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卖衣服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6 06:58

手把手教你写《卖衣服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卖衣服的心得体会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卖衣服的经历、感悟,还是对服装行业的看法。主题要明确,有助于后续内容的展开。
2. 结构安排:一篇心得体会作文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卖衣服的经历或背景;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心得体会,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件顺序或主题分类进行叙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 丰富内容: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卖衣服的过程:描述卖衣服的具体经历,如与顾客的交流、商品推荐、价格谈判等。
b. 心得体会: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在卖衣服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如沟通技巧、销售策略、市场分析等。
c. 服装行业现状:分析当前服装行业的趋势、竞争态势,以及自己在其中的定位。
d. 个人成长:总结在卖衣服过程中自己的成长和收获,如自信心、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等。
4. 语言表达: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语法错误。
b.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c. 使用生动的例子和细节,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文章的

分享一些我做小生意的心得

特朗普百日维新一通搞天搞地后,目前正处于CD冷却时间,按惯例,离他下次发大招还有段日子,国际上最近没啥大事,我闲着也闲着,想写点别的东西。

看上次写中年失业后,如何避免被生活毒打的文章,大家反响挺好的,挺喜欢我这样跟大家唠家常,那我接着上次的话题继续跟大家唠嗑,这次主要分享一些我做小生意的心得。

有人不理解了,说你明明是个做自媒体的,不好好教大家做自媒体,跑来分享怎么做生意,你想割韭菜是不是?

啊,这么快就把我看穿了吗?你等一下,容我先组织一下词汇狡辩一下。

第一,自媒体这路数我没法教,因为我自媒体能做大,主要是因为长相英俊,大家都是冲着我的颜值过来的,大家都知道我那个国政水平一堆狗屎,就是看我长得帅忍不住关注,这个模仿不来,是纯天赋,我想教也教不了。

第二,我本来就做生意10年了,现在还有实体店开着呢,生意也做得不错,一家小店一年也有500万流水,以前还常常在微博上晒我店铺每月流水,因为有人骂我炫耀我才不晒的。我是实打实有实战经验的小老板,并且摸索出了一套思路,做点小生意基本都能盈利——话不能说太满,有时候还会失手,但盈利的几率比较高。

真的,就洒家这实战水平,比磕了西地那非还要硬。

还有,最重要的是,中国会做生意的人,一般不会写文章;会写文章的人,一般又不会做生意。我恰好是会写一点点文章,又会做一点点生意,我这种类型在中国比较稀少,已经能做到0.245%的知行合一。

我跟大家聊做生意,那真的都是血泪之言、肺腑之音,你们一定要.......算了,你们爱听就听,不爱听拉倒。

那为什么我非要跑去做小生意?好好写文章不行吗?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希望自己深入社会基层,多方面锻炼自己的经商与逻辑思考能力,能深刻感受生活的凛冽之气。

上面这句话不是装逼,是个人真实心得体会,如果你认为我是在装,那肯定是你对,事情真相就是你想的那样,恭喜你再次看穿了我。

好了,现在开始进入正题。

我打算写这篇文章分享心得,是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我在东莞和成都工作生活,无论是小区还是办公室附近,见到各种商铺走马灯似的换老板,通常一条街要是有20间铺子,一般只有3家店能稳住几年,其他店铺半年一换,多少人拿着全家积蓄冲进来做生意,半年就亏得几乎要裸奔扛着招牌连夜跑路,每次看到那些店铺换了新门面,我都忍不住在心里自言自语:

又来一个送人头的菜鸟。

大部分人做生意,好像都不做基本的市场调查,脸都不洗蒙着头就冲进来,每个人开店时都异常地自信,感觉两个月后就要成这条街扛把子了,关店时又被打击得萎靡不振,两眼无光有气无力坐在店门口卖二手设备,无断的循环循环再循环。

我替这些人急啊,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经商思路,这些人就是想不明白呢?就不能听老汉我一句劝?听劝能省几十万啊,看完这篇文章也只需要花你十分钟,看完你还非要作死,我不拦你,你去,那就是你的命,天道自有因果,我拦不住任何人。

