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6 07: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人文关怀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即你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和感悟。这将有助于你在写作过程中保持主题的明确性和连贯性。
2. 选择合适的文本:选择一本与人文关怀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电影作为写作的素材。确保文本内容丰富,具有代表性和深度。
3. 深入阅读:仔细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把握文本的主题和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
4. 分析文本:在写作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作者在文本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以及这种关怀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5. 结合自身经历:在论述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注意,个人经历要与文本内容相呼应,避免生搬硬套。
6. 逻辑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论述要有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引言:简要介绍文本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引出你的观点。
b. 主体部分:分析文本中的人文关怀,结合自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论述。
c.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主编的中短篇小说集《肖勤作品精选集》是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贵州作家肖勤的一部力作,于2024年10月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小说集由《丹砂》《所有的星星都有秘密》《你的名字》《暖》《好花红》《霜晨月》《去巴林找一棵树》等七篇小说组成。作家以独具特色的黔北文化、细腻鲜活的人物刻画、贴切生活本真的内容呈现、人性和现实的深层挖掘,表达出对家乡土地的真挚情感,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韵味和鲜明独特的地域风格。
《肖勤作品精选集》一书叙事视野开阔,从小孩到老人,从男人到女人,从村民到干部,各种类型的人物几乎无所不包。且涉及题材较为广泛,时间跨度大,但都聚焦于普通人,甚至一些不太受人关注的小人物,艺术地彰显人性,倾诉人们的心声。
作家始终挚爱和同情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在朴素与自然的表达中展示着温情的人文关怀。“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问题是21世纪的热门话题,短篇小说《暖》就聚焦了这些群体的生活,从中寻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中篇小说《好花红》中的花红从一位大娄山深处猎户的女儿最终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还塑造了米摆、柿子、苦根、秀秀等一群鲜明的普通人形象,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对弱小人物的人文关怀。
短篇小说《霜晨月》中的庄三伯为了能让地里的庄稼有水喝,带领乡亲们齐上阵共修渠,最终导致妻子劳累送命,这也成为他和儿子之间的芥蒂,同时也断了他继续修路的念头。但为了村民们能过上通路的便捷生活,当新一代村民毛小顺再次提议修路时,庄三伯从大局出发,说服儿子放下心中的芥蒂去“迁坟”,折射出底层民众向往现代幸福生活的迫切愿望。中篇小说《你的名字》通过以名字与身份、命运的关系为切口开掘出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是一篇敢于正视世道人心,对人性与社会批判的小说。
肖勤有十余年的乡村基层工作经历。她曾说,自己的创作使命是“写出一个真实的农村,一个灵动的、鲜活的、与泥土一样富有多种生命元素的农村。”在她看来,书写乡村首先要“进入”乡村。作家要真正懂得乡村的人和事为什么会在某一个环境中出现、又如何变化或消失,就如同需要认真了解某种植物为什么要某个季节生长一样。正是因为这样,《肖勤作品精选集》一书始终观照普通人的生活,一字一句,皆尽芸芸众生的悲欢爱恨,透穿黔北乡村的人生百态。
如果说《肖勤作品精选集》艺术上的淳厚朴素得益于其质朴流畅的行文风格的话,那么小说艺术风格中细腻入微的一面则主要通过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实现,尤其是强烈的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的独到刻画。作者一方面通过文字和叙述上的通俗化使读者进入故事,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大量的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比如,《暖》中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叙述了十二岁的女孩小等照料生病的奶奶,并等待外出打工的母亲的故事。文中母爱的缺失与邻居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乡村老师庆生对小等很关心,架起电话线让小等随时可以打电话给妈妈。庆生打电话给小等妈,希望她回来看看小等,但她因怕没了奖金和不能照顾她那边的孩子不肯回家,“我一个寡妇。顾得了几个?小等她懂事了,能自己照顾自己,再熬几年给她找个好婆家,也算我这当妈的尽了份心”。母爱的缺失最终把小等推向了悲剧的深渊。《去巴林找一棵树》讲述了一个爱与善良、生命与守卫的故事,主人公黄桅子的生活被疾患打破,却又在绝境中被友情的温暖所修复。初恋和前男友的冷漠与同事“老大”的热心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情节曲折,人物饱满,故事性强,耐人寻味。
