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6 04:29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关于父与子家长读书笔记作文应注意的事项
一、选题与主题
1. 选择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父子情感等相关的主题,如《父与子》中的父子互动、教育理念等。 2. 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围绕这个思想展开论述。
二、结构安排
1. 引言:简要介绍《父与子》这本书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引出读书笔记的主题。 2. 主体部分: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观点展开,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3.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笔记的中心思想,并提出自己的感悟和启示。
三、内容要点
1. 父与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描述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爱,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场景。 2. 教育理念:分析《父与子》中父亲的教育方式,如尊重孩子、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等,探讨其教育意义。 3. 亲子沟通:探讨父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如倾听、理解、包容等,强调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4. 价值观传承:分析父子之间的价值观传承,如诚信、勇敢、善良等,强调家庭教育在价值观传承中的作用。
四、写作技巧
1.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2. 事例引用:结合实际生活,引用具体事例,增强说服力。 3.
汉代,在胶东半岛设置北海郡,大约位置在今天的山东省青州东、莱州西一带,治所初设在营陵(今山东昌乐),后迁至治剧(今山东寿光)。今天要说一位著名的人物,他曾经在北海郡担任第一长官。他就是被称为"四岁能让梨"的汉末三国名士——孔融。
孔融是大教育家、大学者孔子的后代,在古代,只要是孔夫子的后裔,都拥有无上的光环,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孔融自然也不例外,他所生活在北方中原地区,无论是枭雄曹操、还是皇叔刘备,都对他尊敬有加。
孔子以"仁孝"治天下,孔融作为他的嫡系后代,当然也十分喜欢谈论儒家经典,成为当时大儒。尴尬的是,这位孔门大儒,却因为"弑母"不孝的罪名而被处死,个中原因为何?今天就来说说这位尴尬的狂生——孔北海。
孔融(153-208),汉末三国时期学者,又是"建安七子"的龙头大哥,祖籍山东曲阜,孔子第十九世孙,史料中对这位嫡传孔门后裔的才华评价还是很高的。比如在《后汉书·孔融传》中,记载了他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著名的大书法家孔宙前往京师,拜访当时任职河南尹的李膺一段故事。
史料记载,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没有什么联系的人,他基本上不见。就是这么样一个人,孔融却非要一睹尊容,"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他自报家门,说自己跟李家是"通家之好",李膺当然不认识这个黄口小儿,孔融诡辩说"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说孔子和老子相为师友(其实是孔子向老子请教),所以他跟李膺算是累世通家。现在看来,这就是登门"叫板"来的。
魏晋时期崇尚清谈,以机锋辩论为大才,李膺居然被他辩驳的无话可说。当时有个在座的官员就说,"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小时候聪明,长大了还不知怎样。孔融当时即讽刺道,"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意思是,看你这样子,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李膺听了大笑而打圆场,说孔融这个小子将来必成"伟器"。孔融由此名声打响。
十六岁是孔融另一个转折点。当时朝廷十常侍乱政,有个山阳人张俭,揭发中常侍之一的侯览,被朝廷通缉。张俭逃到山东,来投奔孔家避祸,孔融自作主张收留了他。事情败露之后,孔家都被抓到官府问罪。孔融直承其事,他的哥哥孔褒却说藏匿的罪责应该由他来担,而他们的母亲则说,儿辈出了问题,长辈有责任。官府看着相亲相爱一家人,居然不能决断。郡县向朝廷请示,诏命将直接责任人孔褒定罪。孔融却因而闻名。
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司空掾是总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他被任命为属官,也是朝廷看重他的政治才能。当时董卓把持朝政,孔融因废汉少帝刘辩之事,引经据典与董卓发生激烈争辩。董卓是个武官,学识上说不过他,威望上又干不掉他,想了个办法,让孔融外放到黄巾贼猖獗的北海(今山东昌乐一带)做官,希望借黄巾之手杀了他。
孔融却非泛泛之辈,他在北海广聚民心,衍文讲武,与周围各州郡同声共气,联手抵御黄巾军。除了强化武备,他还建设城邦,推广儒学教育,荐举贤良任官,都以国士之礼对待。一时间,北海大治,孔融由此政声显著,时人避其讳,尊称为"孔北海"。
关于孔融之为人处世,宋代诗人徐钧有诗评价,"客满尊中酒不空,眼高四海眇奸雄。才疏意广终无就,已兆清虚西晋风。"什么意思呢,说孔融其实上是个"绣花枕头"、"檀香马桶",他虽然有盛名于世,实际上却是浮夸无用的人。他的愿望是"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身边的人多轻浮无度,饮酒作诗,高谈阔论,没有做什么利国利民的事。这与他"孔北海"的名声相去甚远。
且不说孔融的政治措施,历史上,他在"保境安民"一项上,做得确实不够好。在北海任上,他多次被黄巾军和袁绍攻伐,自身没有力量抵御,他被攻打的无法可解,只得向刘备求告援军,刘备大喜过望,"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当时即帮助他解了围困。不是每次都有人帮他,《三国志》记载,孔融终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居然丢下城池跑走了。
