘比耶稣早五百年五十年出生,释加牟尼比孔丘大几岁。希腊的文明比我们早了一百多年,是世界文化的起始。
所以,在希腊造宇殿,起塑像,唱歌,跳舞,饮酒的时候,中国正在吵吵闹闹百家争鸣,而印度正在吃食,绝食。当时的人们彼此都不知道,在这同一个世界还有另外的辉煌文化。
其次,希腊悲剧往往是能净化人的心灵的。
说到希腊悲剧,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希腊精神,木心认为希腊精神是由多神到泛神再到无神。多神之上是命运。
而希腊悲剧的通识与基调,是一切都无法抵抗命运。但是,希腊的人民并不是臣服于命运,而是以人道对抗命运。
5-8讲,圣经新旧约的故事及含义
我对圣经并不涉略,但是小时候跟着奶奶进基督教学习的时候,就记得圣经中耶稣的思想,“假如有人打你左边的脸,那就把右边的脸也给他打”,“要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己”,原话是不是这样也不清楚,但是一直都无法认同,大约也正是因为不认同,所以对圣经不感兴趣。
而木心则告诉我,那是旧约中的思想,传的道不过是神爱世人。
新约中的思想更值得深究,更明智。至于具体内容,不再多说。
木心在这四讲中,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地方。
一个是耶稣说,“我来是叫父与子生疏,女与母生疏,人在世界上的敌人都是自己家里的人。”
木心给出的解释是,耶稣不是对父母无情,而是在父母面前觉得害臊,耶稣的内心是个孩子。
我却觉得,也许圣经中的思想其实蕴含了一点心理学,人只有与原生家庭成熟的分离才能找到自我,过度地靠近父母会阻碍我们前行。
另一处是,当耶稣去家乡布道时,有乡邻问道:“他不是木匠之子吗?他的妈妈不是玛利亚吗?”
可见先知在故乡是不受尊敬的。每个人要保留一点神秘感,使人不知你,否则被人看轻,被人欺负,如同耶稣。
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认同,一个艺术家,他应当保留一份神秘感,你以为君子坦荡荡,足够真诚会让人更容易理解。实际上,他人也许反而会有一种“不过如此”的想法。如同木心所说,知名度来自于误解。
一九八九年五月七日
在殷梅家
当然,他的风度、辞藻,实在非凡。他一上来就以虚开始,如音乐。
耶稣说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他深深理解人性:有起誓,就有背誓。这样地看到底,透彻,而且说出来。可是世界誓言不断,耶稣归耶稣说,人类归人类做,也是一种景观。
但耶稣的心理战限于好人之间。歹人、不义之徒,打了右脸打左脸,剥了外衣剥内衣。人类历史就这样……世界是一群左右脸给人打、内外衣给人剥的亚当、夏娃。都给人白打,给人白剥!
山下坐着密密麻麻的平民。谁顿悟耶稣在讲什么?两千年来,也极少有人明白耶稣说这话出于什么心态。耶稣的知名度来自误解。当不含恶意的误解转为饱含恶意的曲解——十字架就来。
郑板桥谦逊,说他难得糊涂;我骄傲,因为我一直糊涂,一直迷恋于耶稣。“明天有明天的忧虑,今天的忧虑今天当。”这已超越哲学、宗教,就是一片爱,一片感叹。
像样一点的思想,是有毒的。尼采是很毒的,耶稣是很毒的。知与爱到底是什么?就是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的翅膀。知是哲学,爱是艺术。艺术可以拯救人类。普普艺术、观念艺术,是浪子,闯出去,不管了。现在是浪子回头,重整家园。
上次侧重讲《旧约》,向来以为《旧约》文学性强过《新约》,我以为《新约》文学性更强。我以为耶稣自己就是伟大的文学家。
今天讲耶稣的遗训。
使我着迷的是耶稣的生命经历。每个伟大的心灵都有一点耶稣的因子,做不到,无缘做,而见耶稣做到,心向往之。
尼采即因嫉妒耶稣而疯狂。奇迹。两千年仍使世界着迷。
凡主义,总要过时,那就过时吧。耶稣过时吗?不甘心。耶稣不要过时。
今天我来解释他的遗训的意思。
耶稣开始不讲道,在旷野中想。回来后,常到圣廷与人辩论。少年口才好,问题好,青年期才登山讲道。
意义伟大。当然,他的风度、辞藻,实在非凡。
他一上来就以虚开始,如音乐。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怜恤的人有福了……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口气之大。此后任何诺贝尔奖获得者哪里说得出这种话!这是文学的说法,纯粹的理想主义,纯粹的无政府主义。全虚,一点效用也没有。
