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植树活动的心得体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6 12:13

如何写《植树活动的心得体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植树活动的心得体会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应围绕植树活动展开,突出植树活动的意义、目的和感受。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良好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植树活动的背景和目的;主体部分详细描述植树活动的经过、感受和体会;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3. 内容充实:作文内容要丰富,不仅要描述植树活动的场景和过程,还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植树活动的意义:阐述植树活动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b. 植树活动的经过:详细描述植树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挖坑、植树、浇水、培土等。
c. 个人感受:分享自己在植树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如团队合作、劳动的快乐、对自然的敬畏等。
d. 体会与启示:总结植树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如关爱环境、珍惜资源、培养责任感等。
4.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5. 举例说明:在作文中适当举例,使观点更加具体、生动。例如,可以引用植树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挑战,以及解决困难的过程。
6. 情

植绿护绿,让锦绣河山造福人民

【总书记关心的民生事⑤】

编者按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连续10年同大家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这既是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国土绿化离不开全民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如今,随着植绿护绿、关爱自然蔚然成风,绿色版图在中华大地延伸铺展,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为现实。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守护绿水青山,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们走近总书记多次“点赞”的塞罕坝老中青三代务林人,从他们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并三位平凡护林员讲述亲历与心声。

【人物特写】

奋斗不息,接力书写塞罕坝绿色传奇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3月30日晚,正在塞罕坝望海楼值守的护林员刘军、王娟夫妇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的报道,顿时感到满心鼓舞。

“特别是听到总书记说‘要弘扬塞罕坝精神’时,我们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作为塞罕坝护林员,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守好护好这片林子,让这片林海更绿、更美,造福人民!”他们说。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点赞他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去年8月,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留下了“我们建这片林,它的生态屏障作用,要永远发挥下去”的嘱托。代代传承、不负嘱托,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代表有话说——

攻坚造林后的塞罕坝山坡林王龙摄/光明图片

陈彦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是要把树种好管好”

时至今日,78岁的陈彦娴依然清晰记得58年前那个晚上做出的决定。

1964年夏天,听闻塞罕坝机械林场刚成立不久,造林需要人手,正在承德二中读高三的陈彦娴和同宿舍姐妹们坐不住了:“响应国家号召,种树去!”她们给时任场长刘文仕写了一封“求职信”,一个月后收到了录用回信。六个姑娘喜滋滋地卷起了铺盖,坐上大卡车奔赴塞罕坝。

“六二年那么呼儿嘿,进林场那么呼儿嘿,知识青年怀着热情,来到塞罕坝,创大业那么呼儿嘿……”陈彦娴哼起了当年的歌谣,回忆道:“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和咸菜,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里的水,住地窨子、窝棚、泥草房。冬天气温零下40多度,晚上穿着衣服睡觉,身下毡子都会冻在炕上,想卷起来还得用铁锹慢慢铲开……面对当时的恶劣环境,我们不气馁、不服输。”

春天,她们在苗圃学习育苗。为了掌握好播种时盖土的厚度和压实度,她们拿着滚筒和刮板一遍又一遍地练,手磨出了血泡,手臂肿得抬不起来。“大家可有干劲儿了,无论多么苦、多么难,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是要坚持下去,就是要把树种好管好。”陈彦娴说。

刘海莹:“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凝聚着科技的力量”

1984年,19岁的刘海莹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来到塞罕坝做了一名基层林场技术员。尽管彼时的塞罕坝不再“风沙弥漫,草木稀疏”,但生产生活条件仍很艰苦。“是‘老坝上’的榜样力量和师傅们的传帮带,让我坚持了下来。”他说。

刚到林场不久,刘海莹发现,苗圃地里云杉苗木的茎干,有时莫名其妙就变白了。经过分析,他判断苗子白化只是一种“生理干旱”的表现,并非真的生病枯死。经过及时补充水分,苗子果然活了过来。

当时樟子松在造林次年总会有许多苗木死亡。面对这个难题,刘海莹细致观察后认为,“这些树苗不是冻死的,而是旱死的”。他分析,“塞罕坝春天风很大,许多树苗就这样因风失水而死亡。就差那么几天。如果根部水分能够及时输送,树苗就能成活”。

