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黄旭华心得体会》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5 21:43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黄旭华心得体会》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黄旭华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黄旭华的生平事迹: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对黄旭华的生平事迹进行深入了解,包括他的成长背景、工作经历、突出贡献等。这样可以确保作文内容真实、丰富。
2. 确定写作角度:黄旭华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事迹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在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角度: - 勤奋学习,追求卓越:讲述黄旭华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在科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 爱国情怀,无私奉献:阐述黄旭华在国家面临困境时,毅然投身科研事业,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 - 严谨治学,勇攀高峰:介绍黄旭华在科研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 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讲述黄旭华在追求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不忘初心。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以下是一个参考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黄旭华的事迹,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 - 第一段:阐述黄旭华的事迹给自己带来的启发。 - 第二段: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黄旭华的精神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 第三段:分析黄旭华成功的原因,为自己的成长提供借鉴。

交大校友追忆黄旭华:像您一样在深海保持潜航的勇气

2月8日,黄旭华生前所在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内气氛庄重。办公大楼正厅中央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黄旭华同志”,黄旭华院士遗像就摆在正中间,遗像正下方的花坛,被黄、绿、红、白等颜色的花装饰,这些鲜花都被摆成了核潜艇的形状,“潜艇”的顶部还插着一面五星红旗。大厅两侧的挽联写尽了黄老“鞠躬尽瘁”的科研人生: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

一大早,很多人自发前来吊唁。黄旭华院士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湖北校友会的4位代表匆匆赶来。执行会长罗军民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得知黄老去世的消息,自己一晚上都没怎么睡。在校友们心中,黄旭华就是一面旗帜。

1945年7月,黄旭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船舶制造专业。1949年4月,黄旭华在交大校园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后的黄旭华进入船舶设计部门工作。母校,是黄老生前最挂念的地方之一。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湖北校友会成立时,黄旭华当选为名誉会长。而后,他几乎每年都参加湖北校友会年会,并与校友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与体会。黄旭华还无私地向母校捐出自己的积蓄,激励优秀毕业生积极投身祖国国防军工事业。2020年末,黄旭华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旭华基金”。

2010年4月25日,黄旭华院士(前排右七)参加湖北校友会成立大会

在接受长江云新闻记者采访时,大家不约而同说起了黄学长曾经说过的一番话,“他说,你们现在年轻,可能对学校的感情没有我们对学校的感情深,但是等到你年纪大了回过头来想,无论你出来之后做什么工作,你的任何成就和大学时接受的教育都是分不开的,如果你对母校都没有感情,对国家这种感情也就无从谈起。无论在任何岗位上,都需要做一个利国利民的人,都不能愧对上海交大的这块牌子。”

在大家看来,黄旭华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前辈。左同兴第一次见到黄旭华是在校友会的活动上,那天,黄旭华穿得十分朴素,就像一个邻家老人,拄着一根拐杖步行上楼。他的办公室也非常朴素,除了摞满的资料和一张简单的办公桌,没有其他东西。“黄老的性格非常低调,看到他,我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左同兴说。

有一个细节让校友匡运清印象特别深刻。2024年2月,几位校友约着去给黄院士拜年,去了后才知道黄院士这两天感冒了,“大家担心他身体,所以就只进去了两个人”,匡运清回忆,“黄院士听说外面还有两位校友不能进来,坚持要他们进来,说来都来了。”那天,黄旭华还询问了交大校友在湖北的情况。当听说上一年就有近80名校友来鄂就业,一共有三千名上海交大校友在湖北发展时,他非常高兴,连连点头,不断劝导年轻人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远在澳洲的校友朱昌军告诉记者,2010年之后,因为校友会活动的原因,他和黄老常有来往,黄老的言传身教也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年,他和朋友一起,每年向自己就读的中学捐助资金,用于帮扶困难学生。“跟黄学长几十年隐姓埋名为国家做贡献相比,我们所做的事情太小了。一直以来,是黄学长为国为民的大爱和奉献精神在鞭策我们不断前行。”

2022年,黄旭华写给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的寄语

这些年,获“黄旭华奖学金”的上海交大校友中,有的已奔赴中国船舶集团,继续开展科研工作;有的奔赴中西部地区,报效祖国;有的投身军旅,去实现科技强军、保家卫国的理想。2月8日,2022届毕业生管俊宇得知黄院士离世的消息后,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刚毕业那年我很荣幸拿到了黄旭华奖学金,参加工作后我一直把奖杯放在工位上,它也一直激励着我前行,希望自己在工作的深海里一直保持着潜航的勇气。”

(长江云新闻记者 柳芳 黄玉 尹晨 王天宇 牛中毅 王宇 黄晓萌)

“深潜无声,静水流深”:黄旭华院士的“交大足迹”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

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消息传到黄旭华院士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们耳畔又回响起他掷地有声的誓言,他的人生故事也在校园久久传颂。

