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6 09: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夜深花睡》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主题:首先,要深入理解《夜深花睡》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哲理或社会意义。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选取合适的角度:在写作时,可以从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结构、主题等多个角度入手,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进行论述。确保所选角度与作品内容紧密相关,有助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结合自身经历: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感受和思考,使读后感更具个人特色。但要注意,结合自身经历的部分要与作品内容紧密相连,避免生硬地堆砌。
4. 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在写作时,要确保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可以按照引言、主体、结尾的顺序进行布局,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5.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同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6. 适当引用原文: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作品中的原文,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原文要适量,避免过多引用导致文章冗长。
7. 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要对所选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展开论述。
初读贺疆的文章,是她为《平乡历史文化概览》一书写的序言“既见平乡”,深为她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自如的语言驾御能力所折服,沉睡了两千余年的诗经典故在贺疆笔下,便如润得了玉净瓶水一般苏醒过来,丰润绰约且深情款款的,走进了今天的生活之中。
最近,拜读了贺疆的美术史论《记得那年同坐——水墨丹青里的中国美术史》一书,更为她那全面深湛的艺术造诣,和敏捷高妙的艺术灵感所折服。如果说“既见平乡”一文是一曲清澈潺潺的山泉令人陶醉,那么《记得那年同坐》一书,则如汪洋大海,让人向若惊叹了。该书对中国美术史的析源辟流和评定论述,似站在了艺术的岳岱之巅挥划指点,把书画的历史渊源及流派的生变,条分理析,切评确断,让人宛如在目,了然于胸;对名画佳构的解析,一似放舟于西湖、漓江之上,丽水艳石迤逦迭出,让人美不胜收。
《记得那年同坐——水墨丹青里的中国美术史》贺疆著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文化艺术,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流派风格的形成及变化,与所处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也往往是国家兴衰的一根敏感神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研究文化艺术的历史,也是在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
贺疆在《记得那年同坐——水墨丹青里的中国美术史》一书的序言中说道:“读画是在读史。因为画作背后是时代大背景、人文大背景。时局的安定与否,直接决定着个人命运的安宁祥和或颠沛流离......只手握笔的文人画者能做的只是在画纸笔墨上呐喊宣泄。所以,往往是国富民安时,画面一派富丽堂皇或闲情逸致;时局动荡时艺术则呈现出一片苍凉或求新求变的态势”“每一次时局的变迁、每一次改朝换代、每一次民族大融合,或分崩离析、或大一统,艺术都随之变化:或磅礴,或精致,或森严,或简括......”这些分析和论断,无疑是道出了文化艺术与社会背景的密切关系,挖掘出了文化艺术的基调与风格形成的深层原因,从而也使她体会到:从事美术史研究的“轻松淡远的内核应该是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简介:贺疆,女,祖籍河北。美术史论家、作家、艺术策展人。树一家之言:创后未来主义和后水墨两大理论,填补了美术史空白。后未来主义为中国艺术走向提出宏观架构 ;后水墨理论为中国当代水墨做划时代的书写,为中国水墨发展方向提供可参考方案,并鲜明提出殖民水墨和后水墨两个学术概念。开散文化评论先河,文笔清新优美又不失犀利,兼具传统文化之美。著有《批评的人生·批评家素描》《对面》《记得那年同坐》《依旧西窗月》《今朝风日好》《禅茶问道》等。策划主持《后未来主义》和《后水墨时代》等系列学术主题展,并策划主持有大中型群展及个展。
