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文化是什么 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6 08:12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文化是什么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文化是什么”的读后感,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文化是什么”这一主题展开。你可以从自己的理解、感受出发,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述。
2. 理解文章:在写作之前,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这有助于你在读后感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展开论述,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4. 表达观点:在主体部分,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a. 对“文化是什么”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对文化的理解,包括文化的内涵、特点等。
b. 文章观点与你的看法:分析文章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c. 文章的启示:从文章中汲取启示,谈谈对你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启示。
5.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适当运用举例论证,使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可以引用文章中的例子,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社会现象等。
6.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语义不清的情况。同时,注意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

影评 | 文化似水

□哈 米

文化是什么?

词典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我说,文化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没有灵魂,个人、集体无异于行尸走肉。

文化似水。

水看似小鸟依人般温柔,把它盛在啥形状的容器里它就听话地成为啥形状,方的,圆的,三角形的,随意。

文化似水。

水无孔不入,柔顺地抚慰、洗涤、拯救你的灵魂,修复你被弄残的大脑,让你变得睿智、善良、磊落、高尚。

文化似水。

砍不断,砸不烂,一旦聚成洪涛汹涌怒吼起来任何都无法阻挡;因此被用来与革命相类比……

刘心武曾通过他被誉为“里程碑式”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塑造了两个非常接地气的人物:团支部书记姑娘谢惠敏和小流氓插班生宋宝琦。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形象,其实同样都是“脑疾”患者——前者病毒入脑;后者压根儿脑壳空空如也。刘心武没有明确开出药方,但整篇故事呼喊着:文化回归,刻不容缓!尽管小说尚欠精巧,可40年后读来仍觉没有过时。

《班主任》 刘心武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如何深入地论述文化的作用?我不是理论家;只是个读书不多的读者。只好凭借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里三个纳粹德国人的行为来做个注脚,表达一丁点儿感受,对与不对,但求方家指正。

《巴黎烧了吗?》:肖尔铁茨

先说纳粹将军肖尔铁茨。

我难忘这部书:《巴黎烧了吗?》(美国记者拉莱·科林斯和法国记者多米尼克·拉皮埃尔的纪实报告与阿兰德龙和贝尔蒙多等大明星们联袂主演的同名电影)

它逼真、详尽、鲜活地记述了1945年法兰西人民和盟军保卫巴黎抵抗纳粹的英勇斗争。

“巴黎烧了吗?”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希特勒对他下属约德尔上将狂吼着的责问。

拉莱·科林斯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译者:董乐山 译林出版社

用这句话作为标题的这本书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情节:

巴黎莫里斯饭店德国司令官冯·肖尔铁茨将军办公室的阳台。

肖尔铁茨是奉希特勒密令前往坐镇巴黎,一旦巴黎被盟军攻克,他就立马把巴黎炸为一片废墟。全城各个要害部门都已深埋了重磅炸药,只待将军一声令下,全城倾刻化为平地。

这可急坏了巴黎市长泰丁格。他在肖尔铁茨办公室面街的阳台上,对这位亲手掌握着炸弹引线的大巴黎司令将军苦口婆心:

“不妨设想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作为游客又站到这个阳台上来,欣赏这些使我们欢乐的建筑。你能够这么说:‘本来我可以把这一切都毁灭掉的,但是我把它们保存了下来,作为献给人们的礼物。’我亲爱的将军,难道这不值得一个征服者感到光荣吗?”肖尔铁茨沉默片刻,说:“你不愧是巴黎的杰出辩护士,你完成了你的任务。而我,作为德国将军,也同样要完成我的任务。”(《巴黎烧了吗?》P.95)

后来,在同一阳台上,前来劝说肖尔铁茨别毁坏巴黎的中立国瑞典的总领事拉奥尔·诺德林,听到俯望街景的肖将军对他身边的人说:“我喜欢这些漂亮的巴黎女人,把她们杀掉,毁灭她们的城市,会是一场悲剧。”

诺德林趁机严肃警告肖尔铁茨,夷平巴黎,他就会犯下一桩历史永远不会宽恕的罪行。肖尔铁茨仍:“我是个军人。我奉命行事。”可内心已经动摇了,他不想让自己成为历史的罪人……

终于,肖尔铁茨俯下身来,非常严肃地一字一顿地告诉这位瑞典外交官:唯一可以阻止执行“扫平”命令的是:“盟军迅速抵达巴黎!”(《巴黎烧了吗?》P.203)

肖尔铁茨竟然冒着“叛国罪”具体帮助诺德林越过封锁线,去向盟军报信,让盟军及时进城保住了巴黎。

重述完这个场景我想就无须再多嘴了吧!

