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6 14: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关山月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关山月":首先,要了解关山月的生平、艺术成就以及他的作品背景。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思想和作品内涵。
2. "明确读后感主题":在写作之前,明确你的读后感要表达的主题。是关于关山月的艺术风格、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还是他的人生哲学?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
- "引言":简要介绍关山月及其作品,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深入分析作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阐述你对关山月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可以提出对关山月或其他艺术家的看法。
4. "深入分析":在主体部分,要深入分析关山月作品中的艺术手法、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等。可以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举例说明。
5. "结合自身感受":读后感是个人对作品的感受和评价,因此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阐述观点。这可以使文章更具个性和说服力。
6. "客观评价":在评价关山月作品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
7
1938年的一天,国画大师关山月正在广州郊外写生。谁知,日军突然向广州发起进攻。炮火硝烟中,惊慌失措的老百姓四处逃亡,由于交通受阻,关山月不幸与妻子失散。
关山月与妻子李小平
无奈之下,他带着友人赠送的三块大洋,背着一袋炒米和画稿,辗转到澳门寻找老师高剑父。战乱之中,一路颠沛流离的关山月,终于在澳门的普济寺,与避难于此老师高剑父团聚。关山月一边在澳门满怀悲愤地作画,一边连连广东的亲友写信,打探妻子下落。
关山月(右)与高剑父(中)
几经周折,关山月终于寻得了妻子的线索,他立马写信前去问候情况。得知彼此都平安无恙,只是交通阻隔一时无法团聚,两颗彼此牵挂的心,也终于有了着落。
有感于身世飘零、国家动荡,关山月在逃亡途中,将亲眼所见的种种惨象,都用画笔描摹下来。关山月用满腔悲情,绘制了《从城市撤退》、《中山难民》等宣传抗日的作品。并在澳门、香港举办了“抗日画展”,给水深火热的中国民众,带来极大的精神鼓舞,引起了文化界的高度重视,被称为“岭南画界升起的一颗新星”。
关山月
1940年秋,关山月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满腔热忱,从澳门冒险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到广东韶关举办抗战画展。阔别三年后,关山月终于和妻子、弟弟团聚。当天晚上,关山月刻了一枚印章作为纪念,上面写着“关山无恙明月重圆。”回到内地后,关山月萌生了“行万里路”的写生计划。他曾说过,“在抗战中我流浪过,我逃过难,逃难的经验,给了我流浪的勇气,教我不怕山高路长,不怕贫困。”
关山月抗战时期的画作
看到了战火对祖国大地的摧残,关山月十分心痛。因此,他决定用自己的画笔,将名山大川之美呈现给世人。于是,关山月设法申请了广东省政府资助的艺术创作经费,夫妻二人便与几位画友,踏上了写生之路。他们先从韶关经衡阳到达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他们立刻被漓江的秀美景色深深吸引。关山月想,绝不能辜负了大自然的美景,要在临摹山水中,创造新技法,革新中国画。
关山月与李小平
关山月始终坚信,“不动就没有画”。于是,他登山涉水,或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南闯北,从“长城内外”到“大河上下”,从“塞北江南”到“大洋海疆”,一步步践行着他“行万里路”计划。
1943年,关山月夫妇和好友,决定沿河西走廊,一路到敦煌莫高窟写生。到达敦煌的第二天早上,关山月就把笔墨纸砚装进篮子,带上大饼和水,和妻子一起去了千佛洞写生。千佛洞狭小局促,成年人根本转不开身子,关山月有时半蹲或跪着,有时索性趴在佛龛里,妻子就在下面给他递笔墨和颜料。
关山月在莫高窟的作品
千佛洞的光照时间很短,妻子便给关山月举蜡烛,他画到哪,妻子的蜡烛就跟到哪,原来已经褪色的壁画,也被照得很清楚。此次旅行写生,为关山月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这位笔耕不辍、脚步不停的大艺术家,接下来又将走向何方呢?关注“湖北卫视大揭秘”号,明天继续为您解密!
