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民国底气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5 05:26

怎么写《民国底气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民国底气》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主题,例如对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感悟。
2. 概述内容:简要介绍《民国底气》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
3. 表达观点:在作文中,明确表达你对这本书的看法,包括对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评价。
4. 结合实际:将书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现实社会相联系,展示你的思考深度。
5. 论证充分:在表达观点时,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a. 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 b. 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 c. 民国文化的内涵、价值; d. 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与启示。
6.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7.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8. 结尾总结:在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表达对《民国底气》这本书的感悟。
以下是一个关于《民国底气》读后感的作文示例:
标题:《民国底气》读后感
引言:《民国底气》

可以敬仰但不必神话——读《民国的底气》

现在很多人蛮奇怪的。

说民国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远承魏晋之恣,以独立姿态演奏出的最后一个华彩乐章,对民国心向往之……

说底气,啥是底气?《新华字典》解释为基本的信心和力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泛指气力和劲头。

可看了一整本书,也没闹明白这本书除了封面上的底气二字,里面的内容从哪里能看到民国的底气到底是啥,所以直接屏蔽掉书名,主要对内容进行理解。

民国启于1911,终于1949,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刚结束延续前年的王朝时代,封建残余思想依旧存留,和平时期寥寥,征讨割据军阀、围剿苏区、抗击日寇、国共内战,战争几乎持续了整个时期。

但,纵然现实如此,在文化方面,却迎来了一个所谓的“华彩乐章”。

这是为啥??

回顾历史,我们在思想文化方面爆发的文化高潮所处的时代基本都是动乱不休,民心思变的时期,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全国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以及战乱不休的民国。

之所以如此,以我之愚见,首先是在我们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对知识的尊重,哪怕再昏庸的统治者,也会尽可能的对知识分子进行优待,让自己在士子阶层留个不那么坏的名声。

古代太过久远,且本书并未涉及,仅对民国时期进行讨论。

虽然民国时期通货膨胀持续严重,但据陈明远著的《文化人与钱》中记载:1934年北京物价为:1角7分可买1斤上等黄酒;1元钱可买8斤猪肉;2元钱可买一袋上等面粉,年租8元可得一个约有20间大房的四合院。当时北平一家四口,每月12元伙食费,即可达到小康水平。

另,百度查到:1927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400元,副教授为400-260元,讲师为260-160元,助教为160-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

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教育与财政大权掌握在四大家族的孔陈两家手里,但每年的教育经费基本得到了足额甚至超额发放。

正是因为他们在物质层面得到了保障,所以才能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依旧进行思想以及文化层面的思索和创作。

传统思想和文化中对知识及知识分子的尊重,是那些现在依旧光彩夺目的名字能够绽放的基础。如果非要说民国的底气,那不如说是整个民族的底气,是历经千年,维持民族不败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给我们的底气。

其次,特殊的时代造就了民国文化界群星闪耀。

民国时期前承封建儒家文化余温,外受国外独立自由思想影响,正是百废待兴,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民国文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在突然打开的大门前孜孜以求,在本书中所列举的“底气”中,所有人都有留学经历,正是在其深厚的国学基础与外国思想的碰撞中,新的思想和文化诞生,迸发出璀璨的光芒,于是这些人成为了大师,成为被后人敬仰的巨人。

这是时势造英雄,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我们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思想文化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经过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扬弃,才形成了现在所谓的“民国华彩乐章”。

其实这正如改革开放之后,国外音乐引入中国,于是中国摇滚文化的巅峰瞬间形成,崔健、郑钧、张楚、黑豹、唐朝、BEYOND,同样是群星璀璨,同样值得我们去敬仰,但完全没必要将之神话和无限拔高。

因为文化同样是发展变化的,在经历了一些高潮之后,接下来未必就是低谷,反而更可能是一些平直的发展,只是引领变化的人,那些拓荒者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和声望而已。

浅读《历史深处的民国》有感之蒋介石篇

一个熟读历史的,通晓历史的生命。必然成于历史,但也会败于历史。陷于历史的迷雾之中。

历史在不断的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些一般规律。但真正的能打破历史规律的人很少很少。

