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6 01:02
写作核心提示:
《读书笔记,记录心灵的足迹》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书籍如同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读书笔记,便是我们记录心灵足迹的载体。要想写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以下事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明确目的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梳理知识体系,还是为了分享心得体会?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记录。
二、选好书籍
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籍是写好读书笔记的前提。一本书籍是否适合写笔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内容丰富:书籍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便于我们挖掘和记录。
2. 结构清晰:书籍结构应合理,便于我们梳理知识体系。
3. 话题贴近生活: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
三、掌握笔记方法
1. 摘抄法:将书籍中的重要观点、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便于日后查阅。
2. 理解法:对书籍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消化,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和总结。
3. 评价法:对书籍的观点、人物、情节等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看法。
4. 创新法: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书籍内容进行创新和拓展。
四、注重笔记质量
1. 语言精炼: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记录笔记,避免冗长和啰嗦。
2. 结构合理:按照
■王兆胜
2024年度的散文创作,那种高高在上的玄虚之感减少了,大文化散文的热度在消退。创作者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生活日常,以平和且真挚的笔触,去书写朴素凡常的人、事、物。这些作品,在日常生活中有诗意,在底层书写里见智慧,具有常中有奇、小中见大、淡中有味的表现方式。
一
人的文学,核心在于写人,写人的现实生活。2024年度的散文创作始终坚守这一原则,出现了大量书写人生世态的散文,并且在对人性、人心的挖掘上有所开拓。
人间真情,是散文创作中不败的花朵。在2024年的散文作品中,卓然的《故乡漫忆》虽然是写老话题,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对父亲脊梁的独特感受,并将父亲、故乡、我、家国紧密关联:“一个家庭,一个乡村,一个国家和民族,甚至一个世界,都应该有一条脊梁骨。”孙郁的《边北诗人鲁琪》有着深厚的师生情,作者用温婉的笔触写到王忠舜老师,这位自己曾经的学术引路人。虽着墨不多,但其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种淡淡的书写方式,蕴含着深情。黑陶的《做一个纯粹的人》写已故作家刘烨园,作者被刘的思想纯粹打动,二人的情深意长和知音之感更是静水流深。
人性挖掘,富有张力与魅力。2024年的散文创作在人性挖掘方面表现出色,注重深度发掘人性的光影,展现人性的丰富与复杂。塞壬的《她的世界》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农民工赵月梅。与一般农民工不同的是,她热爱写作,渴望成功。尽管她的写作水平有限,文字尚不通顺,不过,她有着令人惊叹的生命爆发力与生活波澜,在坎坷的生活阅历之下,有着一颗从容淡定和乐于助人之心。作品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将人性推向了灵魂深处。周荣池的《父恩》塑造了一个可恨、可怜、可悲、可爱的父亲形象。文中的父恩并非传统意义上爱的给予,而是通过磨砺,让子女在成长中获得启示。这一父恩视角,使散文具有了丰富、复杂、隐秘的人性内容及其深度。穆涛的《一根“政治油条”的生长路线图》剖析汉宣帝时的丞相黄霸。这个起于社会底层、靠买官发迹的大官却有好政声,他在关键时刻进行政治豪赌,几经浮沉中却有好运,可谓一个人性深度的探险者。