全世界理想主义都有目标。耶稣的理想主义毫无目标。
《圣经》中的矛盾:
既是无边博大的爱,又是有选择的。很多人他们不爱,只在乎以色列人,看不起法利赛人,看不起税吏,看不起番邦……西方将基督教误解,真的去博爱。
任何流传的信仰以误解始成。这说明耶稣说的话是无界限的。
当时的人听讲,半懂不懂,然而为文句之美所感动。这些高妙的言辞、比喻(如盐的咸味),只有十九二十世纪的纪德、托尔斯泰能懂。
纪德临终说过,对世界绝望,但有青年自非洲来函,说世界美,有希望!纪德说:这位青年的话,就是大地的咸味,为这点咸味,我死可瞑目。
所谓“盐的咸味”,即指人的天良。如果母不爱子,子不孝上,爱不忠诚,政不为民,即失去咸味。
这比喻不必再动。
行善结果归功天国,易被人误解利用,偷换概念。雷锋做好事,归党,即此。
以现代理性看耶稣的话,破洞很多。要不求甚解地去解。不求甚解就是一种解。
包涵、圆融地看。
“把礼物留在坛前,若兄弟未和好,先和好,再回来送礼。”
何等文学,何等抽象。没有是非,没有道理,但抽象的意义是可贵的。精神是好的,方法是高妙的——但行不通,只能抽象对待。
关于奸淫——眼看心想,即已犯淫——最高原则上是对的,想象力也高,但那是古代社会。否则,现在选美大会就是奸淫大会。
耶稣以圣人之心度凡人之腹,圣人很苦恼,凡人做不到。
耶稣反对发誓,这段话高超。在他之前,最高原则是不可背誓,而在耶稣看来,发誓本身已是取巧、窍门,真正的善,不必誓,否则已带有欺骗性。
耶稣说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他深深理解人性:有起誓,就有背誓。这样地看到底,透彻,而且说出来。
可是世界誓言不断,耶稣归耶稣说,人类归人类做,也是一种景观。
关于“打右脸给左脸,勿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爱仇敌……”这几段话,是无抵抗主义的最高纲领。甘地、托尔斯泰都遵守,都信以为真,身体力行。
如何看这段话?
我从小不以为这句是真理,但很欣赏。博大襟怀,早已超出宗教,与《道德经》暗合。老子说,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如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
宗教有天堂有地狱,分善恶,必有判断。
“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之说,已说出宗教以外,说到哲学。耶稣毕竟是人,是艺术家,是诗人。
这段话好,是心胸宽大,是心理上的战略战术。但这种战略只能用于“好人”之间。
道家以柔克刚,以守为攻,以忍克辱、克己战胜敌人。
佛家称心善,道家称虚纳,以致影响到军事家、政治家的韬略、谋划。
这段话的精义是什么呢,在于开启人的心怀,开阔到了右脸被打,左脸也凑过去。其实是韬略,是战术。两个好人误会了,一方解释不了,或来不及解释,一方情急动手了,被打的不还手、不躲避,打的那个就会自省:他是好人啊,惭愧啊,误会他了,委屈他了。
这种忍辱功夫,以柔克刚,是为使人愧悔,是感化的战术——优待俘虏、大赦战犯,都出于这个原则。佛家的慈悲、道家的虚纳(如婴、如水)都源于这种无抵抗的抵抗,以含垢忍辱占上风。吓倒你,不彻底的,使你惭愧而悔改,才是真的征服。
但耶稣的心理战限于好人之间。歹人、不义之徒,打了右脸打左脸,剥了外衣剥内衣。人类历史就这样。代表人类雕像的,就是鼻青脸肿的亚当、夏娃,赤条条一对,被强逼白走了两千年。
世界是一群左右脸给人打、内外衣给人剥的亚当、夏娃。
都给人白打,给人白剥!
“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一段,其实是:无真理、无道德、无是非,是所罗门的极端悲观主义。
上帝无是无非,无黑无白,超越善恶。耶稣,早已说出极度的悲观。
如果都照耀好人坏人,何来最后审判?耶稣不是哲学家,无意间说出了真理,绝对的真理。
先知,到头来都是狼狈不堪。凡人摸不到先知的心。
这话起先明明是讲给好人听的,结果给坏人听去了。坏人听了快乐。
耶稣讲话是话中有话。我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所以听来格外有感。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
凡真的先知,总是时而雄辩,时而结巴。凡是他说不上来的时候,我最爱他。
假先知都是朗朗上口的。我全不信。我知道他不爱。
下一段耶稣清醒了,说:勿行善于人前以获取赞谢。
这段好极!