开店的第一条是什么?是你要算清楚,维持这家店每天最少要多少流水,你能不能做到这个流水。

我以我住宅旁边一处烧烤店举例。

这家烧烤店的店租是3.5万元每月,烧烤师傅、配菜切配、服务员等最少需要6-8人,月工资3-4万,餐饮一般包吃住,租宿舍两间5-6千,那么每月最最基础的开支是7-8万。

烧烤店简易装修一般要10-15万,店租两押一付,这些钱我们都先放在一边,这种一次性开支咱们暂时不算,只算每月固定开支,都得7-8万起步。

算上其它各种损耗与意外支出,每个月10万起步。

烧烤店毛利通常在50-70%之间,蔬菜与酒水利润较高,海鲜与荤菜利润一般。

这么一合计,你会发现,这家3.5万店租的烧烤店要活下来,月流水要做到20-25万左右,才能刚刚保本,月流水做到30万左右,店老板的纯利才刚到3-5万之间。

也就是说,这家店每天流水6700元,才勉强活下去不亏本。

大众平价烧烤店客单价大概40-70元,中端烧烤店客单价大概70-120元,我们就取中间数70元吧,这家店每天至少要96人进店吃烧烤,才勉强不亏损。

你怎么做到保证每天96人进店?

就凭你租了这个房子,就自动有人进店吗?

你想得美。

大家不知道的是,这家3.5万月租的烧烤店,还是在二楼,如果在一楼,店租得涨到5-6万。而且上楼还要乘坐一个小小的电梯,这个电梯的位置还相当不起眼。

那客源从哪里来?

去美团、大众点评、抖音、小红书做推广?好的,那就再扣掉20%的推广费,估计8000块一天才够保本,也就是每天要有114人进店吃饭。

而且你推广了大概率还没啥结果,钱花了,成本增加了,进店的客人并没有增加,想哭都得到厕所哭,还不能让服务员看见,以免动摇了军心。

你知道开在二楼,月租3.5万的烧烤店,每天得保证有96人进你的店吃烧烤,客单还能维持在70块钱,这事有多难吗?

这个难度,大概相当于你以前读书时,每次都能考进班上前5名的难度,如果你能做到每天有150人,达到还可以的盈利水平,那就相当于你读书时,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年级前五的难度。

那有人说,你这么说不对,我看有些有钱人,好像也不怎么聪明啊,他们好像也没这么高的水平,不像有高智慧的样子,绝不是能拿年级第一那种人,怎么就那么有钱?

这个好解释。

一是普通人,最好不要有“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这种认知,哪怕这个世界真的就是个草台班子,你也不能有这种认知,因为这么想,会让你高估自己,低估社会的险恶。

二是赛道决定了上下限,有些赛道它就是让人容易赚到大钱,比如金融和科技行业,而普通人的认知有限,他脑海里知道的赛道,通常就是开个小店,大家都来参与竞争,反而把小钱赛道,卷成了成功率最低的赛道。

经营如此艰难,所以这家烧烤店,命中注定是维持不下去的。

我亲眼看着这家店开业,看着这家店倒闭,中间还陪朋友去吃过两次,其实味道还可以的。

倒闭前老板曾经做过一番挣扎,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故意降低价格吸引客人排队,造成生意红火的表现,以吸引别人过来投资,但投资人也不好骗啊,看了两眼算一算利润率就走了。

这世上绝大部分人,开店时都不算数据的,不知道要维持这家店的生存,每天要做多少流水?每天要有多少人进店消费?客单价必须做到多少?

绝大部分人是凭感觉,感觉店开在这里会很旺,感觉我能做出高客单,感觉这次能发财。

他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一共有多少同质化的烧烤店,一共有多少潜在消费人群,一共有多少餐饮店铺抢生意,他甚至不知道最基本的人心险恶,店生意差了房租一分钱拖不得,店生意好了,房东一定涨房租。

所以一条街通常死了一家又一家,就只有两三家老奸巨猾的老板活得下来。

通常什么样的店铺活得下来呢?