《肖勤作品精选集》在刻画人物上也比较独特。比如,在《丹砂》中写到“奶奶”是这样描述的:“奶奶是我们寨子里唯一不做庄稼活也不织布绣花的女人”,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描述。《暖》中写到的“奶奶”则是这样描写的:“奶奶自顾走出里屋,薄裤管下严重萎缩的腿像两株细瘦的芦苇秆……”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把杨二嫂比作“圆规”的描写。
此外,《肖勤作品精选集》中的一些篇章还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主义与魔幻元素,这在《丹砂》和《好花红》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元素使得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也给读者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
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肖勤所说的“贵州的乡土风情、少数民族文化、奋战在这片土地上各行各业的人的故事,都是滋养我的创作源泉”那样,《肖勤作品精选集》就是一部为贵州地域文化留影的作品集成,小说体现了浓郁的黔北地域文化特色。
《文心雕龙·物色》有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认为,风景打动了人心,能引起情感共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使作家笔下的风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鲁迅、茅盾笔下的浙江风情,萧红笔下的东北景象,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图景等等,都是现代文学风景描写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当代文学史上地域风景更是文学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诸如铁凝笔下的燕赵大地风韵,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笔下的陕西大地风骨,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风光等,构成当代文学风景描写的特色。由于独特的地理风貌,黔北的自然风光令人神往。《肖勤作品精选集》中用大量的篇幅对黔北风景进行描绘,向我们展现了黔北自然风光之美。特别是《好花红》把读者的视野带到大娄山深处,茂密的森林里只有寥寥几户猎人之家,清澈的河流从大山深处潺潺流下,树林里传来鸟儿的阵阵啁啾,清晨山里的雾岚像仙女的飘带,一切是如此美好。这些乡村自然景观是黔北的独特标识,更是未被现代文明浸染过的原始风景。由此可见,地域文化也是作家笔下风景描写要表现的重要内容。因此,肖勤笔下所叙写的黔北风景,也是贵州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肖勤作品精选集》中,我们看到了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这是小说迷人的内核之一。男人豪爽,女子美丽,这里是文学取之不尽的宝藏。但是如果没有经年累月乡音民俗的耳濡目染,没有发自内心的地域文化认同,没有文化归属的责任和使命担当,那些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所谓本土写作,定然会显得稚嫩。可以看得出,在《肖勤作品精选集》的表达中,作家深挖地域文化精髓和民俗矿藏,让地域、民俗成为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场景,都烙上了独特的黔北风情,折射出黔北人特有的人情世故和地域文化情结,显示出作家高度自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态势。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与构建中,始终把焦点凝聚在黔北和大娄山。在人物的塑造与表现挖掘上,始终坚定不移地展示黔北人的外形、神态和内在情感。在环境的设置和渲染中,始终注重风土民俗和地域风貌描绘。
此外,《肖勤作品精选集》还呈现出一种浓郁的民族韵味。贵州务川是一个建县一千多年的以仡佬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千百年来,以采掘丹砂为业的仡佬先民为务川沉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为这片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丹砂》中,作家守护着乡土情怀,展现了仡佬族的丹砂信仰,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对肖勤的影响,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碧血丹砂》也向世人展示了这片土地上仡佬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
总之,《肖勤作品精选集》表面上看似一部风格单纯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其内在的一些东西却自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朴实和细腻的两面在彼此对峙的同时,也相互弥合,最后统一于地域的抒情中,呈现出独特的风格,达到了它应有的艺术高度,使其成为一部体现时代精神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
作者简介:
■王华,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作家网》《贵州文艺界》等。
作者 王华
编辑 邓倩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