《沉静的海》:凡尔奈

如果说《巴黎烧了吗?》是气势澎湃的交响乐,那么维尔高1942年出版的小说《沉静如海》(小说译名《海的沉默》)堪称一支哀婉美丽的小夜曲。

1949年据此拍摄的同名黑白片,跟小说一样,在极其简约、舒缓的描述中,体现出内涵的凝重和隽永。我非常喜欢这小说和电影。通常情况是重拍片往往不如原片,没想到2004年由皮埃尔·布特龙重拍的同名彩色片,却极大程度上拓展了小说和原片的情节,丰富了内涵,堪称一首在灿烂文化浸润下的银幕战争抒情诗。

《沉静如海》1949年版黑白片

影片描述二战时在被德军占领的巴黎,有一人家,只剩下一老人和他年轻侄女相依为命。一天,他们的一个房间被占领军征用了,供一名德军上尉军官凡尔奈·封·艾勃雷内克居住。他原本是位作曲家,他信仰希特勒,但景仰迷恋法兰西灿烂文化。高雅文化熏陶成的气质,促使他以平等、友善、彬彬有礼的态度对待自己占领地的居民。

但一老一少的房主出于家仇国恨,自然对这位入侵的不速之客报以冷漠和敌意。尽管早出晚归的上尉军官进进出出始终行礼问候,自言自语地赞美法兰西的美好,老人和少女(2004版的电影是爷爷和孙女)。始终以沉默相对。德军军官所有有感而发的言语似乎都是朝着沉静的大海在倾诉。日复一日,军官态度始终如一。大海依然沉默。但海底深处潜藏的热浪在翻腾:少女与上尉相互萌生出了读者和观众不易觉察的变化。可这是一种纯净而无望,真情又荒唐,无力抗拒又没法接纳,与国仇家恨相违背的情愫。

《沉静如海》2004年彩色版

我寻思着该怎样来表述和界定少女与军官间的爱,它先是萌发于那源自人类平等思想的举止言语所产生的亲和力,继之加深于对德法两国文化两人同样向往的共振之上(媒介就是满屋子璀璨的法兰西文化和德意志乐圣巴赫的那支钢琴曲),再是少女目睹了军官救助那摔倒在路上的法国小孩,更是由于当少女被表哥欲行非礼时军官奋力解救……这一切,在少女心灵中勾勒出上尉是有别于其他纳粹侵略者的形象——他只是一个穿上了军装的心智正常的德国青年男子!

故事情节在平静、舒缓、若无其事地推进。影片的高潮,也就是男女主人公情爱的高潮,在沉静的海底积累到最后突然爆发。观众灵魂被深深震荡的同时,有关文化与人,文化拯救灵魂的种种思考,一股脑儿地闯进了我们的心!

这几个镜头值得一提:少女看见抵抗运动战士将炸弹埋进了军官的汽车,军官整整衣冠就要出门上车。几个士兵先行上车等他。少女急中生智,闯进军官入居的房间,那里有架钢琴。她快速掀开琴盖疯狂地弹起巴赫的曲子。刚要出门上车的军官感到奇怪 折回来看她弹琴。就这时,炸弹突然爆炸,德国士兵与车同亡——少女拯救了意中人,可难说这就是阻碍了地下抵抗运动的斗争吧。

接着某日,战争已接近尾声。军官向房东告别,说他奉命要上东部前线。军官与少女四目相对,无语。少女眼泪夺眶而出。她对军官说出了影片自始至终唯一的一句话,就两个字:再见。

“再见”与永别

这两字,实际上就是:永别。

眼泪,在少女脸颊流淌。也在观众心里流淌。

《朗读者》:汉娜

法庭上,检察官要汉娜核对笔迹。笔和纸摆在她面前。

接着说纳粹集中营看守汉娜。

这是我有限的阅读中让我震撼的书本之一: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以及由凯特·温斯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的同名电影)。

总说这部小说和电影是言说爱情的,激情的、畸形的、超常的、纯情的、凄美的……都可以吧,但我的第一感觉,是一种直击灵魂深处的颤栗,而不是什么爱情的感染。

那到底是什么呐?一瞬间说不清。

许是一种对文化的敬畏和热爱,并通过它,拷问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段严峻残酷的历史?!令人扼腕的爱情只不过是表达这一切的载体。我坚信自己的直觉。