我继续以我住宅周边的店铺举例。

我搬来成都两年了,眼见得小区旁边几条街,两三百家餐馆走马灯式的换人,成都餐饮行业竞争之惨烈,那绝逼就是国内天花板。

每次路过那些招牌紧叠的街道时,我就仿佛看到一片片战场,每家店都在拼尽全力活下来,各自用尽所有手段,吸引每一个路过的客人进来消费。

经过两年的观察,发现我社区周边有一条街,只有三家店能一直存活下来。

其它店半年一轮换,这三家店能一直坚守在那,是因为这三家店都有成功的共通性。

第一家是自贡小炒,两层小楼,可以外摆到人行道,店里几口人都是亲友,服务员都是老阿姨。

第二家是川式小炒,同样两层小楼,但面积更小,服务员也是老阿姨。

第三家是一家极小的面馆,店铺不到十平米,煮面的地方就占了一半空间,客人吃面通常要在店外人行道上,坐在塑料胶凳上吃,服务员还是老阿姨。

三家基本的共同点是东西都挺好吃,自贡小炒、川式小炒、牛肉面都做到了同行业中上水平。

东西好吃是活下来的基础条件,但不是必然条件,不要以为你做得好吃就一定能活下来。

除了好吃,三家能活下来的共同点,是“大众化、中低客单价、高频率、低成本、独家”。

大众化指他们三家的产品是普通人都能接受的产品,不是一些奇怪的细分类产品,像土笋冻、北京豆汁、鸭血粉丝汤、怪味面、猪血丸子这些,都是细分人群喜欢,对细分人群过于依赖的产品,最好走高客单路线,要不然生存空间极小。

两家炒菜都是小几十块的为主,面都是二十三十块为主,肉好大一坨,客单价不高,周边小区定居客户形成长期供需关系,中低客单跟高频率相互绑定。

低成本是他们从桌椅、厨师、服务员,都把成本压到了极点,装修对付对付能用就行,才能从较低的利润和高昂的房租里夺取微薄利润。

独家是他们都不是加盟店,都是自己在搞,不用上交高昂的加盟费和每日消费扣点,也不用被加盟商从服装、食材、厨具、软件、培训、装修等各种项目中无穷无尽的剥削,这也能省出好大一块成本。

我一再叮嘱做小生意的各位,国内除了极少数品牌,一律绝不加盟,国内大部分加盟品牌老板,只想自己发财,不图品牌长远发展,他们从签订合同的那一刻开始,就只想着剥削加盟商,而不是想着把品牌做强做大,你生意好坏与他无关,每个月按时上缴保护费,才是他最在意的事情。

不要想躺着不动给点钱,别人就把所有好处都给你,最基层的钱都是血汗钱,没有流血流汗,挣不到的。

这三家都活下来了,但这三家都活得很辛苦。

因为这三家利润都很低,六七口人拿着低薪一个月忙前忙后,最后这三家店老板,在战胜了那么多竞争对手后,月纯利估计也就两万到五万之间。

能辛苦活下来并且挣一点小钱,就已经是这种社区周边小店生存的极限。

我观察过这三家店的店老板,文化程度都不高,靠的是勤劳+低成本+低客单+好手艺,才能在这条街活下来,他们受限于自己不会深度思考,所以能挣些钱但也活得很累。

读过书并且会深度思考的年轻店老板,就懂得回避这种基层赛道,向前再走一步,做高客单高毛利的餐饮产品。

我社区周边有两家店,一家日料店、一家咖啡店,不仅能做出高客单,生意还好得不得了。

那家日料店人均200-300元,装修一般,主要靠食材优质和异国风情吸引回头客,已经彻底摆脱了自贡小炒店低客单恶性竞争的宿命,每天去他们家吃饭必须预约,中午和晚上预定卖完就关门,熟客不预约也没有位置。

咖啡店更绝,这是我最欣赏的一家店,上下两层店面也就30平左右,居然把咖啡做到了60元人民币的均价,远超星巴客和COSTA,平时我有朋友来访,我都会带他们过去喝一杯尝尝鲜。

