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6 00:4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和科学有关的读书笔记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读书笔记的主题,即你想要探讨的科学领域或科学问题。这有助于你聚焦在关键点上,使文章更有深度。
2. 阅读理解:在写作之前,要确保对所读书籍有充分的了解。理解书中的主要观点、理论、实验方法和结论,以便在笔记中准确表达。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作者;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书中的关键内容;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4. 逻辑严谨: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逻辑关系,确保论述有理有据。对于书中的观点,要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避免主观臆断。
5. 引用准确:在引用书中的观点、数据或实验结果时,要确保准确无误。注明出处,避免抄袭。
6. 举例说明:为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或个人经历进行说明。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使用书面语。同时,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8. 图表辅助: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图表、图片等形式来
人类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回望古希腊时期,泰勒斯的学生阿纳克西曼德首次提出宇宙球状假说。他认为宇宙是球状的,星辰镶嵌在圆球上。这是希腊球面天文学的开始。随后,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球的概念。他认为宇宙也是一个球体,由一系列半径越来越小的同心球组成,每个球都是一个行星的运行轨迹,行星被镶嵌在自己的天球上运动。而柏拉图则深信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亚里士多德系统的提出了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而太阳、月亮和所有其他行星都是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猜想,虽然大部分已被现代科学证伪,却展现了人类理性思维的伟大觉醒。正是这些先驱者将仰望星空的传统注入文明血脉,用原始而质朴的宇宙模型开启了系统化的天文探索。
后世学者在学习和继承他们学说的同时,也在对他们的学说进行补充、完善和修正,并不断积累观测数据。当观测数据与地心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哥白尼的日心说便应运而生。每一个被修正的理论,都是通向真理的必经阶梯;每一段被超越的认知,都构成了科学进步的坚实基础。科学正是在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循环中不断前行的。
这两本书让我对科学演进的内在逻辑有了透彻的理解。
教育平权
在人类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科学家主要来自于贵族阶层。但我并不认为这得益于贵族阶层的智商更高,而是因为他们无需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和资源,让他们有条件思考人类更本源的问题。但随着教育平权,这种情况逐渐成为了历史。现在,科学家更多来源于中产阶级家庭。
为什么是欧洲诞生了人类近现代科技文明?列出几种可能:
1、兴趣,是成功之母。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研究,通常不以实用为目的,多是出于个人兴趣,或出于对宗教信仰、对荣誉的追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毕生的研究对当时的生产力并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即便到了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他研究物理学的核心动机也是兴趣和求知欲,其次是神学探索,对荣誉的追求等等。实用性是他研究物理学的副产品,而非出发点。这种情况直到工业革命才有所改变。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多服务于现实需求。
2、哲学基础不同。
西方哲学家或科学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牛顿,均将自然视为可分割、量化的对象,通过数学和实验总结普遍规律。而中国古代先贤更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抑制了将自然客体化、数学化的可能。
3、欧洲,父母对子女的桎梏更少。
在欧洲,子女常常不听父母指挥。父母让子女学习医学(当医生)、法律(当律师或者从政)、宗教(当神父),子女常常违背父母意愿,投身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达尔文。他的父亲曾执意让达尔文学习医学,继承家业。因达尔文对医学不感兴趣,他的父亲又逼他学习神学,将来当神父。但达尔文还是不感兴趣,整日游手好闲。后来,英国海军的“贝格尔号”舰准备去南美进行科学考察,船上还缺一个懂地质学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对这个职位很感兴趣,最初达尔文的父亲坚决反对。在达尔文舅舅的极力劝说下,老达尔文才勉强同意。这在古代中国几乎不可能。中国封建社会的孝道文化已经发展到了畸形的地步,子女的行为必须符合父母的期待,必须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半步。想象一下吧,奉行“父母在不远游”的古代中国,怎么可能孕育出大航海时代呢。徐福东渡日本,是为了给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而不是为了探索未知。
4、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自秦统一六国,两千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大一统局面。书同文、车同轨。这一直让中国人引以为傲。
反观欧洲,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衰落后,欧洲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众多小王国、公国和封建领地纷纷兴起,各自为政。国家之间的边界争端、领土纠纷不断。但分裂的状态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优势,比如文化多样性,以及众多小国林立使得任何单一国家都难以实现对其他国家的绝对控制,从而形成了一种权力制衡的局面,催生了民主制度。
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写道:“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曾效忠于法国安茹公爵,后来又改为葡萄牙国王服务。葡萄牙国王拒绝为他提供向西探险的船只后,……,哥伦布找上了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哥伦布再次申请,他们才批准……,正因为欧洲是分裂的,哥伦布才有机会在四次失败的尝试后,最终说服了几百位君主中的一位资助他出海,……,大炮、电灯、印刷术、小型火器以及不计其数的其他发明,都经过同样的过程才在欧洲流传开来:刚开始,都在某个国家因某种特殊理由而被忽视、冷落;一旦有某个国家采纳,其他各地即争相仿效。”
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催生了近现代科技文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