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5 23:00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做读书笔记的好处与注意事项
正文:
一、做读书笔记的好处
1. 增强记忆:通过做读书笔记,可以将书中的重点、难点、亮点等内容记录下来,有助于加深对书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避免盲目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3. 培养思维能力:做读书笔记需要我们对书中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这有助于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促进知识积累:长期坚持做读书笔记,可以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
5. 增强表达能力:在写作、演讲等场合,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回忆起相关知识点,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
二、做读书笔记应注意的事项
1. 选择合适的笔记工具:根据个人喜好和习惯,选择合适的笔记工具,如纸质笔记本、电子笔记软件等。
2. 合理安排笔记格式:笔记格式要清晰、简洁,便于查阅。可以采用标题、正文、摘要、关键词等形式进行分类。
3. 突出重点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将关键信息、核心观点、重要公式等记录下来。
4. 保持笔记的完整性:在记录笔记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完整性,避免断章取义。
5. 定期回顾和整理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阅读名著,我们司空见惯,可随着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与发展,快节奏生活的到来,有些人宁愿匆匆忙忙地在网上草草地给上几行评论,也鲜有人踏踏实实地静坐下来思考后写点读书笔记。让孩子读书后写笔记到底有什么好处,怎样才能做好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杭州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一篇读书笔记中,列举了《西游记》不同故事里宴会上的菜名,发现即使到了西域,菜也是中餐。该学生说,自己将《西游记》读了好几遍,里面很多菜是相似的,推测应该是吴承恩老家的菜,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这些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
这一新奇的视角也受到了教育家专家的首肯以及家长们广泛关注。专家认为,此学生的思考是合理的,值得肯定,说明其读书很细心,但又提出了对作者吴承恩本人身份和经历的质疑。看来,此举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和争议。
那么,是什么诱发了此小学生在读完名著时有了与众不同的思考?甚至还抓取小说漏洞,引发有关作者创作背景的探讨与争议。据了解,这名学生的妈妈喜欢在家给经典名著写评论,于是时常鼓励并指导孩子写读书笔记,让孩子能在读完书后有一定理解与思考,激发写作兴趣的同时也提高写作水平。如今,孩子已经养成了凡是读书就要写点文章的好习惯,不过这次能写出这个角度的读后感也着实令其妈妈大吃一惊。
思考比阅读本身更重要
刘峰(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阅读与写读书笔记往往不可割裂。这不单纯的是要通过读书笔记促进孩子记忆,更重要的是阅读的“精细化”。孩子读书,更在意的是书籍的趣味性,至于语言优劣、逻辑思维、文化价值等方面是要看个人兴趣的。因此,孩子的阅读往往因天性而有“粗糙化”的倾向,从而使阅读的价值弱化。读书笔记,能够帮助孩子走向“精细化”,使阅读更有意义。
“精细化”不是指成人的精读,而是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仅仅以兴趣为导向的“粗糙化”阅读,还要在此基础上多一点其它要求。比如父母在陪伴孩子阅读过程中,要求孩子记下一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孩子的阅读就多了一点指向性,从而使孩子的阅读不再囫囵吞枣,避免因急于看感兴趣的内容而跳跃、忽视很多内容。写读书笔记,能够在此基础上强化孩子阅读的“精细化”程度,促使孩子逐词逐句地阅读。
孩子的口语表达,受限于周围的环境。而书面表达,受限于阅读的质量。只有养成“精细化”阅读的习惯,才可能提高阅读质量,引导孩子走进语言运用的大门。古人所言“一字师”,所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即是对语言运用和揣摩的至高境界,即使将来孩子未必从事文学创作,却离不开语言的准确运用和理解。而读书笔记的方式是培养孩子感知语言、领悟语言的重要途径。
“写作就是与自己对话”,一部经典,就是一个思想者与自己对话过程的外化。孩子尚小,未必能够理解其中的意蕴,但不理解未必就意味着没有感受。读书笔记在强化某种感受的基础上,很有可能将感受引向感悟,从而使孩子的思想走向深刻。思想的深刻性,是孩子获得人生价值最锋利的武器,如干将莫邪之剑,吹毛断发,削铁如泥。
语言是思维的河流,是在河边看一看还是跳到河里洗洗澡、游游泳,对孩子而言,其意义的差别不言而喻。所以,当孩子不愿意下水的时候,父母不妨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以读书笔记的方式把孩子引向河流,日积月累,孩子的思维最终也能汇成小溪,积成大河、大海。
智库链接
读书笔记的“七大招式” 和“三大方法”
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一元笔记法:俗称最灵活易坚持的方法,在一本笔记本里记录任何与书有关的信息。例如:先摘记从报纸书评和杂志报道看到的书,再列购书清单,到书店指定购买;其次是读书后,制作读书笔记,然后输出书评或感想;最后通过重读,灵活运用知识。整个从买到读再到思到写的历程完美呈现,如记账一般清晰可见且很实用。