为什么能把咖啡卖到60元一杯呢?也没啥特殊的,就是好喝,只做手冲咖啡这些品类,而且一年四季换菜单,我去年冬天第一次去,随意点了一杯,喝了后吃了一惊,其味道绵醇细柔,口感超星巴克八百里地,感觉我以前喝的星巴克都是猪潲水,以后我都喜欢在那家咖啡店边工作边小喝几口。

但今年春天去,那款咖啡就找不到了,他们一季换一次菜单,让顾客保持新鲜感,让你不断品尝新的口味。

实事求是地说,他们也不是每款咖啡都好喝,大概三分之一好喝,三分之二平平无奇,但那三分之一就很宝贵了,你能喝到在其他咖啡店根本品尝不到的味道。

这家店每天从上午十一点营业到晚上六七点,时时刻刻都坐满了家境富裕的年轻人,你只要看一眼这些年轻人的穿着和他们言谈时的眼神,就知道他们自小在物质丰富的家庭长大。

店老板还很会搞营销,总是在小红书宣传他们是成都最好喝的十家咖啡店之一,我看不少顾客都是开车过来喝咖啡。每次上咖啡还特有仪式感,会叫咖啡师过来介绍这咖啡是怎么做的,用的什么材料,怎么喝才好喝。

每次到他们店喝咖啡,喝着喝着我就忍不住会心一笑,虽然没见过他们老板,但心里头特别喜欢这家店老板的那股聪明劲,很欣赏他们家产品差异化定位,这样既能获取到中高端客户,也能获取到中高利润率,还能避免做低端产品的一切零零碎碎的痛苦。

自贡小炒店的老板其实也很聪明,他的聪明跟咖啡店老板不相上下,区别是两个老板的视野不同,人没有见过的东西,完全不知道如何入手,就只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施展聪明。

所以人一定要多读书、多外出学习,意识决定行动,见得多了、视野广了,你才知道怎么做事业,才能又轻松又容易。

上面我讲了四个案例,他们是如何在小生意圈,在最激烈的低端和中高端站稳脚跟的。

但我还想讲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也很有意思。

这家店的老板连店铺都没有,他就是一个摆地摊的,只有一辆小摊车。

但就是摆摊车,他都把自己的摊车摆得有声有色,因为他会动脑筋!

哥们是个卖拉面的,通常成都街头有很多摊车餐饮,但摊车都搞得非常简陋难看,上不得台面,只有他的摊面整得有声有色,跟日本街头那种移动拉面馆一样好看,远远望去,就给人一种很专业的感觉。

做出来的东西也还好,味道可以,价格便宜,一般一碗拉面二十多块钱一碗。

他做得最好的就是仪式感,学习日本摊车技艺和装饰,深夜中看到一台华丽的摊车,一个年轻人正在那专心致志地下面,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江湖高手感,吸引大批年轻人跟摊,每天晚上八点多出摊,到凌晨一点左右全部卖完。

哥们还很懂怎么做CRM(客户关系管理),做了好几个微信群,一千多个老顾客在他微信群里待着,每天看他在哪出摊、几点出摊、几点收摊,老顾客带新顾客,大家都把他这当观光点,到晚上没事就来吃个新鲜。

预估他每天营业额能做到4-5千,大概能卖200碗拉面,作为一个流动摊贩,已经是本地五公里范围内的王者级别。

这家摊贩的口味并不是顶级,但特别懂年轻人想要的兴奋感和仪式感,通过在抖音和小红书传播后,大家都来吃个新鲜。

我同样很欣赏他们这种深度思考后的经营模式,成都的摊贩们都应该以他家为榜样,努力进化成通晓产品、包装、传播的优秀小老板,只有这样才可以走出低价低质的泥潭。

今天一共讲了五个案例,其中还在低价低成本竞争中的案例,老板年龄都有点大了,而懂得绕过低价竞争的案例,老板都是年轻人。

说明年轻人在小生意时,已经有一套自己的认知,商业思维明显升级,一代更比一代强。

那我为啥不讲自己的案例呢?