《朗读者》剧照

一个读中学的15岁半大男孩米夏(电影里翻译为迈克),走在路上突然犯病晕倒,全靠一位比他大21岁的中年妇女救他回家并给予悉心照料。事后男孩妈妈叫他去谢谢这位阿姨。一趟两趟后熟悉了,米夏竟然爱上了这位叫汉娜的电车售票员。每次约会,汉娜都要米夏朗读文学名著。读了一本又一本。小说(电影)用简朴、真切、自然的笔触,令人信服地对男女主人公从性到爱的历程作了恰如其分的灵动描述。而情节发展中一个个或鲜明或隐晦的悬念,铺呈出来成为伏笔,直到最后谜底揭开,让读者(观众)恍然大悟而扼腕长叹,使人惊呆震撼而陷入沉思……

近日重读小说和再看电影,仍然如此。

比如:两人初相识时汉娜问米夏叫什么名字,米夏心忖,自己姓名不都写在了书本笔记薄上,它们又全都摊在汉娜的眼皮底下,她难道还没看到?

每次相偕外出餐馆点菜,汉娜都随便翻下菜单就让米夏选择;凡是需要用笔填写什么的一律由米夏操作。

有一次,趁汉娜熟睡,米夏早起上街买早点鲜花之前,给她留了字条。结果回来时汉娜大发脾气责怪他独自跑到哪去啦,竟拿细皮带劈头盖脸抽他,说自己压根儿没看见米夏留的字条……

随后,汉娜突然不告而别,八年后,与米夏重逢竟是在法庭上。汉娜是受审判者——因为她参加了纳粹党当了集中营看守,成了战犯。但关键的罪名是同伙推卸在她头上的。检察官要她当场写下几个字做个笔迹鉴定,把那份作为罪证的报告上的笔迹和被告汉娜的真实笔迹比较一下,事情即可澄清。

本哈德·施林克 译者: 钱定平 译林出版社

对此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汉娜一听,就急煎煎地问道:

“‘我的笔迹?您是说要我的笔迹?’……汉娜倾听着,几次想要讲什么话,或者问什么话,愈来愈坐立不安。最后,她说:

“‘你们不用请什么笔迹专家了,我承认,报告是我写的。’”(《朗读者》P.124)

电影里描述的则是,那个让她写字做笔迹鉴定的一支笔压在纸上的大特写镜头,在观众眼前停顿了好一会儿。让人心跳。

汉娜拒绝核对笔迹,主动承认了全部罪行。于是她面临了终身监禁的刑罚!

这为啥,到底为啥呀?

只有这时在旁听席里已经成为法律系大学生在实习的米夏知道:

唯一的原因:汉娜是个文盲,但她羞于承认。

她宁可选择铁窗生涯而保守这个秘密!

让人震撼之处就在于此。

米夏为在监狱中服刑的汉娜朗诵录音

汉娜在狱中就凭米夏寄给她的录音磁带自学会了读和写。

为了严守这个秘密,她宁可当电车售票员而拒绝做司机,在西门子要提升她当工头时她参加了前来招聘集中营看守的纳粹党。没有文化的汉娜在反动谎言宣传下无可避免地成了希特勒政权利用的“脑残”。但汉娜有虚荣心。虚荣心对她来说则是尊严!她知耻。她羞于承认自己没文化,是个文盲。她自爱,自尊心特强。她敬畏文化,渴望文化。她强烈地要求改变现状。所以她要求米夏为她朗读。当看守时选择女囚犯为她朗读。服刑期间,顽强坚持凭借米夏给她源源寄去的大量朗读文学作品的磁带学会读与写。

至此,读者(观众)才深切理解了当年她为什么会对随意旷课准备留级的少年米夏大光其火——

“‘出去!’她一把掀开被子:‘滚出去,从我的床上滚出去!如果你不做好你的功课,就再也不要回来。怎么?做功课就是白痴吗?白痴?那你认为卖车票,打洞眼算是什么呢?’”(《朗读者》P.35)

此时此刻,我从固有的意识形态脱身而出,不得不对这个误入歧途、戴罪之人的人性本质滋生出无限同情。汉娜因自己无知而羞愧。儒家金句:“知耻近乎勇”。该是对汉娜的确切评价。仅这一点,她就远高于以无知为光荣、以反智为英雄的荒唐年月的荒唐人物的本性!