摘要:《花发南北枝——关山月、于希宁花鸟画艺术专题展》在于希宁艺术馆开展,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本文以20世纪两位著名花鸟画家的梅花画作为例,以中国写意花鸟画创作的守正创新、家国情怀、时代精神的聚焦为出发点,叙写具有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以此艺术专题展为契机,审视花鸟画创作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当代探索,弘扬新时代主旋律,牢记新的文化使命,为国家和民族延续精神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滋养着中华民族在历史条件下的创造与发展。新时期艺术家们在新旧观念交替的时代背景下,以画笔为翼,用艺术的语言回应着国家民族文化的自强与复兴,所创作的作品,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艺术家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探索与奋进,以“国魂”为指导,用艺术作品来表达对国家的赤诚之心,融入到国家、社会、人民之中,成为艺术家在新时代对爱国主义最为真挚的诠释。近期,由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画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潍坊市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于希宁艺术馆、潍坊市美术家协会承办的“花发南北枝——关山月、于希宁花鸟画艺术专题展”已经于9月26日在于希宁艺术馆开展,这是继2023年12月深圳首展之后,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再次联袂呈现在观众们面前。作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关山月和于希宁始终将艺术创作植根于传统、立足于创新,不断积淀文化素养,塑造国魂形象,展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一南一北的两位艺术家遥相呼应,以物寓情,以形写神,通过梅花表现时代的最强音,以不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范式抒写家国情怀,使梅花这一传统文化意象在美术作品中实现了新时代的审美突破和现代转型,与国家发展、时代进步同频共振。(一)梅花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先众木而花,先天下而春,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又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其铮铮铁骨,冰清高洁、傲雪斗霜的气质,不畏严寒怒放的生命力,历来颇得文人画家的喜爱。基于此,以“梅花”这一典型性意象符号为线索,回溯梳理其在中国绘画史中的流变,探寻一代代艺术家是如何创立建构这一象征性符号,又是如何将不同的文化意义内蕴其中,可以管窥精神标识背后的文化观念。又将视角聚焦当代,以关山月、于希宁两位画家的梅花画作为例,力勘传统绘画题材在当代的新变,彰显梅花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生生之力。关山月与于希宁从传统梅画中走来,又积极探索新的绘画方式,绽放出时代之花。他们突破前人以折枝为主的局限,以整株老梅入画,将梅人格化、精神化,在创作中强调情感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突出国家意识,突破小我情调,将梅花的当代精神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创作出图式丰富多变、老百姓喜闻乐见、精神昂扬向上的“新”梅花。关山月、于希宁两位艺术大家的梅花题材创作,都是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融入到艺术规律之中,展现对梅花的细致观察,追求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展现出蓬勃的艺术生命力。他们把自然鲜活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渗透到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恢宏之中,创造的艺术形象表现的是品格,彰显的是性格,体现的是人格,笔精墨妙,饱含歌颂祖国和人民的艺术情感。他们在艺术创作中不断践行“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的理念,坚守中国传统艺术文脉的承传,在艺术实践中守正创新,秉持崇高的艺术理念,以强大的人文精神作为支撑,在时代语境中产生新内涵与新阐释。(二)关山月画梅,认为题材虽老更需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张扬个人风格,笔墨必须革新、创新来反映新的时代精神与生活内容。从1963年《报春图》开始,关山月的写梅手法就开始发生变化。首先革新的是构图。