没办法啊,我十分担忧,我国际政治写得这么差,大家就因为我长得帅反而关注我,已经搞得很肤浅了,我不能把自己的店讲得太透,让大家猜出来我的店在哪,这样大家又因为我长得帅又去我店里消费,这样就显得我这个人没有啥真实能力,只靠肤浅的外表讨好大家。

没意思,真的很没意思。

但大家要知道,我做生意,一直是这样深度思考后才行动,我做事业一般都深思熟虑,成功率比普通人要高不少。

也不是一定事事能成功,但确实提高了精准度。

生活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你会发现,这世上的事情,大多都是有规律的。

为什么有人总会失败?为什么有人总会成功?为什么有人总是在吵架?为什么有人总是在进步?

只要你能提炼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你就能将这种规律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中。

你当然不是完人,也肯定不断犯错,但只要懂得运用规律的武器,专心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好,那你这一辈子,终究不会过得太差了。

有些人一生一世,只懂得垂头丧气,碰到什么大问题,就只会叫你认命,认为什么事情都无法解决,那是因为他跟生活斗争得太少,他也不会观察分析总结。

要做一个乐观的人,也要做一个敢于思考和行动的人,去超越那些平凡的人吧,人的优秀,是不断从磨练中成长的啊。

预告:《观世界二〇二四》5月中旬上线

卢克文23年度作品《风云录二〇二三》深度解读时政与人生 ¥65 购买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500917854771085833"></script>

出售闲置物品,让我消费更理智

去年我在闲鱼出售闲置衣物,回收了1w+元。钱并不是很多,但给我带来特别强烈的感受,我的消费观也因此发生变化。

我出闲置的心态就是,佛系为佳,出不出随缘,能出就出不能出自用。

出闲置我总结了一点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1、售前越爽快的买家,往往事越少,确认收货也快;一些售前就很挑剔的买家,往往有雷,不如不卖,毕竟你的时间和心力也是钱。

2、成交这事不能强求,毕竟也不靠这个吃饭,要保持佛系心态。出闲置这事好像人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遇到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况,买家一上来很礼貌但砍价,我拒绝,TA会自己回来找我,自己报到我能接受的价格。总之有缘分的事,会自己来到你眼前。

其实,我还蛮享受出闲置这件事:

1、我希望我的东西能找到好人家,所以会认真写文案和拍图片,也会认真和有礼貌的人沟通,这些过程我都乐在其中。

甚至邮寄打包这件事,我也很喜欢,是一个可以放松自我的“手工活”。

2、有些东西成交得比我想象中快很多,也让我意识到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人,因此衍生了很多需求,再小众也总能找到受众。

3. 和买家交流还能收获一些温情时刻。

我记得有个妈妈买家给我留言,想砍价15元买一个包包,但我因为有事没及时回复(其实我对这个价格是接受的)。再上线时看到她已经原价拍下了,还说了很多话。

她提到女儿考得不错,要信守承诺奖励她。期间她以为我对价格不满意,又自说自话地(很礼貌的那种)、5元5元地加了回来,后来直接拍下。

再说说对我消费观的变化:

这几年我的快乐来源变了很多。也许是受我老公的影响(他很支持我为漂亮而消费),我还蛮喜欢购物的,尤其是衣服鞋子包包,并能从中感到由衷的愉悦。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已经越来越淡了。加上我是个容易对繁杂感到烦躁的人,我开始克制对各种物品的购买,出闲置后更加重了这些念头。

一年的时间,我出售闲置只回收了1w+多,而买这些东西时,我花了好几倍的价格,我意识到很不值。买东西容易,东西变钱就难多了,以后买东西要走点心,不为消费而消费。

如今看家里很多东西都很“不顺眼”,只想把它们出掉,出不掉就捐掉或丢掉。甚至有更进一步的念头,想把老家里的闲置也找机会出掉。

下单新东西时,我会开始想家里是否有相似物?甚至还会直接去查二手价格,作好心理预期,还会预算如果我出掉后要亏多少……如果大家买东西的时候能这样想,相信我,这能非常有效抑制你的购物欲望。

虽然我在很多事情上变得更感性了,但通过出售闲置,让我在消费上愈发理性。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