《朗读者》剧照

无知即罪过。可我认为无知还不是最糟的——只要让无知者有了知,情况就可能有所改善。更为不堪的是如今网上流传的那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只怕流氓有文化!——不过这是另一话题,不讨论了。我想说的是,根据以上陈述的对三部小说和电影的观感,不知我有否阐明了文化与人的关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翻译是文化的建构性力量

《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第一辑),许钧总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改革开放前后的一个时期,中国译界学人对翻译的思考大多基于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数次翻译高潮的考量与探讨。简言之,主要是对佛学译介、西学东渐与文学译介的主体、活动及结果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转向,让我们不断拓展视野,对影响译介活动的诸要素及翻译之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考察一国已往翻译之活动,必与该国的文化语境、民族兴亡和社会发展等诸维度相联系。三十多年来,国内译学界对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与“五四”前后的文学译介的研究已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西古今关系发生了变化,其态势从总体上看,可以说与“五四”前后的情形完全相反:中西古今关系之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化。在民族复兴的语境中,新世纪的中西关系,出现了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诉求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输出为特征的新态势;而古今之变,则在民族复兴的语境中对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化传统与精华有了新的认识,完全不同于“五四”前后与“旧世界”和文化传统的彻底决裂与革命。于是,就我们译学界而言,对翻译的思考语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对翻译思考的路径和维度也不可能不发生变化。

变化之一,涉及中西,便是由西学东渐转向中国文化“走出去”,呈东学西传之趋势。变化之二,涉及古今,便是从与“旧世界”的根本决裂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新认识与发扬。这两个根本性的转变给译学界提出了新的大问题:翻译在此转变中应承担怎样的责任?翻译在此转变中如何定位?翻译研究者应持有怎样的翻译观念?以研究“外译中”翻译历史与活动为基础的中国译学研究是否要与时俱进,把目光投向“中译外”的活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要向世界展示的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当中国一改“五四”前后的“革命”与“决裂”态势,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在世界各地创建孔子学院、推广中国文化之时,“翻译什么”与“如何翻译”这双重之问也是我们译学界必须思考与的。

综观中华文化发展史,翻译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永葆青春,翻译之为用大矣哉”。翻译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语言价值、创造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从文化角度来考察翻译,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其形式与内涵在不断丰富,且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联系,这种联系不是被动的联系,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种建构性的力量。因此,从这个意义土来说,翻译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一种重大力量,我们应站在跨文化交流的高度对翻译活动进行思考,以维护文化多样性为目标来考察翻译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也基于对翻译的重新定位和思考,浙江大学于2018年正式设立了“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旨在“传承文化之脉,发挥翻译之用,促进中外交流,拓展思想疆域,驱动思想创新”。中华译学馆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在译的层面,推出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的系列译丛,“译入”与“译出”互动,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的出版工程;在学的层面,就翻译活动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出版系列翻译研究丛书,举办翻译学术会议;在中外文化交流层面,举办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翻译家论坛,思想家、作家与翻译家对话等,以翻译与文学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我们与浙江大学出版社合作,集合全国译学界的力量,推出具有学术性与开拓性的“中华翻译研究文库”。

积累与创新是学问之道,也将是本文库坚持的发展路径。本文库为开放性文库,不拘形式,以思想性与学术性为其衡量标准。我们对专著和论文(集)的遴选原则主要有四:一是研究的独创性,要有新意和价值,对整体翻译研究或翻译研究的某个领域有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的学术洞见;二是研究的系统性,围绕某一研究话题或领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合理的研究方法、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以及较大的后续研究空间;三是研究的社会性,鼓励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选题与研究,如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研究、语言服务行业与译者的职业发展研究、中国典籍对外译介与影响研究、翻译教育改革研究等;四是研究的(跨)学科性,鼓励深入系统地探索翻译学领域的任一分支领域,如元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史研究、翻译批评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技术研究等,同时鼓励从跨学科视角探索翻译的规律与奥秘。

青年学者是学科发展的希望,我们特别欢迎青年翻译学者向本文库积极投稿,我们将及时透选有价值的著作予以出版,集中展现青年学者的学术面貌。在青年学者和资深学者的共同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把“中华翻译研究文库”打造成翻译研究领域的精品丛书。(许钧)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