勾画旁批法:看书过程中,直接在书上将打动内心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留白处进行备注旁批,记录下自己当时的心境。
思维导图法:整理出一本书的逻辑脉络,并发现所读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它书或文章的联系。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一下原书作者的思维框架,画个思维导图,便于从全局把握一本书。
读书笔记呈现形式多样:笔记本、活页本、卡片、剪报、全文复印、书签式、图像式……
作者:本报记者 张莹 整理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现教君
虽然我们经常在做笔记,对它已经习以为常,但是你有深入思考过,在读书时我们为什么要做笔记吗?
01
只是熟悉而已
关于做笔记这件事,我们可能只是熟悉而已,但并未真正理解。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就被教导要记录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工作后,参加会议或者讨论时也需要做各种会议记录。
然而,熟悉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理解做笔记的深层次动机。
我们之所以不理解,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理解这个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太过习以为常,以至于没有停下来思考过为什么我们要做读书笔记,以及什么是好的笔记标准。
就像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描述,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和有意识的“系统2”。
在上课、读书时做要做笔记这件事情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由无意识的“系统1”控制的快速行为。
换句话说,这种习惯可能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认为做笔记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无需过多思考。
同时,我们可能会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所以我也应该这么做”的心态而进行笔记记录。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只是机械地进行笔记记录,而没有真正理解背后的目的和意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要做笔记,以及如何做好读书笔记的重要原因。
就我个人而言,虽然已经大学毕业12年,但直到我学习了《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后,开始践行每天至少做一张卡片笔记,并将这些卡片笔记用于持续的写作,我才真正开始思考阅读时为什么要做笔记以及如何做好读书笔记。
基于这个过程,我还逐渐构建了适合自己需求的卡片笔记阅读法。关于卡片笔记阅读法的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阅读我之前的文章《卡片笔记阅读法:提升阅读效率的有效框架》。
因此,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文章,帮助大家梳理一下阅读时做读书笔记的常见误区和动机,以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
02
做笔记的常见误区
随着我不断践行卡片笔记阅读法和写作法,我发现自己脑袋里有一堆关于做读书笔记的误区。这些误区大多源于我的学生时代,当时并未有老师对我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也导致我使用错误的方式进行笔记记录。
我清楚的记得上中学时,有一位姓薛的政治老师,每次上课前都会提前到我们班黑板上写满一黑板的“重点”,即使这些内容课本上都有,他还是会非常工整地写满一黑板。并且他还会反复强调这些内容非常重要,要求我们一定要记下来。
对于我们这些刚上初中的小屁孩来说,脑子里从来没有想过全盘照抄是否正确,只能听话照做。
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做笔记就是一字不落地全盘记下老师说的和写下的内容。甚至在平常自己阅读时,看到自己觉得重要的内容,也习惯性地整段整段地摘抄下来。
现在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在做笔记时,实际上犯了一些常见的误区。而在当时,我们是完全没有这个概念的。
下面我整理了4个常见的误区,看看你是否中招:
1、过度记录,盲目追求完整性
这种情况下,我们试图将书中的每个细节都写下来,总害怕会漏掉哪个知识点。实际上,这是没有真正理解书本内容的体现,所以无法有选择地记录重点、关键概念和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点。最终导致注意力分散和时间浪费。
2、机械复制,缺乏主动思考
很多人在记录笔记时会犯这个常见错误,只是机械记录书中的内容,停留在觉得某个知识好,就标记出来或记录下来,但是并没有去反思和思考,到底为什么好,更不会加入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问题。这种方式无法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和发现新的见解。
3、被遗忘丢弃,不及时回顾和应用
这绝对是超过99%的被记录的笔记的遭遇,只是将笔记记录下来,但不会及时回顾和应用。时间长了,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会忘记自己曾经记录过这些笔记,更不用说对这些笔记进行复用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记录的笔记变成了一堆废纸。
03
为什么要做笔记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误区呢?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清楚:“阅读时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没有理解做笔记背后的动机,我们的行动才会变得盲目。