贺疆把中国传统的水墨丹青的发展史,从哲理角度划分为:文字初始之前绘画的被动抽象;绘画成熟过程中的具象;和重归于意境表达的主动抽象三个阶段。这在书画演进过程阶段上的准确定位,客观也上符合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历史走向。
贺疆在论及魏晋隋唐的画风时说:魏晋南北朝漫长割据混乱的局面,人物以佛教题材为多,仕女图在这一时期,多秀骨清相,薄衣广袖。随着隋唐的统一而稳定下来。疆域辽阔,民富国强的盛唐气象,这一时期的仕女图的气质多富丽堂皇,笔法精工重彩。在谈到南宋山水画时则出现了“残山剩水”马一角的画风。明晰的揭示出书画风格和基调的形成,跟时代的政治、经济的社会大背景,是亦步亦趋的从属关系。
大凡欣赏名字名画,多是人云亦云,一个好字了得。就连本人,可谓是一生喜爱书画,但面对佳品名作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贺疆《记得那年同坐》一书却是在授人以渔,教你如何赏画品鉴。读之,如图一副画作,在模糊游离的初稿上得以定型落墨,鲜明活泛起来,确乎是受益匪浅。
贺疆在解析唐代王维《雪溪图》时说道:“那远离尘世的“寂”和“空”是那般的动人。背山临水的亭阁,有人就有了生机;一曲小桥架接红尘内外;水平如镜,一舟轻渡,以静托动,以动衬静;白山与黑水,萧疏与侘寂,;近景、中景、远景的白黑白的节奏感,黑色的水上一叶小舟篷顶上的白雪,给这种呼应节奏营造出“笔断意连之感。而远离红尘的出世与隐逸,是画者精神寄寓和心灵归宿,那一曲小桥,一叶扁舟,引渡的是此岸的人与彼岸的心”。随着贺疆的解析,使人不知不觉的生出一种空寂、淡远、散疏、飘逸的情愫,宛如置身于画中。
在评析南宋马麟《秉烛夜游图》时写道:远山淡淡,园林庭院,亭阁宛然,长廊低徊,高低错落,海棠隐现,香雾朦胧,动静结合,建筑的谨肃和萦绕的香雾,以及建筑间的长短高低,端严轻盈也张弛有度。典雅的建筑,诗意的氛围,人坐亭内,红烛高烧,听海棠花开,闻香气幽来,何等惬意,何等自在,颇有“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之况味。海棠有“画中神仙”之称,秉烛对坐之人,也自具仙风道骨,和海棠彼此为仙了”。还有元人荆浩的《匡庐图》,书圣王羲之书法的《兰亭序》等评析,皆是从具相处谈起,灵妙的抽象出神韵意境,一“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滔滔汩汩”汪洋恣纵,让人美不胜收。
书中还收录穿插了不少文人的逸情趣事,读来不时让人解颐。如王羲之的鹅好,倪瓒的洁癖,李唐收徒等,无不把读者从高雅清远的文人情思中,拉回到现实中来,让我们看到了书画大师人间烟火的一面。
《记得那年同坐》一书录图百幅,既述史之流变,又品画之幽胜。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到清代黄慎的《捧梅图》;从唐代王维的《雪溪图》到清代王会翚的《秋树昏鸦图》;从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到清代郑板桥的《墨笔竹石图》;从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到清代王铎的《拟山园帖》,综论了各个历史时期对美术史推进做出显著贡献的画家及不同流派,对他们的用笔技法,染墨特点以及布局风格等,均做出了条理细致的分析,既大笔浓墨,纵横开阖,又工笔细彩,娓娓道来,非大手笔实难如此飒然自如。
《记得那年同坐》《依旧西窗月》《今朝风日好》贺疆著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读了《记得那年同坐》一书,深感美术史论之博深,赏评鉴论之广厚,述史品画,非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敏锐的辨析能力不能胜任。每一帧画作,都要和作者的思想境界相融通,从中觅得作者的创作意向和所表达的角度、方式。进而会得作者画外之意,意外之旨。结合画面的主体及点缀,进行引申升华,一以贯之的解析,才能反应作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展现该书画的艺术魅力。贺疆《记得那年同坐——水墨丹青里的中国美术史》一书,可谓是史论远承《史记》之春秋笔法;文字深得渊明、易安之神韵;评析颇具刘勰雕龙之笔风。史论独辟蹊径,辨析烛幽显微,表述形象畅豁,实堪为美术史研究、书画赏鉴和创作的灯塔梯航,愿更多的人能读到这部经典之作。荒言之后,草成数句以志读后感怀:
径继清流向画书, 岂同星腕竞枭卢。
不辞老迈村言陋, 敢为方家鼓与呼。
(贺孟章)
喜欢《红楼梦》的人,必有游历大观园的雅兴,即便知道那只不过是曹雪芹笔下的太虚幻境;钟情于李白诗歌的人,必有身临天姥山的强烈愿望,即便知道那只不过是谪仙人的一丝残梦;而对于迷恋《纳兰词》的我,多么想漫步于词人用文字搭建的渌水亭边,沐浴在那漫天感伤的词“雨”,闭上眼睛,用心灵去感受那如落花般凄美的词章。
