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朗读者英文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6 08: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朗读者》英文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开始写作之前,明确你的读后感要表达的主题。是关于书中的人物、情节、主题思想,还是关于阅读过程中的感悟?
2. 介绍背景:简要介绍《朗读者》的作者、出版时间、背景等信息,让读者对这本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概述情节:简要概括书中的主要情节,让读者对故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 分析人物:针对书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
5. 探讨主题:分析书中的主题思想,如爱情、成长、道德、人性等,阐述这些主题在故事中的体现。
6. 表达感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书中人物、情节、主题等的感悟,以及这些感悟对你的影响。
7. 语言表达:注意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型,使文章具有层次感和逻辑性。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a. 使用丰富的词汇:在描述人物、情节、主题时,尽量使用生动的词汇,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b.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c. 保持句式多样:避免过多使用简单句,适当运用复合句、并列句等,使文章更具节奏感
书页里的光——看董卿《朗读者》有感
闲暇之余,看很多期的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栏目,在舞台上,董卿那沉静如水的风姿,以及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如同柔风拂过心湖,激起层层涟漪。对于我们80后这代人,曾亲历传统纸媒辉煌的余晖,亦在数字洪流的奔涌中寻找锚点。此时《朗读者》的出现,仿佛在喧嚣世界里为我们点亮一盏暖灯,重新照亮了书本的力量——它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熔铸灵魂、塑造生命的深沉熔炉。
阅读
阅读能洗练我们的品质、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浮躁的灵魂趋于沉潜。那些字句间蕴含的韧性、静气与深度,足以抚平日常的粗糙棱角。董卿在《朗读者》中曾朗读过《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矿井下读书的片段——那在卑微处境中依然被文字点燃的眼神,正诠释了书籍如何悄然磨砺人的品格,赋予生命以坚韧质地。书本更是滋养个人修养的沃土,提升个人性情的甘泉。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中累积的智慧与从容,会逐渐沉淀为举手投足间的温润光华。董卿在节目中的每一句引言、每一次倾听,无不散发着书卷浸染的从容与谦和。这种修养并非空泛表演,而是源于对生命深刻体察后的自然流露,犹如清风朗月,沁人心脾而不张扬。阅读更深层地拓展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维度。每本好书都是一扇新窗,开启不同的人生视角与思维境界。当《朗读者》中嘉宾分享《活着》的故事,我们骤然领悟福贵那卑微一生所承载的厚重生命哲学。这使我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时,不再仅拘泥于眼前得失,而能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悲悯与洞察力。一本好书对“三观”的塑造犹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有力,能够升华我们对于三观的认知高度。它们内化于心,成为判断是非、理解世界的无形标尺。《朗读者》所传递的价值观——关于尊严、关于爱、关于苦难中的坚守——皆源于文学经典的深沉滋养,是灵魂与灵魂在文字间的共鸣与启迪。董卿曾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这正点明了阅读对于人的深远价值。
阅读如光芒
《朗读者》所点亮的这束光芒,不只是对过往阅读热情的温情召唤;更是对我们这代人发出的深切期许:在物质奔涌的时代洪流中,要守护那方心灵高地,让书页里的光持续照亮前行的路。于个人,是抵御浮华、涵养性情的良方;于社会,是构筑精神家园、凝聚共同价值的磐石。
曾经疯狂学习英语,给予了我现在很大的阅读自由!
1、感谢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从初中开始正式学习英语,知道姐姐英语挺好,就觉得英语应该没那么难,心理上没有太大负担。初中三年学完,从农村中学到了镇里面的高中,课堂上,一张口,被英语老师和同学们嘲笑,笑我的发音,让我内心其实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但我有一个表哥,学习很踏实,他大学上的英语专业,他也告诉我,英语就是一门语言而已,好好学,就能学好。高四那年,遇到我们同桌是个学霸,英语老师对我很好,经常让我和同桌一起到讲台上现场写英语作文,每次都夸我是“Englishi English”,我的同桌是“Chinese English”。其实我知道她是为了鼓励我,同桌后来高考全省文科第三。经过自己恶补基础,加上老师的专业辅导,最终,我高考英语126分,在我们班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足以支撑我考进了全国TOP10的省内名校的法学专业。
2、为了生存和生活,硬逼着自己好好英语。大三的时候有幸被学校选拔到韩国某TOP3大学交换学习一年,过去以后发现,韩语咱不懂啊,上课只能选英语教授的课,和周围的国际学生交流,也只能用英语。听不懂、讲不出来,不光课上不好,和周围同学交流都成问题。所以,为了顺利完成这一年的学业,每天都在勤学苦练英语。那一年真的可以说脑子里全是英语,想到什么不会的,马上查;中午吃完饭就去学校的后山上读英语教材,读英语时事新闻材料;困了的时候趴着眯一会,耳机里放的都是VOA的新闻片段;闲暇时追《Prisonbreak》;晚上去自习室梳理白天遇到的各种问题。寒假两个月,自己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全在自习室学习,应是把雅思单词书细细过了两遍,还整理了厚厚的一本学习笔记,书上也是做满了笔记。自己现在翻看当年的笔记,发现都已过去18年了,纸张都已泛黄,而当时做笔记时的心情和状态仍历历在目。
3、英语是我毕生的兴趣,大学毕业英语才起步。大学毕业以后,参加工作很多年,我都一直保有学习英语的习惯。刚参加工作在广州的时候,周末清晨,最喜欢到小区的角落去读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英语,非常过瘾;有时候会去珠江边的中山大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读一会英语,同时欣赏中山大学无与伦比的南国高校风景。平时手机里全是英文原声电影,出差路上,闲暇时刻,都会泡在原声电影里;《Friends》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美剧,看了差不多两遍吧,还下载了mp3格式,上下班路上反复听。因为喜欢某个电影,开始找原版小说看,比如《阿甘正传》《火星救援》《追风筝的人》《杀死一只知更鸟》《廊桥遗梦》《革命之路》《朗读者》《面纱》《月亮与六便士》《摆渡人》……最疯狂的是网上找来了英文版的《邓小平时代》(Deng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每次打印20页左右,经历过漫长的阅读,竟然看完了,A4打印稿足有10公分厚;再有就是挑战了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原版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拿到书的那一刻,既惊讶又兴奋,惊讶的是这本书比砖头还厚,兴奋的是又可以沉迷还一阵子了。读着,练着,发现其实自己可以找点事做的,后来参与了一个翻译工作组,每天下班回家就开始翻译,第二天到办公室再打印出来校对,没问题后再交稿。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自己竟然翻译完了清华大学某经济学家的一本书。那时候人工智能和翻译软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发达,翻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大脑的加工,加上查阅各种资料,其实是一个非常辛苦但是对英语提升很有帮助的过程。
最喜欢的一部英语启蒙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