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的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6 05: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刘备托孤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围绕刘备托孤这一事件,分析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情感变化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刘备托孤的历史背景,点明自己的观点或态度。
- 主体:分几个段落展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分析刘备托孤的原因,如自身身体状况、国家形势等。
b. 探讨刘备选择诸葛亮托孤的原因,如诸葛亮的才能、忠诚度等。
c. 分析刘备托孤的意义,如对蜀汉政权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等。
d.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刘备托孤这一事件对自己的启示。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3.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准确、流畅、生动,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要注重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相关历史资料、文献或影视作品中的描述,以增强说服力。
5. 情感投入: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表达自己对刘备托孤这一事件的感慨和思考,
刘备的托孤之言再剖析
刘备的永安托孤之言,引来了后人的无限猜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个时期的史学家各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有的说是至诚之言,有的说是伪诈之语。到底是有意施压还是仁义之举,是真心相托还是预设圈套?我们先看看原文。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刘备的托孤之举大加赞赏,认为古往今来,刘备和诸葛亮是君臣和谐关系的最高典范。“如若(刘禅)不才,君(诸葛亮)可取而代之。”这句话既表现出刘备的气度,又肯定了诸葛亮的才华。而东晋史学家孙盛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苟所寄忠贤,则不需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词,非讬(同“托”)孤之谓。”之后的很多人对于刘备的这番托孤之言之所以有疑问,恰恰就如同孙盛所描述的这般:“诡伪之词,非讬孤之谓。”意思就是:刘备的这番话是诡诈虚伪之词,不是托孤该说的话。清朝的康熙皇帝、《刘备传》的作者张作耀、四川大学方北辰教授对刘备托孤之言的评价与孙盛如出一辙。刘备的托孤之言引起猜疑的焦点,集中在8个字上:“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确切地说,集中在一个“取”字上。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区区一个字,却有几种、甚至几十种的意思。取,除了可以作拿、作取而代之之意,尚有选择、任用的意思。易中天教授综合古今多家之观点,对刘备的托孤之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君可自取”的“取”,不是取而代之,而是选取。就是说,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才,可以在刘备的另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之中再选取一个进行辅佐,绝不是让诸葛亮取而代之。他说如果刘备真有承让之心那他太伟大了,因为在民国之前,中国帝王就没有把皇位让出去的先例。况且,篡位之事曹操都不敢做,诸葛亮敢吗?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三点理由:一、刘备有3个儿子;二、刘备死前给刘禅和刘永分别下了诏书;三、废立之权已经是很大的权利了,刘备不可能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拱手相让。其实,易中天教授的观点依然是值得商榷的。如果刘备的意思真的是想让诸葛亮在另两个儿子之中再选取一个进行辅佐,那么陈寿在《三国志》里完全可以写成“君可另取”,为什么还要人为地制造迷惑呢?在刘备托孤之前,孙策也有类似的托孤之言。孙策临终前,曾秘密召见张昭,提出了一个令张昭意想不到的意见。《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历》中完整地记载了孙策之言:“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意思是说如果自己的弟弟孙权不能胜任统率江东的责任,就请张昭取而代之。孙策的这个托孤与后来刘备对诸葛亮的托孤可谓非常相似。张昭的随后表态也与诸葛亮的“涕泣”之言极为契合。还有,刘备不伟大吗?一个“织席贩履”之辈能成就帝王大业,能说他不伟大吗?我认为,即便是大名鼎鼎的易中天教授也难免犯“以凡夫之心度帝王之腹”的错误。伟大之人自有伟大之举,也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干出开天辟地的事,才能干出没有先例的事。试问:以前没有的事以后就不能有吗?在武则天之前中国还没有女皇帝呢。再者说,曹操没敢篡位,但是曹丕篡位了呀。如果刘备不信任诸葛亮,完全没有必要说这番话去试探他。因为刘备死后就左右不了局势了,当然也左右不了大权在握的诸葛亮。至于易中天所说的三点理由,我认为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刘备比谁都清楚刘表和袁绍废长立幼的后果。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刘备托孤之言的前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刘备为什么拿诸葛亮跟曹丕相比?那时候曹丕已经篡汉在先了,曹丕的才干逊色于诸葛亮十倍尚且能稳固政权,那么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如果把刘备的托孤之言连贯地看上几遍,其本意就显现出来了。陈寿是离那个时代最近的人,他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一定是综合了当时的普遍看法才加以评价的。所以,我认为,刘备的托孤之言既是给诸葛亮说的,也是说给身边大臣听的,等于是授予了诸葛亮一把尚方宝剑。也有学者说,刘备所说的“取”是夺取天下的意思。刘备当然认为蜀汉是承继大汉王朝的合法政权,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既然诸葛亮的才智十倍于曹丕,那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就落在了你诸葛亮的身上,如果嗣子不才,你就自己带兵去北伐曹魏,夺取天下,安邦定国。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说,这位学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刘备托孤:忠诚与责任的永恒传奇!