一定要攻克难关。刘海莹与总场林业科人员开展实验,在秋季就给小树苗加盖防风土。有了防风土的保护,一棵棵小树苗果然挺过了“生理干旱”这一难关,实验成功了。他们的做法在全场推广后,塞罕坝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

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不断为植树造林设置一道道障碍。刘海莹和同事们一起,先后解决了沙地栽植樟子松等多项难题。随着林场造林事业蒸蒸日上,他也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二级巡视员。

“塞罕坝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凝聚着科技的力量。”刘海莹说。

于士涛:“握紧接力棒,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2005年,80后定州小伙于士涛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正赶上塞罕坝招人,于士涛二话没说就报了名。他觉得,“既然学林,就要到一线去,把学到的东西用在实践中”。

从防火防虫到资源管护,从育苗整地到植树造林,从割灌抚育到经营利用,于士涛每天早出晚归,走遍了林场的每个角落。细心的他,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认真记录下每片林子的位置和特征。

造林季节,于士涛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出门了,一直到晚上才回来。午饭一般是在山上吃口干粮,喝捧山泉水。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一歇;困了,就躺在山坡沟沿打个盹。晚上回到宿舍,他还抓紧时间学习林业技术知识,整理工作笔记。“那段时间虽然很艰苦,但感觉很快乐、很充实。”他说道。

十多年来,于士涛和团队开展了大径级材培育、珍稀树种培育、优质树种引种和樟子松嫁接红松等项目研究,并利用塞罕坝气候、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承揽绿化工程等产业,传承并不断丰富着一套适合塞罕坝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再三叮嘱,“防火责任重于泰山,要处理好防火和旅游的关系,坚持安全第一,切实把半个多世纪接续奋斗的重要成果抚育好、管理好、保障好”。“我们必须握紧接力棒,加强林业科研,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于士涛和同事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心里的干劲儿满满的。

【一线讲述】

巡山护林,只为草木茂盛风光好

讲述人:甘肃武威市天祝县安远镇柳树沟村生态护林员 朱生玉

“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说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我是土生土长的柳树沟人,家乡的山山水水我都熟悉得很。当上护林员以后,我就一个心思:踏踏实实巡山护林,不为别的,就为草木茂盛风光好。我经常去镇里参加培训,学习林场养护知识,掌握森林防火技能。日常巡山,除了关注森林防火,我还捡捡垃圾,给树木洒药防病虫害,到村子里发放宣传资料,引导村民不要进山乱采乱挖、乱砍滥伐,多植绿护绿、关爱自然。

我巡护的区域有900亩林地,就在家附近的小柳树沟。路不好走,摩托车上不去,大半路程要靠双脚走,一天大概得走12公里。夏天早上七点开始巡山,一直到下午四点才回家。我有个习惯,巡山一次就写一次日志。每天巡护了哪些区域、这些区域有什么变化,我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已经写了满满5大本。

这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群众爱护自然的意识提高了,乱砍滥伐的现象再也没有了。以前四五十厘米高的灌木林,现在都长到两米高了。山绿了,水清了,野生动物也多起来了。看着这景致,人心里也舒坦。

我想,这大概就是“林草兴则生态兴”的意思吧。以前老说靠老天爷给饭吃,其实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只有把生态保护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在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邹鸿堰带着小朋友观察植物。新华社发

在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凉桥管理站专职护林员肖治金用望远镜观察动物活动情况。新华社发

怒江山林里,有位“彩虹护林员”

讲述人: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 李玉花

我们怒江州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78.08%。虽然自然资源丰富,过去却是云南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长期以来,人们过江靠溜索、生存靠打猎,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因为贫穷,我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结婚后,全家5口人只能靠务农和丈夫外出打零工维持生活,经常为没吃没穿发愁。

2016年,村干部找到我,告诉我村里要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问我愿不愿去。这份工作既不用离开家又有收入,还有啥可犹豫的?我立即报了名,当月便领到800元补助。

生态护林员的工作都在野外进行,我是这支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女性。由于怒江地貌特殊,每次巡山,我都要翻山越岭。遇到没有桥的河流,我就用麻绳把身子绑在溜索上,用力一蹬,越过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空滑向对岸。巡山时,我喜欢穿独龙族特有的独龙毯做的衣服,线条五彩斑斓,就像彩虹一样,老百姓常常唤我“彩虹护林员”。

