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5 14: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格物致知》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格物致知》的核心思想: - 首先,要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的作者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了解其主张“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理念。 - 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即通过观察事物、研究事物,从而获得真知。
2.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 在作文中,应遵循引言、正文、结尾的结构。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格物致知》的背景和作者,以及自己的阅读目的。 - 正文部分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分别阐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理解、启示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格物致知》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
3. 举例论证,增强说服力: - 在作文中,适当引用《格物致知》中的经典语句或事例,以增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 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从不同角度阐述《格物致知》的启示。
4. 深入挖掘,展现个人见解: - 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作者的观点和论述,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独特的见解。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 - 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认识; -
一、“格竹”:当外求碰壁,才知“理”不在竹上
弘治二年(1489年),十八岁的王阳明刚成婚,在浙江岳父官署读书时读到朱熹的《上宋光宗疏》。朱熹说“即物而穷其理”,认为万物皆含天理,只要逐一“格物”(研究具体事物),积累足够知识,就能贯通天理、抵达圣境。这种“格物致知”的路径,像一条清晰的阶梯,让年轻的王阳明看到了“成圣”的可能。第二年,他与友人钱德洪同游杭州府学后园。园中翠竹青郁,两人决定实践朱熹之法——通过“格竹”参透天理。钱德洪先尝试,对着竹子静坐观察三日,最终因疲惫致病;王阳明不服输,接替“格竹”,日夜凝视竹子,试图从它的生长规律、形态结构中参出“理”。七天七夜后,他吐血昏迷,不仅未能悟道,反而大病一场。这场“格竹”实验像一记重锤,敲碎了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盲目信仰。他开始怀疑:若“理”真在竹子里,为何自己穷尽心力仍一无所获?若“理”需通过外物积累才能获得,那万物无穷,穷尽一生又能格几物?更关键的是,当他在病榻上反思时,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理”或许根本不在竹子上,而在自己的心里。这次挫败不是方法的失败,而是认知方向的错误:他一直在向外求索,却忘了回头看看自己的内心。二、龙场悟道:在绝境中转身,向内看见光明
从“格竹”失败到龙场悟道,中间隔了十六年。这十六年里,王阳明经历了科举入仕、上书谏言被贬、遭宦官追杀逃亡……直到正德元年(1506年),三十五岁的他因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贬至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龙场地处万山丛棘,“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生存环境恶劣至极;更残酷的是,作为被贬官员,他失去了所有政治身份,甚至被当地土著视为“流放罪人”。在绝境中,王阳明没有沉溺于自怜或愤懑,而是做了一件看似简单却极其深刻的事——搭建石棺,日夜静坐其中,追问一个核心问题:“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如果孔子、孟子身处我的境地,他们会向外寻求权威的认可吗?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吗?还是会回到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某个深夜,当他再次问出这个问题时,心中突然响起一声惊雷:“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来,天理不在遥远的经典里,不在圣人的言论中,更不在外物的规律里——它一直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良知”(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判断力)就是天理的显现,只需通过内心的省察与实践,就能实现“知行合一”。这一刻,他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外求路径,确立了“心即理”的核心命题:向外求索,越求越远;向内探寻,当下即是。龙场悟道的本质,是从“外求真理”到“内证本心”的转向。它让王阳明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在远方的圣贤书中,而在自己当下的心念里;真正的力量不在他人的认可中,而在自己对良知的坚守里。这种转向,不仅解决了他个人的信仰危机,更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成圣”从少数精英的专利,变成了每个普通人通过自我觉醒皆可抵达的目标。