表达对人心的勘探与灵光的烛照。2024年的散文创作以人心为基点,更深入地理解人生的复杂内涵。韩小蕙的《识脸与识心》别具一格,文中写到“我”脸盲,总是记不住人的面容,但更在意“识心”,即识别好赖人,引发读者对人际交往中“心”与“面”关系的思考。蒋新的《司马迁的浪漫》特别注重从人心角度写司马迁的识心之能,称他“将观察体味现实的秘诀藏于心”“眼光敏捷温柔,也有X射线般的锐利”,所以《史记》才能成为千古绝唱。王川的《白塔与老妇》充满专注心、好奇心,又是宁静安然、平和超然的,有一种通透和豁然开朗。李登建的《沉积或飘逝》写“我”回家盖屋,在门楼高低上与邻居发生冲突,于是两家的心理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我”由“心神不宁”到“打心底里赞叹乡村的智慧,也折服于乡村的宽厚”,世道人心由此得以彰显。
永恒的主题会给散文的书写增加难度,而2024年的诸多散文作品深入各种人生的骨子里,在表现人情、人性和人心上不断有新的发现与表现,这是较为难得,也是颇有价值的。
二
比较而言,写人容易,写事与物难。2024年散文关于事物的书写,数量与质量都有明显改观。此类作品往往灵光闪动,对物性的书写敏锐而深刻。
生活中发生的事,成为创作者记录时代很好的透视点和多棱镜。时代和社会在发展进步,有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2024年的写事散文既反映了个体变化,也是时代社会变迁的缩影。彭程的《小区记》以其居住多年的小区为中心,抒写周边人事的变化沧桑,是偏于个人的叙事。陈世旭的《藏地记忆》回望其西藏行,通过天路、天河、天居呈现西藏古今往昔的变化魅力,认为“青藏路就是飘在世界屋脊上的哈达”。沈俊峰的《鼓角梦》写三线建设年代皖东厂的变迁,其中既有风物、事件,还有人品,特别是一个时代的精气神。洁尘的《铁半城西二巷忆事》回忆了“我”的家属院、和孩子打架之事,也是关于人事变迁和人的成长的书写。
在时代社会的浪潮面前,既有崛起与成长,也有颓变与衰老,这才是辩证的,也是生命的自然形态。2024年的写事散文,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生活的多样性和时代的复杂性。
对物的观照与细察,成为创作的一种新风尚。突破人的文学的限制,进入更博大丰富的物的世界,这是近些年散文的新趋势,2024年的散文则更进一步。
一是对历史之物的观照,如李晓君的《鸥波图》通过赵孟頫与管道升建鸥波亭颐养天年,画鸥波图以抒情志,反映身处乱世的艺术家的内在追求。其中,对于湖、水、波、鸟、风、光,特别是艺术作品《鸥波图》的细致描绘和精妙勾勒,可谓极尽用心、用力、用功之能事,于是,“物”被赋予能量与光泽,也带来身心俱轻的超然。
二是对鸟兽虫鱼、草木花卉的热爱,如杨文丰的《人鱼》写的是千姿百态的观赏金鱼,杜怀超的《柿子的隐喻》是写柿子生发出的各种意象,陈应松的《森林手记》是将森林中的万物生灵作为描绘对象,庞井君的《夜鸟声声忆旧园》描绘了杜鹃、东方角鸮等的夜鸣,李汉荣的《书虫之歌》是对寄生于书中的书虫的歌吟。
三是对一般物象的书写,如蒋蓝的《寸铁》写到寸铁、黑墨、铁钻、沙子、云雾、豹子等,可谓物象之集大全;张清华的《黑与白在同样古老的对峙中》描绘流浪狗猫、豹子、乌鸦、雪、白桦林等,内中有着诗意的形而上思考;杨献平的《怀居》展示了作者所居的各式房子,这是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透镜;苏沧桑的《声音之茧》关注芽、泉、水滴、蚕、钟等,并写出“海有心跳”。徐迅的《有人抖动着碧绿的丝绸》写其居所附近的森林公园,除了各种树木,还有丝绸般的感觉,“在公园蜿蜒的跑道上,我疾步如飞,感觉两旁的树林向我身后甩动,嗖嗖地,像有人抖动着碧绿的丝绸”。
万事万物,包含着深刻哲理。事有事情,物有物理,2024年的散文通过对于事物的书写更好地折射人生,令读者从中获得更多启发与体悟。郁葱的《生活记》中“我”坚持自己的做事风格,决不随波逐流,但为人信守承诺。为完成朋友嘱托,“我”竟几星期坚持去地摊找失之交臂的藏品。作品还写“物性”:“用汝瓷茶杯喝绿茶,时间久了,会发现茶器上面有一条暗暗的金线慢慢浸出来;如果用汝瓷茶杯喝红茶,会发现茶器渐渐有朱红线;如果用其喝普洱茶,慢慢会发现褐色的纹理;如果这几种茶一起‘养’这只茶器,也许渐渐浸出来的就是‘金丝铁线’。这些变化或者张扬或者细腻,或者无序或者均衡,总之出乎意料。”冯艳冰的《花神到我家》写花、女性、女孩子,以及女性心灵之美,文章透出委婉的纯粹美好。作品写道:“在童年的记忆里,随便一抬头,看到的星星月亮都自带玉兰花的香味。”王月鹏的《从大海到人海》写海,也写人,并以海写人。作品说:“把一艘船放到海上,把一个人放到船上,这时会更容易理解大海,也更容易理解锚。如果再加上风,加上雨,这种理解就会更深切。”“他们相信,有一种超越人的力量,存在于他们头顶的天空,也存在于他们跳动的心上。”这种由事物及人的彻悟是深透的。关于事物的散文,可以让读者超出人的局限,进入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感受天地间的启示。