追寻“造船报国”梦想,以专业第一考入交大

黄旭华父母学医,开诊所和药房治病救人,颇具声望。受他们影响,黄旭华最初的人生理想也是从医。

1938年,日本全面侵华进入第二年,黄旭华为求学翻山越岭,步行了整整四天,才找到为躲避日寇而搬迁的中学。但即便是在山区的草棚子里上课,日机也常来侦察轰炸。日机一来,老师就拎起小黑板,领着学生钻进甘蔗地或山洞里。这从天而降的夺命炸弹,竟然是一个农村孩子最早见识的“现代化”。1939年夏天,黄旭华回到老家,又逢日机多次轰炸,在海边的黄家老屋,一次次眼睁睁地看着成群结队的日机依次从空中俯冲下来,将一艘艘渔船炸毁。炸弹的冲击彻底改变了黄旭华的想法,他说:“学医只能救人,我要救国。”

1945年7月,黄旭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那时交通大学老师授课用的都是英语,教材是外国原版的,中文的专业教材无处可觅,课堂笔记、试卷也都是英文的。学生们由此锻炼出了很强的外国科技文献阅读能力,且学习面很广。多年以后,黄旭华提到当时面对的学习压力,更强调在母校培养的宽广知识面,让自己能够应付后来遇到的多方面的工作需要。

求学交大期间的黄旭华。

在“山茶社”成长进步,1949年入党

交通大学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徐汇校园,承载着黄旭华大学时代的美好记忆。大一、大二期间,黄旭华居住在“新中院”宿舍,大三在“上院”,大四时移居到“执信西斋”。

大学期间,黄旭华参加了进步学生社团“山茶社”。他和伙伴们通过这个阵地演出了大量蕴含进步思想的剧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黄旭华成为“山茶社”后期的负责人,也逐渐在思想上成长,成为地下党培养的进步青年。

上海解放后,“山茶社”社员在交大校园合影(前排卧者为黄旭华)。

黄旭华也是上海许多重大学生运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著名的师生自驾火车赴京请愿的“护校运动”中,他一腔热血,振臂疾呼;在让国民党当局悚然心惊的“五四营火晚会”中,他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表演,更竭力维护晚会秩序,阻挡特务的破坏;在“大江歌咏团”与“晨社”里,他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1949年4月,黄旭华在交大校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一直记得当初立下的铮铮誓言:“党需要我冲锋陷阵时,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党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时,我就一滴一滴地流!”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党龄与共和国同龄的黄旭华,光荣地获得了“共和国勋章”。

杰出校友和“两把椅子”的故事

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校庆之际,黄旭华以《发扬母校优良传统,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为主题,与师生座谈交流。他深情地表示:“我永远感谢母校的培育,感谢母校给了智慧和为祖国为人类服务的本领。是母校的荣誉和祖国的重托,激励着我勤奋工作,开拓向前!”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湖北校友会名誉会长,他几乎每年都会参加校友会活动并分享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在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15周年之际,黄旭华获颁“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

2016年,黄旭华在上海交大120周年校庆大会上推开椅子,坚持站立讲述心中的“交大精神”。

在上海交通大学,黄旭华学长与“两把椅子”的故事一直是师生校友心目中的美谈。2017年,黄旭华当选为“全国道德模范”,和600名全国道德模范代表一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看到黄旭华年事已高,习近平总书记主动移开椅子,一再黄旭华坐在自己身边。201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大会现场,黄旭华作为校友代表发言,年届九旬的他轻轻推开学校为他准备的座椅,坚持站立着向大家讲述心中的“交大精神”。当黄旭华以颤抖而坚决的语调说出“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时,全场掌声雷动。

交大有条“旭华路”,也有个“旭华班”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黄旭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说:“我们的人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痴,一个是乐。痴,是痴迷于核潜艇,献身于核潜艇,无怨无悔;乐,科研生活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我们是乐在其中、苦中有乐、苦中求乐,乐是人生的主旋律。”为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激励优秀毕业生积极投身国防事业,黄旭华在母校设立了“黄旭华奖学金”,奖励矢志投身国防等重点行业的应届毕业生。

黄旭华在“院士回母校”活动中为交大师生做分享。本文图片均由上海交通大学提供

作为首批从事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之一、第一代核潜艇船体设计的总负责人、第一代核潜艇最终形成完整战斗力的总设计师,以及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黄旭华这个名字,已成为爱国奋斗的象征,激励着全体交大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有一条 “旭华路”,与“元培路”“叔同路”“学森路”等一起,构成了交大校园内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师之路”。交大师生以此向黄旭华院士致敬,这些“大师之路”也作为“无言之师”,讲述着学长们与母校之间的动人故事。

除“旭华路”外,交大也有一个“旭华班”。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作为新增专业纳入强基计划招生,并将其定名为“旭华班”。“旭华班”采取本博衔接贯通培养,希望通过持续深化船海领域工程教育改革,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船海领域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第一需要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基础,而且面要广;第二,要有思想准备要自力更生,争取外援可以不放松,但是立足点是我们自己;第三,创新的道路不可能平平坦坦的,往往是要经历不少个反反复复,要有这个思想准备;第四,科学发展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黄旭华曾对交大学子提出这样的殷切希望。斯人已逝,但黄旭华的成就、为人和对母校的情感,将一直激励着交大师生奋发向上、勇攀高峰。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