在中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犹如一幅壮阔的画卷,描绘着英雄豪杰的悲欢离合、兴亡沉浮。而在这幅画卷中,刘备托孤的故事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忠诚、责任与希望的光辉,穿越千年时空,依然令人心潮澎湃,深思不已。一、历史的背景:乱世中的英雄梦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自立,正式建立了魏国,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终结。三国鼎立的格局逐渐成型,魏、蜀、吴三国在烽火硝烟中各自为战,演绎着一幕幕悲壮的历史剧。蜀汉,作为其中的“蜀”,地处巴蜀之地,山川壮丽,人才辈出,却也身处乱世的夹缝中,艰难前行。刘备,字玄德,出身平民,却怀揣着“振兴汉室,平定天下”的宏伟梦想。在乱世之中,他结识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豪杰,历经艰辛,终在公元221年称帝,建立蜀汉,开启了他对天下的宏伟追求。然而,天下大势如洪水猛兽,变幻莫测。刘备在夷陵之战败北,兵败如山倒,蜀汉的基业岌岌可危。此时,刘备深知,自己年事已高,身处风雨飘摇之中,必须为未来留下坚实的后盾。二、托孤的深意:忠诚、责任与信任的交织临终之际,刘备在白帝城召见心腹重臣诸葛亮,倾诉衷肠。这一刻,凝聚了无数的情感与责任,也彰显了君臣之间最深厚的信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刘备托孤的核心誓言,也是他对诸葛亮的殷切期望。托孤,不仅仅是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贤臣,更是君主对未来的责任感的体现。它代表着一种超越血缘的信任,一份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君主的托孤意味着责任的传递,也是一份沉甸甸的重托。刘备深知,自己已无法亲自治理国家,只有依靠诸葛亮的才干与忠诚,才能让蜀汉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三、托孤的仪式:悲壮而庄严的瞬间白帝城的夜色笼罩着江面,微风拂过,带来淡淡的江水香气。刘备身穿素衣,面色沉重,却神色坚定。他召唤诸葛亮,嘱托其辅佐刘禅,稳固蜀汉的江山。“亮,吾死后,国家大事,望你慎重处理。吾子禅年幼,需你辅佐,振兴蜀汉,勿负吾托。”刘备语气虽平静,却字字沉重,仿佛在传递着一份无声的誓言。诸葛亮跪地领命,泪眼婆娑,却坚定不移:“主公放心,亮定不负所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不仅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责任的担当。这场托孤的仪式,既是悲壮的告别,也是希望的起点。刘备的身影逐渐隐入夜色中,江水缓缓流淌,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永恒的忠诚与责任。四、托孤之后:诸葛亮的忠诚与使命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担负起辅佐刘禅的重任。他深知,蜀汉的未来悬于一线,自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成为诸葛亮一生的写照。他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对先主的忠诚,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感。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稳固蜀汉的根基,推行“隆中对”战略,勤政爱民,鞠躬尽瘁,力求实现刘备的遗愿。他的“六出祁山”,虽未能实现统一大业,却彰显了他对蜀汉的忠诚与责任。他的忠诚不仅是对君主的忠诚,更是对国家、对百姓的深厚感情。这种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托孤的文化意义:忠诚与责任的永恒象征刘备托孤的故事,超越了历史的尘埃,成为中国文化中忠诚与责任的象征。在传统文化中,忠诚是君臣关系的核心,道德的底线;责任则是君主与臣子之间的承诺与担当。这段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坚守信念,勇于担当。它告诉我们,责任不仅仅是个人的义务,更是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的承诺。同时,刘备托孤也体现了“以德治国”的理念。作为一国之君,他深知,只有贤臣才能辅佐贤主,只有责任与忠诚,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六、现代的启示:责任与信任的传承在今天,刘备托孤的故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家庭、企业还是国家层面,责任与信任都是维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作为领导者,应像刘备一样,心怀责任,信任贤才,托付未来;作为被托付者,更应以忠诚与担当回应信任。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七、结语:忠诚与责任,永恒的光辉刘备托孤的故事,是一段穿越千年的文化传承。它讲述了一个君主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一个臣子对职责的坚守。这份忠诚与责任的精神,像一束永不熄灭的光,照耀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或许我们无法像古人那样面对生死的抉择,但那份责任感、那份信任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用忠诚与责任点亮人生的每一个角落,让这份光辉,永远照耀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