也许这些人太执着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忽略了外部世界和外部环境。

在现代社会而言,太执着太固执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疾病会让你看到和想到一些问题和事情。但你的行动行为却是只有一种。你不可能拿起一双筷子,一次夹起两种菜。

你的胃部就这么大,你想吃得更多,也只有这么多。你这一顿撑着要死,下一顿可能就不想吃了。所以无论你怎么改变,你必然是要吃的。吃多吃少,多数情况下来源于一种感觉,但你可以自我控制,避免吃得太多而不舒服,更不至于发胖。拖着个大肚子走路,自然是有些吃力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食欲,大部分成年人控制得其实并不是太好。

一个能控制食欲的人,在我看来是牛逼得不得了。所以有时候,饥饿能改变一些事,也能改变一些人。但长久的饥饿却是可怕的。造成这种长久饥饿的可能就是,失去一些人们所说的信仰了。但也许失去了动物的本能。大自然界的所有动物都懂得饿了要想办法,去获取食物。

长久的想不出办法,着实是可怕的。这样的人我就见过一些。没有尊严,长期处于一种饥饿状态,但又想不出办法去获取食物。

所以我认为,一个懂得吃的人,必然是聪明人,也必然是个有智慧的人。

扯远了,来谈蒋介石,这个曾经叱咤国际的风云人物。

从过去的一些网络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的身材一直是相对消瘦的,但民国时期这个军政财的掌控者,绝不会缺少食物。一直到退守台湾地区,仍然是相对消瘦。也许和他的生活习惯抛不开关系。也许就是现代人常说的自律生活。但也和他过去的生活经历抛不开关系。

至于这个自律生活,咱就不能深刻的去解释了。也没办法真正去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看到的只是表面。看到表面其实也不错。

蒋介石和那个时代的普通大众一样,出身于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

这个普通的蒋介石,能在清末及民国混下来。从个体的角度上来看,确实非常的牛逼。

因此早年蒋介石一直都是单枪匹马行动,自我意识极强。这个人能混出来,绝对依靠的是个体能力和本事。在1925年之前,都是依靠自我的分析,自我的判读来处理问题,履行一个孙中山身边智囊的角色。

之所以他得到孙中山赏识,就是因为他有极强的大局观和判断力。他虽然忠,但也会有不同意见。意见不合,也懒得对抗斗争。直接退回老家休息。静待时局发展。当然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他,还没有具备斗争的资本和底气。

在1925年之前,“忠义”这两个字,是蒋介石的人生信条。直接影响着他往后辉煌的军政生涯。直到败退台湾地区。

我发现这个世界很有意思。你执着于什么,就会被什么所打败。

蒋介石确实执着于“忠义”,这是种表面的忠义。在1925年之后,也是这种表面的“忠义”打败了他及他的团队。

因为一个掌控国家的人,对小圈子的“忠义”太过于执着,必然对大部分人来说,就是一种极度不平等,也是一种出卖大部分人的行为。说卖国,有点严重,可以说是蒋介石代表着他的军事利益集团。但这个集团内部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很可怕,所以一个极其不平等的时期是可怕的,也是危险的。

所以有句老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用在蒋介石这个人身上叫“成于忠义,败于忠义”。当然这只对于他在大陆的败退台湾地区而言。对于他整个生命过程而言,也是成功的伟大的。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过去。

也许对于他的姓氏而言,蒋和将有些雷同。也许蒋介石只是一个将,一个将必然要有“忠义”。否则就不是将,也不可能成为将。

为什么蒋介石要逼走清退绞杀当时的共产党人。这点我认为,也许是他本身陷于历史的漩涡之中。没有共产国际和当时的国内共产党人,蒋介石是不可能掌控这片土地的军政财的。

蒋介石背弃了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远大期望。

我想蒋介石当时肯定是清楚的,也会意识到。大概率是迫于国民党内部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出此愚蠢之策。

葬送了整个这片土地的光明前景。引来了日本岛国的侵华战争。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战争灾难。跟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存在着某种关系。纯属于个人看法和观点。不要太当真。

所以退守台湾地区,也是蒋介石军事利益集团的必由之路。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