伪善,以物质换赞谢。善,天堂成银行,上帝是行长,天使是出纳,人们来取善与善报——慈善家都是高利贷者。
善,因是无报偿的,才可爱;恶,因是无恶报的,才可恶。
在智慧层次上,宗教低于哲学;宗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低层次的,平民的,乡愿的。
善之可爱,即因无报偿。
我觉得,信了教完全可以是个恶人,不信教也可以是个善人。善人有度量,有远见,看到将来,是扩大利益、缩小弊端之人。
恶是无远见的,只顾眼前,不容异己。
我之所谓信仰事大、宗教事小,是指善虽被恶压制,但世界上善还在。
我不得不提前说出:
“耶稣是集中的艺术家。艺术家是分散的耶稣。”
所谓“行善勿张扬”,是耶稣叫人有高格调。因为高格调的善行,内心才有根源。
而且还讲究风度:还债勿烦躁,禁食还要洗脸梳头,梳梳好。
从生活模仿艺术来说,生活与艺术是一元的。把艺术作为信仰,全奉献。康德(Immanuel Kant)从不出家门,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只玩过一次柏林。
艺术家能以自身的快乐来证明世俗的快乐不是万能的。
王尔德说:“耶稣是第一个懂得悲哀美的大诗人。”
《新约》里有段辞句,意象、语气,都美。襟怀、口气、形象、思路……他说道: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他又说:
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些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这已离开宗教,离开哲学,纯然是艺术,是古今诗歌中最美的绝唱,所有诗与之相比,都小气。他平稳,博大。
但耶稣的思想襟怀,纯粹理想主义,极端无政府主义,形上的,空灵的,不能实践的。“真理”大致如此,凡切实可行的不是真理。老子的许多话也只能听、想,无法去做。
人类脱出动物界,必然忧虑衣食住行。耶稣的论调极贵族,极清雅,而山下坐着密密麻麻的平民。谁顿悟耶稣在讲什么?两千年来,也极少有人明白耶稣说这话出于什么心态。耶稣的知名度来自误解。当不含恶意的误解转为饱含恶意的曲解——十字架就来。
伟大高超的人免不了作诗,作诗还能说说话。
耶稣看到百合花,想到人类的枉自劳苦。“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是整个人类史。耶稣、老子、乔达摩,都是极度真诚敏感,感于人类的自苦,他们悲观,是一想就想到根本上去。悲观是这样来的。
弄虚作假的人其实是麻木的。他们鉴貌辨色,八面玲珑,而对自然、宇宙,极麻木。真正敏于感受,是内心真诚的人,所以耶稣见百合花就联想到所罗门。
这段话非常悲观,清醒,无可奈何。欲语还休地说出来,强烈的诗意,无懈可击的雄辩,有一种暂时的动人性,当时听者动了,事后还是糊涂,还是茫然——这就是诗。
郑板桥谦逊,说他难得糊涂;我骄傲,因为我一直糊涂,一直迷恋于耶稣。“明天有明天的忧虑,今天的忧虑今天当。”这已超越哲学、宗教,就是一片爱,一片感叹。
最美的东西超越艺术。所谓归真反朴,那真和朴,必是非宗教、非哲学、非艺术。神奇极了。郭松棻先生说我的写作来自“彼岸”,彼岸,就是超越宗教、哲学、艺术的所在,那所在,我不会向大家坦白。
中国人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耶稣说:勿论断人,否则必将被人论断……
这说明耶稣思想的东方性。西方是论断与被论断,中国魏晋也是论断与被论断。
然而,耶稣自己就论断。
全部基督教教义,就是“你要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人”。
这一句话最简单、最易解,但人类已做不到了。
这是首要的问题,是最绝望的问题,也可能是最有希望的问题。
损人利己,爱人如己。
悲哀的是,人类已迷失本性,失去了“己”。
尼采说:十九世纪,上帝死了。
我说:二十世纪,人类死了。
我的文学,有政治性,是企图唤回人类的自爱。推己及人,重要的先还不是“人”,是“己”。若人人知爱己,就好办了。西方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指先从自己做起,不是自私自利。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
在此问题上,耶稣教比佛教来得诚实(佛教讲大话)。
基督教是个人主义,西方知识分子易相信,爱人如己。中国知识分子爱信小乘,终身做起。愚夫愚妇信大乘,要上天国。
小乘有可能,大乘不可能。
达·芬奇画意:
圣·安娜(Saint Anna)→知(或智)
圣·玛利亚(Blessed Virgin Mary)→爱
耶稣(Jesus)→救世主
羔羊→人民
公式:知与爱永成正比。知得越多,爱得越多。逆方向意为:爱得越多,知得越多。
秩序不可颠倒:必先知。无知的爱,不是爱。
在我这儿学东西,会浪费,或会误用。像样一点的思想,是有毒的。尼采是很毒的,耶稣是很毒的。
知与爱到底是什么?就是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的翅膀。
知是哲学,爱是艺术。艺术可以拯救人类。
普普艺术、观念艺术,是浪子,闯出去,不管了。现在是浪子回头,重整家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