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我们经常要进村入户做宣传;还常年参加义务植树,带领乡亲们一起动手,把绿色的种子播撒开来。感谢农林部门的扶持,我还种上了十几亩草果、黄精、重楼、茶叶、葛根等经济作物,学会了养蜂,2018年就脱了贫。为了让更多人念起致富经、走上小康路,我还发动周边群众学习草果、黄精果、葛根等作物的种养技术。

都说阳光总在风雨后,是啊,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我愿继续做一片“彩虹”,引着乡亲们奔向幸福。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滩河保护站龙道山护林点,护林员黄通甫和妻子黄日秀在清理杂草。新华社发

在大山中坚守,管好每一棵树

讲述人:青海互助县松多乡松多村生态护林员 贾尼玛

我的工作岗位,在青海省互助县东南四十多公里的松多林场。每天早上天刚亮,我就会穿好迷彩护林服,戴上毡帽,背上妻子准备好的糌粑和热水壶,踏上巡山护林之路。

这里山高路险,条件艰苦。有一次雪后巡山,我和同行的两位护林员踉踉跄跄走在山间积雪上。刚到半山腰,一个不留意,我瞬间脚底打滑失去平衡,整个人摔在斜坡上快速往下滑坠。我立马用手抓住草皮,同行的伙伴也连忙死死拽住我的衣服。说起来真有些后怕,那时距悬崖边沿只隔了短短几厘米。

有时候巡山路途远,冬天日子短,一天之内赶不回来,我就在牧民临时搭建的牛羊圈舍内借宿,两三天后才能走回家。巡山经常要走20多公里的路,每次一个人时,我就大声唱歌排解寂寞。

5年多的护林工作中,我跑遍了辖区的每一条山梁、每一道山沟、每一片林地。一有时间,我就和其他护林员一起走家串户,跟乡亲们讲讲护林护绿、珍爱生态的重要性。

以前,由于偷盗柏木和乱砍滥伐现象严重,这里的森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常发生山洪、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随着天然林禁伐规定落实,脆弱的松多林场逐渐恢复,现在灌木和阔叶林面积增加了,自然灾害越来越少了,还出现了很多以前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经常可以见到雪鸡、狐狸、石羊和梅花鹿。

我是松多的孩子,我将继续在大山中坚守,护好每一片林、管好每一棵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胜、李慧、宋喜群、王冰雅、耿建扩、陈元秋、姚亚奇、万玛加、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杜笑)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1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共植绿色希望,共创美好生活

作者:栗玉晨

春回大地,生机勃勃。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30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连续10年同大家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这既是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4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年年带头参加植树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10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全球增绿的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森林蓄积量净增38.39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92亿吨。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努力,让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治理,让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每人每年植树3-5棵”是每个适龄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爱绿、植绿、护绿良好风尚已经初步形成。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履行植树义务,“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为全民参与创造了良好条件。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人。”自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以来,北京已有超过1亿人次通过各种形式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2.1亿株。仅2021年,全市就有422万人次以各种形式参加义务植树,栽植树木100万株,养护树木1080万株。从开展义务植树前的1980年到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2.83%提高到44.6%,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08%提高到4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绿树掩映下的古都北京,魅力四射。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我们要为人人出力、日积月累的坚持点赞,要为生态、科学、节俭的绿色探索叫好——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到加强规划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质量监管,全面推行林长制;从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到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于国土调查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适宜性等因素展开的绿化蓝图更具可持续性。

结合城市更新,采取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等方式,增加城市绿地变得更加可行;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通过建设用地腾挪、农用地转用等方式留足绿化空间受到鼓励;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被严格禁止;片面追求景观化的“大树进城”等急功近利的做法被叫停。既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又统筹生态合理性与经济可行性,数量与质量并重,节俭务实的国土绿化行动尤其值得称许。

我国生态欠账依然很大,缺林少绿、生态脆弱仍是一个需要下很大气力解决的问题。让我们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做义务植树的参与者,做美丽中国的践行者,共植绿色希望,共创美好生活。(栗玉晨)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