还有一次更加尴尬,他在青州刺史任上,被袁绍军包围,一连数月弹尽粮绝。袁绍人马不时攻城,箭像下雨一样,最后双方多次城头上短兵相接,孔融仅有残兵数百人,军民仍在苦苦坚守。孔融在干嘛,他硬撑名士风采,隐几读书,谈笑自若。结果当然是"城坏众亡",孔融再次得以逃脱,可怜他的妻子、儿女与城池,全都做了袁氏囊中之物。
孔融作为城池主要长官,却丢盔弃甲,临阵脱逃,这在哪朝哪代都是按律当斩的死罪,可是孔融凭借自己的名望,不仅没有获罪,反而仕途无碍,步步高升。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许昌,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负责新都城的宫室修建,之后又升任少府,孔北海变成了"孔少府",四十不惑的他,达到了仕途顶峰时刻。
无论名望如何,史料上记载的孔融,除了徒有盛名,于国家社稷并无建树,他所依仗的不过是头上光环。当他遇到曹操,这位旷世枭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上马安天下,下马能安民"的行动派,曹操天生就鄙视那些夸夸奇谈的读书人,对于浪得虚名、沽名钓誉的孔融,他自然是越来越看不习惯,只是碍于孔融的社会地位,一直隐忍不发而已。
当时,曹操计划南下平定刘表、孙权势力,孔融就发表了一段空谈大论,他泼冷水说"刘表皆汉室宗亲,不可轻伐;孙权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险,亦不易取,今丞相兴此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无非是说,刘表根正苗红,孙权民望深厚,曹操你这是"无义兴兵",不会成功的。再有涵养也受不了这种讥讽,曹操大怒,"刘备、刘表、孙权皆逆命之臣,岂容不讨!","如有再谏者,必斩"。面对统一大业,曹操不容异议,但究竟没有直接对孔融下杀手。隐忍不代表退让,曹操终于抓住了机会,于建安十三年(208)将他杀掉,死时五十六岁。《后汉书》记载惨剧始末,曹操让属官网络孔融的罪责,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提出,"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说孔融当年在北海的时候就有不轨之心。"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说他在朝为官却不遵礼仪。再有就是孔融居然大放厥词,发布了大逆不道的"父母于子无恩论"。曹操看完之后,认为孔融"大逆不道,宜极重诛",因此将孔融"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曹操对孔融的评价记载于史册,曰"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世人都被孔融的外表所蛊惑,其实他是个虚伪奸诈的小人伪君子。《后汉书·孔融传》评价为"才疏意广",是眼高手低之人。只有北宋文豪苏轼说,"文举以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意所予夺,天下从之,此人中龙也"。
孔子以"仁孝为名",十九世孙大儒孔融,却炮制了"父母于子无恩论",最后也因此获罪身死。《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与白衣祢衡跌宕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看看,孔融与当时狂人,击鼓骂曹的祢衡为伍,两人互相吹捧。相信孔融的这番言论,也是在头脑发热的时候放出来的。
当然,这番言论还有溯源,据史料记载,在孔融之前,东汉著名的无神论者王充在《论衡》中,即提出"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王充的说法,夫妇不是有意生子女,而只是"情欲动而合"的产物,这与古希腊"汝身不过来自情欲一饷、不净一滴耳"的观点契合。他的观点,在当时无疑是开明而先进的,也最能博人眼球。孔融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创造,遂发表了"父之于子无亲,子之于母如物寄缻中",把父母子女无恩无义的关系,说得更加露骨。 完全忘却了先祖的孝道。
这番奇谈怪论,前有古人,自然后有来者,南宋末期儒家学者黎靖德编成的《朱子语类·卷一二六》中,提到"释氏以生为寄,故要见得父母未生时面目。黄蘗一僧有偈与其母云:'先时寄宿此婆家';止以父母之身为寄宿处,其无情义、灭绝天性可知!"即佛家的观点,"父母之身为寄宿处",认为这是"灭绝天性"的言论。
到了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胡适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类似言论,也受到了质疑。汪长禄曾有《致胡适书》,提及"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是错误的,而且把父母对于子女的"养教"看做人道的义务而非恩谊,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同样如是看待。汪长禄说,如此一来,"简直是亲子的关系,一方面变成了跛行的义务者,他一方面变成了跛行的权利者,实在未免太不平等了"。这番议论,可以看做是民国时期对"父母子女关系"两种截然不同的看待方式。
胡适是怎么回复的呢?他也写了一封长信,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既然双方皆出于"无意",如何还有居功和有恩的提法,"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示恩'了。"
胡适认为,作为父母在"情动"时糊里糊涂添了一个人出来,这个新生命的悲喜祸福,是父母硬塞给他的,如果孩子走入歧途,父母是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所以做父母的进行教育引导,只是在减轻"情动"罪过。
对待生活异常洒脱的胡适,最后结论说,"要我这个儿子晓得我对他只有抱歉,决不居功,决不市恩。至于我的儿子将来怎样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决不期望他报答我的恩,因为我已宣言无恩于他。"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暂不接受非许可转载。文章相关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侵权即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