三、“内求”的真谛:在事上磨练,在心上用功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并未止步于理论建构,而是将“内求”的智慧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他在龙场创办“龙冈书院”,向当地民众与弟子传授“知行合一”之学;调任庐陵知县后,面对堆积如山的民间纠纷,他不用严刑峻法,而是以“良知”为判断标准,让百姓自己诉说委屈、协商解决;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他在战火纷飞中依然保持从容,因他深知:真正的“用兵之道”,不过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心的本体本自宁静,只需在事上磨练,不让私欲遮蔽良知,自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他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这里的“磨”,不是向外追求更多的知识或技巧,而是向内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面对利益时,是否掺杂了贪念?遭遇挫折时,是否陷入了怨恨?帮助他人时,是否藏着傲慢?真正的“内求”,是在每一个当下,对自己的心念保持清醒的觉知,并依良知而行。这种“内求”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积极的担当。王阳明用一生证明:当一个人学会向内探寻本心,便能在任何境遇中找到方向——被贬龙场时,能创办书院教化乡民;身处战场时,能用“攻心为上”的策略平定叛乱;甚至临终前,面对弟子的追问,他只留下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心始终光明,便无需任何外在的评价或证明。结语
王阳明的开悟之路,是一场从“外求”到“内证”的精神觉醒。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开悟,不是突然获得了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学会了“内求”——当向外追逐答案碰壁时,转身回到自己的内心,那里藏着最本真的智慧与力量。正如他在《传习录》中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真正的修行,不在远方的圣地,而在当下的心念;真正的开悟,不是找到了某个答案,而是确信: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的心始终是自己最可靠的依归。这是一本新的不能再新的书,原版是2018年,中文版是上个月,2019年7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的,却谈了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话题:为什么。这本书的主要作者:朱迪亚·珀尔,大多数人也许不熟悉,但你可以通过两个“头衔”,对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是“贝叶斯网络”的研发者;二是“图灵奖”的获得者。
尽管珀尔希望把这本书写成一部“因果关系”的科普书,并给本书加了一个副标题:“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但一般人读起来还是有一点难度,因此,主要是推荐给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如精算和统计分析人员。其他人,只要“走马观花”地读读即可(其实,我也没有看的很明白),关键是了解和理解问题提出的大背景,以及本书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结论,以此丰富自己观察、思考和认识问题的视角。
“为什么”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大问题”,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动力和表现。人们通过“为什么”,对一个个结果的追问,去认识自然,认识规律,从而丰富知识,理性生活,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叫“格物致知”。
珀尔的核心观点是:传统的统计学用相关性分析不足以“为什么”,而认识并回归因果关系才是正道和正解。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和名词,如“因果革命”、“因果语言”、“因果推断”、“因果模型”、“因果透镜”、“因果直觉”和“因果幽灵”,其中,最重要的是“因果图”。在珀尔看来,统计技术,也包括回归分析,并不能很好和真正解释并“为什么”,尤其是在“混杂”,即“多因多果”的情况下,而“为什么”的本质是一种定性活动,只有通过“因果图”,通过“因果关系之梯”,探究“因果关系”才能够解决。
在本书中,珀尔用了很大的篇幅,包括运用了大量悖论,证明传统统计,尤其是“相关关系”的局限性,其实,统计学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在开展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问卷本身就具有设计者的“主观局限”,同时,被调查者往往也属于一定的“组别”,即调查本身就将对象“同质化”了。这种调查,要么是得出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要么是服务于预设的结论。有的时候,你会觉得经济计量,好像已不再是为了发现什么,而只是为了证明什么,甚至只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于是乎,被越来越“神话”了,成为了“自欺欺人”的神器。另外,珀尔希望人们更多地关注“反事实”问题,并能够透过“反事实”看到背后的“中介”因素,通过中介分析,实现因果关系的回归。
本书希望能够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敬畏因果。传统统计学,乃至金融和经济学是不太接受“因果”,如统计学的传统教育是讳忌讨论因果的。珀尔认为经典统计学只关注总结数据,而他认为:思维胜于数据,因为,数据不了解因果,而人类了解。统计学和概率论只是解决“可能”问题,而因果解决“必然”问题。用休谟的话说是:假如没有前一个对象,那么后一个对象就不可能存在。
本书的核心诉求应当是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发现,而通篇读下来,好像仍缺点什么,所以,如果有机缘,珀尔真应当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读一些佛经,以便实现对因果关系的皈依。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佛学是非常重视“因果关系”的,强调“有一果必有一因”,反之亦然。同时,强调“因果相报”,并将这种“因果关系”引申为“轮回”,在中国人看来,“因果”是世界和社会的存在基础,“报应”是因果的具体表现,“轮回”是最大的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中国人不是就事论事地谈因果,而是希望通过对因果、报应和轮回的理解和解释,建立起一种敬畏,一种对时间和天道的敬畏,因为,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