实际上,在阅读过程中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个好处:
1、加深理解
理解是一个对事物进行认识和分析的过程,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旧信息和知识创造新知识。理解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将我们接触到的各种数据、信息和知识,吸收整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我们要想理解新知识,必须是建立在我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理解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将我们学习到的新信息、新知识和我们大脑中的旧知识产生链接,进而产生新知识的过程。
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筛选和提取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将不同观点、事实和论证进行整理和归纳,并且通过将阅读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将其与个人原本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记笔记要求我们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这种深度加工的过程有助于将信息从表面层次转化为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促使我们停下来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反思和批判性思考。
2、增强记忆
人类记忆的原理涉编码、存储、检索和遗忘的程。做笔记是一种主动参与思考的方式,将感觉和信息转化为文字形式,有助于信息的深度加工和整理,提高编码效果,使信息更易于大脑处理和存储。
记笔记涉及到听觉(听到阅读材料)、视觉(看到自己的笔记)和运动(书写笔记)等,这种多通路学习可以增强记忆连接,使记忆更牢固。
当我们需要回忆或使用某个记忆时,做过的笔记可以作为检索的辅助工具。通过翻阅笔记,我们可以激活相关的神经网络,恢复存储的神经活动模式,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回并使用先前编码的信息。
遗忘是记忆过程中的一部分,可以是主动的或被动的。
主动遗忘是指通过选择性地遗忘某些信息来保持记忆系统的有效性。做笔记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性地记录和强化重要的信息,减少遗忘的可能性。
被动遗忘可能是由于存储和检索过程中的干扰或衰退,但通过复习和反馈,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弥补遗忘的信息。
此外,根据认知科学家比约克夫妇提出关于记忆的必要难度理论,我们在记忆时遇到的困难越大,我们会记得越好,并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做笔记需要我们主动参与学习,思考、总结和组织所学内容。
通过将阅读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并将其与个人原本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储存时的难度。
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提高记忆效果。
换句话说,通过主动思考和整理,我们能够将新学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框架相连接,从而更好地理解并牢记所学的内容。
3、积累素材
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把重要的观点、概念、引用或数据写成笔记,并保存到个人的“素材储蓄库”里。
这样,在后续的学术研究或写作时,我们就可以方便地从自己的“素材储蓄库”中找到需要的素材,重新组织和输出成果。
例如,我一直在用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写作过程进行分解,并把收集写作素材的步骤融入到平时的阅读笔记整理中。
其操作的基本流程就是:首先,将阅读过程中的笔记记录在独立于书本的、格式标准统一的卡片上。然后,根据不同的卡片类型,将其存放入相应的卡片盒中。同时,对这些卡片笔记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
我们需要写作时,就可以从自己的卡片库中选择合适的卡片,根据需要组织和重构素材,开始写作。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经验,这种方法确实能让我更高效地开始写作。因为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避免了从空白页开始写作。
04
总的来说
每次阅读,我们都在与作者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正如阿涅·弗兰克所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交谈。”而做笔记则是我们记录这场对话的宝贵方式。
通过记录和整理笔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所读的内容,并让这些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如果您对使用卡片笔记进行阅读和写作感兴趣,可以添加我好友。后续,我将分享更多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有价值干货。
- End --作者:雷墨-——专注于卡片笔记写作——每年阅读100本书,每天整理1张卡片笔持续有效地阅读,长期深入地思考坚持做一定会赢的事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