他将山水画中的宏大布局移入梅画,虽然梅枝向上横斜依然保有古代写梅的风格,但遒劲的梅枝占据了整个画面的绝对位置,且没有其他山水石鸟的陪衬,枝干上朵朵红梅鲜艳怒放,与其身处的险峻悬崖形成鲜明对比,极大增强了视觉张力,凸显梅花之“俏”。关山月的梅朵以密取胜,但疏密布局处理得当,密而不乱,主次分明。《俏不争春》中繁密的红梅层层叠叠,繁密灿烂,磅礴恢弘的气势扑面而来。在构图上以白当黑,于虚处或实处间均有变化,梅枝跳跃蔓延,给人以画外之感,所以不仅不会让人感到压迫,反而留有余白给人无限遐想。其在《国香赞》中以动取势,动力即势能,在笔墨腾飞间彰显力量,树干似龙腾于九霄,突破了前人画梅之囿。除了此类雄健奔放的梅画能体现出匠心独到的构图布局,在“关山月、于希宁花鸟画艺术专题展”中以《松竹梅组画之梅》为代表的画风较为飘逸自如的画作也能体现出画家本人“铁骨寒梅伴冷月,虚心翠竹萌清泉”的构图理念。“移来三百梅花树,对我芸窗结静缘。岁暮天寒冰雪里,一枝冷艳舞翩翩。”于希宁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与梅花结下了一生的“诗画梅缘”。80年代他又提出了“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的艺术主张,在创作中强调国魂、人魂和画魂的统一,突出表现梅花的骨气、生气和清气。他在《论画梅》中提出,考虑章法布局时要使物象有一种动人的气势,使物象表现一种有力量的运动感,认为势,就是一种凝聚一定力量和生命力的姿态或态势。而这一点其实也是来源于画家对传统的厚学深悟。清查礼有“画古梅须有龙蠖蛰启之势,屈伸盘礴”一说,这种势能最集中体现在于希宁对于梅枝的刻画。“专题展”中的《吐故纳新》梅枝虬屈盘旋,似鹰爪凌空,枝干占据主要空间,细枝粗干交错排列,线条跳跃有韵律,寓动于静,又有红梅点缀其上,互动相宜,仿若音符般跃然纸上。于希宁以整棵梅树入画,打破了传统花鸟画的折枝法。《铁骨冰魂》千枝纵横仍觉有序,画面布局取舍有度,顺序得当,由主干及枝条,由近及远,由大到小,将整株梅干引向左下方,枯笔飞白,又以雪梅点染,浓淡墨相宜,鲜明展现出梅花“铁骨立风雪,幽香透国魂”的特质。(三)“笔墨当随时代”另一表现是墨色发生了变化。中国画学讲求“墨分五色”,通过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大色阶,可以在宣纸上表现色彩缤纷的世界。正如张彦远所言:“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于希宁的笔墨意趣更多集中于其雪梅与淡梅中。他注重墨与色的对比使用,《粉梅》在双勾墨线圈画出的梅朵旁花朵用胭脂红点染,与梅干的浓墨形成对比,更加凸显梅花的清雅之姿。《林下有奇品》亦是将朱砂红与胭脂红交互点染,相得益彰,以花色浓淡区分梅朵的娇嫩,又与渴墨梅枝相映衬,更显梅之逸品。于希宁受白阳青藤水墨写意影响,认为意在笔先,巧用墨法追求气韵与意趣,画花鸟画要敢于和善于积墨,要把墨积厚、积活;也要敢于用大的对比手法,大实大虚的处理手段,在墨色的变化中,生机灵动,梅态毕现。《青山雪梅》上的梅花向右舒展,梅干冰雪覆盖,香雪满树,“雪欺花更红”,在流动的气韵与鲜明的比对中彰显了梅花冒雪迎春的精神气质。关山月的用色更为浓艳张扬,大多以画红梅为主。他的梅花狂放恣肆,热烈如火,枝干用焦墨、浓墨、淡墨交替使用,苍劲老辣,梅鞭气条直出,挺拔向上。关山月强调要以斑斓色彩补文人画的不足,注重墨与色的和谐。《迎春图》中白梅与红梅上下呼应,仿若随风摆动枝条,梅朵轻摇,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形式美感, 富于画面音乐感与韵律感,这些色彩也是画家取法自然后的情感色彩,是谢赫“随类赋彩”的当代演变。《报春图》的风格与《迎春图》迥异,着色大胆,饱蘸笔墨,整体气韵流畅,痛快淋漓,用浓重的色调呈现出磅礴的气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许多画家以毛主席的诗词作为其绘画的灵感题材,形成了一股“毛泽东诗意画”的潮流。关山月、于希宁的梅花画作很鲜明地能够看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影子。这首诗一改陆游《卜算子·咏梅》的低落忧愁,转为高昂豪放,特别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等诗句深刻影响了关、于二人的梅花创作,表现蓬勃昂扬的时代之梅,实现了中国传统花鸟画从题材到表现的现代转型。结语“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辜负社会和人民的期望,在美术事业中做出成绩,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这是于希宁处于时代变革的背景下对于美术发展做出选择,对于美术事业未来发展寄予期许。正如关山月、于希宁的梅花画创作,深谙中国画的艺术修养,始终肩负着历史责任意识和文化使命感,将艺术创作的立足点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将时代特征融入到艺术家的个性之中,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形成共鸣,成为聚焦时代精神的内驱动力,为国家文化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凝心聚力。作者:沈颖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