初见纳兰容若之名,乃是在梁羽生先生的《七剑下天山》,小说中的纳兰容若是位“手摇纨扇,儒冠素服,飘飘若仙,玉树临风”带有忧郁情怀的少年公子。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容若虽然是开在明珠相府的“人间富贵花”,为什么却愿做一片“冷处偏佳,别有根芽”、随风漂泊的雪花呢?纳兰容若早期接受的儒学思想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是其心灵苦闷的根源,而当侍卫的扈从生涯却煎熬着他的心灵,父子间的志向不同,更是让他苦上加苦。再加上他自幼身患寒疾,这种病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这样他的性格中就平添了几分多愁善感。
泡上一壶“岩骨茶香”的东水山茶,燃起一炉檀香,我手中捧着一卷《饮水词》。袅袅升腾的香烟中,仿佛有一位高贵而眉宇间略带忧郁的风度翩翩才子向我走来,他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声音幽怨,如泣如诉,充满了无奈与叹惜之情。
无独有偶,同为纳兰容若悼亡词的代表作《金缕曲》,一字一咽,血泪交溢,语痴入骨。不仅极哀怨之致,也显示了词人的情真意切,以上两首词可以直追苏东坡的《江城子·记梦》。
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容若一生为情所困,终身未能畅心如意。他一生中有过婚恋的女人共有五位:一棵开在深宫的紫色丁香——初恋情人表妹“谢娘”;一株灿烂而短暂的合欢花——元配夫人卢氏;两把秋天的扇子——官氏与颜氏;江南盛开的空谷幽兰——红颜知己沈婉。五位女子,在他的词中或喜或悲,若痴若醉,若即若。叹也好,泪也罢,都无非是一个“爱”字在作怪。
如果说李煜的词就像国画中简练放纵的写意笔法,只寥寥几笔便形神兼备。那么纳兰词便如精勾细描的工笔画,一丝不苟,曲尽其妙。我爱苏轼词的豪迈旷达;爱晏几道词的浓挚深婉;但我更爱纳兰词,因为它集豪放与婉约于一身,刚柔并济,形神兼备。与晏几道的《小山词》相比,《纳兰词》的内容则更加丰富,既有婉丽清凄的爱情词,缠绵悱恻的悼亡词,又有雄浑苍凉的边塞词和寄托深远的咏物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的348首词中,我最喜欢的是这首《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而“人生若只如初见”又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虽然是整首词里最平淡的一句,但它却又是感情最强烈的一句。这一句让我有“返朴归真”的感觉,又似佛家所说的“刹那便是永恒”意境。邂逅意中人的惬意,如诗似梦,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佳人的一颦一蹙,一言一笑,犹如吹面而来的杨柳风,沐浴爱河的清波。心中那只不安份的小梅花鹿,似一团慢慢升腾的火焰,燃起了那无边无际的憧憬。初识是一种美好的时光,然而相处久了就会产生矛盾,当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时,什么“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什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什么举案齐眉,只不过是空话一句。初见惊艳,再见依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当爱情渐行渐远,蓦然回首,人面已经不知何处去了,只留下红泪轻浥的桃花。爱情也好,友情也罢,如果能保持始终如一,生死不渝,那该多美好啊!
同为清初三大词人,陈维崧提倡“豪放”,朱彝尊追求“清雅”,而纳兰容若却独创“主情”的独特艺术观念。纳兰词的最大魅力在于“感情真率”,《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上片写塞外行军的奇特风景,下片抒发刻骨的思乡之情,酣畅淋漓,不假雕饰,浑然天成。《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作为纳兰词中经典当中的经典,更是集中体现了纳兰词的四个特点:真情、自然、追忆和伤心。
茶已淡,香将尽,而纳兰容若你的影子在我脑海中竟挥之不去: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的无奈,“我是人间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的惆怅,“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的哀怨。读着这些凄美的词,让我感动,心痛,不忍卒读。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不知何时,我已“泪湿春衫袖”。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