如果说2024年的散文创作有何不足,那就是过于生活化、现实化,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重大问题的关注、思考。在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重大问题不断涌现,新时代的散文理应更富有时代话语、社会话语、个人话语,更关注时代的脉动。因此,散文创作需要在保持紧贴地气、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拓宽创作视野,提升思想深度,经由现实生活的大地,飞向湛蓝深邃的天空,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创作空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原副总编辑)
来源: 文汇报
夏日随笔
李勇
六月,已进入盛夏,身在这座城市,无不时时处处感受着她的“热情”。这也不由使我想到,以前的夏天和现在的夏天的不同,虽然都是热,但感觉现在更热,这不仅是体感的感受,也是心里的不适。过去那句老俗话“心静自然凉”放在当下似乎已不适应了,因为太多的人的“心”已不能静下来了。
天热,易心烦气躁,现在的人们尤为如此。人人似乎都有使不完的劲,干不完的活,想不完的事,发不完的牢骚。稍有不顺便气上心头,火冒三丈;轻则积虑于心,重则惹出事端。这天热也就成了这一切的助燃剂。
想起六七十年代的夏夜,如一条慢慢流淌的河流,一家一户,一个院子,一条街,都是这条河流的组成。吃罢晚饭收起碗筷,把灯一关人们便在院子里或去街上乘凉,家里顶事的男人这会儿显示出来在家的上位。
他们把躺椅在屋门外一支,旁边放一方凳,上面摆上茶壶茶碗。有小收音机的再把它放在地上,然后手摇一把蒲扇往躺椅上一趟,一边喝茶,一边听着戏匣子,那才是心静自然凉,悠然又自得。女人们呢则凑在一起说着东家长西家短的趣事,爱看书的人惜时如金,他们抓住天黑之前的最后亮光手捧一书坐在院子里的一角沉浸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
那时看书得到省图书馆去借,是有日期限制的,所以得抓紧看。家里的半大小子这会儿要么在街上疯跑,要么一帮人在路灯杆下打扑克、下象棋,争争吵吵地很是热闹。那时,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人们依就井然地生活着。街上人来人往,大门洞里人进人出,有意搭无意搭地对话,不知不觉地降温着化解着由于天热所带来的内心的不适。
心静能自然凉,而在这夏夜里,不时有笛声悠扬,或二胡婉转声飘然而至,它在这盛夏的夜里,在这街弄里如丝如滑地游走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吹笛人,拉二胡的,也许正在某个深院的石榴树旁或水井边如痴如醉地独自吹拉着,曲子有凄凉的,有欢快的。别人听得无意,却也许是他们自己的故事,曲声悠悠,微风徐徐,此时此刻无风胜有风,一笛一弦如一山泉小溪流过人们夏日的心境,感到袭来的清凉。
一个老院子,就是一个小花园。六月正是花草茂盛的时候,傍晚吃过晚饭,邻里间一起伺弄花草是一件很惬意的事。牵牛花、紫茉莉等等,这会儿正是盛开的时候,红红黄黄的争相斗艳,若不修剪就得长疯了。满院花草,满院芬芳,一边拾掇着,一边对这些花"评头论足"不知不觉这盛夏的"热"也在这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现在,从乡村到城里,人们纷纷住进了单元楼。封闭了空间,也封闭了人们的内心。不接地气的生活,看似文明了,现代化了,实则是许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人们的行为和内心的需求。一天劳累后无处慰藉的心灵,男人们在烧烤摊找到了归宿,女人们则在闹市的街头如尸人般跳着广场舞,到处充斥着骚动和不安。直觉这夏夜不仅空气是热的,而内心更是燥热,哪还有“心静自然凉”?
作者:李勇,济南人,文学爱好者。
壹点号 侯保军,山东作协会员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